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1
作者 贺友 李红毅 +2 位作者 霍景山 康旭 梁家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78-198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岭南地区皮肤溃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岭南地区皮肤溃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临床特点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0岁到98岁不等,其中70~79岁的年龄段是发病的高发区间;病程从1周到20余年不等,而且大部分患者的病程在1~5年之间;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患病比例为1.62∶1;皮肤溃疡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下肢200例(82.99%),其次为躯干17例(7.05%)、全身多发13例(5.39%)、上肢9例(3.73%)、头面部2例(0.83%)。其不同性别病变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湿热瘀阻证最为常见(46.89%),其他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盛证(27.39%)、气虚血瘀证(14.11%)、气阴两虚证(11.62%)。4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和病程分布等均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占比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临床特点 中医证型 湿热瘀阻 岭南地区
下载PDF
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湿热蒸盛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在治疗湿热蒸盛型手足口病中,给予患儿采取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分析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选择我院接收的70例湿热蒸盛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盲目法分... 目的 在治疗湿热蒸盛型手足口病中,给予患儿采取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分析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选择我院接收的70例湿热蒸盛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盲目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中药熏洗)与观察组35例(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比较两组治疗总疗效、免疫功能水平变化、炎性因子变化、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疗效更高,观察组的口腔溃疡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治疗后观察组的Ig A水平(1.45±0.03)g/L高于对照组Ig A水平(1.32±0.05)g/L,观察组的Ig M水平(1.42±0.08)g/L高于对照组Ig M水平(1.23±0.05)g/L,观察组的Ig G水平(9.39±1.46)g/L高于对照组(9.01±1.48)g/L。治疗后观察组的CRP水平(10.65±2.51)mg/L低于对照组(12.32±3.44)mg/L,治疗后观察组的IL-6水平(20.12±4.24)ng/L低于对照组(25.23±3.56)ng/L,观察组的TNF-α水平(31.21±4.46)ng/L低于对照组(37.38±4.48)ng/L,组间相关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P>0.05)。结论 在治疗湿热蒸盛型手足口病中,通过采用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确切的临床效果,对患者的临床多数症状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者炎性反应,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并且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用药比较安全,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瘟败毒饮 中药熏洗 小儿手足口病 湿热蒸盛型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早发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燕敏 伊娜 +1 位作者 王文英 李宝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2957-2964,共8页
【目的】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30例早发T2DM患者的四诊资料,确定中医证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运... 【目的】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30例早发T2DM患者的四诊资料,确定中医证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早发T2DM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共收集130例早发T2DM患者,男女比例为3.19∶1,男性发病率偏高。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困脾证(30.77%)、阴虚热盛证(28.46%)、气阴两虚证(18.46%)、血络瘀阻证(11.54%)、阴阳两虚证(10.77%)。病程早期(≤1年)以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较多,分别为36.49%、33.78%,后期(病程≥5年)以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主,分别为31.03%、27.59%。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5.66±4.30)kg/m2,以湿热困脾证最高。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其占比均超过50%,其中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以湿热困脾证最多,高糖饮食以阴虚热盛证最多,空腹C肽及餐后1 h C肽以阴虚热盛证最低、湿热困脾证最高,甘油三酯(TG)以湿热困脾证最高,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阴阳两虚证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阴阳两虚证最低,其次为气阴两虚证。【结论】早发T2DM早期主要以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的实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向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的虚证转变。其中,湿热困脾证多存在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并伴有体质量超重、高TG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临床问题;阴虚热盛证多存在高糖饮食,伴有血糖偏高和胰岛素缺乏;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患者多处于病程的后期,具有肾功能较差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2型糖尿病 中医证型 湿热困脾 阴虚热盛 危险因素 生化指标
下载PDF
王长洪教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经验
4
作者 梁雪莹 王长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7期20-21,共2页
王长洪教授认为,白塞氏综合征与湿热毒结关系密切。白塞氏综合征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常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滞内结,湿困运阻,进而气机痞塞,湿邪稽留,久而气血逆乱,湿久蕴热化火,脾胃气虚。王师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 王长洪教授认为,白塞氏综合征与湿热毒结关系密切。白塞氏综合征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常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滞内结,湿困运阻,进而气机痞塞,湿邪稽留,久而气血逆乱,湿久蕴热化火,脾胃气虚。王师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氏综合征 王长洪教授 狐惑病 湿热毒结伴脾虚型 经验
下载PDF
广州地区单中心泌尿系结石成分特点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雪漾 梁爱迪 梁沛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786-1791,共6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特点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其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泌尿系结石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79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石...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特点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其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泌尿系结石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79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石位置、结石形态和中医证型等临床资料,运用红外光谱分析法进行结石成分分析,观察结石分布、结石成分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1)77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含有草酸钙成分结石共642例(占82.4%),尿酸结石102例(占13.1%),胱氨酸结石4例(占0.5%),含有磷酸铵镁成分结石和其他成分结石共58例(占7.4%);感染性结石(含有磷酸铵镁成分的结石)30例(占3.8%),非感染性结石749例(占96.2%);单纯成分结石347例(占44.5%),2种成分混合结石416例(占53.4%),3种成分混合结石16例(占2.1%);上尿路结石664例(占85.2%),下尿路结石115例(占14.8%);结石形态以非铸型结石为主,共676例(占86.8%),铸型结石共103例(占13.2%);结石成分与性别、结石位置、结石形态有相关性(P<0.05)。(2)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湿热蕴结证476例(占61.1%),肾气不足证208例(占26.7%),气血瘀滞证95例(占12.2%)。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和结石位置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结石形态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石成分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其他成分结石的证型分布与平均水平相似,感染性结石中湿热蕴结证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广州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以草酸钙和草酸钙混合物为主,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肾气不足证为主,防治上应以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减少草酸、嘌呤摄入为主要原则,以湿热蕴结、肾气不足证患者为重点防治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成分分析 中医证型 湿热蕴结证 肾气不足证
下载PDF
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丹丹 孙瞾 +2 位作者 吴珠 沈巍 陆志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2397-2403,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2例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2例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IL-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尿酸(UA)、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6、IL-18、MMP-3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IL-6、IL-18、MMP-3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TGF-β1、PGE2、UA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TGF-β1、PGE2、UA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6%(47/51),对照组为75.54%(37/5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9%(3/51),对照组为27.45%(14/5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解毒除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解毒除痹汤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湿热痹阻型 炎性因子 疼痛介质 临床观察
下载PDF
52例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被引量:2
7
作者 薛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5期157-159,共3页
目的文章将主要针对于结肠炎性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脾胃科320例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发病率统计。结果在320例结肠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占据16.25%;其中,男性与女性的占比分别为67.3%和32.7%,男性... 目的文章将主要针对于结肠炎性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脾胃科320例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发病率统计。结果在320例结肠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占据16.25%;其中,男性与女性的占比分别为67.3%和32.7%,男性老年患者与女性老年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1.4%和52.9%;在炎性息肉中医证型分布中,以湿热淤阻证型最高,占据比例为48.1%,其中男性比例为60.0%,年龄分布上,以青中年患者居高。结论结肠炎性息肉在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规律上,以男性老年患者最高,中医证型中以湿热淤阻为主。而在湿热淤阻炎性息肉患者分布中,以男性青中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息肉 脾肾阳虚 湿热瘀阻 中医证型 发病率 饮食习惯
下载PDF
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对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萍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4年第10期63-65,共3页
为探讨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对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影响,将拟采用愈肠灵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的80例脾虚兼湿热型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穴位艾灸治疗后30min保留灌肠,对照组直接行保留灌肠,每天1次,l0... 为探讨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对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影响,将拟采用愈肠灵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的80例脾虚兼湿热型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穴位艾灸治疗后30min保留灌肠,对照组直接行保留灌肠,每天1次,l0d为一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3、7、10天保留灌肠时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第3、7、10天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可明显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有利于药液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愈肠灵灌肠液 保留灌肠 脾虚兼湿热型泄泻 保留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