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德格尔视域下虚拟实在的三重审美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耿阳 彭凌玲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24-129,共6页
沿着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本质的思想进路,通过重新规定经验概念的内涵,赋予"生活经验"以本体论的地位,揭示虚拟实在作为一种经验媒介根源于人对实际性的"生活经验"的理解和阐释。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生活经验作为生成审... 沿着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本质的思想进路,通过重新规定经验概念的内涵,赋予"生活经验"以本体论的地位,揭示虚拟实在作为一种经验媒介根源于人对实际性的"生活经验"的理解和阐释。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生活经验作为生成审美体验的前提,赋予审美体验以世界整体性的场所维度、面向生命之有限性的实践维度和不断透视视域结构的时间维度。据此,虚拟实在之审美体验可以还原为三重体验模式,即人与数字空间共在的具身体验、参与数字空间探索的情绪体验和重构数字空间的叙事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存在 虚拟实在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迷途与超脱: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的实践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罗龙祥 鲍克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6-51,139-140,共6页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耻辱"不在于没有证明我们所处世界的实在性,也不在于没能从理论上把我们所处的世界解释清楚,而在于我们一直在尝试这样的证明,却完全忘却了人们生存的本性,从而使哲学的实践以及受此指引的人生实践总是...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耻辱"不在于没有证明我们所处世界的实在性,也不在于没能从理论上把我们所处的世界解释清楚,而在于我们一直在尝试这样的证明,却完全忘却了人们生存的本性,从而使哲学的实践以及受此指引的人生实践总是误入歧途。所以,洗刷哲学的耻辱就在于在厘清人们生活的层次的基础上,牢记人们生存性的本性,从而以超脱的方式指引我们完成哲学以及自身的实践活动,避免迷途中的困惑和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生存论 非本真和本真 常人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本有”诗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支运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48,共7页
诗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还是他为时代沉沦所开出的一剂药方。携着思之品质的诗人在寻求精神的历史归属过程中思索出了存有的意义,并在其到达之所诗意地栖居着;同时又由于他介于诸神与人类之间的信使角色使其能向人... 诗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还是他为时代沉沦所开出的一剂药方。携着思之品质的诗人在寻求精神的历史归属过程中思索出了存有的意义,并在其到达之所诗意地栖居着;同时又由于他介于诸神与人类之间的信使角色使其能向人类传达诸神之谕而给人类指明了澄明之所。海德格尔认为,作诗便成了居于天地之间、神人之侧的一种本有运动,而非文学理论所认为的情感想象活动或文化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本有 此-在
下载PDF
意义与生存境域——海德格尔生存论语境对意义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4
作者 李海平 郑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7-160,F0003,共5页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的分环勾连,从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最为原初的语境条件。借以认清语言科学研究中知性思维的制限,深化意义与语境关系的理论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论哲学 意义 语境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老子与韩非人性论思想探微
5
作者 晁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0-94,共5页
本文选取先秦两位思想家——老子和韩非作比较研究,从其哲学基础、基本主张、人生观、政治观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人性论思想,并对其异同在两相比较的基础之上,做了较为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 老子 韩非 人性论 基本主张 思想家 探微 先秦 人生观 政治观 异同
下载PDF
“此在”或“如此存在”——对海德格尔之“Dasein”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建设性意见
6
作者 张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3-30,共8页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示其合理性又展示其不足,由此提出我们对此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修正意见:我们应视不同语境将Dasein译为"此在"或"如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如此存在 实存
下载PDF
逻辑和运动
7
作者 豪斯特.梯瓦尔德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4,共4页
在运动科学模型里,人们之所以感觉物体是运动的,首先是这个客观的物体已经作为我们感知的对象和在我们的意识之内能够测定,为了使这个判断合乎科学,这里尝试在此在存在(Da-Sein),如是存在(So-Sein)和价值存在(Wert-Sein),同一性和相同... 在运动科学模型里,人们之所以感觉物体是运动的,首先是这个客观的物体已经作为我们感知的对象和在我们的意识之内能够测定,为了使这个判断合乎科学,这里尝试在此在存在(Da-Sein),如是存在(So-Sein)和价值存在(Wert-Sein),同一性和相同性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感觉和运动统一的逻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运动 客体 对象 注意 意识 此在存在(da-sein) 如是存在(So-Sein) 价值存在(Welt-Sein) 同一性 相同性
下载PDF
海德格尔在新道路上关于人的思考
8
作者 刘海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45-51,共7页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存在论区分 此-在
下载PDF
西尔维亚·普拉斯《钟形罩》中埃斯特“向死而在”的哲学解读
9
作者 张成成 金文宁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40-344,共5页
《钟形罩》一书中埃斯特的生死抉择与灵肉博弈契合了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在”的哲学思想,埃斯特力图以生命的完结和选取他人此在去理解此在的完整性,最终得以向死而在,意识到此在是自我存在的唯一选择。埃斯特的向死而在给处于社会这... 《钟形罩》一书中埃斯特的生死抉择与灵肉博弈契合了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在”的哲学思想,埃斯特力图以生命的完结和选取他人此在去理解此在的完整性,最终得以向死而在,意识到此在是自我存在的唯一选择。埃斯特的向死而在给处于社会这个无形的钟形罩下的美国女性带来希望,也赋予女性关于生命意义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形罩》 生死 此在 向死而在 女性
下载PDF
每一个人的“钟形罩”——《钟形罩》的存在主义探析
10
作者 袁子越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通过存在主义哲学论点对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三个重要人物的人生历程进行了解读。通过对"自为存在"的人在"自在世界"中的异化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本文通过存在主义哲学论点对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三个重要人物的人生历程进行了解读。通过对"自为存在"的人在"自在世界"中的异化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虚无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钟形罩》 自我实现 自由选择
下载PDF
论意义自身的呈现——从给予到存在
11
作者 汤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6,共7页
马里昂在论述胡塞尔的直观理论时将"给予"置于现象学的突出位置,相对忽视了"意义"的重要性。就根本而言,意义得以给予是由于给予自身是存在的,同时意义也必须存在,存在与意义相互奠基。海德格尔从此在的角度考察了... 马里昂在论述胡塞尔的直观理论时将"给予"置于现象学的突出位置,相对忽视了"意义"的重要性。就根本而言,意义得以给予是由于给予自身是存在的,同时意义也必须存在,存在与意义相互奠基。海德格尔从此在的角度考察了存在的意义,但此在只是对意义呈现进行描述的一个方面,即使没有此在,意义本身仍"如其所在"地呈现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给予 存在 此在
下载PDF
“Sein”“■”与“■”--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与梵文“存在”的意义等值性
12
作者 王涵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对于存在问题的思索是海德格尔建构其存在论诠释学的原初动力。为了瓦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规避自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所创制的统摄现象界的哲学信仰,海德格尔把追问的始源定位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思想中,以“思言一体... 对于存在问题的思索是海德格尔建构其存在论诠释学的原初动力。为了瓦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规避自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所创制的统摄现象界的哲学信仰,海德格尔把追问的始源定位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思想中,以“思言一体”的词源学阐释方式探究印欧语言形态的本质含义,构建其生存论意义上的此在的诸种样态。在1935年夏季学期讲稿《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把对于“存在”动词“Sein”的词源学考察置放在印度一日耳曼语系下进行,并认为“存在/是”的最古老词干发端于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与古德文都是归属或派生于梵文的“存在”词干。这也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中为数不多的与梵文直接相遭遇。但耐人寻味的是,海德格尔对于以梵文为代表的印度传统却近乎保持着绒默。我们将在多重语际构建文本意义的深层关联,探询海德格尔对于印度思想文化这一绒默态度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N 此在 此-在
原文传递
个人成长时间视野中作为“筹划”的求学动机--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个案及其存在论诠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蓝丽娇 卢晓东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8,共10页
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重新定位再出发的背景下,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通过个案调查试测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求学动机,深描其形成、发展的相关情境/场域及过程,在个人成长时间视野中探求求学动机的本质。研究发现,求学动机催生于个体与外在环境... 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重新定位再出发的背景下,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通过个案调查试测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求学动机,深描其形成、发展的相关情境/场域及过程,在个人成长时间视野中探求求学动机的本质。研究发现,求学动机催生于个体与外在环境间互动过程中,个体需求与环境信息相互交织,使得求学动机呈现出多重动因的复杂性、丰富性及不同境况下策略选择的自我决定色彩。求学动机具体、属己而非抽象,在学生个人成长时间线的不同节点侧重不一,其探索与发展并不因“入学”这一事件的发生而终止。求学动机不能脱离“此-在”,“此-在”的求学动机随“此时”“此地”而变,因而极具个人属性。个案分析虽受限于第二学士学位发展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但相关结论对既往研究中问卷法及相关量化方法构成怀疑,也为之后的第二学士学位生求学动机研究和一般求学动机研究提供启发。本研究在海德格尔存在论话语中给出“求学动机”概念新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学动机 第二学士学位 考研 生涯规划 学生发展 此在
原文传递
从我思回到在世——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主体内在性问题的求解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进 《理论界》 2021年第3期45-51,共7页
由笛卡尔开端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导致了主体的内在性问题,即独立于意识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无法被确证。海德格尔追问认识者的存在方式,引起相对认识论哲学的范式转变。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与周遭世界融身一... 由笛卡尔开端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导致了主体的内在性问题,即独立于意识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无法被确证。海德格尔追问认识者的存在方式,引起相对认识论哲学的范式转变。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与周遭世界融身一体.认识是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此在的操劳的残断,此在异化为一双孤立的眼睛_相对于认识这种派生的存在方式,不如回到更为源始的在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在世 我思 内在性
原文传递
在—此与事实状态:“基础存在论”之为“事实状态的解释学”
15
作者 周炼 《哲学门》 CSSCI 2013年第2期292-322,共31页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海德格尔的两个独特术语,事实状态(Faktizität)与在—此(Da-sein),拥有共同的所指,并且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也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含义是“意义”与“意义对解释性理解的敞开”所共同建构的统一体。实际上,这两个...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海德格尔的两个独特术语,事实状态(Faktizität)与在—此(Da-sein),拥有共同的所指,并且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也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含义是“意义”与“意义对解释性理解的敞开”所共同建构的统一体。实际上,这两个要素共属一体,无法被独立出来。其中的第二个要素,意义对解释性理解的敞开,是一个源初的事实——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人类向来就总是这一事实。概言之,那两个术语的指称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总是的那种存在者,“解释性理解”本身就是我们自己所是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础存在论的解释,第二部分是对事实状态的解释学的解释,意在表明在—此与事实状态之间、存在论与解释学之间、基础存在论与事实状态的解释性之间的同一性。本文的研究进路是批评性的重构,因此在整个研究中,我将不断地把海德格尔的各种术语还原为“意义”和“解释”,从而表明所有这些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奇怪术语(阿多诺称之为“黑话”)其实都可以从这两个简单的词上得到理解。本文将通过疏解海德格尔对洛维特的回应进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状态 在—此 解释学 存在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