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染片脱色后Feulgen染色法在DNA含量分析中的应用
1
作者 吴伟清 张秀忠 +2 位作者 冼志红 董辉 丛文铭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探讨HE染片脱色后再经Feulgen法染色对肝癌细胞DAN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 对肝细胞癌组织切片分别进行经典Feulgen染色法和HE染片脱色后Feulgen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DNA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NA核型(二倍体、四倍体和异倍体... 目的 探讨HE染片脱色后再经Feulgen法染色对肝癌细胞DAN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 对肝细胞癌组织切片分别进行经典Feulgen染色法和HE染片脱色后Feulgen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DNA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NA核型(二倍体、四倍体和异倍体)符合率90%(18/20),2例(10%)直接Feulgen染色为四倍体核型而HE脱色后Feulgen染色为异倍体核型。两者DNA指数(20例各有30个DI值)符合率为80%(24/30),呈直线正相关(P<0.001)。S期峰DNA指数的平均CV值在直接Feulgen染色组为74.71(32.79~132.5),间接Feulgen染色组为77.24(37.21~141.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E染色片脱色处理后一般不会影响Feulgen染色效果,也不影响肝癌细胞DNA含量测量的准确性,可在临床病理检测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染片 脱色 Feulgen染色法 dna含量分析 肝细胞癌 组织切片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分析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贺兰湘 周济兰 杨峰 《陕西医学检验》 2000年第4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分析 DNA时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 FCM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于鼠肝、肺、肾组织 ,剪碎法优于匀浆器法 ;75%~ 1 0 0 %之间的乙醇浓度不影响 DNA直方图的质量 ;固定 1~ 3d不影响 DNA直方图...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分析 DNA时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 FCM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于鼠肝、肺、肾组织 ,剪碎法优于匀浆器法 ;75%~ 1 0 0 %之间的乙醇浓度不影响 DNA直方图的质量 ;固定 1~ 3d不影响 DNA直方图的质量 ;细胞浓度与染色剂的比例与 DNA峰的形状和位置密切相关。结论 :在作 DNA分析时 ,细胞悬液的制备首选剪碎法 ,将细胞浓度调到最适范围 ,并用同一温度的乙醇固定细胞 ,否则将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dna含量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支气管镜活检小标本检测DNA含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钱文霞 陈丽秀 +1 位作者 朱敏锋 王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32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小标本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筛选2010年4月-2011年4月于本院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患者,以30例肺癌患者及3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DNA... 目的:探讨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小标本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筛选2010年4月-2011年4月于本院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患者,以30例肺癌患者及3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含量分析,对比分析两组间DI、异倍体率、SPF、PI的差异,评价其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肺癌患者的DI值、异倍体率、SPF及PI均较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显著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DNA含量分析、细胞学检查对于肺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0%、73.3%、43.3%,DNA含量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肺癌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而DNA含量分析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采用两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检出阳性率,可达90.0%。结论: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DN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含量分析,对于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镜 流式细胞术 dna含量分析 诊断
下载PDF
S180-S2D9传代细胞的DNA指纹图谱、细胞核型、生物学特性及DNA含量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贺文 岳红坤 《中国医药导刊》 2005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S180-S2D9传代细胞的DNA指纹图谱、细胞核型、生物学特性及DNA含量,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提取S180-S2D9传代细胞的DNA后,进行RAPD分析;细胞培养加秋水仙碱,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染色体数目;原代、50代、100代细胞... 目的:通过比较S180-S2D9传代细胞的DNA指纹图谱、细胞核型、生物学特性及DNA含量,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提取S180-S2D9传代细胞的DNA后,进行RAPD分析;细胞培养加秋水仙碱,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染色体数目;原代、50代、100代细胞分别接种KM小鼠腹腔,观察腹水的生长情况及小鼠的存活天数;培养的细胞用70%乙醇固定,流式细胞仪测DNA含量.结果:与原代、50代细胞相比,100代细胞的DNA指纹图谱发生变异;50代、100代、100代克隆株1、100代克隆株2、100代克隆株3,其染色体均数做方差分析表明,两两单位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原代、50代、100代细胞分别接种于10只昆明小鼠腹腔,3组的存活天数分别为13~23d、13~20d、10~14d,与原代、50代相比,100代均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原代与50代均数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分析表明,5株细胞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0.3575、0.3984、0.3542、0.3919、0.3890.结论:在细胞核型与DNA含量的比较上,5株细胞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DNA指纹图谱与对小鼠致死性方面提示传代细胞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80-S2D9细胞 dna指纹图谱 核型 致死性 dna含量 dna指纹图谱 dna含量分析 传代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核型 统计学差异 染色体数目 小鼠腹腔 RAPD分析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倪亚平 陈一峰 +5 位作者 郑锦阳 姚锡虎 何佩 张卫玉 杨梅 杨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C)、平均荧光强度(m...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56±5.29)%(t=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MFI值为28.90(19.60~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6.28)(Z=-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v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vs溃疡型),中+低分化v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vs中分化),Dukes分期C+D vs A+B,p TNM分期Ⅲ+ⅣvsⅠ+Ⅱ,浸润深度pT3+T4 vs pT1+T2,淋巴结转移pN1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0.668,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也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_1=0.664,P_1=0.000;r_2=0.651,P_2=0.000)。结论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流式细胞 EPCAM dna含量分析 细胞定量术
下载PDF
恶性胸液中诊断性生化标志物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陈先 《医学文选》 2006年第3期535-537,共3页
恶性胸腔积液的代表为癌性胸腔积液,其最终确诊为癌性胸腔积液仍需靠胸水中查到癌细胞,以及胸膜病理检查,但胸液中癌细胞检测的阳性率不高。胸液中某些生化标志物如胸液中瑞粒酶、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细胞角蛋白19(CYFRA... 恶性胸腔积液的代表为癌性胸腔积液,其最终确诊为癌性胸腔积液仍需靠胸水中查到癌细胞,以及胸膜病理检查,但胸液中癌细胞检测的阳性率不高。胸液中某些生化标志物如胸液中瑞粒酶、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DNA含量分析,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尿激酶受体、可溶性细胞调亡因子(APO-1/FAS)、细胞癌基因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等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癌肿存在。为此。对这些标志物作一综述,以探讨其对恶性胸液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标志物 恶性胸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可溶性尿激酶受体 诊断性 癌性胸腔积液 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dna含量分析 恶性胸腔积液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沈定树 《医学检验进修杂志》 2001年第4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液检验 dna含量分析 血细胞分析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o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被引量:5
8
作者 Marc RIUS Steve BOURNE +1 位作者 Harry Guy HORNSBY Mark A. CHAPMA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88-504,共17页
Through the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analyses of the whole genome (the entire DNA content) and the whole transcriptome (the genes being expressed) are becoming commonplace. ... Through the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analyses of the whole genome (the entire DNA content) and the whole transcriptome (the genes being expressed) are becoming commonplace. NGS enables the analysis of a vast amount of previously unattainable genetic information. Despite this potential, NGS has yet to be widely imple- mented in genetic studi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The study of the genomi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al- low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the invasion process.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GS followed by a synthesi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gen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of adaptation and coloniza- tion. We then highlight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ld, including: (1) assembling genomes and transcriptomes of non-model organisms, (2) identifying genomic regions and candidate genes underlying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3) studying the adaptive role of gene expression variation. In particular, because introduced species face a broad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tic chal- lenges when colonizing novel and variable environments, transcriptomics will enable the study of gene regulatory pathway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cclimation or adaptation. To conclude, we identify a number of research approaches that will aid our fu- tur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tic species GENOMICS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vasive species Invasion genetics Invasion route Non-indigenous species Non-native spec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