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high-valu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Intra-county Environment Pollution——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Ecological Cyclic Agricultural Garden in Shaoshan Irri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林杰 许振成 +5 位作者 罗琳 黄璜 李劲松 赵志彬 陈月华 何清林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7期64-67,71,共5页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intra-coun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was searched.By the research method which combined the microscopic view,the macroscopic view with the dynamic p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intra-coun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was searched.By the research method which combined the microscopic view,the macroscopic view with the dynamic perspective,the seriousness of rural water quality,soil and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Xiangxiang,Xiangta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Shaoshan irrigated area was revealed.The control measure which was 'four-dimensional pollution i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ow-carbon-high-value agriculture an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proposed.The low-carbon-high-valu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monstration in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d the pre-production,mid-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deep-processing of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ecological cyclic agricultural garden in Shaoshan irrigated area was the driving force.We tried to propel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industry which included the paddy rice,grass,tree,medicinal herbs and pig,cow,chick,duck,fish.We wanted to relieve the structural unbalance of previous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industry,'cheap grain hurting the farmers' and the short-leg problem of social-economic-ecological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w-carbon-high-value agricultural system was a poly-gener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hich promoted the multi-level and grading utilization,saved the energy,reduced the consumption and cleaned th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intra-coun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Four-dimensional pollution i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ow-carbon-high-valu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cycl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safety-urban and rural cyclic coupling mode Low-carbon-high-valu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monstration Processing-tree-medicinal herbs-grass-paddy rice-duck-cow-chick-pig-fish-marsh gas-tourism eco-project China
下载PDF
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晓淼 贺军亮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选取石家庄市13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数,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使用ArcGIS绘制空间分布图,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 选取石家庄市13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数,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使用ArcGIS绘制空间分布图,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全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且都在2010—2017年间提升速度较快,而在2019年之后提升速度呈减慢的趋势。2010—2021年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均高于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但后者提升速度高于前者,表明石家庄市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较好。2010年以来,全市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耦合协调度与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似,即2018年之前的提升速度要快于2018年之后。2021年,全市县域耦合协调度等级为“勉强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 县域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关系
下载PDF
“政治-经济-社会-科技”(PEST)视域下数字生态驱动城市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3
作者 房宏君 刘婷婷 +1 位作者 陈静 穆红莉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9期85-94,共10页
中国各城市因中心地位、规模和区位不同,数字资源禀赋和数字生态要素发展具有异质性,对各城市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同影响。基于此,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PEST)视角,基于协同演化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以中国226个城市为样本,运用回... 中国各城市因中心地位、规模和区位不同,数字资源禀赋和数字生态要素发展具有异质性,对各城市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同影响。基于此,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PEST)视角,基于协同演化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以中国226个城市为样本,运用回归和组态研究方法,探索PEST数字生态,即数字政治、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及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表明:PEST数字生态与城市科技创新之间呈正“U”型效应,“U”型拐点数字生态指数为62.12,其中69.03%的样本城市在其左侧,30.97%的样本城市分布在其右侧;总体而言不存在导致城市高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数字生态驱动城市高、非高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分别为6条(如数字社会和数字技术驱动型,数字产业化、数字社会和数字基础设施主导型,数字政治、数字社会和数字技术驱动型等)和1条(数字政治、数字社会、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化缺失型);数字生态驱动城市高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具有中心地位、规模和区位异质性。因此,各城市的数字生态建设要切合实际,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 数字资源 城市科技创新 数字技术 PEST 驱动路径 组态分析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科教融汇问题研究
4
作者 南海 刘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合力与科教融汇产出不足、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整体不强、科教融汇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大学城与科学城“联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教育生态圈,促使“塔尖”“塔基”人才同频共振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人才生态圈,助推企业主体、政校两翼协同驱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产业生态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深度介入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科技创新 科教融汇 高等职业院校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思路
5
作者 张仁开 《中国名城》 2024年第6期3-8,共6页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要素、化解科技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提升科创策源功能,进而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上海科创中心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缺乏引领卓越创新的领军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亟须提升,缺乏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缺乏包容草根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氛围亟须营造。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要有全新的思路,应牢牢把握“强基、健体、提质、增效”4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 上海
下载PDF
城市实验室:基于新数据、新要素及新路径的批判与展望
6
作者 龙瀛 张恩嘉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影响并批判了目前研究在数据分析、研究视角及实践应用方面的局限,进而通过实际案例提出并展望了城市实验室在发展主动城市感知方法、研究新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数字创新技术赋能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潜力、未来发展趋势及机遇。最后,文章呼吁整合以上三种新机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收缩城市等城市空间新问题和新挑战,以期为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城市实验室 城市科学 主动城市感知 空间重塑 数字创新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城融合国际范式及对东南科学城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斌 黄启才 魏国江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5-95,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福建省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传统“重产轻城”、“产城分离”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东南科学城新模式。通过比较国际典型科技园在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化的创新生态、传统与去中介化模式条件下的不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福建省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传统“重产轻城”、“产城分离”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东南科学城新模式。通过比较国际典型科技园在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化的创新生态、传统与去中介化模式条件下的不同发展历程,总结产城融合经验,提出福建省推动东南科学城建设的启示和建议。福建省推动东南科学城融合发展应强化平台建设、优化政策供给、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东南科学城 产城融合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城市近郊型科创城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廖春玲 张玉莹 高翔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在解析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近郊型科创城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以湖北省荆门市荆楚科创城为例,结合基地生态价值,让科技创新与自然嵌合生长,延续山水基因,链接产业生长路径,制定与生态环境、创新产业发展脉络相匹... 在解析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近郊型科创城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以湖北省荆门市荆楚科创城为例,结合基地生态价值,让科技创新与自然嵌合生长,延续山水基因,链接产业生长路径,制定与生态环境、创新产业发展脉络相匹配的空间策略,构建“创新源—公共创新资源骨架—创新单元”的创新空间布局模型,归纳创新单元的空间组织模式,探索城市近郊型科创城有机生长的空间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近郊 科创城 创新空间 有机生长
下载PDF
科技与资本的融合:构筑高效的数字科创金融生态网络 被引量:4
9
作者 陆岷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秉承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科技金融发展定位为构建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科创金融,作为科技金融的重要分支,被强调为政策支持的焦点,凸显其在当前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尽管科创金融的发展至关... 秉承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科技金融发展定位为构建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科创金融,作为科技金融的重要分支,被强调为政策支持的焦点,凸显其在当前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尽管科创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其服务能力尚未完全满足科创企业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数据驱动支持方面存在短板。文章认为要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科创金融的全面进步,包括构建健全的数字科创金融生态圈,有效管理金融风险,强化金融资源整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间的协同,构建投贷联动机制,探索科创专营银行试点以及完善科创产业金融服务,精细化科创金融监管,以实现科创金融质的飞跃,并通过数字科创金融的成熟,加速科创企业的高质量成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数字科创金融生态 金融资源整合
下载PDF
农业科学家精神特质与弘扬践行路径探析--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例
10
作者 董娜 蔡红光 +1 位作者 马宇翔 郝文媛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5期95-98,128,共5页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百余年科研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典型农业科学家代表的基本情况、代表性成果及其特有的工作经验、科研品质等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其所具有的共性精神特质,并梳理已在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上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厚植爱农情怀、坚持求真务实等方面提出了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的路径,以期为鼓舞和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家 农业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 科研生态 农业科技进步
下载PDF
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基于“资源—科技—生态”三大系统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殷伟 郇晓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学者广泛关注且成果丰硕。从海洋“资源—科技—生态”视角出发,梳理我国海...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学者广泛关注且成果丰硕。从海洋“资源—科技—生态”视角出发,梳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系统研究脉络,挖掘三大系统间互动作用的内在机理,系统阐述三大系统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着眼于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和存在问题,结合当下国际复杂形势,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三大系统的发展建议:一是强化海洋资源利用的前期规划与过程管理;二是注重海洋科技创新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中的成果转化;三是推进近海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以期为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 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深圳市45家样本企业的复杂网络分析
12
作者 席江浩 刘刚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9,共13页
硬科技作为面向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硬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创新系统以战略基础研究为引领的多元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从他组织转向自组织的涌现。协同和正反馈推动创新系... 硬科技作为面向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硬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创新系统以战略基础研究为引领的多元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从他组织转向自组织的涌现。协同和正反馈推动创新系统形成自组织机制,促进硬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和科研单位互动形成的战略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相互作用,在提升创新效率的同时对自组织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风险共担机制,政府通过采购、补贴等方式推动企业进行硬科技创新,打破创新系统初始平衡状态,为创新系统的发展注入动力,并推动创新系统形成正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科技创新 通用技术 产业生态 战略基础研究 自组织
下载PDF
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捷 孟亚萍 +1 位作者 资雅莹 李维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构建了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基础,引入熵权-耦合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同步性等级。结果表明:2012—2021年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萌芽、磨合、稳定3个阶段。耦合度从0.1410上升到0.6548,耦合协调度从0.0908上升至0.7564,由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虽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步性等级从油茶产业严重滞后型发展成基本同步型。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高,关联程度逐步加深,处于良性耦合状态,并有向协调和优质方向发展的态势。油茶产业作为衡阳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科技创新作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置动力和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阳市 油茶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耦合度
下载PDF
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政策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琪薪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4期11-20,共10页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在价值观念上积极向上,在事业发展上信心充足,在生活适应上融入城市,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但在科研资助、平台支持、科技攻关等人才政策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学习交流等工作机制方面仍需完善,在工作生活平衡、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方面还需提升。最后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创中心城市 高层次人才 海归科技人才 发展状况 人才政策
下载PDF
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科技创新及其应用成效
15
作者 邱建 杨乾虎 +7 位作者 杨潇 贾刘强 李婧 高旻 夏建国 罗锦 唐由海 朱勇 《城市学报》 2024年第2期50-62,共13页
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依据,科学技术是规划设计的支撑。作为承载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理念,科学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探索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 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依据,科学技术是规划设计的支撑。作为承载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理念,科学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探索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文章总结归纳了天府新区在规划选址、城市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构建、产城融合布局、产城一体单元设置、规划平台管理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阐释了规划设计在引领天府新区建设发展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过程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期望对其他国家级新区和类似区域的规划设计具有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公园城市 生态服务价值 产城一体单元 天府新区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分析
16
作者 成鹏飞 刘敏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9,共11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1年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果转化环境向好、成果转化效益增加是成果转化绩效逐年提升的主要原因,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成果转化绩效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技城 协同创新 成果转化 绩效评价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创新城区视角下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培阳 周江怡 吴佩瑶 《中国名城》 2024年第3期25-30,共6页
当前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传承工业遗产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充分挖掘旧工业用地和老旧厂房的潜在价值,以匹配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促进其优化再利用成为当前大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议题。创... 当前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传承工业遗产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充分挖掘旧工业用地和老旧厂房的潜在价值,以匹配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促进其优化再利用成为当前大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议题。创新城区契合了大城市“创新驱动”与“老城复兴”两大重要发展背景,是由创新科技产业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区重构集聚而形成的新空间模式。苏州西环路科创带是姑苏区实施做大做强科创产业战略、创新都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国内大城市老城区探索创新城区发展的重要模式。研究以苏州西环路科创带为例,探索大城市老城区工业遗存更新和创新科技产业升级双驱的实践模式,总结提炼中国大城市老城区基于创新城区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城区 工业遗存 更新策略 大城市老城区 苏州西环路科创带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构建全球知识管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18
作者 王亮 项欢欢 胡晓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显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文章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全球管道一本地蜂鸣理论,通过梳理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挑战,探索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对于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由点及面的全球知识管道的价值体现。通过国内外两端的实体机构协同,搭建“哑铃式”资源平台,打造“多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可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全球管道”和“本地蜂鸣”的最佳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国际科技合作 全球管道 本地蜂鸣 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和结构特征——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19
作者 曾鑫峰 黄海燕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7,共9页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的体育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时序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呈现“单核外溢型”协同创新网...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的体育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时序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呈现“单核外溢型”协同创新网络,长三角呈现“多中心化”网络演变趋势,粤港澳表现为双核心引领的“群族型”网络特征。(2)从个体网络特征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密度持续增强、城市节点等级分化,长三角网络生长邻近连接、城市节点分类聚集、“一带一区两级”的创新子群逐步形成,粤港澳网络密度较为稳定、创新群族局域分工网络较为稳固。(3)从区域网络的影响因素看,制度邻近对于三大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均显著,地理邻近对长三角网络影响最为明显,产业邻近对于粤港澳网络影响程度最深。基于上述结论,就如何分区分类织密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网络 区域体育产业 城市群 体育创新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参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20
作者 周文伟 马东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26,共15页
随着全球科技博弈驶向深水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愈加突出高等教育布局。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被赋予更大责任。从发展动因来看,高... 随着全球科技博弈驶向深水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愈加突出高等教育布局。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被赋予更大责任。从发展动因来看,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适应性的自我寻求、大国竞争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因应推动高等教育参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实践路径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构筑人才的蓄水池、培育原始创新源头、推动产学研用创新,推动打造人才生态高地、科学活动中心、产业创新高峰,对接着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同战略定位。面向未来,上海高等教育需要发挥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广阔支撑腹地,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反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上海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