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性使用PVC输液器辐射灭菌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戚成去 魏启建 马广存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0-50,共1页
许多国家都将25kGy作为医疗用品辐射灭菌的剂量。实际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低的剂量,同样能达到灭菌要求。因为对于给定的剂量,灭菌的效果取决于医疗用品的原始菌含量和分布及其对辐射的抗性。我们为选择灭菌剂量做了如下工作:
关键词 PVC输液器 辐射灭菌 d_10 SAL(灭菌保证水平) 灭菌剂量
下载PDF
糖盐介质中γ-射线辐照对英诺克李斯特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毓谦 李淑荣 +4 位作者 李文慧 王丽 黄广学 汪慧华 马长路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3-1120,共8页
为研究食品基质对γ-辐照杀菌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为试材,采用lgN-D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活菌数-剂量的拟合方程,获得D_(10)值;利用D_(10)值表征无菌水环境下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吸收剂量差异,以及不同... 为研究食品基质对γ-辐照杀菌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为试材,采用lgN-D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活菌数-剂量的拟合方程,获得D_(10)值;利用D_(10)值表征无菌水环境下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吸收剂量差异,以及不同γ-射线吸收剂量、糖浓度、盐浓度对英诺克李斯特菌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辐照在无菌水液体环境下时,γ-射线的D_(10)值均小于电子束,分别为0.788和0.872 kGy,表明γ-射线的杀菌效果更好;在γ-射线辐照下,杀灭生理盐水(0.85%NaCl)中英诺克李斯特菌的D_(10)值与无菌水无明显差别,随着盐浓度的增加,D_(10)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在3%和5%盐浓度下的D_(10)值分别为0.709和0.730 kGy,明显低于无菌水组;杀灭糖溶液中英诺克李斯特菌的D_(10)值明显高于无菌水组,随着糖浓度的增加,D_(10)值先升高后降低,其中5%糖溶液的D_(10)值最大,为1.133 kGy。说明盐溶液对杀菌有协同作用,而糖溶液对杀菌有抵抗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辐照杀菌机制,降低辐照剂量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诺克李斯特菌 辐照杀菌 电子束 辐照环境 D_(10)值
下载PDF
医疗废弃物电子束辐照灭菌处理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焕铮 张涛 +2 位作者 韩筠松 陈海 何仕均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69-78,共10页
利用电子束对医疗废弃物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并以短小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通过微生物计数检验灭菌效果,分析吸收剂量和医疗废弃物材质对微生物灭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剂量与存活微生物菌对数值线性相关... 利用电子束对医疗废弃物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并以短小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通过微生物计数检验灭菌效果,分析吸收剂量和医疗废弃物材质对微生物灭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剂量与存活微生物菌对数值线性相关。短小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D_(10)值分别为2.45 kGy和1.22 kGy。吸收剂量为15 kGy时,医疗废弃物模拟物上的短小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杀灭对数值达到6,满足现行医疗废弃物微波和化学消毒技术规范的处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废弃物 电子束辐照 灭菌 D_(10)值
下载PDF
短小芽胞杆菌E_(601)抗电离辐射性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耿彦生 袁洽劻 +1 位作者 李涛 张杏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 短小芽胞杆菌E601 已在中国确定为辐射灭菌指示菌。为使指示菌在灭菌过程中的应用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灭菌质量,需要对其固有抗辐射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制备抗辐射稳定的生物指示剂作详尽研究。方法 应用钴60γ射线... 目的 短小芽胞杆菌E601 已在中国确定为辐射灭菌指示菌。为使指示菌在灭菌过程中的应用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灭菌质量,需要对其固有抗辐射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制备抗辐射稳定的生物指示剂作详尽研究。方法 应用钴60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对短小芽胞杆菌E601 进行辐照,测定不同条件下的D10 值。结果 ①因载体、介质不同,D10 值变化在1 .60 ~2.53kGy 之间。②不同温度下保存一年,指示菌片芽胞抗辐射性无明显变化。但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菌片上存活菌数逐渐减少。③载体、介质影响存活率,电子束与钴60 结果一致。结论 短小芽胞杆菌D10 值在1 .60~2.53kGy 之间,且抗性稳定。本试验条件下制备的可溶性菌片抗力高,D10 值为2 .53kGy,可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灭菌 指示菌 短小芽胞杆菌E_601 d_10
原文传递
改进单毛细上升模型确定原地浸矿中的毛细损失高度 被引量:1
5
作者 肖莜丰 秦磊 +3 位作者 王观石 罗嗣海 李琪 张超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再吸附现象是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浸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可以分为随着液体渗流在矿体下部再吸附和因为毛细作用在矿体上不再吸附两个部分。矿体下部的再吸附已有很多的研究,主要通过浸矿剂用量的多少来解决,而针对毛细上升作用... 再吸附现象是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浸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可以分为随着液体渗流在矿体下部再吸附和因为毛细作用在矿体上不再吸附两个部分。矿体下部的再吸附已有很多的研究,主要通过浸矿剂用量的多少来解决,而针对毛细上升作用引起的上部再吸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已有单毛细上升模型的基础上,把土柱的等效孔径(R_(等))替换单毛细上升模型原本的孔径(R),让该模型可用于土壤多孔隙网络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修正。然后通过毛细上升实验,拟合R_(等)与孔隙比(e)、10%的细颗粒直径(D_(10))和浸矿剂浓度(C_(NS))的函数关系。然后考虑含水率(θ)对毛细上升高度的影响,得出修正计算公式。最终通过验证实验得出该修正模型计算值和真实值差值在6%以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符合回收上部毛细再吸附的高度计算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吸附 毛细上升高度 单毛细上升模型 浸矿剂浓度 等效孔径 孔隙比 10%细颗粒直径(D_(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