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CLIMATIC CHANGES IN DABUSU LAKE
1
作者 沈吉 曹建廷 +2 位作者 吴艳宏 RyoMatsumoto 孙庆义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96,共6页
Study on the carbonate content and oxygen isotope of a sediment section in Dabusu Lake revealed that this regio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cold wet and warm dry climatic cycles since 15400 a BP. It was about 6740 a BP w... Study on the carbonate content and oxygen isotope of a sediment section in Dabusu Lake revealed that this regio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cold wet and warm dry climatic cycles since 15400 a BP. It was about 6740 a BP when the climate in the region reached a relatively stable warm stage, so that the lake water was gradually condensed and finally a saline lake wa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content oxygen isotope PALEOCLIMATE dabusu Lake
下载PDF
Paleoclimatic Change Inferred from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of Dabusu Lake, Jilin Province, China
2
作者 沈吉 张恩楼 +1 位作者 羊向东 Ryo Matsumoto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4-129,共6页
Study on the organic compounds and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a sediment section in Dabusu Lake revealed that the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sediments came mainly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brought into the lake by runo... Study on the organic compounds and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a sediment section in Dabusu Lake revealed that the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sediments came mainly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brought into the lake by runoff. The δ 13 C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had high values during warm-dry climatic stages and decreased in cold-wet stages. Analysis of data on carbonate content and 14 C age showed that the lake basin had experienced several wet-cold and warm-dry climatic cycles since 15000 a BP. Since 6700 a BP, the climate reached a relatively stable warm-dry stage, so that the lake water was gradually condensed and finally a saline lake wa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carbon isotope PALEOCLIMATE dabusu Lake
下载PDF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心的碳酸盐含量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25
3
作者 介冬梅 吕金福 +3 位作者 李志民 冷雪天 王升忠 张桂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7-82,共6页
大布苏湖是我国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盐湖 ,通过对该湖现代湖盆碳酸盐沉积相的分析 ,以及钻孔岩心碳酸盐含量和 1 4 C年代的测定 ,探讨了大布苏湖全新世湖面波动与环境演化的过程 ,结果表明 ,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时期 ,分别为 10 45 0~ ... 大布苏湖是我国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盐湖 ,通过对该湖现代湖盆碳酸盐沉积相的分析 ,以及钻孔岩心碳酸盐含量和 1 4 C年代的测定 ,探讨了大布苏湖全新世湖面波动与环境演化的过程 ,结果表明 ,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时期 ,分别为 10 45 0~ 72 6 0和 5 40 0~ 36 0 0 a BP,湖泊水位稳定在 12 5 m以上 ,这两个时期也是松嫩沙地古土壤集中发育的时期 ,晚全新世以来 ,大布苏湖明显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沉积相 湖面波动 全新世 大布苏湖 碳同位素 古环境
下载PDF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碳酸盐含量、氧同位素特征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沈吉 吴瑞金 +2 位作者 羊向东 潘红玺 安芷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对大布苏湖沉积剖面碳酸盐含量和氧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湖区15000年以来经历了多期冷湿与暖干气候旋回,大约距今6700年左右,气候变干并进入稳定的温暖时期,湖水逐渐高度浓缩,形成了现今的盐碱湖。
关键词 碳酸盐含量 氧同位素 古气候 大布苏湖 湖泊沉积
下载PDF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被引量:9
5
作者 汤卓炜 刘赛红 +1 位作者 林泽蓉 刘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兼有森林及荒漠 ,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 ,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乾安大布苏 晚更新世 动物群 古生态 脊椎动物 化石组合
下载PDF
松南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泉四段-姚家组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4 位作者 邓宏文 王红亮 高霞 陈冬 徐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743,共7页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坨子—大布苏地区 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基准面旋回 储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沉积微相分析与岩性圈闭预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红亮 夏志远 +2 位作者 李世臻 王启明 龙凡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6-782,共7页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 高频层序 沉积微相 岩性圈闭
下载PDF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 被引量:27
8
作者 沈吉 吴瑞金 安芷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12,共5页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联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联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干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δ13C值;反之,冷湿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降低,结合剖面碳酸盐含量及14C年代分析表明,湖区15000年来经历了多期冷湿与暖干的气候旋回,大约距今6700年左右,气候变干并进入稳定的温暖时期,湖水逐渐高度浓缩,形成了现今的盐碱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古气候 大布苏湖 沉积
下载PDF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芯的粒度特征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志民 吕金福 +1 位作者 冷雪天 卢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大布苏湖为构造断陷的封闭湖盆,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自湖岸 到湖心,其平均粒径依次递减.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全新世以 来,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和两次低湖面时期.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式下降, 湖水浓缩而... 大布苏湖为构造断陷的封闭湖盆,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自湖岸 到湖心,其平均粒径依次递减.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全新世以 来,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和两次低湖面时期.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式下降, 湖水浓缩而演变为我国东部地区罕见的盐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湖 全新世沉积相 粒度特征 湖面波动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水化学分析的松嫩平原大布苏湖流域地下水补给源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文卿 陈建生 +1 位作者 姜淑坤 徐燚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1期9-14,16,共7页
采用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布苏湖湖水的补给源,结果表明,大布苏湖水主要来自地下水的补给。大布苏湖水、地下水与松花江中游的江水同位素δ2H-δ18O关系点分布在相同的区域,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蒸发。泉水中的氟-砷关系表明,... 采用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布苏湖湖水的补给源,结果表明,大布苏湖水主要来自地下水的补给。大布苏湖水、地下水与松花江中游的江水同位素δ2H-δ18O关系点分布在相同的区域,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蒸发。泉水中的氟-砷关系表明,补给湖泊的地下径流主要发生在20~30m的粉细砂层,火山岩风化物细颗粒沉积层构成了主要的透水层,火山岩细颗粒中的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溶解到地下水中,形成了高砷含水层。据此推断,大布苏湖水来自于松花江等周边河流的渗漏,渗漏水通过黄土层下伏的高砷粉细砂层向大布苏湖中排泄。湖心钙华表明同时存在深层承压水的越流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同位素分析 水化学分析 补给源 大布苏湖
下载PDF
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军 尹勇前 +1 位作者 李涛 金利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了该生物群之全貌。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为例,对该产地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进行了最新的统计(分属6目13科21属23种),对其化石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该动物群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化石产地 猛犸象 披毛犀 动物群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群绩 梅林 王灵恩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2年第11期1036-1039,F0004,共5页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来自人类活动,该保护区目前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生态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系统分析影响其生态风险的因素,确定其主要生态风险源为干旱、盐碱化、水...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来自人类活动,该保护区目前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生态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系统分析影响其生态风险的因素,确定其主要生态风险源为干旱、盐碱化、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特别突出。将ArcGIS应用于生态风险的评价当中,结合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绘制综合生态风险等级分布图,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对策以降低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风险,实现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景观类型 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策
下载PDF
大布苏湖地貌——沉积类型与湖泊演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志民 吕金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大布苏湖地处松嫩平原南部 ,是一个封闭的构造断陷糊 .湖区地貌类型复杂 ,沉积环境独具特色 .根据地形面的分异和沉积物特征 ,结合14 C测年 ,确定大布苏湖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湖泊形成的早期 ,曾经历了深湖的发育阶段 .全新世以来 ,湖... 大布苏湖地处松嫩平原南部 ,是一个封闭的构造断陷糊 .湖区地貌类型复杂 ,沉积环境独具特色 .根据地形面的分异和沉积物特征 ,结合14 C测年 ,确定大布苏湖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湖泊形成的早期 ,曾经历了深湖的发育阶段 .全新世以来 ,湖面波动式降 ,并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扩张和收缩时期 ,形成了两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沉积旋回 .晚全新世以来 ,气候干燥 ,风力作用活跃 ,湖面明显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湖 地貌类型 沉积环境 湖泊演化 碳同位素测年
下载PDF
大布苏碱湖的形成演化环境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喜玉 吕亚平 《盐湖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10-17,共8页
根据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分析研究,首次论述了大布苏碱湖的概况,盐类矿物组合,卤水化学成分和水化学特征,研究了碳酸盐湖的形成条件和演化环境,提出了天然碱,主要是泡碱的形成背景和成碱机理。
关键词 碱湖 湖泊 形成 演化环境
下载PDF
大布苏湖岸泥林地下潜流破坏成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卿 陈建生 徐燚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7-203,共7页
针对大布苏湖东岸发生的土体坍塌与泥林的成因,开展地下潜流来源及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上层大于下层的盐分分布排除了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同位素分析结果证实,大布苏湖水来自于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潜流来自于周边河流... 针对大布苏湖东岸发生的土体坍塌与泥林的成因,开展地下潜流来源及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上层大于下层的盐分分布排除了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同位素分析结果证实,大布苏湖水来自于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潜流来自于周边河流的渗漏。渗漏水通过黄土层下伏的粉砂层向大布苏湖中排泄,这成为泥林不断扩张的原因之一:粉砂层之上黄土中的风尘颗粒不断地被潜流带到湖泊,在黄土层下部形成孔洞,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塌陷。此外,冻融作用也进一步加剧了渗透破坏程度。地下潜流、细颗粒流失与冻融作用是造成土体破坏的主要原因,防止细颗粒流失与冻融作用发生是预防土体进一步破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湖 泥林 潜流 冻融作用 黄土
下载PDF
大布苏的细石器 被引量:20
16
作者 董祝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8-58,,T001,,共12页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吉林省西部大布苏泡子东岸二级阶地前缘原生黄土状地层中的486件石制品,其中包括8件石器及100多件细石叶。大布苏地点的细石器材料,类型简单,成型的石器少,分布范围有限,可能是一个临时石器加工点。其时代初步定为旧石...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吉林省西部大布苏泡子东岸二级阶地前缘原生黄土状地层中的486件石制品,其中包括8件石器及100多件细石叶。大布苏地点的细石器材料,类型简单,成型的石器少,分布范围有限,可能是一个临时石器加工点。其时代初步定为旧石器时代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末期 吉林
全文增补中
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7
作者 吴希 邢立新 王明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1-224,共4页
利用大布苏地区1996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FRAGSTATS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域、荒草地减少,居民用地、耕地... 利用大布苏地区1996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FRAGSTATS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域、荒草地减少,居民用地、耕地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降低;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减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过程 遥感 大布苏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3 位作者 邓宏文 高霞 陈冬 张亚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青山口组 白垩系 海坨子-大布苏地区 松辽盆地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