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micro structure of Da'anzhai Member of Jurassic and its petroleum significance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SW China
1
作者 PANG Zhenglian TAO Shizhen +6 位作者 ZHANG Qin YANG Jiajing ZHANG Tianshu YANG Xiaoping FAN Jianwei HUANG Dong WEI Teng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68-78,共11页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icroscopic reservoir features using core analysis,cast and 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s insp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icroscopic reservoir features using core analysis,cast and 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s insp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and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of pore size and geometry using mercury injection,nano-CT and nitrogen adsorption,reservoir rock of Da’anzhai Member were divided into 9 types,while storage spaces were divided into 4 types and 14 sub-types.The study shows that sparry coquina is the most promising reservoir type.Pores that smaller than 1μm in diameter contribute 91.27%of storage space volume.Most of them exhibit slot-like geometry with good connectivity.By building up storage space models,it was revealed that micron scale storage spaces mainly composed of fractures and nanometer scale pores and fractures form multi-scale dual porosity system.Low resource abundance,small single well controlled reserve,and low produ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nano-scale pore space in Da’anzhai Memer,whereas the dual-porosity system composed of pores and fractures makes for long-term oil yield.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bundant slot-like pore space and fractures,economic tight oil production was achieved without st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sichuan Basin da’anzhai MEMBER coquina storage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ulti-scale FRACTURES ISOTHERMAL adsorption micro-nano pore
下载PD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odel for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lacustrine shale of the Early Jurassic Da’anzhai Formation,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Zheng-Lu Xiao Shi-Jia Chen +8 位作者 Shao-Ming Zhang Rui Zhang Zhi-Yong Zhu Jun-Gang Lu Yong Li Xiang-Dong Yin Long-Xiang Tang Zhang-Hao Liu Zong-Hui Li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584-601,共18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reconstruct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reconstruct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nd proposes a dynamic OM enrichment model of the Jurassic Da’anzhai(D)Formation,Sichuan Basi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chuan Basin was generally dominated by a warm and oxidiz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but with some peculiarities,such as a hotter climate in the D1 member and more anoxic lake water in the D2a member.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Da’anzhai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fluctuating sedimentary stage,a stable sedimentary stage and a reef-building stage.The D2a member showed the strongest hypoxia,the weakest weathering,the largest amount of terrestrial inputs,and the highest TOC content.The TOC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ducing conditions and terrestrial inputs,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eathering.Based on these finding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lobal climate in the Early Jurassic period had a complex regional effect and the global oceanic anoxic events of the Toarcian did not spread to the Sichuan Basin.Thus,the anoxic deep water,high terrestrial inputs,and weak weathering were conducive to rapid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acustrine 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hale Early Jurassic Toarcian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model da’anzhai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楠 洪海涛 +6 位作者 赵正望 张少敏 张芮 康家豪 王兴志 曾德铭 陈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包括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以及黏土质页岩,其中黏土质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混合质页岩。2)页岩孔隙类型以片状黏土矿物晶间孔与有机质孔为主,裂缝以页理缝为主。3)页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矿物组分、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因素的共同控制。4)基于页岩生烃潜力与储集能力,认为混合质页岩为大安寨段的优势页岩岩相。大安寨段页岩甜点储层段主要分布于大二亚段a小层,主要为混合质页岩与介壳灰岩的薄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大安寨段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排烃效率及其勘探启示
4
作者 张本健 路俊刚 +2 位作者 张芮 蒋奇君 肖正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地质条件下,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分布于0∼62.6%。随着有机质成熟度(R_(o))的增加,排烃效率逐渐上升,含油饱和度指数先增加后降低。R_(o)处于0.95%∼1.72%,含油饱和度指数大于100 mg/g,页岩层系的可动烃含量较高。岩相组合对排烃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纵向上有页岩向介壳灰岩排烃的趋势,相较于纯页岩储层而言,互层型组合层间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油流动和产出。综合认为,R_(o)>1.25%的大一亚段下部互层型组合是大安寨段页岩油的重点勘探目标。该成果可为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页岩油 排烃效率 生烃潜力法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页岩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51
5
作者 周德华 焦方正 +2 位作者 郭旭升 郭彤楼 魏志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结合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测井等成果,从富含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孔渗性特征和地质力学性质等方面,采用页岩气目标优选评价综合分析方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页岩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 结合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测井等成果,从富含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孔渗性特征和地质力学性质等方面,采用页岩气目标优选评价综合分析方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页岩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定量评价了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含气量、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岩石矿物成分、岩石力学参数等评价指标,初步证实该区页岩与美国Bakken页岩具有类似特征。涪陵大安寨泥页岩与灰岩、砂岩互层频繁,半深湖-深湖页岩为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岩相。大安寨上亚段灰岩厚10~30 m,物性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夹薄层灰岩、砂岩,微孔缝发育,孔隙度高。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3%,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1.7%~56.1%,石英平均含量为33%,现场实测平均含气量为1.66 m3/t,处于凝析油-湿气的高成熟阶段;杨氏模量为29 GPa,泊松比为0.30,有利于压裂形成网络裂缝。大安寨段中部浅湖相区岩性组合特征更有利于裂缝发育,是大安寨段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评价优选出有利区面积82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富含有机质页岩 页岩气 大安寨段 侏罗系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汪少勇 李建忠 +1 位作者 李登华 龚昌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7-486,共10页
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油层孔隙度大多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0.05×10-3μm2,属于典型的致密油层。该油层平面上大面积分布,存在明显的"甜点"区;剖面上非均质性强,顶部大一亚段和底部大三亚段的厚层介壳灰岩为主力产油... 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油层孔隙度大多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0.05×10-3μm2,属于典型的致密油层。该油层平面上大面积分布,存在明显的"甜点"区;剖面上非均质性强,顶部大一亚段和底部大三亚段的厚层介壳灰岩为主力产油层,中部大一三亚段的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为次要产油层。构造、介壳灰岩及暗色泥岩厚度对致密油富集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甜点"主要分布在公山庙构造西侧斜坡区。通过对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沉积演化、烃源岩生烃条件、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生产井数据,运用容积法和产量递减拟合法分别计算可采资源量,预测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38.11万t和155.74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致密油 公山庙油田 大安寨段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淡水湖相页岩油气有机碳含量下限研究——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被引量:31
7
作者 黄东 段勇 +3 位作者 李育聪 陈洪斌 闫伟鹏 戴鸿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5,共8页
国内海相页岩气已成功实现商业化有效开发,但对于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始终存在较大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页岩油气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在陆相页岩油气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淡水湖相为对象,从湖相页岩... 国内海相页岩气已成功实现商业化有效开发,但对于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始终存在较大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页岩油气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在陆相页岩油气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淡水湖相为对象,从湖相页岩岩石类型、矿物组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页岩油气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并根据大量页岩有机碳热解数据、页岩产气层段与有机碳含量关系、页岩产油层段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淡水湖相页岩油气的有机碳下限为1.5%,试验数据与勘探实践较为吻合,确立的湖相页岩油气有机碳下限较为合理。并以此为依据,圈定了大安寨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5%的湖相优质页岩分布范围,为盆地下步湖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下限 热解参数 页岩油 页岩气 湖相 大安寨段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105
8
作者 郑荣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2-49,共8页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发育有41~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有非对称和对称型两种旋回样式。由短期旋回叠加而成的中期旋回具有不同的堆积模式,分别代表低水位进积、湖侵加积-退积、湖泛加积、高水位...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发育有41~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有非对称和对称型两种旋回样式。由短期旋回叠加而成的中期旋回具有不同的堆积模式,分别代表低水位进积、湖侵加积-退积、湖泛加积、高水位早期加积-弱进积和晚期强烈进积小层序组。由中期旋回叠加组成的两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分别代表大安寨期湖水位的长期上升和下降周期,并构成完整的湖进-湖退沉积旋回。通过各级基准面旋回转换点的等时地层对比建立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格架,显示了储层、生油岩、盖层的分布规律与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关系,此特征可作为储层预测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四川盆地 下侏罗统
下载PDF
顺磁共振测年和包裹体在大安寨段成藏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荣才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54,共8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顺磁共振(ESR)测年及包裹体等新技术方法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中的部分应用成果。研究表明,结合次生石英ESR测年和次生石英及方解石中有机包裹体的成因特征综合研究,可为油气藏演化阶... 本文扼要介绍了顺磁共振(ESR)测年及包裹体等新技术方法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中的部分应用成果。研究表明,结合次生石英ESR测年和次生石英及方解石中有机包裹体的成因特征综合研究,可为油气藏演化阶段的划分,定年、各阶段成藏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磁共振 测年 包裹体 成藏模式 油气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的声发射实验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荣才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8,共8页
声发射实验为研究储层裂缝的新技术方法之一,该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声发射实验在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研究中的应用成果。研究表明,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可为划分储层裂缝的形成期次,确定裂缝的破裂强度,判断古应力场方位和性质、以... 声发射实验为研究储层裂缝的新技术方法之一,该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声发射实验在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研究中的应用成果。研究表明,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可为划分储层裂缝的形成期次,确定裂缝的破裂强度,判断古应力场方位和性质、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储集层 裂缝 声发射实验 油气藏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及有利岩石组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董 曾德铭 +4 位作者 王兴志 谢圣阳 张芮 张少敏 郭奕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3,共9页
针对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划分不精细,有利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不明确的问题,利用3口全取心井的岩心描述和6条野外剖面观察结果,结合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及沉... 针对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划分不精细,有利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不明确的问题,利用3口全取心井的岩心描述和6条野外剖面观察结果,结合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划分为10种;沉积相划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3个亚相,以及半深湖泥、生物滩、重力流等10种微相;公山庙—莲池—营山一线为沉积中心,为半深湖环境,识别出C、D、E共3种岩石组合类型;南充—渠县—仪陇一线为呈环状发育的浅湖环境,识别出A、B、F共3种岩石组合类型。研究成果可由常规致密油拓展至页岩油勘探领域,通过TOC、孔隙度、渗透率、压裂效果等评价指标,认为A型岩石组合在断裂和裂缝匹配下,是致密油碳酸盐岩的有利勘探组合,F型为最有利页岩油勘探组合,主要分布于浅湖相大一亚段—大二a亚段。研究成果对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大安寨段 沉积相 岩石组合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大安寨段及须五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和生源构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吉振 唐友军 +7 位作者 洪海涛 李美俊 卢晓林 吴长江 何大祥 黄亚浩 潘珂 杨孝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大进展,侏罗系发育多套油气供烃层位。采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细致对比并揭示了研究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须家河组五段(简称须五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2套主要供烃层...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大进展,侏罗系发育多套油气供烃层位。采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细致对比并揭示了研究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须家河组五段(简称须五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2套主要供烃层位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大安寨段烃源岩的分子地化特征与须五段烃源岩差异较大:大安寨段烃源岩中等姥植比(Pr/Ph),中等三环萜烷参数(C1_(9+20)TT/C_(23)TT),中等降藿烷/藿烷系列化合物(C_(30)D/C_(30)H)、早洗脱重排藿烷/藿烷系列化合物(C_(30)E/C_(30)H),高降藿烷/升藿烷(C_(27)D/C_(27)R),相对低三芳甾烷参数(C_(27)/C_(28)TAS),生源构成以菌藻生源为主,兼有丰富的高等植物生源的混源输入;须五段烃源岩呈现低中等Pr/Ph,低C_(19+20)TT/C_(23)TT、C_(30)D/C_(30)H、C_(30)E/C_(30)H,中等C_(27)D/C_(27)R,相对高C_(27)/C_(28)TAS,生源构成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大安寨段 须五段 生源构成
下载PDF
川北大安寨生屑灰岩储层主控因素及预测思路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伟东 彭军 +2 位作者 夏青松 段冠一 孙恩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共9页
为明确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特点及主控因素,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综合钻井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区内沉积学、储层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川北地区大安寨段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为明确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特点及主控因素,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综合钻井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区内沉积学、储层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川北地区大安寨段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浅湖亚相发育介屑滩、滩间洼地、浅湖泥微相,半深湖亚相发育滩前湖坡、半深湖泥微相;储层岩石类型以介屑灰岩为主,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平均孔隙度为1.18%,渗透率普遍小于1 mD,具有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储层类型以孔隙-裂缝型储层为主,裂缝-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均有发育。以此为依据,分析并探讨了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有利沉积相带、建设性成岩作用、裂缝系统控制了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结合大安寨各层段地层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屑灰岩 沉积相 储层特征 大安寨段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忠宝 李鹏 +5 位作者 刘光祥 李雄 刘晧天 王鹏威 郝景宇 李倩文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为查明陆相页岩烃源特征及生油气潜力,采用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机岩石学、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测定等多种测试方法,开展川东北不同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比研究,明确主要地化参数特征及差... 为查明陆相页岩烃源特征及生油气潜力,采用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机岩石学、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测定等多种测试方法,开展川东北不同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比研究,明确主要地化参数特征及差异,并重点探讨有机质类型的研究对页岩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与大安寨段页岩w(TOC)主要介于0.5%~2.0%,平均值>1.2%,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体、丝质体为主,其次为固体沥青及微粒体,Ⅱ1、Ⅱ2及Ⅲ型有机质均有发育,以Ⅱ2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较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川东涪陵地区东岳庙段东一亚段页岩有机质类型纵向上频繁变化,向上东二亚段—东三亚段页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存在倒转变轻现象,推测与运移烃混入有关,并提出页岩层段纵向上有机质类型变化的精细确定,有助于判识不同层段生烃能力与有机质孔发育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有机质类型 干酪根碳同位素 东岳庙段 大安寨段 自流井组 川东北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可压性评价实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良 杨建 +3 位作者 彭钧亮 陈岗 韩慧芬 张曦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68,共6页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在大二亚段,资源基础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但工程地质特征及可压性评价手段不明确。为建立可压性评价方法、优化储层改造对策及工艺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川中大安寨以页岩和...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在大二亚段,资源基础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但工程地质特征及可压性评价手段不明确。为建立可压性评价方法、优化储层改造对策及工艺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川中大安寨以页岩和灰岩互层为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孔隙度平均为5.9%,孔隙主要集中在0.001~0.1μm范围,发育有微米级孔隙;矿物组分以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平均黏土矿物含量41%,平均岩石力学脆性指数为58.5%;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不高,灰岩段破裂压力与页岩段差值9~10 MPa,不利于裂缝在纵向上扩展。文章建立了页岩油储层可压性模型,基于页岩油储层可压性及岩性特征,提出了通过提高缝内净压力以实现层间突破、采取密切割压裂+暂堵转向的组合储层改造工艺来提高裂缝复杂程度的技术对策。通过现场试验,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改造效果从最初的油花微气到日产油2 m^(3)/d,现场应用效果不断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大安寨段 页岩油 工程地质特征 可压性
下载PDF
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昕尧 金振奎 +4 位作者 郭芪恒 王金艺 任奕霖 王凌 王兆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4-712,共9页
为分析陆相页岩中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的介壳泥岩与灰岩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岩芯观察、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测试手段,识别出文石转化方解石、胶结物方解石和重结晶作用... 为分析陆相页岩中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的介壳泥岩与灰岩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岩芯观察、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测试手段,识别出文石转化方解石、胶结物方解石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在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生物介壳中的文石转化为泥晶无铁方解石,阴极发光为橙黄色。成岩早期,生物介壳边缘可形成纤维状第一世代无铁方解石胶结物。在成岩晚期,岩石孔隙中形成颗粒状铁方解石胶结物,阴极发光为暗色。同时,部分介壳中的泥晶方解石新生变形为斑块状细晶方解石或柱状方解石。根据方解石的存在形式可知,方解石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转化、压实、溶解、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溶解作用改善储层的物性。压实、胶结和重结晶作用破坏储集空间。统计裂缝密度发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层理缝最为发育,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以层理缝和溶蚀缝为主。结果表明,方解石介壳有利于大安寨段内岩石层理缝和溶蚀缝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方解石 成岩作用 大安寨段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低渗油田开发后期伴生气增压开采技术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平 樊洪 漆明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36-138,共3页
川中油田大安寨组石灰岩油气藏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量。由于井口压力低于输压 ,年放空伴生气量为 2 10 0× 10 4m3 左右。针对大安寨组油气藏的开采特征和油气井生产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借鉴川渝气田成熟的增压技术对放空气加以回... 川中油田大安寨组石灰岩油气藏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量。由于井口压力低于输压 ,年放空伴生气量为 2 10 0× 10 4m3 左右。针对大安寨组油气藏的开采特征和油气井生产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借鉴川渝气田成熟的增压技术对放空气加以回收是川中油田实施油气并举、效益开采的有效措施。通过对角 13等井站的增压开采 ,取得显著效益和经验 :仅以回收的伴生气量进行粗略评估 ,井口气价按 0 .5 4 6元 /m3 算 ,则回收伴生气可年创收 182 .4万元 ,而增压站建设总投入才 178万元 ,即投运一年就能够收回全部投资 ;截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增压开采技术已完成年输气 2 6 7.5× 10 4m3 ,盈利约 178万元。此外 ,通过对放空气的回收利用 ,不仅促进了油田生产任务的完成 ,还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组 复杂油气藏 伴生气 加压 开采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8
作者 厚刚福 倪超 +2 位作者 陈薇 谷明峰 郝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4,共10页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及滩前斜坡等几种微相,这几种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古地貌控制:滩主体分布在水下隆起区;滩翼分布于水下隆起周缘;滩前斜坡主要分布于水下隆起区与沉积中心之间的过渡环境。介壳滩在纵向上的演化和迁移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控制,湖平面上升期,介壳滩由湖盆中心的低隆起区向湖盆周缘隆起区迁移;而在湖平面下降期,介壳滩又逐渐由湖盆周缘隆起区向湖盆中心低隆起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介壳滩 古地貌 湖平面变化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储层储集能力评价
19
作者 李维邦 姜振学 +4 位作者 仇恒远 朱德宇 曹香妮 苏展飞 杨占伟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针对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变化快,岩相类型复杂,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等问题,结合川东北地区已有成果资料、岩心观察描述、扫描电镜、CO_(2)吸附、N_(2)吸附和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分析结果,对... 针对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变化快,岩相类型复杂,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等问题,结合川东北地区已有成果资料、岩心观察描述、扫描电镜、CO_(2)吸附、N_(2)吸附和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进行储层定量表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岩相为富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富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含有机质层状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纹层状硅质页岩和贫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总计6种岩相;主要发育孔隙类型为: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不同岩相类型中,富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孔隙发育类型最多、孔数量发育最多且孔隙连通性良好;微孔体积为0.0014~0.0026 cm^(3)/g,平均为0.002 cm^(3)/g;中孔体积为0.0075~0.0166 cm^(3)/g,平均为0.0123 cm^(3)/g;宏孔体积为0.0578~0.2105 cm^(3)/g,平均0.1221 cm^(3)/g;微孔比表面积为4.52~9.82 cm^(2)/g,平均为6.74 cm^(2)/g;中孔比表面积为3.41~13.87 cm^(2)/g,平均为8.73 cm^(2)/g;宏孔比表面积为0.04~0.48 cm^(2)/g,平均为0.13 cm^(2)/g;储集能力最优质的岩相是富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大安寨段 陆相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储集能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多尺度差异化富集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庞正炼 陶士振 +7 位作者 张景建 张琴 袁苗 吴因业 张天舒 杨晓萍 范建玮 孙菲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01-1311,共11页
致密油的分布呈现大面积低丰度含油背景下局部富集的特征,亦只有在富集区内才能获得可观的商业油流。因此,甜点区的优选是致密油地质研究的重点。为分析致密油的富集规律,服务致密油甜点评价,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依托油田详... 致密油的分布呈现大面积低丰度含油背景下局部富集的特征,亦只有在富集区内才能获得可观的商业油流。因此,甜点区的优选是致密油地质研究的重点。为分析致密油的富集规律,服务致密油甜点评价,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依托油田详实的生产数据,运用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显微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资料,并结合综合地质成图,对致密油的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的富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占总井数22.5%的高产井产出了84.4%的油气,致密油富集程度的差异在盆地和区带尺度的分布上持续存在,并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差异化控制。在盆地尺度下,受二次运移的影响,烃源岩只能控制致密油的分布外边界,在有利烃源岩区内部无法严格约束甜点区分布。在区带尺度下,有利沉积相带控制了致密油富集区带的分布。致密油富集甜点受有利成岩相和裂缝的控制。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一套致密油富集甜点评价参数体系,为致密油甜点选区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非均质性 富集主控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