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大黑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尚文艳 付晓 +1 位作者 刘阳 吴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4-998,共5页
在辽西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沿海拔400~1 000 m,选择典型地段设置3条垂直样带,样带间隔100 m,每条样带垂直梯度上隔100 m设置一个样地,共21个样地森林群落,进行了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等随海拔上升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群落... 在辽西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沿海拔400~1 000 m,选择典型地段设置3条垂直样带,样带间隔100 m,每条样带垂直梯度上隔100 m设置一个样地,共21个样地森林群落,进行了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等随海拔上升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群落的郁闭度、平均胸径和胸高断面积等随海拔上升有较明显的增加,海拔800 m以上主要是分布于核心区内的山地原生植被,700 m以下主要为山地疏林和部分人工林;群落的优势种组成随海拔升高表现出由复杂多样逐渐向简单单一过渡的变化趋势;乔木种和灌木种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呈现近似于线性的降低趋势,二者的优势度随着海拔的增加有较明显的上升;草本植物和乔灌层相比优势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而且随着海拔的变化幅度也较小,表明群落中草本植物随海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群落的水平β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在本研究的空间范围内,森林组成在较低海拔更加斑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黑山 植物群落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海拔梯度
下载PDF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虹霞 朱华 +1 位作者 王洪 肖文祥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56,共2页
滇东南绿春县李仙江大黑山番龙眼群落以无患子科的番龙眼和苏木科的无忧花为乔木层优势种,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渐尖、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属一种热带北缘的热带季节性雨林类型。该群落... 滇东南绿春县李仙江大黑山番龙眼群落以无患子科的番龙眼和苏木科的无忧花为乔木层优势种,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渐尖、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属一种热带北缘的热带季节性雨林类型。该群落物种组成复杂,动态结构稳定,处于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仙江大黑山 番龙眼 群落 热带季节性雨林 无患子科
下载PDF
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云龙 高鹏 +1 位作者 张立勇 王兵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1-697,共7页
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调控及效益定量评价提供依据。以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 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调控及效益定量评价提供依据。以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0 a间,耕地保持面积最大,其次是林地和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28.43%和44.32%,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83.68%、10.75%、21.07%和162.74%。2.2000—200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12.42%,其次为未利用土地和草地;2005—2010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24.82%,其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和开发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0—2005年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和转出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微地貌、减少地表坡度、提高植被盖度,在短时间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是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驱动因素 生态修复区 大黑山
下载PDF
大连大黑山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恒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在分析了大黑山风景区历史沿革及开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景区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找出了其旅游开发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有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经营管理策略有待提升、旅游产品种类... 在分析了大黑山风景区历史沿革及开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景区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找出了其旅游开发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有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经营管理策略有待提升、旅游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旅游品牌知名度较低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制定持续经营发展策略、完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大黑山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大黑山野生地榆的质量评定
5
作者 高松 傅水莲 +1 位作者 赵云 张书娟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86-88,共3页
大黑山野生中药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地榆,经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未发现有对其进行研究的报道,因此,为了开发和保护野生资源,课题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项目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测定... 大黑山野生中药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地榆,经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未发现有对其进行研究的报道,因此,为了开发和保护野生资源,课题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项目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测定;并以市售地榆、没食子酸为对照品,采取薄层色谱法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水分为8.5%;总灰分为5.8%;酸不溶性灰分为1.6%;浸出物为26.5%;在薄层色谱中,供试品、市售地榆与对照品在色谱的相同位置上显示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含量测定显示没食子酸为1.2%。证明大黑山野生地榆的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地榆项下的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黑山
下载PDF
喀斯特区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大黑山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亚锦 郑景明 +3 位作者 王根柱 周金星 刘玉国 哈文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变化的环境因子驱使群落水平上功能性状和物种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改变,然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对策随演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云南大黑山喀斯特地区弃耕后处于不同恢...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变化的环境因子驱使群落水平上功能性状和物种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改变,然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对策随演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云南大黑山喀斯特地区弃耕后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天然次生林(3年,6年,20年,40年)和老龄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特征和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叶、枝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养分(除磷外)和水分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土壤pH变化不明显;比叶面积逐渐下降,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潜在最大高度逐渐增大。叶和枝的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磷含量均下降,N:P总体呈上升趋势。(2)冗余分析表明,演替早期灌木林阶段主要分布在土壤容重高,水分和养分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植物往往采取高养分含量、高光合速率、短寿命的开放性策略;演替后期乔木林阶段主要分布在土壤水分和养分相对肥沃的环境中,耐阴树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植物通常采取低养分含量、低光合速率、长寿命的保守性策略。其中,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容重和有机质是影响喀斯特植物演替过程中功能性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喀斯特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素随演替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旨在为今后科学指导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和防止植被退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喀斯特 次生演替 土壤因子 生态策略 大黑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