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2002–2011 based on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AMSR-E) data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Rui ZHU Qingke +1 位作者 MA Hao AI N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850-864,共15页
Detecting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but such studies are rare.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 Detecting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but such studies are rare.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SRYR) during the period 2002–2011 based on data from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AMSR-E). Moreover, the trends of onset dates and durations of th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different stages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sholds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of the freeze-thaw algorithm for the SRYR were 257.59 and 261.28 K, respectively. At the spatial scale, the daily frozen surface(DFS) area and the daily surface freeze-thaw cycle surface(DFTS) area decreased by 0.08% and 0.25%, respectively, and the daily thawed surface(DTS) area increased by 0.36%. At the temporal scale, the dates of the onset of thawing and complete thawing advanced by 3.10(±1.4) and 2.46(±1.4) days, respectively; and the dates of the onset of freezing and complete freezing were delayed by 0.9(±1.4) and 1.6(±1.1) days,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awing increased by 0.72(±0.21) day/a and the duration of freezing decreased by 0.52(±0.26) day/a. In conclusion, increases in the annual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winter air temperature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advanced thawing and delayed freezing and for the in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thawing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freezing in the SR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 air temperature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at two frost mounds during freeze–thaw cycle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 被引量:1
2
作者 LiHui Luo Wei Ma +1 位作者 YanLi Zhuang ZhongQio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4期378-383,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deformation-monitoring technologie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 of two moun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China. The QTEC is known as a ...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deformation-monitoring technologie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 of two moun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China. The QTEC is known as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assage connecting inland China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Three technologie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freeze/thaw–induced 3D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wo frost mound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wo frost mounds exhibited mainly thaw settlement in thawing periods and frost heave in the freezing period, but frost heave dominated after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2) different zones of the mounds showed differen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3) active-layer thickness(ALT) and elevation chang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during thaw periods;(4) integrated 3D-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can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ment of hazards in the permafro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mound thaw settlement FROST HEAVE freezethaw cycles surface DEFORMATION
下载PDF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of the ground surfa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5
3
作者 YANG MeiXue YAO TanDong +4 位作者 GOU XiaoHua HIROSE Nozomu FUJII Hide Yuki HAO LiSheng D. F. LEV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期136-139,共4页
The exchange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the lithosphere and atmosphere mainly takes place at the ground surface. Therefore, freeze/thaw condi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x- amining the intera... The exchange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the lithosphere and atmosphere mainly takes place at the ground surface. Therefore, freeze/thaw condi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x- ami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by CEOP/CAMP-Tibet, the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of the ground surface near Naqu,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was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layer was completely frozen for approximately one month. However, the time that the ground surface experienced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was about 6 months. The high frequency of freeze/thaw cycles at the ground surfac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s between ground and atmosphere over half a year. 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between the ground and atmosphere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such as complete thaw, complete freeze and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are issues worthy of further examina- 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原 地貌 冻结层 解冻层
原文传递
玄武岩-聚乙烯醇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司政 田爽 +3 位作者 皇甫秉辉 黄灵芝 杜晓奇 张飞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为了推广再生混凝土在高海拔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对单掺、混掺不同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的再生混凝土进行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损失率3项抗冻性能指标的探究,并用SEM对200次冻融循环后混掺纤维再生混凝... 为了推广再生混凝土在高海拔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对单掺、混掺不同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的再生混凝土进行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损失率3项抗冻性能指标的探究,并用SEM对200次冻融循环后混掺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细观作用机理分析,最后结合响应面法对混掺纤维掺量进行优选。结果显示:外掺纤维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而混掺纤维效果优于单掺纤维;2种纤维在试件内部呈网状分布,协同受力,与基体互相约束,很大程度限制了裂缝的扩展和数量;纤维优化结果显示当聚乙烯醇纤维与玄武岩体积掺量分别为0.170%和0.246%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优。研究成果对玄武岩-聚乙烯醇纤维再生混凝土纤维掺量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混掺纤维 纤维掺量优选 冻融循环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彩色陶粒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5
作者 郑昊 曹国辉 +2 位作者 张再华 朱迪文 肖勇刚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为研究彩色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文对红色颜料不同掺量的彩色陶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30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计算其质量损失率与相对动弹性模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彩色陶粒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冻融损伤经验模型,并运用响应曲面法综合分析... 为研究彩色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文对红色颜料不同掺量的彩色陶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30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计算其质量损失率与相对动弹性模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彩色陶粒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冻融损伤经验模型,并运用响应曲面法综合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红色颜料掺量对彩色陶粒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和冻融损伤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红色颜料可有效增强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陶粒混凝土 冻融循环 冻融损伤 响应曲面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和Weibull分布的不锈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钟楚珩 范祖伟 +1 位作者 周金枝 施佳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目的】在我国严寒地区,冻融损伤会使再生混凝土(RAC)结构提前达到耐久性极限甚至导致构件失效,为了延长再生混凝土(RAC)结构在严寒地区的使用寿命,【方法】对再生混凝土(RAC)、天然混凝土(NC)、普通钢纤维再生混凝土(PFRAC)和不锈钢... 【目的】在我国严寒地区,冻融损伤会使再生混凝土(RAC)结构提前达到耐久性极限甚至导致构件失效,为了延长再生混凝土(RAC)结构在严寒地区的使用寿命,【方法】对再生混凝土(RAC)、天然混凝土(NC)、普通钢纤维再生混凝土(PFRAC)和不锈钢纤维再生混凝土(SFRAC)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经过冻融循环后,测得RAC、NC、PFRAC、SFRAC的质量损失及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的损伤机理及劣化规律。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为损伤变量,基于响应面模型(RSM)和Weibull分布建立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研究冻融循环次数、PF和SF的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SF的掺入能有效延缓RAC质量的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降低。冻融循环150次时,掺量为2%的SFRAC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下降3.01%和19.57%。SFRAC与RAC相比,质量损失率降低了0.4%,相对动弹性模量提高了14.17%。【结论】Weibull分布和响应面模型(RSM)的预测结果 基本一致,但RSM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要低于Weibull分布的预测值。两种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4以上,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可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在寒冷地区的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不锈钢纤维 相对动弹性模量 冻融循环 WEIBULL分布 响应曲面(RSM) 力学性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改性纳米SiO_(2)-苯丙乳液混凝土复合防护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余茂林 邓安仲 +2 位作者 沈海玉 罗盛 杨艺斌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11期1-6,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_(2)进行接枝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热重分析及微观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KH560对纳米SiO_(2)改性机理的影响,探究了改性SiO_(2)-苯丙乳液复合涂层中掺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改性纳米SiO_(2)对混凝土抗...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_(2)进行接枝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热重分析及微观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KH560对纳米SiO_(2)改性机理的影响,探究了改性SiO_(2)-苯丙乳液复合涂层中掺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改性纳米SiO_(2)对混凝土抗硫酸盐溶液冻融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改性纳米SiO_(2)对苯丙乳液涂层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采用KH560改性后,纳米SiO_(2)颗粒的团聚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热稳定性提高;当改性纳米SiO_(2)的质量分数为4%时,C4复合涂层对混凝土的防护作用最好,此时混凝土抗硫酸盐溶液冻融等级由F100~F150提升到F300以上;300次硫酸盐溶液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仅为0.35%,相对动弹性模量为96.2%,此时混凝土内部结构并未发生明显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纳米SiO_(2) 苯丙乳液 表面改性 混凝土复合涂层混凝土 冻融循环
下载PDF
高寒灌区风沙吹蚀对农业水利工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薛慧君 申向东 +3 位作者 刘倩 王仁远 刘政 韩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33-140,共8页
针对内蒙古引黄灌区农业水利工程混凝土实际服役环境,同时加大风积沙资源化利用效率,配制满足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风积沙混凝土,并研究风沙吹蚀作用对风积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动弹性模量可准确表征风积沙混凝土... 针对内蒙古引黄灌区农业水利工程混凝土实际服役环境,同时加大风积沙资源化利用效率,配制满足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风积沙混凝土,并研究风沙吹蚀作用对风积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动弹性模量可准确表征风积沙混凝土受风沙吹蚀影响下的冻融破坏,且风沙吹蚀影响下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内部损伤是未受风沙吹蚀影响下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2倍;在风沙吹蚀影响下的冻融过程中,风积沙混凝土水泥浆体在冻融过程发生"酥化",同时在风沙流的持续撞击、削切下,"酥化"的水泥浆体进一步剥落,迫使破坏表面水泥浆体与骨料连接处的界面过渡区较光滑;风积沙替代率为40%可以配制满足抗冻性要求的风积沙混凝土,但风积沙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不能准确评价其抗冻性,气泡盒维数与细骨料细度模数可反映气泡结构特征和细骨料颗粒级配,且二者呈负相关趋势,二者结合可对风积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优劣进行初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混凝土 风积沙 冻融循环 表面形貌 气泡特征参数 盒维数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表层嵌贴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彭晖 刘洋 +2 位作者 付俊俊 苏鹏 刘扬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72,共10页
以嵌贴CFRP-混凝土黏结的冻融耐久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拔出试验考察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嵌贴FRP与具有不同强度或抗冻性能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讨论了冻融循环下嵌贴FRP-混凝土界面黏结的退化机理;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槽至试件边缘距离... 以嵌贴CFRP-混凝土黏结的冻融耐久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拔出试验考察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嵌贴FRP与具有不同强度或抗冻性能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讨论了冻融循环下嵌贴FRP-混凝土界面黏结的退化机理;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槽至试件边缘距离、胶层厚度等因素对试件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普通C30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显著,添加引气防冻剂和减水剂的C30混凝土强度下降显著小于普通C30混凝土,C60混凝土强度反而有所提高;冻融循环导致了嵌贴CFRP-普通C30混凝土的黏结承载力下降和破坏模式转变,但嵌贴CFRP与抗冻混凝土间的黏结承载力没有显著降低,表明混凝土冻融损伤是冻融循环下嵌贴FRP-混凝土黏结退化的主要原因;槽壁厚度较小时,加载端槽壁混凝土出现锥形斜裂缝;胶层厚度较薄时,冻融循环作用下试件黏结承载力的降低较胶层较厚的试件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嵌贴 CFRP 黏结性能 冻融循环 混凝土
下载PDF
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抗冻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平先 张雷顺 赵国藩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文通过162块新老混凝土粘结Z形剪切试件的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对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剪切性能的影响。试件在温度-18℃~8℃范围内经受了0、5、10、15、20和30次的冻融循环。分析了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冻融损伤破坏的机理和冻融循环次数、... 本文通过162块新老混凝土粘结Z形剪切试件的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对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剪切性能的影响。试件在温度-18℃~8℃范围内经受了0、5、10、15、20和30次的冻融循环。分析了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冻融损伤破坏的机理和冻融循环次数、界面处理方法、界面剂的类型以及新老混凝土的强度等对粘结面粘结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新老混凝土粘结剪切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急剧下降,冻融30次时,所试验的试件几乎全部从粘结面冻融破坏。粘结剪切强度的下降是由于新老混凝土本身强度的下降和粘结剂强度的下降以及粘结面的损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老混凝土粘结 冻融循环 剪切强度 界面处理 界面剂
下载PDF
RILEM混凝土抗冻融性推荐测试方法CIF及评述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振平 蒋正武 +3 位作者 金慧忠 于龙 王培铭 张冠伦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1,共7页
混凝土抗冻融性是衡量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文详细介绍RILEM推荐的混凝土抗冻融性测试方法-CIF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测试过程及结果评定,并与我国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及耐久性试验方法》GBJ82-1985中规定的... 混凝土抗冻融性是衡量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文详细介绍RILEM推荐的混凝土抗冻融性测试方法-CIF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测试过程及结果评定,并与我国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及耐久性试验方法》GBJ82-1985中规定的冻融循环测试方法进行比较,以期我国有关标准制定或修订时有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抗冻融性 RILEM 测试方法 毛细吸收 超声波 表面剥落
下载PDF
饱水砂土反复冻融时成冰条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家澄 程国栋 +1 位作者 张宏鼎 刘继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试验结果表明,土柱端面温度周期变化,导致土柱中冻融界面上下移动,这是成冰的必要条件。由于真空渗透机制,水分被抽吸到冻融界面附近并在那里成冰。有外界水源补给是成冰的充分条件。它导致反复冻融循环时冰层厚度不断增加。冰层的位置... 试验结果表明,土柱端面温度周期变化,导致土柱中冻融界面上下移动,这是成冰的必要条件。由于真空渗透机制,水分被抽吸到冻融界面附近并在那里成冰。有外界水源补给是成冰的充分条件。它导致反复冻融循环时冰层厚度不断增加。冰层的位置和厚度取决于冻融界面的位置和冻融循环的次数。如果每次冻融循环后,冻融界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则形成较厚的冰层。在每次冻融循环中,如果融化深度大于冻结深度,则只能形成一层薄冰层。反之,如果融化深度小于冻结深度,则经多次冻融循环后,可以形成多层薄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饱水 冻融 成冰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表面裂纹扩展过程细观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宇龙 张科 孙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7,共7页
对页岩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借助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岩石在垂直和平行层理两个方向上的表面裂纹的扩展过程展开细观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对冻融循环作用的温度应力分布、裂纹扩展过程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裂纹深度、裂纹宽度和表面... 对页岩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借助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岩石在垂直和平行层理两个方向上的表面裂纹的扩展过程展开细观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对冻融循环作用的温度应力分布、裂纹扩展过程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裂纹深度、裂纹宽度和表面积比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部分颗粒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会发生破碎和崩落。垂直层理的岩石表面的裂纹深度、裂纹宽度和表面积比的增幅较小,曲线较平缓。而平行层理的岩石表面的裂纹深度、裂纹宽度和表面积比的增幅较大,曲线较陡。层理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弱面特征。裂纹更容易沿着层理面扩展。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会导致应力场的重分布。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在层理面与表面的交界处。表面裂纹大都发端于表面层的自由边界,而后向内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冻融循环 表面裂纹 层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水工混凝土表面防护涂层抗冻融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梁慧 汪在芹 李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9-82,共4页
西部高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造成该区域内水利工程混凝土材料易发生冻融劣化破坏。对此,选取课题组已研发的3种新型水工混凝土表面防护涂层材料(耐候型环氧涂层、不饱和聚酯树脂和聚脲涂层体系),进行... 西部高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造成该区域内水利工程混凝土材料易发生冻融劣化破坏。对此,选取课题组已研发的3种新型水工混凝土表面防护涂层材料(耐候型环氧涂层、不饱和聚酯树脂和聚脲涂层体系),进行室内加速冻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环氧胶泥为底漆,聚脲材料为面漆的水工混凝土表面防护涂层的抗冻性能最优。随后在西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了现场生产性试验,通过观测发现,新型聚脲材料起到了很好的抗冻防护效果。该材料有望应用于西部高寒地区水工建筑物的表面防护,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混凝土 冻融循环 表面防护涂层 西部高寒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融冻过程中能量和水分循环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彭雯 高艳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采用与先进陆面模式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WRF V3.1,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998年5-7月进行模拟.首先,对模拟区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合理且较好的模拟出高原东北部... 采用与先进陆面模式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WRF V3.1,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998年5-7月进行模拟.首先,对模拟区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合理且较好的模拟出高原东北部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融冻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及水文要素的分析发现,融冻过程首先影响土壤温、湿度,进而影响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最终影响整个局地水循环过程.冻结时,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陆地系统净水分输入主要转化为蒸发和径流,水分盈余变化基本为零;融化后,潜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随着降水量增大和土壤下渗能力的增强,陆地系统水分盈余迅速增大,径流相应减小.但不同下垫面上略有差别,草地、灌木丛、稀疏植被和苔原上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平均基本类似,水分盈余变化呈增大的趋势,沿水体周围草地的水分盈余随时间减小,水体上的水循环活动最为剧烈,水分盈余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融冻过程 水循环 下垫面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煤渣改良土的强度及屈服特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向东 任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71-3378,共8页
为研究煤渣改良土强度及屈服特性,通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三轴试验,获得了配合比及冻融循环次数对煤渣改良土强度特性及屈服面的影响。通过引入配合比影响因子及冻融次数影响因子对改良土屈服面的表达形式进行了修正,推导了改良土的... 为研究煤渣改良土强度及屈服特性,通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三轴试验,获得了配合比及冻融循环次数对煤渣改良土强度特性及屈服面的影响。通过引入配合比影响因子及冻融次数影响因子对改良土屈服面的表达形式进行了修正,推导了改良土的双屈服本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煤渣掺量的提高,改良土的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稍有增加。剪应变屈服面及体应变屈服面出现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化规律。随冻融次数的增加改良土的黏聚力降低明显,内摩擦角的变化不大。剪应变屈服面及体应变屈服面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向原点收缩。采用配合比影响因子及冻融次数影响因子可较好的反映改良土屈服面的演化规律,据此建立的本构关系具有一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土 配合比 冻融循环 强度 屈服面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木材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邵平 王春灿 +1 位作者 林金国 陈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7-653,共7页
为提高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性,采用冻融循环法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预处理,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处理工艺条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压汞法(MIP)分析预处理后木材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木材的染透率和... 为提高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性,采用冻融循环法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预处理,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处理工艺条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压汞法(MIP)分析预处理后木材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木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且随浸水时间延长、冷冻时间延长、解冻时间增加和循环次数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该处理的最优条件是浸水时间24 h、冷冻时间16 h 20 min、解冻时间6 h 41 min、循环2次,此条件下处理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分别为54.10%和8.44%,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处理后木材细胞的部分纹孔膜破裂或脱落,射线薄壁细胞与轴向管胞的胞间层有裂纹,汞压入总体积和孔隙率增大,表明处理后木材的渗透通道增加,有利于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杉木 冻融循环预处理 响应面法 染透率 上染率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高性能合成纤维道面混凝土冻融及冻蚀劣化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永根 吴豪祥 +1 位作者 蔡良才 李文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428-10432,共5页
冻融破坏是中国寒区和盐渍土地区机场道面混凝土中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以高性能合成纤维道面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响应面法,研究冻融循环次数、硫酸钠溶液浓度及纤维掺量这三种因素及因素之间对道面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规律,... 冻融破坏是中国寒区和盐渍土地区机场道面混凝土中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以高性能合成纤维道面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响应面法,研究冻融循环次数、硫酸钠溶液浓度及纤维掺量这三种因素及因素之间对道面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相对动弹模量与这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的精度较高,用来解释和预测相对动弹模量随三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是合适且有效的。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相对动弹模量影响的显著性排序为冻融循环次数>硫酸盐溶液浓度>纤维掺量,其中冻融循环次数和硫酸盐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面混凝土 高性能合成纤维 冻融循环 响应面法 劣化
下载PDF
冻融损伤对表面防水混凝土渗透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喜彬 张进 +1 位作者 马志鸣 管庭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1220,共5页
对表面防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加速冻融循环试验,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测定试件的水和氯离子渗透性,旨在研究冻融损伤对表面防水混凝土渗透性影响,为实际工程中表面防水混凝土的结构和耐久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表面防... 对表面防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加速冻融循环试验,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测定试件的水和氯离子渗透性,旨在研究冻融损伤对表面防水混凝土渗透性影响,为实际工程中表面防水混凝土的结构和耐久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表面防水混凝土的水和氯离子渗透量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对比普通混凝土试件,在相同的冻融循环次数下,表面防水混凝土仍具有较好的抗渗透性能,可以有效降低水和氯离子的侵入量;当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时,水灰比为0.4的普通混凝土试件最大毛细吸水量和氯离子含量分别是表面防水混凝土试件的10.18倍和1.8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表面防水 冻融循环 渗透性 耐久性
下载PDF
水运工程混凝土单面抗冻性能评价指标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沛 魏连雨 王娜 《中国港湾建设》 2014年第11期23-25,57,共4页
以盐溶液为腐蚀介质,研究混凝土单面冻融劣化过程中各评价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认为,超声波相对动弹性模量较单位表面剥落物总质量更为及时反映混凝土单面冻融破坏状况,对混凝土单面冻融破坏程度更敏感。
关键词 水运工程 混凝土 单面冻融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