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al communities biostimulated by ethanol during uranium (VI) bioremediation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 as shown by stable isotope probing 被引量:5
1
作者 Mary Beth LEIGH Wei-Min WU +8 位作者 Erick CARDENAS Ondrej UHLIK Sue CARROLL Terry GENTRY Terence L. MARSH Jizhong ZHOU Philip JARDINE Craig S. CRIDDLE James M. TIEDJ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53-464,共12页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was used to identify microbes stimulated by ethanol addition in microcosms containing two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bioremediation test zone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ak Ridge s...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was used to identify microbes stimulated by ethanol addition in microcosms containing two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bioremediation test zone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ak Ridge site, TN, USA. One sample was highly bioreduced with ethanol while another was less reduced. Microcosms with the respective sediments were amended with ^13C labeled ethanol and incubated for 7 days for SIP. Ethanol was rapidly converted to acetate within 24h accompani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nitrate and sulfate. The accumulation of acetate persisted beyond the 7 d period. Aqueous U did not decline in the microcosm with the reduced sediment due to desorption of U but continuously declined in the less reduced sample. Microbial growth and concomitant 13C-DNA production was detected when ethanol was exhausted and abundant acetate had accumulated in both microcosms. This coincided with U(VI) reduction in the less reduced sample. I3C originating from ethanol was ultimately utilized for growth,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dominant microbial community members within 7 days of incubati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comprised predominantly of known denitrifiers,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iron (Ⅲ) reducing bacteria including Desulfovibrio, Sphingomonas, Ferribacterium, Rhodanobacter, Geothrix, Thiobacillus and others, including the known U(VI)-redueing bacteria Acidovorax, Anaeromyxobacter, Desulfovibrio, Geobac- ter and Desulfosporosinu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thanol biostimulates the U(VI)-reducing microbial com- munity by first serving as an electron donor for nitrate, sulfate, iron (IH) and U(VI) reduction, and acetate which then functions as electron donor for U(VI) reduction and carbon source for microbia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P) ETHANOL ACETATE uranium reduction SEDIMENT BIOREMEDIATION
原文传递
Stable-isotope probing of bacterial community fo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utilization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dominated eutrophic water 被引量:1
2
作者 Weiguo Zhang Jiangye Li +3 位作者 Chengcheng Wang Xue Zhou Yan Gao Zhongjun J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264-272,共9页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arbon in aquatic ecosystems,especially under conditions of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bacteria in direct or indi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arbon in aquatic ecosystems,especially under conditions of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bacteria in direct or indirect utilization of DIC has been widely overlooked in eutrophic freshwater.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al bacteria that can actively utilize DIC in eutrophic freshwater during cyanobacterial bloom, stable-isotope probing(SIP)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eutrophic river water with or without inoculation with cyanobacteria(Microcystis aeruginosa). Our 16 S rRNA sequencing results revealed the significance of Betaproteobacteria, with similar relative abundance as Alphaproteobacteria, in the active assimilation of H^(13)CO^(3-) into their DNA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hich include autotrophic genera Betaproteobacterial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Other bacterial groups containing autotrophic members, e.g. Planctomycetes and Nitrospira, also presented higher abundance among free-living bacteria in water without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ggregate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some specific bacterial members that may utilize H^(13)CO^(3-) metabolized by Microcystis as organic matter, e.g. Bacteroidetes(Cytophagales, Sphingobacteriales), and microcystindegrading 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Paucibacter/Burkholderiaceae).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functional bacteria that can actively utilize DIC in eutrophic fresh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probing EUTROPHICATI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同化利用玉米秸秆碳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3
作者 陈霄龙 郭腾飞 +6 位作者 张倩 岳克 张珂珂 宋晓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_(s))238个,真菌OTU_(s)24个。细菌OTU_(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OTU_(s)主要为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3)秸秆分解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培养时期,以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代表的7个细菌属快速响应秸秆添加,以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与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为代表的6个细菌属延迟响应;两个真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与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表现为对秸秆添加的快速响应,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与unclassified_f_Halosphaeriaceae为延迟响应。(4)曼特尔分析表明,细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与碳氮转化相关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产生正激发效应,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同化秸秆碳源的微生物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群落演替,细菌的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的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在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秸秆高效腐熟菌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玉米秸秆 DNA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 微生物类群 群落演替
下载PDF
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菌对大气CO_(2) 浓度升高的适应规律
4
作者 曹伟伟 严陈 +3 位作者 钟文辉 朱春梧 朱建国 贾仲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5-1065,共11页
CH4是仅次于CO_(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稻田是CH4的主要排放源,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情景下(elevatedCO_(2),eCO_(2)),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适应规律尚不清楚。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水稻田试... CH4是仅次于CO_(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稻田是CH4的主要排放源,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情景下(elevatedCO_(2),eCO_(2)),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适应规律尚不清楚。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水稻田试验平台,通过13C-CH4示踪的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甲烷氧化活性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大气CO_(2)浓度(ambient CO_(2),aCO_(2))相比,eCO_(2)条件下的甲烷氧化活性显著增加,从243 nmol·g^(-1) d.w.s·h^(-1)增加至302 nmol·g^(-1) d.w.s·h^(-1),增幅高达24.3%,甲烷氧化菌数量则增加了1.1倍~1.2倍。通过超高速离心获得活性甲烷氧化菌同化13CH4后合成的13C-DNA,高通量测序发现,未来大气CO_(2)升高情景下水稻土活性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极可能发生明显演替,与对照相比,类型I甲烷氧化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加16.2%~17.0%,而甲基八叠球菌属Methylosarcina的相对丰度下降4.7%~11.1%;同时刺激了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非甲烷氧化菌的活性。综上所述:未来大气CO_(2)升高情景下,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分异,促进了甲烷氧化通量,而甲烷氧化的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土壤中微生物食物网的级联反应,是土壤碳储存和周转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水稻土 甲烷氧化菌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Molecular Probes in Tandem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pplication to Tracing Chemical Changes of Specific Phospholipid Molecular Species
5
作者 Hiroko Tominaga Tomoe Ishihara +8 位作者 A. K. M. Azad Shah Rumiko Shimizu Arnold N. Onyango Hideyuki Ito Toshinori Suzuki Yasuhiro Kondo Hiroshi Koaze Koretaro Takahashi Naomichi Baba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年第10期16-26,共11页
New ioniz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mass spectrometry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efficient analyse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It is, however, still difficult to trace structural changes of a specif... New ioniz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mass spectrometry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efficient analyse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It is, however, still difficult to trace structural changes of a specific molecular species in such syst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olecular probe strategy in combination with tandem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has been examined using synthetic deuterium-labeled phosphatidylcholine hydroperoxide (PC-OOH/D3) and ethyl-labeled phosphatidylcholine having docosahexaenoic acid side chain (DHA-PC/Et). Administration of a mixture of PC-OOH/D3 and DHA-PC/Et to human blood and human skin surface, followed by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with collision-induced tandem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emonstrated that metabolites of both molecular probes can b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with strict selectivity. The present method is also found to be useful in tracing chemical changes of the unstable docosahexaenoyl group on the surface of processed fish. The activity of phospholipase A2 can also be assessed using a phospholipid molecular probe with a linoleoyl and a deuteriomethyl group via selective detection of the lyso-phospholipid product by mass spectrometry. The advantage of the present method is that no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is required and analysis can be performed under strictly the same condition for different molecular probes, affording multiple data by one experiment. The present strategy may be useful for tracing time-dependent phenomena in dynamic phospholipid biochemistry, and can be widely used for any biological and food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Probe stable isotope 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LIPID PEROXIDATION LIPID Oxidation Skin Surface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在探究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张焕军 周晶雅 李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73-3182,共10页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位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综述了该组合技术在探究不同环境介质中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农药、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功能微生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的解析等.最后,基于该组合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该组合技术与多种原位表征技术的联用将为微生物驱动污染物的转化/降解机制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 转化/降解机制 环境污染物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葛源 贺纪正 +2 位作者 郑袁明 张丽梅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74-1582,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功能 应用
下载PDF
自养微生物同化CO_2的分子生态研究及同化碳在土壤中的转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小红 简燕 +5 位作者 陈晓娟 李宝珍 袁红朝 葛体达 邹冬生 吴金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1-709,共9页
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自养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分布,能直接参与CO2的同化,因此研究自养微生物同化CO2的分子生态学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以往对自养微生物的研究多针对基因组DNA,从DNA水平... 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自养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分布,能直接参与CO2的同化,因此研究自养微生物同化CO2的分子生态学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以往对自养微生物的研究多针对基因组DNA,从DNA水平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中碳同化自养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但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转录组学研究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的发展,自养微生物同化CO2的生态机理研究不断深入,这些研究明确揭示了碳同化自养微生物是河流、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中CO2固定作用的驱动者,并新发现了一些具有CO2同化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基于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从DNA和RNA水平上对自养微生物同化CO2的分子机理以及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在碳同化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初步展望了RNA-SIP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同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前景。同时,探讨了陆地生态系统同化碳的转化和稳定性机理,以期为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同化 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 加氧酶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同化碳 碳循环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蔺中 孙礼勇 +3 位作者 陈昊 孙迎韬 白婧 李永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新近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能够定向发掘复杂环境中参与特定生态过程的微生物资源,是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原理是环境样品中的功能微生物代谢同化同位素标记的... 新近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能够定向发掘复杂环境中参与特定生态过程的微生物资源,是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原理是环境样品中的功能微生物代谢同化同位素标记的底物,通过对其生物标志物(即DNA、RNA、PLFA等)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比对分析,以此获取介导土壤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的直接信息。本文在分别介绍SIP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过程中的各种前处理方法、生物标志物选择及后续鉴定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SIP技术在研究驱动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碳氮循环等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进展,展望了SIP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学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 原位鉴定 功能微生物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慧杰 田蕴 郑天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3-448,共6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球化学,它是将人工合成的同位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追踪标记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变化规律,目前该项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生物修复是利用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生... 稳定同位素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球化学,它是将人工合成的同位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追踪标记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变化规律,目前该项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生物修复是利用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的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降解微生物都来自于小部份可培养微生物,对于大部份未可培养降解微生物,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得到.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如13C标记底物,收集利用该底物的微生物核酸,就可以得到具有降解作用的功能微生物,为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提供重要的菌源和功能基因.环境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用SIP来标记,这些标记物主要有PLFA-SIP、DNA-SIP、RNA-SIP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在复杂样本中进行有特殊代谢功能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在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环境污染 生物修复 未可培养微生物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利用脂肪酸酯和氨基酸合成脂肽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翔峰 黄薇 +1 位作者 刘佳 陆丽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0-735,共6页
利用脂肪酸酯为碳源培养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ATCC 6633合成脂肽的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用油脂为碳源培养B.subtilis ATCC 6633均可合成脂肽.以食用油脂主要成分三油酸甘油酯为碳源时,谷氨酸作用下脂肽产量可从95mg·L-1提高到183... 利用脂肪酸酯为碳源培养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ATCC 6633合成脂肽的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用油脂为碳源培养B.subtilis ATCC 6633均可合成脂肽.以食用油脂主要成分三油酸甘油酯为碳源时,谷氨酸作用下脂肽产量可从95mg·L-1提高到183.5mg·L-1.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发现菌体主要利用三油酸甘油酯水解产物甘油进行菌体和脂肽合成,谷氨酸的添加提高了脂肪酸酯利用率,促进碳源流向脂肽合成,谷氨酸则流向菌体合成,从而使生物量和脂肽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肽 脂肪酸酯 食用油脂 氨基酸 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未培养微生物研究的两种新技术及其寻找功能基因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慧杰 田蕴 +1 位作者 熊小京 郑天凌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在微生物筛选过程中,99%的未培养微生物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分离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生态领域中的多样性和利用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新技术成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瓶颈.综述应用于未培养微生物的两种新技术——宏基因组和... 在微生物筛选过程中,99%的未培养微生物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分离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生态领域中的多样性和利用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新技术成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瓶颈.综述应用于未培养微生物的两种新技术——宏基因组和稳定同位素,探讨这两种新技术在寻找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中寻找功能微生物.探讨降解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的生物修复,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生态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的开发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培养微生物 宏基因组 稳定同位素 功能基因 微生物生态
下载PDF
分子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内硝化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磊 曾薇 +1 位作者 张悦 杨莹莹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不依赖于纯培养的分子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分子生物技术的基本... 不依赖于纯培养的分子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分子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FISH-MAR、FISH-microelectrodes、Clone-FISH、SIP、PCR-DGGE-cloning-sequencing、PCR-T-RFLP、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和RT-PCR,以及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内硝化菌群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通过这些分子生物技术,可以识别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内的硝化菌群;建立硝化菌群动态变化与工艺运行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微生物学角度对系统运行状态给予最直接、最可靠的分析与证明,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菌群 分子生物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 聚合酶链式反应 稳定同位素探测 污水生物处理
下载PDF
新疆冷泉沉积物葡萄糖利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楚敏 王芸 +2 位作者 曾军 张志东 娄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413-4420,共8页
新疆沙湾冷泉低盐且不含硫化物,为了解其沉积物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以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作为底物培养沉积物中的细菌,通过提取和分离带有13C标记的总DNA,结合16S rDNA-PCR克隆文库法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冷泉沉积物... 新疆沙湾冷泉低盐且不含硫化物,为了解其沉积物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以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作为底物培养沉积物中的细菌,通过提取和分离带有13C标记的总DNA,结合16S rDNA-PCR克隆文库法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冷泉沉积物中葡萄糖利用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随机挑取417个阳性克隆,HaeIII酶切分型,共获得27个OTUs。经测序、序列同源性对比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归为细菌域中的9个门,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其中,厚壁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为优势类群,分别占克隆文库的28.3%和38.6%。与前期研究比较,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细菌OTUs仅占总菌群的31%,表明该环境中可能存在其它碳源利用方式的细菌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稳定同位素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核酸DNA/RNA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水稻土甲烷氧化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燕 贾仲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0-501,共12页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复杂土壤中微生物DNA/RNA的技术难点是13C-DNA/RNA的鉴定。本研究针对我国六种典型水稻土,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3CH4示踪活性的甲烷氧化菌,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获得不同浮力密度DNA/RNA后,以甲烷氧化菌独有的pmo A功能基因...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复杂土壤中微生物DNA/RNA的技术难点是13C-DNA/RNA的鉴定。本研究针对我国六种典型水稻土,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3CH4示踪活性的甲烷氧化菌,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获得不同浮力密度DNA/RNA后,以甲烷氧化菌独有的pmo A功能基因和16S r RNA特异基因作为分子标靶,通过半定量凝胶电泳技术评价了特异基因作为分子标靶判定13C-DNA/RNA的可行性,进一步利用克隆文库技术研究水稻土中的活性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 A作为分子标靶,能够准确鉴别13C-DNA,而甲烷氧化菌特异的16S r RNA基因则能较好地区分12C和13C标记的RNA,但13C-RNA中的非目标微生物污染高于13C-DNA示踪技术。进一步以13C-DNA和13C-RNA为模板,分别构建了pmo A和16S r RNA基因的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分析表明I型菌主导了土壤甲烷氧化过程,其中江西鹰潭和黑龙江五常土壤中活性甲烷氧化菌全部属于Ia型,而四川资阳、浙江嘉兴、江苏常熟和江都土壤中Ia型和Ib型甲烷氧化菌均有发现,并且后者比例较低。这些结果表明分子标靶基因能够有效判定复杂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13C-DNA/RNA,在DNA和RNA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典型水稻土中活性甲烷氧化菌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好氧甲烷氧化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DNA/RNA
下载PDF
稻田生物固氮研究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谢祖彬 张燕辉 王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0-546,共7页
稻田淹水产生的合适pH和氧化-还原条件为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提供了适宜环境条件,使得稻田在多年不施氮肥条件下仍能维持一定产量,而旱地产量则逐年下降。随着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增加生物固氮来保证粮食生... 稻田淹水产生的合适pH和氧化-还原条件为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提供了适宜环境条件,使得稻田在多年不施氮肥条件下仍能维持一定产量,而旱地产量则逐年下降。随着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增加生物固氮来保证粮食生产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发挥稻田生物固氮功能,我们对稻田生物固氮的研究方法、固氮量、固氮微生物、影响因素、调控及其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稻田生物固氮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物固氮 固氮微生物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 二次离子质谱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科伟 郑旭莹 +2 位作者 顾磊 郭嘉琪 汤玉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土壤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和有利区预测等4个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关键环节,并针对土壤DNA提取和油气指示微生物检测进行重点阐述。工业级DNA提取技术研究发现,Griffth方法提取并纯化土壤微生物DNA效果最佳。针对大样本量工程,使用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和商用多孔板DNA抽提试剂盒可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综合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探明了典型含油气区主要油气指示微生物菌种分布规律,高频油指示菌(AMNR族)为节杆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和红螺菌,高频气指示菌为甲基球菌、甲基杆菌、甲基孢囊菌。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油气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在含油气性评价方面效果良好,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分子生物学 高通量测序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 DNA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环境微生态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宁 吕育财 龚大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11-4413,4415,共4页
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的概况,并对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环境微生态领域中的应用和其局限性进行了概述,为探索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等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手段。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环境微生物 菌群结构 菌群功能
下载PDF
SERS-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氮相关功能/活性微生物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丽 杨凯 许晓雅 《光散射学报》 2018年第2期97-102,共6页
氮是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环境微生物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微生物不可培养,对其认识非常有限。本文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与^(15)N稳定同位素标记... 氮是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环境微生物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微生物不可培养,对其认识非常有限。本文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与^(15)N稳定同位素标记,证明^(15)N可引起细菌SERS谱峰明显偏移。偏移谱峰可作为细菌同化氮的良好指示。另外^(15)N比例与SERS谱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SERS可以用于研究氮相关的功能和活性微生物,并根据偏移程度判断活性。我们也比较了^(15)N、13 C、氘代葡糖糖和氘水引起的SERS谱峰偏移,结果显示位于腺嘌呤环上的C和N引起的偏移要大于氘重同位素引起的偏移。以上研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拉曼-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针对不同元素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5N稳定同位素 微生物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宏远钼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流体 被引量:12
20
作者 鄢瑜宏 王军年 +3 位作者 申萍 潘鸿迪 钟世华 李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1-504,共14页
宏远钼矿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热液蚀变发育。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宏远钼矿与大多数斑岩钼矿不同,成矿流体含甲烷,属于Na... 宏远钼矿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热液蚀变发育。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宏远钼矿与大多数斑岩钼矿不同,成矿流体含甲烷,属于Na Cl-H2O-CO2-CH4体系,具有还原性。黑云母电子探针研究表明,花岗岩结晶阶段氧逸度较高。成矿流体中甲烷的C同位素值分布于-31.08‰^-26.44‰之间,表明CH4主要是来自地壳有机碳。成矿早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40~360℃,此阶段存在中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低盐度流体的不混溶,流体呈弱氧化性,Mo、Cu等金属矿物倾向于向出溶流体中富集,Mo、Cu矿化沉淀较少,发育白云母化围岩蚀变;成矿主阶段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00℃,低盐度,在沸腾作用、大气水加入以及还原性增强条件下,Mo、Cu等金属矿物大量沉淀,形成主矿体,伴随绢云母化蚀变;成矿晚阶段均一温度降低为160~180℃,流体演化为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作用减弱,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电子探针 宏远钼矿 西准噶尔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