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e,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何顺东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1期59-72,共14页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ferred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occurred from T\-3 to J\-1.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produced by delamination are developed well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But due to the Gondwana plate effect, magmatism in the region caused by delamination lagged until J\-3 when the northern Tibet terran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completely amalgamated. Additionally, due to 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ng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stress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So in the region from J\-3 to K\-2 magmatism was most intensive, and liberalization was also relatively strong. Geophysical data reflect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sthenosphere rose to the shallow level, the Moho is flat with no mountain root,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less than 40 km on average. These features agree with those of collisional orogenes in which delamination has occurred. Through contras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and interior depth between east and west Qinling we believe that delamination proceeded from east to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秦岭造山带 P-T-T轨迹 中生代 岩石圈 花岗岩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被引量:56
2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43-1960,共18页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带南缘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和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的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 弧后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盆山系统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苔藓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项俊 孙灿 +1 位作者 胡章喜 方元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8,共3页
对湖北大别山罗田天堂寨、青苔关两地的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苔藓植物33科67属152种,其中苔类6科6属8种,藓类27科61属144种,后者中有药用苔藓植物14科18属21种,园林绿化苔藓植物5科5属9种,环境监测与保护苔... 对湖北大别山罗田天堂寨、青苔关两地的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苔藓植物33科67属152种,其中苔类6科6属8种,藓类27科61属144种,后者中有药用苔藓植物14科18属21种,园林绿化苔藓植物5科5属9种,环境监测与保护苔藓植物8科8属20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苔藓植物5科7属9种。并对该区苔藓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大别山 青苔关 天堂寨 苔藓植物 植物资源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黄冈地区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闫良 罗微 +1 位作者 葛长军 徐丽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7期2886-2888,共3页
发展山野菜经济是当前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因地制宜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对鄂东大别山黄冈地区山野菜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利用以及市场销售现状的调查,分析鄂东大别山地区山野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相应意见,以期为... 发展山野菜经济是当前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因地制宜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对鄂东大别山黄冈地区山野菜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利用以及市场销售现状的调查,分析鄂东大别山地区山野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相应意见,以期为该地区山野菜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野菜 开发利用 现状 对策 鄂东大别山
下载PDF
湖北大别山植被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映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着重研究湖北大别山区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植被类型计14个植被型19个群系组70个群系,提出该区植被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途径,建议设置天堂寨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和应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名单。
关键词 植被 资源保护 大别山
下载PDF
鄂东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障碍与对策
6
作者 梅福林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3-46,共4页
本文从对鄂东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分析入手 ,指出了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障碍 ,并针对存在的障碍 ,联系实际 ,提出了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 鄂东 贫困山区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营方式 中国 主导产业 发展对策 科技人才培养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
7
作者 方元平 项俊 +2 位作者 夏帆 郑玥 蔡三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期137-142,149,共7页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140科约1300种的50%、12.2%;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2科108属147种;(2)从有毒部位看,全株有毒的最多,共56种,占35.4%;根有毒的53种,占33.5%;叶有毒的28种,占17.7%;果实及种子有毒的24种,占15.2%;花有毒的植物最少,仅2种,占1.3%;(3)从生态习性上看,该区有毒植物中有木本植物72种、草本植物68种、藤本植物18种,分别占该区有毒植物总数的45.6%、43.0%、11.4%。对该地区的有毒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为合理开发该区的有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有毒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鄂东大别山
原文传递
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遥感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翔宇 王立辉 +6 位作者 李扬 杨启池 吴兆福 高飞 路利杰 肖飞 凌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水量平衡模型评估水源涵养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海拔和坡度等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2020年水源涵养深度均值为292 mm,水源涵养总量为43.57×10^(8)m^(3),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2)水源涵养总量贡献较大的是森林和灌丛,贡献率占比超过70%。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分别为620.63和539.51 mm;(3)中低海拔(100~300 m)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占比最大,为42.86%,高海拔(1000~1700 m)区域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较高,为711.79 mm,缓坡(5°~15°)地区对水源涵养总量贡献最大,为47.80%;(4)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6%,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九资河镇、温泉镇、青石镇等;重要区域占12.08%,主要集中在南部英山县草盘地镇、石头咀镇和罗田县九资河镇的山地。研究结果可为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规划与生态空间管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湖北大别山区 水量平衡模型 生态系统类型 遥感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