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in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Shengle TAN Peng +2 位作者 YUAN Chao HU Jin LIU Xiaosho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79-86,共8页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in April,July and October 2010 and February 2011 for examin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in April,July and October 2010 and February 2011 for examin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 total of ten meiofaunal tax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benthic copepods, polychaetes, oligochaetes, bivalves, ostracods, cnidarians, turbellarians,tardigrades and other animals.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group in both abundance and biomass. The abundances of marine nematodes were higher in winter and spring than those in summer and autumn. Most of the meiofauna distributed in the 0–2 cm sediment layer. The abundance of meiofauna in hightidal zone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low-tidal and mid-tidal zones.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ophyll 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abundance, biomass of meiofauna and abundances of nematodes and copepods.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meiofaunal assemblages into three groups and BIOENV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alinity,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sediment sorting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median diameter we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iofaunal assembl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ofauna seasonal dynamics tidal flat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下载PDF
Microplastics in Surface Waters and Floodplain Sediments of the Dagu River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China
2
作者 JIAO Jie CHEN Gang +2 位作者 YANG Zechuan LI Zhengyan HU H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538-1548,共11页
To understan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Dagu River,an important inland river that flows to Jiaozhou Bay,the abundance,particle size,shape,color,and polymer type of micropl... To understan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Dagu River,an important inland river that flows to Jiaozhou Bay,the abundance,particle size,shape,color,and polymer typ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surface waters and floodplain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surface waters varied between 0.68 and 3.96 items L^(−1).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floodplain sediments varied between 115.5 and 495 items kg^(−1).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river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1)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downstrea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pstream.2)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stuary.3)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was higher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4)Factors such as effluent discharge from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and inflow of tributaries affect 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in rivers.The main polymer types of microplastics were polypropylene(PP),polyethylene(PE),and polyvinyl chloride(PVC).Both the abundance and polymer types of microplastic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waters and floodplain sediment samples,indicating that the microplastics in surface waters and floodplain sediments come from the same source.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undance,distribution,and sources of microplastics might be affected by geology,hydrogeology,land use types,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This study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the study of microplastics in river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icroplastic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surface water floodplain sediment DISTRIBUTION dagu river
下载PDF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of DOC concentration, UV absorbance and the flux estimation in the Lower Dagu River,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Min XI Fanlong KONG +1 位作者 Yue LI Fanting KO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60-669,共10页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both carbon cycle and energy balance. The concentration, UV absorbance, and export flux of DOC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ominate many important transpor...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both carbon cycle and energy balance. The concentration, UV absorbance, and export flux of DOC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ominate many important transport process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DOC, 7 sites along the Lower Dagu River were chosen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ment from March 2013 to February 2014. Specifically,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Dagu River between the 26th and 29th of every month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DOC concentration (Cooc) and UV absorbance were analyzed using a total organic carbon analyzer and the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the DOC export flux was estimated with a simple empir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Doc of the Lower Dagu River varied from 1.32 to 12.56 mg/L, consistent with global rivers. The CDoc and UV absorbance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Dagu River during the experiential period because of the upstream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watersh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s mainly due to dam or reservoir constructions, river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non-point source or wastewater discharg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Doc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water DOC, river runoff,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UV absorbance and humification degree of DOC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months (P〈 0.05). UV absorbance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CDOC in Lower Dagu River using wave lengths of 254 and 280 nm.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nnual DOC export flux varied from 1.6 to 3.76x 105 g C^rn2/yr in a complete hydrological year,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DOC export flux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ummer (-90% of all-year flux in July and August), since the runoff in the Dagu River took place frequently in summer. These observations implied environment change could bring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of DOC and the exports, which would further affect the 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Lower Dagu River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UV absor- bance export flux dagu river
原文传递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residues in sediments of Haihe River and Dagu Drainage River in Tianjin, China 被引量:9
4
作者 DING Hui LI Xin-gang +4 位作者 LIU Hun WANG Jun SHEN Wei-ran SUN Yi-chao SHAO Xiao-l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31-735,共5页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GC-ECD i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wo selected rivers in Tianjin, Haihe River and Dagu Drainage River. A total of 16 surface sediment sites were sele...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GC-ECD i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wo selected rivers in Tianjin, Haihe River and Dagu Drainage River. A total of 16 surface sediment sites were selected along the both rivers. The frequency of detection of T-HCH and T-DDT in sediment samples both was up to 100%, which illustrated that the contamination of HCH and DDT was widespread in Haihe and Dagu Drainage River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from Haihe River were in the range of 3.30-75.96 ng/g dw for T-HCH and 1.57-211.57 ng/g dw for T-DDT. Compared with Haihe River, Dagu Drainage River was contaminated by HCHs and DDTs along the all loc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T-HCH and T-DDT residues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2.30 to 124.61 ng/g dw and from 11.28 to 237.30 ng/g dw, respectively, The possible pollution sourc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monitoring result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 residues in sediments from the two rivers. The investig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HCH was still used as pesticide in Tianjin parti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he river dagu Drainage river sediment OCPS DDT HCH
下载PDF
大沽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富香 拾兵 王成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目的]探究大沽河流域长时间序列下径流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为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大沽河流域南村水文站1956—2020年和闸子水文站1956—2016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 [目的]探究大沽河流域长时间序列下径流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为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大沽河流域南村水文站1956—2020年和闸子水文站1956—2016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分析多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采用Morlet连续复小波法分析了流域多年径流量的周期特征。[结果]大沽河流域多年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呈现出汛期(6—9月)流量多、非汛期流量少的特点,流量峰值一般出现在8月。南村站径流于1976年发生突变,闸子站径流于1979年发生突变。大沽河流域径流量在多个时间尺度下均出现明显的周期变化,第一主周期在20 a左右,且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周期震荡显著。[结论]大沽河流域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呈现出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流域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且存在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的特征,未来应加强径流变化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大沽河流域 Mann-Kendall检验法 滑动t检验法 MORLET小波分析
下载PDF
大沽河流域有机质来源、保存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黄铁汉 刘珂 +1 位作者 李莉 肖晓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19-3930,共12页
于2022年的干季(5月)和湿季(9月)在山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采集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进行环境参数、总有机碳氮、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以及矿物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大沽河表层湿季与干季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来源有较大差异,... 于2022年的干季(5月)和湿季(9月)在山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采集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进行环境参数、总有机碳氮、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以及矿物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大沽河表层湿季与干季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来源有较大差异,湿季悬浮颗粒物有负的δ13C(–29.1‰)和低的颗粒有机碳氮比(POC/PN,6.3),其有机质主要来自河流浮游植物;干季表层悬浮颗粒物有更正的δ13C(–26.8‰)和更高的POC/PN(8.8),其有机质除了来自河流浮游植物,还有河流对土壤的侵蚀带来的C3植物和C4植物;沉积物有机质则来源较为复杂,除河流浮游植物,C3植物、C4植物外,还包括海洋浮游植物、污水源的混合.基于δ13C二端元模型显示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自上游到下游从58%下降至0%.主成分分析表明,高含量溶解无机氮(DIN)的存在导致河流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对应了高含量的POC、叶绿素-a和短链烷烃.河口段较细的沉积物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导致其吸附了较多有机质,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河流段.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沉积物有机碳载荷量(TOC/SSA)从1.4mg/m^(2)下降至0.2mg/m^(2),表明有机质在运输途中经历了不断的再悬浮过程,较长的氧暴露时间导致约85%陆源有机质在运输中被微生物分解为CO_(2).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小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来源 保存
下载PDF
干湿交替频率影响下非饱和带有机氮转化的生物学机制
7
作者 邱英英 郑西来 +2 位作者 刘乐成 郝玉洁 马浩然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250,共9页
为明晰非饱和带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在干湿交替频率影响下的转化机制,以大沽河流域集约化农业区为研究区,开展了不同干湿交替频率的室内批次试验,分析了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冗余分析识... 为明晰非饱和带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在干湿交替频率影响下的转化机制,以大沽河流域集约化农业区为研究区,开展了不同干湿交替频率的室内批次试验,分析了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冗余分析识别了氮素生物转化的驱动因子,基于环境因子、功能基因和氮素转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施加DON后快速发生氨化,干期NO_(3)^(-)-N逐渐累积,而湿期NO_(3)^(-)-N逐渐转化为NO_(2)^(-)-N和NH_(4)^(+)-N,不同频率下干期均以硝化为主、湿期均以反硝化为主;随着非饱和带干湿循环次数从1次提高至3次,每个干期NO_(3)^(-)-N累积量有所减少,但湿期NO_(3)^(-)-N消耗量减少更为显著,导致最终土壤中NO_(3)^(-)-N的赋存含量(每千克干土壤中NO_(3)^(-)-N的质量)从14.28 mg/kg提高至34.16 mg/kg,频繁干湿交替增加了DON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潜在风险;随着干湿交替频率的提高,干期硝化菌属Nitrospira和湿期反硝化菌属Pseud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均逐渐下降,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性有机碳会影响氮素转化相关基因表达,从而间接调节干湿交替下DON的转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氮 非饱和带 干湿交替 氮素转化 微生物群落 大沽河流域
下载PDF
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数值模拟及其全局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迪 王煜 +1 位作者 郑小康 曹智伟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基于SEAWAT建立三维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对胶州湾附近大沽河流域滨海含水层的非稳定海水入侵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的地下水位和Cl-质量浓度观测数据对海水入侵数值模型中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校准和验证,同时利... 基于SEAWAT建立三维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对胶州湾附近大沽河流域滨海含水层的非稳定海水入侵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的地下水位和Cl-质量浓度观测数据对海水入侵数值模型中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校准和验证,同时利用全局敏感性分析评估含水层渗透系数和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以及由降水入渗补给和地下水开采组成的源汇项对海水入侵数值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入侵的发展对降水入渗补给和地下水开采最为敏感,而渗透系数的影响则相对次要;增加降水补给量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来海水入侵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数值模型 滨海含水层 全局敏感性分析 SEAWAT 大沽河流域
下载PDF
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夏、秋季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9
作者 张亮 张绍萍 +3 位作者 陶卉卉 宿凯 蒲思潮 纪莹璐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1,共10页
为了解胶州湾大沽河口附近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生态状况,以2021年6月(夏季)和2022年9月(秋季)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进行的大型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该调查海域2021年夏季和2022年... 为了解胶州湾大沽河口附近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生态状况,以2021年6月(夏季)和2022年9月(秋季)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进行的大型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该调查海域2021年夏季和2022年秋季总共发现大型浮游动物成体20种,浮游幼虫11类,其中,2021年夏季调查发现成体16种、浮游幼虫11类,2022年秋季发现成体10种、浮游幼虫5类;夏、秋两季调查大型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184.6、221.3 ind/m^(3);平均生物量(湿重)为8220.1、860.0 mg/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76、2.64;2021年夏季调查优势种为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黑球真唇水母(Eucheilota menoni)、日本真瘤水母(Proboscidactyla flavicirra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多毛类幼虫(Polychaeta larva)、磁蟹溞状幼虫(Porcellana Zoea larva)、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2022年秋季调查优势种为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黑球真唇水母(Eucheilota menoni)、日本真瘤水母(Proboscidactyla flavicirrat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薮枝螅水母(Obelia spp.)、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磁蟹溞状幼虫(Porcellana Zoea larva)、腹足类幼体(Gastropoda larva);聚类分析表明大沽河口大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2个组.本研究可为大沽河口邻近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的演变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差异、动态演化与驱动性分析
10
作者 陈兴旺 刘斌 裴潇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Markov链及面板分位数等方法分析了差异来源、分布动态、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性因素。结果表明:(1)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Markov链及面板分位数等方法分析了差异来源、分布动态、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性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中下游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要显著高于上游地区。(2)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差异水平的主要因素。(3)黄河流域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要比中间趋同俱乐部更为稳定且不容易发生转移,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的溢出效应和交互影响效应强烈。(4)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创新发展、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在不同分位点位均显著正向影响共同富裕水平。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Λ”变化趋势,参加失业保险率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系数最大,R&D经费投入强度影响系数随着分位数的增大而增大。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dagum基尼系数
下载PDF
胶州湾大沽河河口及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状况与评价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韩彬 曹磊 +3 位作者 李培昌 陈发荣 宋转玲 王小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6-49,64,共5页
根据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两次对胶州湾大沽河河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 34?-P)、铜、铅、锌、镉、石油类等... 根据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两次对胶州湾大沽河河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 34?-P)、铜、铅、锌、镉、石油类等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该海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无机氮和石油类为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该海域总体营养水平较高,2006年为磷限制中度营养区域,2007年为磷中等限制潜在性营养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大沽河 水质 调查与评价
下载PDF
海河干流、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军 干爱华 +4 位作者 丁辉 李鑫钢 沈伟然 孙贻超 邵晓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调查了海河干流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氯杀虫剂(OCPs)的残留状况。在所选取的16个断面沉积物样品中均有大量HCHs、DDTs检出,表明海河和大沽排污河的DDT和HCH污染相当严重。海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3.30~75... 调查了海河干流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氯杀虫剂(OCPs)的残留状况。在所选取的16个断面沉积物样品中均有大量HCHs、DDTs检出,表明海河和大沽排污河的DDT和HCH污染相当严重。海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3.30~75.96、1.57~221.57ng/g。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2.30~124.61、11.28~237.30ng/g。与国内外部分河流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的含量相比,海河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高。最后根据两条河流沉积物中的OCPs的残留量.分析了其可能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 大沽排污河 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污染源
下载PDF
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6
13
作者 徐勇 马绍赛 +3 位作者 陈聚法 赵俊 夏斌 崔正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9-1216,共8页
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 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Hg、As、有机碳、粒度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特征与总有机碳、粒度的关系,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含量8月份最高、2月份次之、5月份最低。Pb、Hg、As3种重金属含量在2月份最高。Cu、Pb、Zn和Cd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g与As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除Cd和As外的4种重金属与沉积物粘土、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大沽河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湿地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土壤CEC的影响因子及Co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廖凯华 徐绍辉 +1 位作者 程桂福 林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运用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大沽河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上下层土壤CEC与有机质、黏粒和粉粒含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与粉粒... 运用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大沽河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上下层土壤CEC与有机质、黏粒和粉粒含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与粉粒含量的相关性最弱;对CEC的贡献能力依次为黏粒>有机质>砂粒,黏粒的贡献能力平均为有机质的1.5~2.5倍;以黏粒为辅助变量的Cokriging(COK)较之Ordinary Kriging(OK)能提高插值精度,上下层均方根误差RMSE值分别减少了18.94%和41.05%,辅助变量与主变量的相关程度决定了估值的精度;大沽河流域中东、西北部及西南方向中部地区土壤CEC较高,而北部与西南角局部地区土壤CEC保肥能力非常弱,是以后土壤改良的重点地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以及改土培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流域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空间变异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大沽河—胶州湾段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特征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季乃云 赵卫红 +1 位作者 王江涛 苗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3-1077,共5页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研究了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特征从大沽河到胶州湾的变化及其与盐度、pH、叶绿素a、溶解有机碳、化学需氧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沽河溶解有...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研究了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特征从大沽河到胶州湾的变化及其与盐度、pH、叶绿素a、溶解有机碳、化学需氧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沽河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强度较大,胶州湾溶解有机物类腐殖质荧光强度较小,大沽河是胶州湾类腐殖质荧光物质的重要来源.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较差,说明浮游植物并不是大沽河类腐殖质荧光物质的主要来源.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化学需氧量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关性较好,说明类腐殖质荧光物质是水体溶解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情况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物 类腐殖质荧光 大沽河 胶州湾
下载PDF
基于MapInfo的大沽河地下水库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郑西来 李涛 贾丽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在大沽河地区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MapInfo建立缓冲区功能来划分评价区域 ,并以MapInfo强大的地图查询运算能力和目前常用的DRASTIC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大沽河地下水库大部分地区约 60 .8%... 在大沽河地区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MapInfo建立缓冲区功能来划分评价区域 ,并以MapInfo强大的地图查询运算能力和目前常用的DRASTIC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大沽河地下水库大部分地区约 60 .8%属于脆弱性中等区域 ,2 5 .0 %是属于脆弱性较强区域 ,另外还有 10 .1%属于脆弱性较弱区域。总的来讲 ,大沽河水库库区是相对脆弱的 ,今后应尽量避免兴建污染性强的项目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 地下水库 脆弱性评价 DRASTIC模型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大沽河湿地海水水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勇 赵俊 +3 位作者 过锋 乔向英 张艳 陈聚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7,共7页
水体环境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因素间大多具有非线性相关性,为了能够客观地对大沽河湿地海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利用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5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5×5×1拓扑结构... 水体环境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因素间大多具有非线性相关性,为了能够客观地对大沽河湿地海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利用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5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5×5×1拓扑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沽河湿地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海域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更好的对比评价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缺点。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大沽河河道内站点的水质均为劣Ⅳ类水质,入海河流断面及其周边海域也达到了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调查海域无机氮含量超标严重,劣Ⅳ类及以上站位的数量占总调查站位的59.3%,富营养化状态明显。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BP人工神经网络3种评价方法对大沽河湿地水质进行评价,发现Ⅲ类及以上水质站位占总调查站位比例分别为89%、96%、56%。与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相比,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合理、评价结果科学可靠,是一种更加快捷、客观全面及实用的水体质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湿地 BP人工神经网络 海水水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大沽排污河生态修复河道水质综合评价及生物毒性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敏 唐景春 +2 位作者 朱文英 粱霍燕 王如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535-4543,共9页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水质,实现排污河污染控制与修复,在天津市大沽排污河的上游代表性河段开展了河道原位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对植物修复后河道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与清洁河道做了比较,并对水质修复效果和生物毒性影响状况进行综合...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水质,实现排污河污染控制与修复,在天津市大沽排污河的上游代表性河段开展了河道原位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对植物修复后河道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与清洁河道做了比较,并对水质修复效果和生物毒性影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排污河水质的修复效果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经种植水葱等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后,河道污染一定程度上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大沽河主要污染是营养元素N、P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严重。植物修复对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TDS)、盐度、氯化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COD等有机污染的修复效果较好,最高去除效率可达54%,但相比清洁水域值依然较高,有机污染依然较严重;对营养元素N、P没有修复效果,反而修复区有升高的趋势,相对清洁水域污染严重。主成分分析表明水质参数主要是氨氮、总氮、总磷代表的营养元素及pH值、DO、电导率、TDS、盐度和氯化物,综合评定结果显示修复区域芦苇根部水质最好;聚类分析将17个水质指标分成5类,并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出一致性。植物根际周边的微生物数量多,群落多样性高。植物修复对水样植物毒性影响明显,能降低其毒性;水样对发光菌均具有毒性作用,存在潜在的急性生物毒性;修复区水样对水生动物大型蚤不存在急性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大沽排污河 污染 水质 生物毒性
下载PDF
利用模糊数学评价大沽河干流水质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贵忠 张金恒 +1 位作者 王军强 李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191-195,共5页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大沽河干流河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选定西巨家等9个监测断面,确定高锰酸钾指数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建立评价因子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及进行模糊综合运算,得到各监测断面的综合水质状况。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朝、江家...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大沽河干流河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选定西巨家等9个监测断面,确定高锰酸钾指数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建立评价因子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及进行模糊综合运算,得到各监测断面的综合水质状况。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朝、江家庄监测断面综合水质较差。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可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水质状况是一种较为恰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模糊关系 评价 大沽河
下载PDF
城市河道环保疏浚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黎荣 赵新华 +2 位作者 从月宾 胡群 高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1,24,共4页
在天津大沽排污河综合治理之前,在外环线9号桥至10号桥之间选取一段约100m长的河道作为试验段,对几种疏浚方案进行生产性试验,用以对整条大沽河的疏浚进行指导.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沉积物的开挖、运输、脱水.试验中的2种清淤方法为水力... 在天津大沽排污河综合治理之前,在外环线9号桥至10号桥之间选取一段约100m长的河道作为试验段,对几种疏浚方案进行生产性试验,用以对整条大沽河的疏浚进行指导.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沉积物的开挖、运输、脱水.试验中的2种清淤方法为水力清淤和机械清淤;3种运输方式为卡车、罐车和管道运输;3种脱水方法为风干、机械脱水和抽真空脱水.工程实施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保的要求.最后,对2种清淤方法、3种脱水方法和3种运输方法的组合,综合造价、对环境的影响、实施速度等因素进行了组合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疏浚 水力清淤 机械清淤 沉积物(河道底泥) 城市河道 大沽排污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