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田耀洲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采撷
1
作者 陈颖 田耀洲 +1 位作者 林琳 丁金荣 《光明中医》 2024年第8期1526-1529,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病理主要以胃腺体的萎缩、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为特征。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积极控制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病理主要以胃腺体的萎缩、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为特征。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积极控制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病理进展或逆转其病理变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及预防胃癌发生。田耀洲教授认为此病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是本,气滞、湿郁、瘀血为标,虚、滞、湿、瘀相互胶结推动着疾病的进展,在辨证上推崇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用药上推崇中西医结合,并擅用经方与药对,精准辨治与用药。田教授开创的自拟方剂芪芝方,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CAG的临床症状。今将田教授辨治CAG之经验及自拟方剂分享给大家,以期为临床辨治CAG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经验
2
作者 黄铭涵 何友成 +2 位作者 杨正宁 林尧 杨春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杨春波教授为全国第3届国医大师,擅长运用“脾胃湿热”理论诊治胃肠系统疾患。杨老认为,脾胃湿热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应从“三因制宜”角度辨识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的个体化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针对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的辨治用药,杨老... 杨春波教授为全国第3届国医大师,擅长运用“脾胃湿热”理论诊治胃肠系统疾患。杨老认为,脾胃湿热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应从“三因制宜”角度辨识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的个体化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针对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的辨治用药,杨老以清化湿热、调气舒络为总治则,创制“清化饮”为基本方,并结合辨析寒热、分利三焦、顾护正气、扶正防邪等辨治心得立方。作者结合杨老临床验案,阐述杨老辨治脾胃湿热证胃肠病的临证经验,以期对指导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杨春波 脾胃湿热证 胃肠病
下载PDF
基于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探讨胃癌前病变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
3
作者 陈万群 田锋亮 +2 位作者 李延萍 张金卫 杨小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199,I0008,I0009,共7页
目的为了构建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及进行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采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MXFR)诱导构建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eptide expression metagenesis,SPEM)小鼠模... 目的为了构建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及进行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采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MXFR)诱导构建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eptide expression metagenesis,SPEM)小鼠模型,并在SPEM模型基础上分别模拟构建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模型,结合TMXFR诱导的SPEM模型具有自恢复的特性,以TMXFR组及生理盐水处理组作为对照组,监测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检测SPEM模型的构建及恢复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胃泌素水平,PCR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miR-7a-5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表达。结果病证结合的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较TMXFR组、SPEM组织恢复明显延迟;脾胃湿热证较对照组及TMXFR组的胃泌素表达异常升高(P<0.05),SPEM模型组小鼠胃黏膜中miR-7a-5p较对照组水平降低(P<0.05),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实组miR-7a-5p表达较TMXFR有下降趋势;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实组IL-1β表达较TMXFR组、对照组升高(P<0.05),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中IL-13表达有升高趋。结论此项研究结果侧面证实了在癌前病灶已形成的前提下,虽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外感湿热之邪、进食肥甘厚腻、饥饱失常、过劳伤脾等诱因下,机体可突破自身代偿修复能力,延缓SPEM恢复甚至使GPL进一步进展。这可能跟miR-7a-5p介导炎症因子IL-1β使得Th1/Th2细胞失衡相关,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胃癌前病变 脾胃湿热证 脾气虚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探析
4
作者 王若冲 吴凤芝 +4 位作者 戴宁 江洋 廖文勇 张炜悦 李峰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3,99,共7页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湿盛 动物模型 证候评价 饮食失宜 久居湿地 劳倦过度 疲劳 水液代谢
下载PDF
刘凤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探索与辨治思路
5
作者 江晓涛 李培武 +4 位作者 杨泽虹 安金琪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880-1885,共6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中医病机 脾胃虚弱 气滞 血瘀 湿阻 辨治思路 刘凤斌
下载PDF
基于四川地域特色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6
作者 叶晟桢 凌桂华 +1 位作者 肖敏 陈明岭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3期348-351,共4页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又称白疕。历代中医医家非常重视地域因素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强调气候、饮食、体质等因素在患病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本文提出...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又称白疕。历代中医医家非常重视地域因素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强调气候、饮食、体质等因素在患病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本文提出寻常性银屑病以脾虚为本,湿热内蕴为因,皮肤红斑鳞屑为果,提倡以寒温并调、清热利湿、健脾疏肝为治法,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目的治疗银屑病,临床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介绍了川派皮科对银屑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经验,以期为中医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气候 湿热证 寻常性银屑病 寒温并调法 脾胃 体质
下载PDF
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探讨脾胃湿热证防治内涵及临床实践
7
作者 何友成 蒋风茹 +4 位作者 吴月 潘可怡 周淳宇 蔡舒雨 袁建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75-180,共6页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辨治较为棘手的脾胃复合证型之一。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内涵,认为脾胃湿热证需从“攻无形邪气所据”(祛湿温阳)、“攻治所合之腑”(苦寒直折胃腑湿热)、“随五脏欲恶而攻”(制定脾胃所喜的生活调摄方案)、...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辨治较为棘手的脾胃复合证型之一。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内涵,认为脾胃湿热证需从“攻无形邪气所据”(祛湿温阳)、“攻治所合之腑”(苦寒直折胃腑湿热)、“随五脏欲恶而攻”(制定脾胃所喜的生活调摄方案)、“随五脏所喜用药”(随脾胃所喜用药)、“各量轻重,从宜施治”(把握细节,辨证施治)5个方面进行综合辨治,并附临证案例一则,为脾胃湿热证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其所得而攻之 脾胃湿热证 辨证论治 理论探析
下载PDF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8
作者 王嫱 郭洁 +1 位作者 宋殿荣 鲁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669-1675,共7页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行HPV检测确诊为宫颈HR-HPV感染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总结其病位、病...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行HPV检测确诊为宫颈HR-HPV感染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总结其病位、病性特点及证型分布。【结果】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以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占63.40%。病位证素为胞宫、脾、肝、肾、经络、胃、心神、心,其中以胞宫、脾、肝最多见,分别占67.00%、58.80%和55.80%。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阳虚、阴虚、痰、寒,其中以湿、热、气滞、血瘀最多见,分别占66.40%、56.60%、36.00%和31.80%。各年龄段病位证素均以胞宫为主,病性证素均以湿、热为主。双病位证素以胞宫-脾最常见,三病位证素以胞宫-脾-肝最常见。双病性证素以湿-热最常见,三病性证素以湿-热-血瘀最常见。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际,发现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主要证型分布为湿热瘀阻、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脾胃阳虚。【结论】宫颈HR-HPV感染者的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胞宫,兼脾、肝、肾多脏腑合病;病性证素以湿、热为主,呈现虚实错杂的特点;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瘀阻、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脾胃阳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 中医证候特征 证素 胞宫 湿热瘀阻 肝郁气滞 心肾不交 脾胃阳虚
下载PDF
174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黄锐梅 王文辉 +1 位作者 叶志宁 梁民联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71-1977,共7页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大小等,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方面,1746例患者中,女性1107例(63.40%),男性639例(36.60%),男女之比为1∶1.73;年龄方面,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中老年人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40岁者占比高达87.40%。(2)中医证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气虚证最多[418例(23.94%)],其他按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滞证394例(22.57%)、脾胃湿热证353例(20.22%)、气滞痰阻证311例(17.81%)和痰瘀互结证70例(15.46%)。(3)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脾胃气虚证、寒湿阻滞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女性多于男性,而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岁患者多见脾胃气虚证,30~39岁和40~49岁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50~59岁患者多见气滞痰阻证,≥60岁患者多见寒湿阻滞证。(4)病理类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327例(76.00%),其他依次为增生性息肉266例(15.23%)、炎性息肉146例(8.36%)、腺瘤性息肉7例(0.40%);不同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5)胃息肉数量方面,以多发性息肉为主[1120例(64.15%)],单发性息肉较少[626例(35.85%)];不同胃息肉数量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发性息肉以脾胃气虚证的占比最高(25.45%),单发性息肉以脾胃湿热证的占比最高(24.28%)。(6)好发部位及大小方面,胃息肉好发于胃体、胃底等部位,直径常≤0.5 cm;但不同发病部位及胃息肉大小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数量具有相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中老年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余证型均以女性多见;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内镜特征 病理类型 中医证型 相关性 脾胃气虚 气滞痰阻 寒湿阻滞
下载PDF
基于土滞金藏理论从痰论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
10
作者 李白雪 曹斌 +1 位作者 丛丛 王咏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0期66-71,共6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病率在高血压病患病人群中日益增高,常规西医降压药难以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而近几年研究表明OSAHS是诱发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中医认为,OSAH...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病率在高血压病患病人群中日益增高,常规西医降压药难以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而近几年研究表明OSAHS是诱发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中医认为,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包括痰湿和气阻两方面,其中痰湿为根本病理因素。OSAHS患者好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水液输布不均,痰湿内生,损伤血管内皮及发生炎症反应,使血压升高;痰湿存肺,上行沿上呼吸道至咽喉,壅扼咽喉,阻塞呼吸运动,清气无法纳入,浊气无法吐出,加之脾失健运导致的水谷精微不足,宗气不足,无法正常完成主司呼吸运动,推动血脉运行的功能活动失常,血脉瘀滞,导致血压升高。本研究认为,痰湿生成与加重基于土滞金藏理论,脾主津液失常、肺主气机失利,土不运化则滞,金不畅散则藏,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及气机失调与肺、脾、肾三脏相关。本研究结合OSAHS诱发高血压病的西医机制,分析中医角度下OSAHS从津液运化受阻、气的生成与运行失调等方面促成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相类比西医治疗时患者依从性差、预后不良等缺点,临床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可基于“土滞金藏”这一理论基础,围绕痰湿这一病理因素,以疏土、顺金、补充元阳为治疗法则,畅通患者气道,改善鼾眠症状,为控制OSAHS相关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提供新型中医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鼾眠 脾肺失调 痰湿
下载PDF
苓术散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湿阻证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11
作者 吴汶轩 王瑶 +3 位作者 戴欣珏 邓理 姚丽琴 叶丽芳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1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讨苓术散联合二甲双胍对脾虚湿阻证代谢综合征(MS)患者体格指标、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阻证MS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 目的 探讨苓术散联合二甲双胍对脾虚湿阻证代谢综合征(MS)患者体格指标、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阻证MS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予二甲双胍联合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苓术散,均治疗1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格指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生化指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 <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结论 苓术散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湿阻证MS,可降低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减少腰围、臀围,调节血压、糖代谢、脂代谢指标,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术散 二甲双胍 代谢综合征 脾虚湿阻证 体格指标 生化指标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连朴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12
作者 范普雨 金先红 周志文 《河南中医》 2024年第4期571-575,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连朴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连朴泻心汤。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自拟连朴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连朴泻心汤。比较两组患者胃镜疗效、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清除率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症状分级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1.08%,观察组有效率为94.59%,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Hp阳性12例,转阴3例,清除率为25%;观察组Hp阳性12例,转阴6例,清除率为40%,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轻度患者例数多于本组治疗前,重度患者少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连朴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胸脘部胀满、胃脘部热痛、口苦、口黏、头身重着、纳呆嘈杂等不适症状,并能修复损伤的胃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连朴泻心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李立烯 陆海龙 +2 位作者 邹忠杰 谢媛媛 龚梦鹃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1-777,共7页
目的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1 g·kg^(-1))。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 目的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1 g·kg^(-1))。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食失节制备湿困脾胃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0 d。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GC-TOF/MS方法对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组进行分析,鉴定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代谢通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尾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腹围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滴丸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增加(P<0.05),腹围指数明显降低(P<0.05)。在大鼠血清、尿液中分别鉴定了38、44个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藿香正气滴丸对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能使血清、尿液中的17、1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共涉及7条代谢通路。结论藿香正气滴丸对湿困脾胃型大鼠的干预机制可能与调节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正气滴丸 湿困脾胃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大鼠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14
作者 钟婷靖 刘秦 +4 位作者 黎雄 刘俊峰 莫秀梅 陈达灿 晏烽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2-869,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 目的通过比较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研究模型,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造模方法,探索构建小鼠(Balb/c)脾虚湿蕴证,进一步应用DNCB诱导Balb/c小鼠出现特应性皮炎样病变,建立脾虚湿蕴证特应性皮炎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进行脾虚、湿证症状评分;通过比较各组皮损程度、EASI评分、经皮水分散失(TEWL)值、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评价小鼠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测定小鼠肌酐、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胃泌素、淀粉酶水平。结果(1)在脾虚湿蕴证造模期间,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出现肥胖、精神萎靡、毛发污秽油腻、腹泻、肛周清洁度差等情况。在结合施加特应性皮炎模型后,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P<0.001)、脾虚湿蕴证组(P<0.05)、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P<0.001)的体质量都有所降低。(2)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的皮损程度更严重,EASI评分(P<0.05)、TEWL值(P>0.05)更高。(3)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的脾脏系数升高(P<0.001)、胸腺系数降低(P<0.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脾脏系数(P>0.05)、胸腺系数都降低(P<0.05)。(4)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小鼠肌酐(P<0.01)、葡萄糖(P<0.001)、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肌酐(P>0.05)、葡萄糖(P<0.05)、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5)。结论“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结合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既可表现出明显的脾虚湿蕴证中医指征,也可表现出特应性皮炎病样特征,可作为可靠的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后续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探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药理机制探讨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脾虚湿蕴证 病症结合 动物模型 高脂饲料 小鼠
下载PDF
基于病证结合探讨常见脾胃病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15
作者 刘颖初 崔一然 汪红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34-37,共4页
动物实验对促进新药研发和明确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病证结合动物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应用,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脾胃系疾病发病率高,不易治愈,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入研究... 动物实验对促进新药研发和明确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病证结合动物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应用,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脾胃系疾病发病率高,不易治愈,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分子机制及药效效果,制备其相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单纯西医疾病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脾胃病的病机阐明和新药研发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通过对常见脾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各证候的构建方法和评价系统进行归纳总结,阐述脾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概况和建立特点,以期解决动物实验模型病证评价指标的关键问题,完善病证造模与测量标准,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脾胃病 实验 评价体系构建 中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味黄连洗剂治疗轻中度脾胃湿热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张偲昱 丁佐国 郭可欣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6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味黄连洗剂治疗轻中度脾胃湿热型玫瑰痤疮(Acne Rosacea,AR)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收治轻中度AR患者共计9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选入49例。...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味黄连洗剂治疗轻中度脾胃湿热型玫瑰痤疮(Acne Rosacea,AR)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收治轻中度AR患者共计9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选入49例。对照组患者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每次50 mg,每日2次。治疗组患者常规药物同对照组,并增服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味黄连洗剂。两组连续观察4个月。比较两组轻中度AR患者皮损评分、治疗效果以及皮肤生理指数。结果4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AR患者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丘疹及脓疱评分减少,同时治疗组AR患者上述指标评分减少更显著(P<0.05);4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AR患者的总有效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55%)(P<0.05);4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AR患者的皮损区域红斑指数、经皮水分丢失、皮肤油脂减少,角质层含水量升高,并且治疗组AR患者以上指标改善更优(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味黄连洗剂治疗轻中度脾胃湿热型AR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可改善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肤生理功能进一步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半夏泻心汤 四味黄连洗剂 疗效 脾胃湿热证
下载PDF
益胃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钟喜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益胃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永新县中医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7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行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行四联疗法联合益胃... 目的:观察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益胃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永新县中医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7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行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行四联疗法联合益胃清中汤治疗,比较2组疗效、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94.74%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71.05%(P<0.05);观察组97.37%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观察组治疗后6周嗳气反酸、上腹胀满及胃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益胃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可有效根除Hp,且不良反应少,可确保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益胃清中汤 慢性胃炎 联合治疗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近10年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徐思中 刘嘉琪 +1 位作者 李韵然 赵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219-2224,共6页
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研究进行综述。PLGC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出现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中间阶段,PLGC的病程较缓慢。中医辨治... 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研究进行综述。PLGC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出现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中间阶段,PLGC的病程较缓慢。中医辨治PLGC具有一定的优势。PLGC主要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胃镜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胃病微观辨证的发展,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的结合为PLGC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持。PLGC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脾胃气机不畅,兼有湿热、瘀毒、痰湿等病理因素蕴结,日久胃阴亏耗。中药治疗PLGC的临床研究开展较多,治疗主要采用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疏肝活血、化湿消瘀、化瘀解毒、养阴益胃,从而防止PLGC向胃癌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开展较少。今后需开展更多严格且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针灸治疗胃癌前病变机制,以期为中医辨治PLGC提供更多高级别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微观辨证 益气健脾 疏肝活血 化湿消瘀 化瘀解毒 养阴益胃 针灸
下载PDF
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复治失败者临床观察
19
作者 黄捷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7期120-122,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连朴饮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复治失败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胃脘痛脾胃湿热型患者且既往Hp感染杀菌失败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 目的观察自拟连朴饮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复治失败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胃脘痛脾胃湿热型患者且既往Hp感染杀菌失败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连朴饮,疗程均为14 d。疗程结束30 d后复查Hp,评估两组患者Hp根除效果。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8.75%(71/80),高于对照组的76.25%(61/80)(P<0.05)。结论自拟连朴饮联合四联疗法用于根除Hp的效果优于单纯四联疗法,能显著增加根除率,为Hp感染复治失败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湿热证 幽门螺杆菌感染复治 连朴饮 四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林创坚“肌筋骨并治,肝脾肾同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撷要
20
作者 蔡佳槐 陈丹梓 +1 位作者 林创坚 黄桂忠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197-201,共5页
林创坚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区中医药特色的“肌筋骨并治,肝脾肾同调”学术思想体系。应用林创坚教授基于该学术思想自创的肌松复合调整手法和拟定的补肾蠲痹方治疗风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再配... 林创坚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区中医药特色的“肌筋骨并治,肝脾肾同调”学术思想体系。应用林创坚教授基于该学术思想自创的肌松复合调整手法和拟定的补肾蠲痹方治疗风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再配合锻炼腰部核心肌群,可达到防治并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风湿痹阻证 肌筋骨并治 肝脾肾同调 补肾蠲痹方 林创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