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思源 王博杰 闵庆文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19,共13页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评价,衡量其在与保护目标的协同性和保障社区生计可持续的程度。研究在保护兼容性生计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比较视角阐释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的内涵,进一步整合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生态文化、资源管理、生态影响和生计结果4个准则层、12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传统产业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该体系能够在初步判断生计活动的典型特征后,相对精准地识别生计活动在实现保护目标时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与不足;案例研究表明国家公园社区的传统生计活动存在相对持久的文化传承、较强的生态系统韧性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惠益,但在资源管理体系中实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营主体合作共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还需内力激发和外力引导。研究建议在运用快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标保护兼容性生计总体模式开展更为精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价,寻求生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兼容性 生产性景观 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化生态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2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公众认知、态度及其提升对策——以南城县为例
3
作者 朱莉 孙佳敏 +2 位作者 刘学琴 王素珍 章德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90-94,共5页
该文了解了南城县居民对建设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府部门和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使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该文自行研制问卷开展调查,对获取的417份有效问卷,运用描述分析... 该文了解了南城县居民对建设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府部门和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使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该文自行研制问卷开展调查,对获取的417份有效问卷,运用描述分析法对公众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公众认知及态度的影响因素。南城县有较好的群众认知和态度基础,需进一步加大居民非遗和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活动及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城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 影响因素 公众认知
下载PDF
以“整体风貌塑造”促“区域联动发展”——柯城桃源山居县域风貌区建设探析
4
作者 孟娇蓉 郑友鸣 +2 位作者 孟金刀 方建勇 姚华烃 《浙江建筑》 2024年第5期89-93,共5页
县域风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实现共同富裕。在此,以柯城桃源山居县域风貌区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区域联动发展视角下,从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特色产业激活、公共设施配套和廊道网络整合五个方... 县域风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实现共同富裕。在此,以柯城桃源山居县域风貌区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区域联动发展视角下,从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特色产业激活、公共设施配套和廊道网络整合五个方面探讨县域风貌区建设的目标与策略,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风貌区 共同富裕 生态环境保护 地域文化传承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的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阙晨曦 邓双 +1 位作者 金云峰 兰思仁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130-137,共8页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落形态 地理分布 ARCGIS 闽西客家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感知价值与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琪敏 谈国新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19,共22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样本收集地,构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影响模型,并检验旅游经历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2)游客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成本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3)游客的成本感知价值分别在“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满意度”“非遗先前知识-游客忠诚度”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旅游经历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弱化游客感知成本价值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文章拓展了“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管理机构在旅游宣传、活动设置、个性化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先前知识 游客感知价值 行为意向 旅游经历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刘鹏昱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族群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路径
8
作者 王婷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非遗传统技艺因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传承人稀少,市场堵点严重等原因,濒临消亡。在此背景下,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路径包括:保护区内划定专门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多元帮扶力量主动...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非遗传统技艺因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传承人稀少,市场堵点严重等原因,濒临消亡。在此背景下,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路径包括:保护区内划定专门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多元帮扶力量主动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通市场堵点,消费者主动融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唤醒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凝聚共同体认同价值,实现涵养非遗传承发展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濒危非遗 文化生态保护区 现状 路径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增文 周建明 +1 位作者 所萌 王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8-131,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索了热贡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潜力,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旅游 热贡 非物质文化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应临 赵智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4,共5页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 国土空间规划 文化景观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开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毕学成 苏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89-94,共6页
文章定性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开发机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发的实质是将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通过资金要素、人力要素、技术要素与制度要素集成为文化旅游资本,进而再通过保护机制、挖掘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机制与约束机制... 文章定性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开发机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发的实质是将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通过资金要素、人力要素、技术要素与制度要素集成为文化旅游资本,进而再通过保护机制、挖掘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机制与约束机制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这一转变来实现商业目的.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开发过程中,有政府、企业、居民与市场等4大主体参与其中,并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又要整合区域内的相关资源多样化发展,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旅游开发 机制
下载PDF
属地主义与协同失衡:江西环境跨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卫东 肖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0-225,共6页
地方属地主义与治理协同失衡是目前影响环境跨区治理的两大障碍,而中央对于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使得江西迎来了提升环境跨区治理水平的契机。通过梳理目前江西环境跨区治理在体制机制、发展理念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所存在的三大矛盾... 地方属地主义与治理协同失衡是目前影响环境跨区治理的两大障碍,而中央对于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使得江西迎来了提升环境跨区治理水平的契机。通过梳理目前江西环境跨区治理在体制机制、发展理念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所存在的三大矛盾,文章提出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为基础,构建三方协同监管、地方专职治理的环境跨区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当前经济社会现实,提出以"河长制"完善整体治理机制,以试验区建设巩固环保法律体系,以市场手段引入企业治理环境,以转型升级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以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等五项措施,优化未来江西环境跨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试验区 跨区治理 属地主义 协同失衡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理论与建议 被引量:7
13
作者 巴胜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39-147,共9页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文化传承的新理念而设立的。与“生态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对照,其在产生背景、经济基础、倡导者、选择标准、区域范围、性质、要素和功能...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文化传承的新理念而设立的。与“生态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对照,其在产生背景、经济基础、倡导者、选择标准、区域范围、性质、要素和功能、建设方式、文化自觉(原住民参与)、设立目的、保护原则等11项指标的测评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保护区的建设中,应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体地位,对保护区的类型、层级和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完善遗产的认定、普查、存录、整理、宣传、教育、监督、退出、奖励等机制,从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扩展到文化遗产“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从外在的传承场所回到村寨、社区,在文化共同体中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形成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生态学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丽妮 李文实 黄志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4-100,共7页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文化生态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下载PDF
论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艳喜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3,共4页
作为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类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从形态学视阈确立的两个概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情境中两者具有尤为密切的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生态场"的意义被空前突显,其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为展示空间... 作为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类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从形态学视阈确立的两个概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情境中两者具有尤为密切的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生态场"的意义被空前突显,其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为展示空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空间"最具典型意义。如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大力推进时,唯有依循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在尊重两种文化遗产各自特性和保护规律的前提下,将两种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才能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生态场 文化空间 整体保护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生东 杨效忠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9期855-857,860,共4页
徽州文化遗产是皖南旅游区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认为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打造皖南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旅游发展... 徽州文化遗产是皖南旅游区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认为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打造皖南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旅游发展与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方式。该模式可为中国旅游导向型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 徽州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茂海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民族文化是构成西部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与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民族文化不断... 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民族文化是构成西部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与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文化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贤军 李志学 蒋刚 《中外建筑》 2009年第5期122-126,共5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五个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张谷英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规划实施策略,有利于实现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谷英村 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物古迹 非物质文化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6,34,共6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单位。在保护区建立的两年多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疑惑,应加强实践,总结经验,避免走弯路。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单位。在保护区建立的两年多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疑惑,应加强实践,总结经验,避免走弯路。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区域 文化生态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磊 《华中建筑》 2001年第2期92-94,共3页
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令世人瞩目。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中国2/3的土地和近 1/4的人口,还有 2万 km以上漫长的内陆边境线。文章认为,西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五彩缤纷的旅游资源以及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开发... 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令世人瞩目。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中国2/3的土地和近 1/4的人口,还有 2万 km以上漫长的内陆边境线。文章认为,西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五彩缤纷的旅游资源以及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开发大西部应全面研究综合减灾思路下的安全保护策略,促进西部文化的、历史的、风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保证健康有序地经济腾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部旅游 生态环境 文物保护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