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HPLC在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炳峰 牛琦 陈晓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突变,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在基因研究中的效能。方法用RT-PCR技术扩增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HPLC)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选,出现异常峰型的片段进行核... 目的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突变,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在基因研究中的效能。方法用RT-PCR技术扩增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HPLC)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选,出现异常峰型的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结果患者DYSF基因存在6429delG突变。结论DHPLC能有效地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该方法快速高效,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f基因 突变 MIYOSHI肌病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Miyoshi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2
作者 张炳峰 孙顺昌 樊绮诗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寻找Miyoshi肌病家系的DYSF基因的分子缺陷。方法用RT-PCR技术和序列分析筛查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确定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患者DYSF基因的53号外显子存在6429del G突变。结论6429del G突变为一移码突变,它使dysferlin蛋... 目的寻找Miyoshi肌病家系的DYSF基因的分子缺陷。方法用RT-PCR技术和序列分析筛查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确定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患者DYSF基因的53号外显子存在6429del G突变。结论6429del G突变为一移码突变,它使dysferlin蛋白的合成在2035密码子处提前终止,使其稳定性降低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f基因 突变 MIYOSHI肌病 肢带2B型肌营养不良
下载PDF
Miyoshi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新的基因突变方式(附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欢 路爱军 +2 位作者 胡怀强 曹秉振 王晓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83-387,共5页
目的探讨Miyoshi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新的基因突变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iyoshi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23岁青年男性,主要临床特点为缓慢进展的下肢远端肌无力,伴有肌酸激酶升高,EMG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可见肌细胞轻度萎缩、坏... 目的探讨Miyoshi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新的基因突变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iyoshi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23岁青年男性,主要临床特点为缓慢进展的下肢远端肌无力,伴有肌酸激酶升高,EMG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可见肌细胞轻度萎缩、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ysferlin蛋白缺失。双下肢肌肉MRI可见小腿后肌群萎缩及肌间质脂肪浸润。基因检测发现DYSF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一条染色体为c.1176_1180+3dupGCAGAGTG,另外一条染色体2-41号外显子重复突变)。结论Miyoshi肌病是由DYSF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肌病,了解其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YOSHI肌病 远端型肌病 病理学 dysf基因
下载PDF
两个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家系DYSF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珍君 廖红 +4 位作者 张雪梅 张海霞 刘洪倩 王和 刘珊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98-501,共4页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B,LGMD2B)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分别获取两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筛查两个家系DYSF基因的突变...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B,LGMD2B)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分别获取两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筛查两个家系DYSF基因的突变位点,并分析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共发现DYSF基因的4个致病突变,其中1个为新发突变,3个未见临床致病报道。家系1先证者的DYSF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667T〉C(P.Leu556Pro;遗传自父亲)以及c.5567T〉A(P.Val1856Glu;遗传自母亲);家系2的先证者亦携带复合杂合突变c.4853A〉G(P.Tyr1618Cys;遗传自母亲)以及c.4876G〉A(P.Val1626Ile;遗传自父亲)。结论两个家系中患者的发病原因均为DYSF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高通量测序对于遗传性肌病的基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疾病 dysf基因 基因包 复合杂合突变
原文传递
五个Dysferlinopathy家系的DYSF基因变异分析
5
作者 夏艳洁 时盼来 +4 位作者 侯雅勤 陈铎 代鹏 赵莘瑜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对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进行DYSF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确定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变异位点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 目的对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进行DYSF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确定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变异位点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结果高通量靶向测序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中共检测出10个DYSF基因变异位点(5个移码变异、3个剪切区变异、1个错义变异和1个无义变异)。其中c.1375dupA(p.Met459Asnfs*15)、c.610C>T(p.Arg204X)、c.1180+5G>A和c.1284+2T>C为已报道过的致病性变异,而c.4008_4010delCCTinsAC(p.Leu1337Argfs*8)、c.1137_1169del(p.379_390del)、c.754 A>G(p.Thr252Ala)、c.1175_1176insGCAGAGTG(p.Met394Serfs*7)、c.3114_3115insCGGC(p.Arg1040 Profs*74)和c.1053+3G>C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137_1169del、c.1175_1176 insGCAGAGTG和c.3114_3115insCGGC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M3),c.4008_4010delCCTinsAC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c.754A>G和c.1053+3G>C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PM2+PM3+PP3)。结论DYSF基因变异可能为这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DYSF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fer肌病 dysf基因 高通量测序 复合杂合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