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被引量:7
1
作者 YUE Lixi MA Chunling CHI Zhen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4期333-338,共6页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and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he bacterial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Klebsiella sp. MYC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rDNA sequence. The optimal medium for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by this bacterial strain was composed of cane sugar 20 g L^-1, KH2PO4 2 g L^-1, K2HPO4 5 g L^- 1, ( NH4)2SO4 0.2 g L^-1, urea 0.5 g L^- 1 and yeast extract 0.5 g L^- 1, the initial pH being 5.5. When the suspension of kaolin clay was treated with0.5% of Klebsiella sp. MYC culture broth, the flocculating rate reached more than 90.0% in the presence of 500mg L^-1 CaCI2, while the flocculating rate for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was near 80.0% in a pH range of 7.0 - 9.0 with the separation of oil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from the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nature of the bioflocculant and high flocculating rate of the strain make the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 attractive bioflocculant in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OCCULANT Klebsiella sp. MYC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下载PDF
A case study: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in Fuyu oil-field
2
作者 冯锐 汤毅 +3 位作者 王忠元 吴建平 张炼 安昌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3期473-480,共8页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abroad. It had been tested to drive oil by steam inoil--field. In China the first test of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Fuyu oilfield, Jinn Province, in Dec. 1992.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in detail, an acoustic tomogram wasobtained,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clination of oil layers between two boreholes are well revealed and coincident with the logging results.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POi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acoustic wave Fuyu oil-field cross-well
下载PDF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3
作者 CHEN Ming-hui ZHANG Chen +2 位作者 HU Yan SU Wei DONG De-m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71-76,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bala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irrigated by oil-field water during 2001-2010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Afterwards, based on 3S technology, the partition and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in 2001, 2006, 2008 and 2010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annu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from 2003 to 2010 varied from 1.62×106 to 2.24×106 m3, and the annual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in the region changed from 2.12×106 to 2.84×106 m3, which showed that the supply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could meet the 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2001, the areas of water region and paddy field in 2010 increased by 2.3 and 10.0 times, and the areas of forest and marsh rose by 40.15% and 29.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ater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ad been improved by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3S technology Land use Dynamic variation
下载PD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4
作者 HOU Xianzhong(Daqing Oil Field) 《China Welding》 EI CAS 199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oil well heads,long-distance oil transmission lines,large-scale storage tanks, various kinds of oil station and stor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typical construction of oil field. Finally, it presents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for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微生物防蜡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曹怀山 谭云贤 +1 位作者 王磊 韦良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9,生长温度30~90℃,适应含蜡10%~20%或大于20%,含沥青质10%~20%的原油,代谢脂肪酸、醇、二氧化碳。3种菌在隔氧条件下于60~65℃与4口井产出的原油、地层水一起培养7天后,原油降黏率和降凝幅度随油井而异,一般降黏率高于20%,最高超过55%,降凝幅度一般不小于5℃;与两口井原油作用后,菌液表面张力降低38.3%~34.1%;与菌液作用后的一口井的原油,碳数≥20的烷烃质量分数由0.22降至0.178。建立了一套油井微生物防蜡工艺,每隔20天从套管加入混合菌液200kg。2004年9月在5口井,2005年3月在9口井进行微生物防蜡试验均获得成功,2008年于60口井,2009年于98口井推广应用。2008年统计,60口井的洗井周期平均由32天延长至149天。含蜡量低(<10%)而含胶质沥青质高(>25%)的3口井,微生物防蜡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结蜡 井筒 混合菌 微生物防蜡 处理工艺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胜利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不稳定注水技术在低渗透裂缝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耀国 张林 +2 位作者 唐爱武 黄忠宏 程强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大芦湖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油田 ,1 996年注水开发效果变差。本文根据低渗透裂缝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 ,采用不稳定注水和改向注水方式来改善注水效果 ,通过优选注水方式、注水时机和注水参数 。
关键词 不稳定注水 大芦湖油田 低渗透 裂缝 开发效果 改向注水 注水效果 采收率 注水量 脉冲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 被引量:34
7
作者 孟红霞 陈德春 +2 位作者 海会荣 赵淑霞 刘业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87,共4页
针对水平井应用中水气脊进、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高、油井产量并非随射孔段长度线性增加等问题,综合考虑影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各项因素,基于大芦湖油田的地质资料,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 针对水平井应用中水气脊进、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高、油井产量并非随射孔段长度线性增加等问题,综合考虑影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各项因素,基于大芦湖油田的地质资料,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井段长度和射孔位置、射孔段的长度与射孔段数的组合方案对油田开发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42小层部署1口水平井,将水平井的水平生产井段平均分成5段时,在完井初期采用同时射开趾部和跟部2段、中间3段避射的完井方式,累积采油量及采收率较高,可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同时节约射孔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射孔 水平井 完井方案 优化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根据原油的含氮化合物判断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油气运移方向 被引量:6
8
作者 郑有恒 黄海平 +2 位作者 文志刚 陈永峤 朱建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50-651,共2页
利用非烃中的含氮化合物作为石油运移示踪剂,探讨了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的油气运移方向。对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明显,推测原油的主运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关键词 原油 石油运移 含氮化合物 分馏效应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模型的建立方法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业恒 时付更 +3 位作者 王成峰 杨耀忠 徐卿莲 魏小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9-82,共4页
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模型以建立裂缝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为重点。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裂缝描述技术,提出了裂缝系统模型中形状因子、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基质系... 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模型以建立裂缝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为重点。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裂缝描述技术,提出了裂缝系统模型中形状因子、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基质系统储集层模型的建立方法。在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樊12井区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用该方法建立了储集层模型,用其计算的综合含水率与开发时间关系曲线接近油藏实际开发动态数据,减少了历史拟合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储集层模型 裂缝系统 东营凹陷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樊124块地层油与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向良 郭平 +1 位作者 李焕臣 李雪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2-63,共2页
大芦湖油田樊 12 4块是胜利油区拟开展二氧化碳混相驱的先导试验区。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 ,确定了该区块地层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 ,为该区进行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大芦湖油田 樊124块 地层油 二氧化碳 最小混相压力 混相驱 长细管实验
下载PDF
整体不稳定注水技术在大芦湖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平志 毛振强 +2 位作者 晋战稳 郑光燕 赵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8-70,共3页
大芦湖油田樊29块是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后投产,经过1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常规调配效果越来越差。在油藏精细研究基础上,借鉴低渗透油藏研究的新理念和新成果,结合数值模拟、测井解释成果、油藏... 大芦湖油田樊29块是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后投产,经过1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常规调配效果越来越差。在油藏精细研究基础上,借鉴低渗透油藏研究的新理念和新成果,结合数值模拟、测井解释成果、油藏工程方法、油层渗流力学理论、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和理论,对该块中高含水期的动态调配方法进行探索,提出“变井排注水驱替井排间剩余油、变周期注水增大注水波及体积、变幅度注水改变渗流方向”的灵活注水方式。经过矿场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降低自然递减、改善水驱状况的目的,增加可采储量18.3×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注水 动态调配 参数优选 大芦湖油田 樊29块
下载PDF
樊107块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传鹏 林承焰 赵玉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6期76-79,共4页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为扇三角州前缘滑塌浊积形成的岩性油藏,具有埋藏深、渗透率低、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通过合理选择注采井网、恰当选择注水及层间、井间的接替时机,以及整体压裂改造、控制注采比注水等技术措施,实现了特低渗透油藏的...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为扇三角州前缘滑塌浊积形成的岩性油藏,具有埋藏深、渗透率低、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通过合理选择注采井网、恰当选择注水及层间、井间的接替时机,以及整体压裂改造、控制注采比注水等技术措施,实现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成功开发。樊107块注水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出程度高、含水率低、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高、地下存水率高。主要开发指标高于同类型油田,可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芦湖油田 特低渗透油藏 开发方式 降压投注 开发效果
下载PDF
东营凹陷大芦湖地区沙三段油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延状 毛振强 韩宏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7,共8页
针对大芦湖地区沙三中、下砂体上覆高速火成岩体与巨厚高青砂岩体的地质特征 ,利用大芦湖地区测井、钻井、地质等资料相结合 ,寻找高青大砂体的分布规律 ,形成了一套解释樊家砂体成因的理论 :块体滑塌理论。并且利用该区的声波测井及速... 针对大芦湖地区沙三中、下砂体上覆高速火成岩体与巨厚高青砂岩体的地质特征 ,利用大芦湖地区测井、钻井、地质等资料相结合 ,寻找高青大砂体的分布规律 ,形成了一套解释樊家砂体成因的理论 :块体滑塌理论。并且利用该区的声波测井及速度谱资料 ,分析该区特殊地质体、储层、围岩层速度及平均速度变化 ,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沙三中、下砂体识别能力并准确地进行砂体等时图时深转换。在测井约束反演时 ,为了消除目的层上部的高速地质岩体的屏蔽作用 ,对测井声波作了预处理 ,相应地提高了目的层的速度 ,从而突出目的反射层阻抗界面。使用预处理的声波 ,进行多井约束反演 ,目的层清晰 ,基本消除了上覆高速地质岩体的屏蔽作用 ,因而有效地提高了目的层沙三中、下砂体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速度模型 测井约束反演 东营凹陷 大芦湖地区 屏蔽作用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高21块不稳定注水方式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庆涛 吴洁 马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07,共5页
针对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导致大芦湖油田高21块油井产量快速递减、含水率迅速上升、剩余油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流线模拟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识别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并通过现场示踪剂检测结果验证窜流通道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以此... 针对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导致大芦湖油田高21块油井产量快速递减、含水率迅速上升、剩余油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流线模拟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识别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并通过现场示踪剂检测结果验证窜流通道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设计36种不稳定注水方案,优选不稳定注水方式。研究表明:流线模拟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可以定量识别水驱窜流通道;对称周期注水、短注长停注水、异步不稳定注水可以起到增油降水、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全区异步不稳定交替注水方案为技术、经济最佳方案,与常规水驱方案相比,累计产油量提高7.6×10^4m^3,净收入提高1074×10^4元。该研究为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低渗透油藏 流线模拟 示踪剂跟踪 不稳定注水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滑塌浊积砂体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柳兴邦 史彦尧 陈绪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9,共4页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然后结合自旋回、相序递变规律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而实现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最后在沉积时间单元内部结合沉积相研究了单砂体的连通方式。最终将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4,5,6和7共4个砂层组,26个沉积时间单元,识别了5种单砂体连通类型,实现了单砂体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浊积砂体 精细地层划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沙三段中亚段 樊107块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氮气驱提高厚层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试验 被引量:20
16
作者 董平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04-106,141,共3页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大多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开采效果越来越差,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在进行室内精细研究基础上,优选大芦湖油田樊29块作为试验区,开展厚层低渗透油藏氮气驱先导试验。氮气具有易获取、密度较低、压缩性较好、腐蚀性小等...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大多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开采效果越来越差,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在进行室内精细研究基础上,优选大芦湖油田樊29块作为试验区,开展厚层低渗透油藏氮气驱先导试验。氮气具有易获取、密度较低、压缩性较好、腐蚀性小等优点。经过优化试验方案、矿场施工、深入分析后认为,氮气驱是一项能较好改善厚层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先进技术,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低渗透 氮气驱 采收率 先导试验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CO_2混相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向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68,共5页
针对胜利油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的油藏条件,利用SDS固体沉淀实验装置对5种压力下注入CO2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情况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沥青质沉淀析出的条件及沉淀量,并提出了预防沥青质沉淀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胜利油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的油藏条件,利用SDS固体沉淀实验装置对5种压力下注入CO2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情况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沥青质沉淀析出的条件及沉淀量,并提出了预防沥青质沉淀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樊124断块进行CO2非混相驱,不会产生明显的沥青质沉淀,而在高于26 MPa下进行CO2混相驱时,会产生少量沥青质沉淀,且注入压力越高,沥青质沉淀趋势越强,但由于地层油中原始沥青质含量较低,产生的沥青质沉淀量不大;根据樊124断块油藏流体条件,在较低的压力(<26 MPa)下进行CO2混相驱或近混相驱,既能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又能避免或减少沥青质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芦湖油田 CO2 混相驱 非混相驱 沥青质沉淀 透光强度 沉淀量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浊积扇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守余 路研 王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30-1341,共12页
由于浊积扇储层成因机制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因子分析从反映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特征的13个储层参数中提取了5个主因子,并以此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采用支持向量机的算法来建立流动单元预测模型... 由于浊积扇储层成因机制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因子分析从反映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特征的13个储层参数中提取了5个主因子,并以此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采用支持向量机的算法来建立流动单元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大芦湖油田樊29块10口关键井的预测样本进行检验,正判率达90.38%。运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研究区441单砂层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将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平面上,流动单元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储层质量最好,仅在浊积水道及朵叶体微相发育;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浊积水道、水道侧缘及中扇侧缘微相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浊积扇外缘的扇缘亚相。结果表明,建立的流动单元模型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多种地质因素与流动性能之间的复杂映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 流动单元 因子分析 支持向量机 储层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酸化解堵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群 殷文亭 +2 位作者 王鹏飞 王鹏 韩蕊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7年第2期19-22,共4页
针对大芦湖油田注水井注水压力高、地层堵塞严重等问题,室内筛选出了适合该油藏的多氢缓速酸体系,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酸液体系的配方。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主体酸液酸化改造效果显著。
关键词 大芦湖油田 酸化解堵 多氢缓速酸 缓蚀剂 岩心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彦尧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7-14,共8页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大芦湖油田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