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DNA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金锋 张蕾 +2 位作者 孙素莲 徐光炜 林本耀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 评价检测原发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Southern杂交方法 ,检测腋窝淋巴结中CK 19基因表达。同时与免疫组织化学 (组化 )方法比较其检测敏感性。结果 RT PCR、Southern杂交及免疫... 目的 评价检测原发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Southern杂交方法 ,检测腋窝淋巴结中CK 19基因表达。同时与免疫组织化学 (组化 )方法比较其检测敏感性。结果 RT PCR、Southern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 1∶5× 10 5、1∶10 6和 1∶5× 10 4 。 5 2例患者的 170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淋巴结检出微转移 35枚 ,占 2 0 6 %。其中 17例常规病理检查有转移病例的 33枚阴性淋巴结中 ,查出 2 1枚CK 19表达阳性 ;35例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中有 11例查出微转移 (31 4% )。微转移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以CK 19为标志物 ,RT PCR并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特异 ,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微转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dna印迹杂交技术 核酸杂交
原文传递
流式原位荧光杂交——测定端粒长度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贵新 徐功立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17-520,共4页
关键词 端粒长度 流式原位荧光杂交 dna印迹杂交 定量原位荧光杂交 测定 应用
下载PDF
琼脂糖凝胶直接杂交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金顺钱 张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0-241,共2页
DNA印迹(Southern blot)杂交法是研究DNA分子结构,变异及其组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自1975年闻世以来,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分子病毒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该技术均需要首先将电泳后已变性的... DNA印迹(Southern blot)杂交法是研究DNA分子结构,变异及其组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自1975年闻世以来,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分子病毒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该技术均需要首先将电泳后已变性的DNA从琼脂糖凝胶转移至支持膜上,因此,实验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吸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脂糖凝胶 dna印迹杂交
下载PDF
人VEGF基因的克隆及卵巢癌中VEGF基因重排的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明 赵君庸 +4 位作者 严瑞兰 惠宏襄 王剑波 王成济 杨安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10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 探讨 VEGF高表达的卵巢癌中 VEGF基因结构有无异常 .方法 用 RT- PCR方法自胎盘中克隆 VEGFc DNA以作为杂交探针 ;收集临床卵巢癌手术切除标本 ,以正常卵巢组织为对照 ,从中提取基因组 DNA并进行 Southern印迹杂交 .结果 序列... 目的 探讨 VEGF高表达的卵巢癌中 VEGF基因结构有无异常 .方法 用 RT- PCR方法自胎盘中克隆 VEGFc DNA以作为杂交探针 ;收集临床卵巢癌手术切除标本 ,以正常卵巢组织为对照 ,从中提取基因组 DNA并进行 Southern印迹杂交 .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基因正确 ,Southernblot分析 10 / 19呈现出大于 2 3 kb片段和 4.3 kb片段的异常片段 ,而不同于正常对照组织的大于 30 kb,6 .5 kb和 2 .5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VEGF基因 克隆 基因重排 dna印迹杂交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乔 刘维达 +1 位作者 杨国玲 李朝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犤5'-AACTTAAAGGAATTGACGGAAG-3'犦与ITS4犤5'-TCCTCCGCTTATTG... 目的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犤5'-AACTTAAAGGAATTGACGGAAG-3'犦与ITS4犤5'-TCCTCCGCTTATTGATATGC-3'犦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其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32P,用EcoRⅠ酶切基因组DNA,采用DNA印迹的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显示的不同带型,以此作为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的依据。结果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C型占48.98%。南京株绝大多数为3条带,大连株大部分为4条带。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高;南京与大连两地区红色毛癣菌DNA分型具有明显差异。DNA分型对红色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印迹杂交 毛癣菌感染 探针法 红色毛癣菌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