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对油气成藏贡献 被引量:7
1
作者 于英华 陈达 +2 位作者 袁红旗 张亚雄 曹文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8-1486,共9页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通道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F8断裂活动期伴生裂缝通道及停止活动后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评价,结合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对F8断裂不同...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通道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F8断裂活动期伴生裂缝通道及停止活动后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评价,结合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对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8断裂第二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明显强于第一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第二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即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余类推)至沙三中亚段增强,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减弱,而第一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亚段增强较慢,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输导油气能力增强较快。F8断裂第1、2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明显较第3、4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要强,第1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中亚段明显减弱,但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变化不大,第2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亚段增强,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二段减弱,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快速增强;第3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由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下亚段变化不大,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快速增大,从沙三上亚段至沙二段变化不大,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快速减小。第4条凸面脊通道疏导油气能力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快速增加,从沙三上亚段至沙二段快速减小,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减小缓慢。F8断裂活动期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的贡献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剖面上均大于停止活动后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廊固凹陷 大柳泉地区 输导油气能力 成藏贡献
下载PDF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34,共7页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_(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_(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_(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_(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_(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_(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86和8;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在沙三上亚段为572、在沙三中亚段为176、在沙三下亚段为23、在沙四上亚段为5;平面上受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①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油气富集,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油气不富集;剖面上受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油气富集,沙四上亚段油气不富集。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及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柳泉地区 F_(7)断裂 伴生裂缝 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 油气富集
下载PDF
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断层侧向启闭性评价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欣蕾 吕延防 +2 位作者 曹兰柱 杨德相 孙永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4-1325,I0009,共13页
为揭示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明确源岩、输导断层、沉积砂体等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典型井断面区域最小SGR(断层泥比率)值与试油结果的耦合关系,确定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下限值,以此分析断层侧向启闭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研... 为揭示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明确源岩、输导断层、沉积砂体等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典型井断面区域最小SGR(断层泥比率)值与试油结果的耦合关系,确定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下限值,以此分析断层侧向启闭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大柳泉地区地层厚度及埋深稳定,断层活动期次相近,断层启闭性主要受断层岩泥质含量影响,压实成岩程度影响不明显,沙三下亚段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SGR下限值为29%,与油气分布规律相吻合。断层两侧地层泥地比、压力系数及油/气水界面变化趋势均与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各成藏条件的分析,明确大柳泉地区的成藏模式为:沙三下及沙四上亚段源岩生成油气沿输导断层发生垂向运移,受上覆盖层遮挡后,向砂地比大于18%的目的储层侧向分流,油气沿断—砂输导体系不断向上调整,直至遇到侧向封闭断层、背斜圈闭或不整合面即可形成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大柳泉地区 断层侧向启闭性 断层岩SGR下限值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