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ost-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Boosting Contrast of MRI Images
1
作者 B.Priestly Shan O.Jeba Shiney +3 位作者 Sharzeel Saleem V.Rajinikanth Atef Zaguia Dilbag Singh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2年第8期2749-2763,共15页
Low contrast of Magnetic Resonance(MR)images limits the visibility of subtle structures and adversely affects the outcome of both subjective and automated diagnosis.State-of-the-art contrast boosting techniques intole... Low contrast of Magnetic Resonance(MR)images limits the visibility of subtle structures and adversely affects the outcome of both subjective and automated diagnosis.State-of-the-art contrast boosting techniques intolerably alter inherent features of MR images.Drastic changes in brightness features,induced by post-processing are not appreciated in medical imaging as the grey level values have certain diagnostic meanings.To overcome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lgorithm that enhance the contrast of MR images while preserving the underlying features as well.This method termed as Power-law and Logarithmic Modification-based Histogram Equalization(PLMHE)partitions the histogram of the image into two sub histograms after a power-law transformation and a log compression.After a modification intended for improving the dispersion of the sub-histograms and subsequent normalization,cumulative histograms are computed.Enhanced grey level values are computed from the resultant cumulative histograms.The performance of the PLMHE algorithm is comparedwith traditional histogram equalization based algorithms and it has been observed from the results that PLMHE can boost the image contrast without causing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a significant change in mean brightness,and contrast-oversh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 enhancement histogram equalisation image qual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dical image analysis post-processing
下载PDF
Line Patterns Segmentation in Blurred Images Using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Local Entropy Thresholding
2
作者 Marios Vlachos Evangelos Dermatas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24年第2期116-141,共26页
Finger vein ex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hold significance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due to the unique and reliable nature of finger vein patterns. While recently finger vein recognition has gained popularity, there are s... Finger vein ex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hold significance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due to the unique and reliable nature of finger vein patterns. While recently finger vein recognition has gained popularity,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extracting and processing finger vein patterns related to image quality, positioning and alignment, skin conditions, security concern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applied.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robust segmentation of line patterns in strongly blurred images is presented and evaluated in vessel network extraction from infrared images of human fingers. In a four-step process: local normalization of brightness, image enhancement, segmentation and cleaning were involved. A novel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re-establish the line patterns from the brightness sum of the independent close-form solutions of the adopted optimization criterion derived in small window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solution derived when the whole image was processed. In the enhanced image, where the concave structures have been sufficiently emphasized, accurate detection of line patterns was obtained by local entropy thresholding. Typical segmentation errors appearing in the binary image were removed using morphological dilation with a line structuring element and morphological filtering with a majority filter to eliminate isolated blobs. The proposed method performs accurate detection of the vessel network in human finger infrared images, a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applied both in real and artificial images and can readily be applied in many image enhancement and segmentatio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ger Vein Vessel Enhancement Vessel Network Extraction Non-Uniform images BINARIZATION Morphological post-processing
下载PDF
基于DSA及CTPI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术前风险预测
3
作者 丁奇 王立忠 王翀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及脑CT灌注成像(CTPI)预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HICH)的术前风险。方法 选取153例经支架植入(CAS)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其中,5例发生了HICH(HICH组),... 目的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及脑CT灌注成像(CTPI)预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HICH)的术前风险。方法 选取153例经支架植入(CAS)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其中,5例发生了HICH(HICH组),148例未发生HICH(非HICH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CTPI及脑动脉侧支循环代偿状态;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Fisher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 HICH组和非HICH组各指标比较:患者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21 d(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P<0.05),rMTT、rTTP(P<0.001);侧支循环未开放、Ⅲ级侧支循环开放(P<0.05)。结论 临床基线数据(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21 d)、CTPI指标(MTT、TTP、rMTT、rTTP)、脑动脉侧支循环代偿状态(Ⅲ级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未开放)可作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植入高灌注脑出血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 高灌注脑内出血 dsaⅢ级侧支循环 脑CT灌注成像 风险预测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4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头颅CTA及DS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
5
作者 宋鑫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9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漏诊原因,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同部位、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符合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9.80%,DS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5.92%,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0.089、0.154、0.102、0.200、0.061,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0.042、0.051、0,P>0.05);CTA图像质量优于DSA,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7、1.480、0.901,P>0.05)。结论:头颅CTA及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均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漏诊率,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提高疾病确诊率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6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DSA技术在兔肝脏介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红英 冯敢生 +3 位作者 梁惠民 柳曦 余建明 徐才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兔肝脏介入实验中DSA图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材料与方法 分析 6 0只次大白兔肝动脉造影栓塞前后的DSA图像。结果 大白兔肝动脉造影图像中 ,优者 4 8只次 (80 % ) ;良者 9只次 (15 % ) ;差者 3只次 (5 % )。结论 动物... 目的 探讨兔肝脏介入实验中DSA图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材料与方法 分析 6 0只次大白兔肝动脉造影栓塞前后的DSA图像。结果 大白兔肝动脉造影图像中 ,优者 4 8只次 (80 % ) ;良者 9只次 (15 % ) ;差者 3只次 (5 % )。结论 动物术前准备、术中呼吸运动的控制、对比剂的适当应用、滤过材料的选择、术后图像的后处理等对保证动物实验中的DSA图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dsa技术 肝脏 肝动脉造影 大白兔 实验 术前准备 量具 对比剂 后处理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成像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比较 被引量:19
8
作者 吴春红 陈左权 +1 位作者 顾斌贤 张桂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A成像后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测量。结果3DDSA与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DDSA比较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有更多的角度显示的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丰富。结论3DDSA比2DDSA能够显示动脉瘤更多的瘤颈,尤其是动脉瘤的最大颈,对介入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瘤颈 三维重建成像 常规dsa成像 旋转角度
下载PDF
DSA数字减影工作站的研制和开发 被引量:5
9
作者 彭文献 彭天舟 +1 位作者 夏顺仁 金光波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研究和分析了不带DICOM模块的GEDSA视频源的特性,根据放射科的病人检查流程和科室需求,设计了DSA数字减影工作站,包括图像采集软件、转换网关和图像后处理软件,实现了早期DSA设备的图像资料DICOM标准化和共享,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 dsa DICOM PACS 视频采集 DICOM网关
下载PDF
硬脑膜动静脉瘘CT、MRI及DSA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铭 刘忠 +5 位作者 余泽 马廉亭 薛德麟 雷霆 胡军民 陈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CT、MRI及DSA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探索DAVF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对98例不同类型DAVF的CT、MRI及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及MRA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因DAVF所致的颅内继发性病... 目的对比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CT、MRI及DSA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探索DAVF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对98例不同类型DAVF的CT、MRI及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及MRA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因DAVF所致的颅内继发性病变,扩张的引流静脉,继发性出血及静脉窦狭窄、闭塞等改变;DSA检查则能准确地显示瘘口部位、供血动脉、静脉引流情况及颅内血流分布情况,但无法显示继发的脑实质病变。结论DSA检查是诊断DAVF的金标准。CT、MRA检查亦能为诊断DAFV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CT MRI MRA dsa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DSA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军 冯敢生 +1 位作者 余建明 杜端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 探索动物实验中DSA图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材料与方法 分析 10 0只次大白兔肾动脉、2 5头次小猪肝动脉栓塞前后的DSA图像。结果 大白兔肾动脉图像中 ,优者 75只次 ,占 75 % ;良者 2 0只次 ,占 2 0 % ;差者 5只次 ,占 5 %。... 目的 探索动物实验中DSA图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材料与方法 分析 10 0只次大白兔肾动脉、2 5头次小猪肝动脉栓塞前后的DSA图像。结果 大白兔肾动脉图像中 ,优者 75只次 ,占 75 % ;良者 2 0只次 ,占 2 0 % ;差者 5只次 ,占 5 %。小猪肝动脉图像中 ,优者 18头次 ,占 70 % ;良者 4头次 ,占 16% ;差者 3头次 ,占 12 %。结论 动物术前准备、术中呼吸运动的控制、对比剂的适当应用、滤过材料的选择、术后图像的后处理等对保证动物实验中的DSA图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质量 动物实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Time-SLIP、CE-MRA、DSA在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检查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东晓 王雨 +1 位作者 陈杰 黄丙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评估Time-SLIP血管成像的成像质量,评价Time-SLIP、CE-MRA以及DSA在颈动脉狭窄度评估方面的差异。方法:(1)35例具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先后使用磁共振进行Time-SLIP和CE-MRA扫描,其中10例患者三天后进一步行颈动脉DSA检查。(2)在获取... 目的:评估Time-SLIP血管成像的成像质量,评价Time-SLIP、CE-MRA以及DSA在颈动脉狭窄度评估方面的差异。方法:(1)35例具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先后使用磁共振进行Time-SLIP和CE-MRA扫描,其中10例患者三天后进一步行颈动脉DSA检查。(2)在获取Time-SLIP和CE-MRA颈动脉血管图像后分别由两位副高级影像诊断医师对每幅图像质量、组织污染情况进行技术评分。(3)对Time-SLIP、CEMRA显示的血管数量进行评价。(4)对其中进行过DSA检查的10例患者,以NASCET法计算上述三种方法显示的颈动脉血管狭窄率。结果:(1)35例患者,Time-SLIP组和CE-MRA组中,图像质量为3分以上者分别占94.2%、97.1%;组织污染评分小于等于1分者分别占88.6%、82.9%;双侧颈动脉总共210条血管,Time-SLIP和CE-MRA分别显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血管为199/210条和202/210条,其符合率分别为94.8%和96.2%。上述诊断两位医师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0,两种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其中接受DSA检查的10例患者,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Time-SLIP诊断的敏感性92.31%,特异性97.87%,准确性96.67%,Kappa=0.90;CE-MRA诊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7.87%,准确率98.33%,Kappa=0.95。结论:(1)Time-SLIP是一种无创MRA成像技术,成像质量较好。(2)Time-SLIP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评估。(3)由于Time-SLIP技术能有效提示管腔狭窄程度,因此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Time—SLIP CE—MRA dsa
下载PDF
MRI与3D-DSA融合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磁共振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融合
下载PDF
GE 2100-IQ型DSA机故障分析与维修2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亚军 赵晓辉 +2 位作者 陈伟 张邑 瞿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4期162-163,共2页
0引言GE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流产品,因其使用量大和使用频率高,因此出现故障的概率也较高,特别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的过程中治疗床和C臂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出现故障的风险增... 0引言GE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流产品,因其使用量大和使用频率高,因此出现故障的概率也较高,特别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的过程中治疗床和C臂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出现故障的风险增加。部分医院在没有配备工作站的情况下,DSA机的图像存储空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 2100-IQ型dsa 电磁体 图像存储 故障分析 故障维修
下载PDF
MR心肌灌注成像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淑琴 曲晓峰 +1 位作者 王文志 岳鑫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23-626,F003,共5页
目的 :研究 MR心肌灌注成像与 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将 5 1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 MR心肌灌注成像和 DSA冠脉造影 ;应用 GE AW4 .0工作站 (DCEMI)心肌灌注图像分析软件 ,对左心室短轴心肌灌注首过时相图像... 目的 :研究 MR心肌灌注成像与 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将 5 1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 MR心肌灌注成像和 DSA冠脉造影 ;应用 GE AW4 .0工作站 (DCEMI)心肌灌注图像分析软件 ,对左心室短轴心肌灌注首过时相图像进行分析 ,得到心肌灌注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观察曲线的上升斜率和信号强度的峰值。根据左心室短轴位与冠状动脉血管分布的对应关系 ,确定存在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冠脉造影采用 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的 Judkin法 ,以冠状动脉管径≤ 5 0 %作为有临床意义狭窄的诊断标准。结果 :4 3例两种检查方法结果一致 ,8例结果不一致 ,符合率为 84 .3%。结论 :MR心肌灌注成像与 DSA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MR心肌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测定心肌血流的检查方法 ,可为临床诊断及恰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心肌灌注成像 dsa冠脉造影 心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对比研究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和DSA彩色编码成像评估兔急性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承志 刘育齐 +5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李明月 王晓白 张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 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 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R/L、BV-R/L、C-R/L和peak-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R/L、BV-R/L、C-R/L、peak-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R/L与peak-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R/L、BV-R/L、C-R/L、peak-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 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CT灌注成像 骨骼肌 彩色编码dsa成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韩迎春 樊刚 +7 位作者 曹文广 张军晖 张世衡 苏宝珠 张宇 呼延佩 李斌 刘吉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期56-58,98,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料,以DSA为参照,比较分析DSA对狭窄冠脉数量、病变程度及内部斑块性质等的检出情况。结果 MSCTA各节段狭窄冠脉分支及相应狭窄程度冠脉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斑块的检出数稍低于DSA,其中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狭窄冠脉的确诊率与DSA相近,临床诊断效果肯定,能够准确直观的显示冠脉影像,且具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冠心病 狭窄
下载PDF
基于KNN的DSA图像去噪及GPU的快速实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光磊 裴晨辉 +2 位作者 苑昊 王斌 刘秀玲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快速地去除或减少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图像的噪声,对比评价KNN(K Nearest Neighbors)算法对高斯噪声、泊松噪声、斑点噪声、椒盐噪声4种噪声去除或减少的效果,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为病人诊断疾病。提出的算法主要贡... 为快速地去除或减少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图像的噪声,对比评价KNN(K Nearest Neighbors)算法对高斯噪声、泊松噪声、斑点噪声、椒盐噪声4种噪声去除或减少的效果,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为病人诊断疾病。提出的算法主要贡献在于构建了基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加速方法,使传统图像去噪的运算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基于图像降质、图像还原过程建模,使用KNN算法对4种噪声去除或减少,并对算法做并行化处理,利用GPU加速实现去噪的过程。通过实验得出,KNN算法能较好地去除或减少高斯噪声、泊松噪声来还原DSA图像,使用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编写可在GPU上运行的程序,利用GPU对1 024×1 024像素的24位深度的DSA图像去噪,平均渲染帧率能达到190.53 f/s(帧/秒),较传统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串行,平均处理速度提高70.86倍。使用GPU加速能够快速地处理数据量较大、计算密集的DSA噪声图像,实现有效并且快速的高斯噪声去除,帮助医生精、准、快地诊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KNN GPU CUDA 图像去噪
下载PDF
基于拉伸空间变换算法在DSA配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储颖 唐超伦 +2 位作者 纪震 牟轩沁 蔡元龙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 首次将其应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图像配准中以消除运动伪影. 实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线性空间变换算法相比, 采用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配准后的减影图像质量显著改善. 为提高计算速度, 仅对选... 提出一种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 首次将其应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图像配准中以消除运动伪影. 实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线性空间变换算法相比, 采用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配准后的减影图像质量显著改善. 为提高计算速度, 仅对选定的控制点进行块匹配操作, 图像其余像素点基于相邻像素运动位移的连续性, 均由找到的运动位移点经空间变换和灰度插值计算得到. 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可避免采用传统线性空间变换算法所产生的病态解, 属于非线性有理变换. 提出的基于拉伸的空间变换算法简单实用, 可准确有效地确定需估算的运动位移点位置, 且配准后的减影图像质量优于采用线性空间变换算法配准的减影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图像配准 运动估计 空间变换 拉伸 映射 灰度插值
下载PDF
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韦可 姚国杰 +6 位作者 龚杰 杜威 李成才 陈大瑜 肖炳祥 向伟楚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 目的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其中2例将融合的数据通过Dicom格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除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外余原有颅神经损害均恢复,且无并发症,MRI复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术前MRI与Dyna-CTA/3D-DSA三维融合影像,尤其是动态融合影像上,可在融合影像的冠状位、矢状位与轴位上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 Dyna—CTA 3D—dsa MRI 三维影像融合 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