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mounts of gas and levels of pressure in the Pan-1 coal mine of Huainan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Ke-xin FU Xue-hai +2 位作者 ZHOU Yan-an HE Ye WE H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6期740-744,共5页
The Pan-1 coal mine located in Huainan municipality, Anhui province, is abundant in co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gas in its coal seams, we inverted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se coal se... The Pan-1 coal mine located in Huainan municipality, Anhui province, is abundant in co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gas in its coal seams, we inverted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se coal seams using the software of Easy%Ro method and s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as volumes and pressure of the major coal seams using CBM History Simulation Software.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olution of gas volumes and levels of press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a biogas stage (P1-P3), a pyrolysis gas stage (T1-T2), an active gas enrichment stage (T3-K1) and a gas dissipating stage (K2-present). Currently, the average amounts of gas and gas pressure in coal seams Nos. 13-1, 11-2 and 8 of the Pan-1 coal mine are 8.18 m3/t and 2.20 MPa; 3.89 m3/t and 2.47 MPa and 6.35 m3/t and 2.89 MPa, respectively. This agrees very well with current mining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水平 淮南市 煤矿 动态发展 金额 天然气产量 气体 煤层自然
下载PDF
粉煤循环流化床锅炉0~1 mm制粉系统开发与热力计算方法
2
作者 尚曼霞 姚禹歌 +2 位作者 柯希玮 周托 黄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0-1566,共7页
为实现粉煤循环流化床(powdered coal-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PC-CFB)的0~1 mm给煤,借鉴传统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经验,开发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其特征为采用中速磨煤机制备粉煤,利用气固分配器分离制粉乏气与粉煤的... 为实现粉煤循环流化床(powdered coal-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PC-CFB)的0~1 mm给煤,借鉴传统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经验,开发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其特征为采用中速磨煤机制备粉煤,利用气固分配器分离制粉乏气与粉煤的混合物,并设置备用系统以保证系统发生故障时的正常燃料供应。提出0~1 mm制粉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确定磨煤机通风量、干燥剂配比以及干燥剂温度等关键技术指标,预测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并分析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保持磨煤机出力、热风温度不变,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磨煤机出口温度,有利于降低干燥剂量,提升干燥出力;磨煤机出口温度每降低1℃,制粉系统所需的干燥剂量减少约523 m3/h,干燥出力增加约0.4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循环流化床 0~1 mm粉煤 制粉系统 热力计算
下载PDF
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治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实践
3
作者 胡晓兰 彭传圣 +3 位作者 石建祥 蒋礼宏 洪克岩 李广永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精细化排采是煤层气排采的一种管理实践。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在排采过程中有效应用排采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达成提高排采产量的目标。瓦斯地面抽采时,煤矿开采导致地层能量降低,套管压力下降快,需要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来保... 精细化排采是煤层气排采的一种管理实践。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在排采过程中有效应用排采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达成提高排采产量的目标。瓦斯地面抽采时,煤矿开采导致地层能量降低,套管压力下降快,需要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来保障地面瓦斯抽采井获得预期产量并形成稳产。以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先导1井为例,在研究井区构造、埋深、地层压力的基础上,对比煤矿与周缘盆地煤层气开采区地质特征,解剖先导1井压裂改造特征,对先导1井阶段排采过程开展精细化排采管理制度研究,为后期先导试验井组及大规模地面抽采管理提供技术参考,形成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分5步划分先导1井排采阶段:1)明确先导1井排采实现日产400 m^(3)超过30天的目标;2)认清先导1井煤层气禀赋特点及地层严重欠压的事实;3)开展煤层气井排采气水两相流演化特征研究;4)划分先导1井“平衡产水阶段、控制井底流压不放气阶段、稳定提产阶段、稳定产气阶段、衰减阶段”的排采阶段管理预案;5)通过控制井底压力来平衡排采各阶段地层压力,确定临界解吸压力,确定出水点、解吸点、放气点和稳产点等四大关键点。建立了各排采阶段可能出现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合理设置现场组、研究组和决策组3个工作组及制定排采生产管理流程。全过程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实时反馈和联动决策机制促成先导1井在2个月内实现日产气量从100 m^(3)、200 m^(3)、400 m^(3)到600 m^(3)的阶梯式提升和日产气1041 m^(3)的产量突破。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先导1井阶段瓦斯地面抽采治理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煤矿开展大规模瓦斯地面抽采,形成排采管理预案、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制定完整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精细化排采管理是保障排采过程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重要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地面抽采 先导1 精细化管理 石泉煤矿
下载PDF
山西地区1/3焦煤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
4
作者 范文生 党帅 +2 位作者 韩新杰 田国亮 侯瑞芳 《燃料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山西3种1/3焦煤显微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同时研究其各显微组分热解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显微组分在350~600℃均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表明,惰质组与镜质组相比,有较高的剧...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山西3种1/3焦煤显微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同时研究其各显微组分热解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显微组分在350~600℃均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表明,惰质组与镜质组相比,有较高的剧烈热解开始温度、最大热解速率峰温和最大热解速率,原煤的热解参数介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热解过程中镜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大,其次是原煤,惰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焦煤 显微组分 热重 失重率
下载PDF
CoAl_2O_4包覆LiNi_(1/3)Co_(1/3)Mn_(1/3)O_2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济钧 崔王君 +2 位作者 李冰 余洋洋 赵金保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得类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并用非水相共沉法对其进行CoAl2O4包覆得到LNCMO(x).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和透射电子显微术(TEM)测试材料的结构和观察材料形貌.结果表明... 通过共沉淀法制得类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并用非水相共沉法对其进行CoAl2O4包覆得到LNCMO(x).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和透射电子显微术(TEM)测试材料的结构和观察材料形貌.结果表明.CoAl2O4在材料表面形成8nm均匀包覆层,未改变主体材料的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1%(bymass)CoAl204包覆量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LNCMO(1))高充电电压(3.0~4.6V,150mA·g^-1)100周期循环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3.7%(无包覆LNCMO(0)保持率为74.4%);55℃高温100周期循环容量保持率为77%(无包覆LNCMO(0)保持率17%).XRD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试表明,CoAl2O4包覆的LNCMO(x)材料可有效地减缓材料中Mn离子在电解液的溶解,提高材料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1/3CO1/3MN1/3O2 电化学性能 coal2O4包覆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gene variants with risk of coal workers'pneumoconiosis 被引量:3
6
作者 Haiyang Qian Zhifang Song +7 位作者 Meilin Wang Xiaomin Jia Aiping Li Ye Yang Lianlian Shen Shasha Wang Chunhui Ni Jianwei Zhou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4期270-276,共7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case-control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five 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 morphisms (tSNPs) within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ill (TGF-fll) gene were involved in manifestation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case-control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five 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 morphisms (tSNPs) within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ill (TGF-fll) gene were involved in manifestation of inflammatory and fibrot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WP).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508 CWP patients and 526 controls who were underground coal miners from Xuzhou Mining Business Group. Five tSNP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HapMap and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method. Results: The single SNP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enotype frequencies of SNP2 (rs1800470, +869T/C, extron 1) and SNP5 (rs11466345, intron 5) in CWP ca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ontrol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NP2 (rs1800470) CC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of CWP (OR = 0.50, 95% CI = 0.32-0.78), which was evident among subgroups of those never smoke (OR = 0.40, 95%CI = 0.24-0.66), cases with stage Ⅱ(OR = 0.41, 95%CI = 0.22-0.76) and exposure period (〈 28 y: OR = 0.54, 95%CI = 0.31-0.95; ≥ 28 y: OR = 0.52, 95%CI = 0.32-0.96). However, the SNP5 (rs11466345) GG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WP (OR = 2.5, 95%CI = 1.36-4.57), and further stratific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CWP was increased in both smoking and nonsmoking groups, shorter and longer exposure groups, while the risk of CWP was on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 and Ⅱ.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GF-β1 polymorphisms may contribute to susceptibility of CW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worker pneumoconiosis molecular epidemiology POLYMORPHISM 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
下载PDF
国电泰州电厂2×1000 MW二次再热机组NO_x、SO_2超低排放技术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世山 陈振宇 +2 位作者 郑鹏 陈鸥 杨建辉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使烟气中NO_x、SO_2排放达到超低水平,国电泰州电厂二期2×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SCR脱硝系统采用了驻窝混合技术,烟气脱硫采用了单塔双循环湿法脱硫技术。简介驻窝混合技术机理和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原理,介绍国... 为使烟气中NO_x、SO_2排放达到超低水平,国电泰州电厂二期2×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SCR脱硝系统采用了驻窝混合技术,烟气脱硫采用了单塔双循环湿法脱硫技术。简介驻窝混合技术机理和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原理,介绍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烟气脱硝脱硫设计方案及实施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采用上述2项技术后,烟气中NO_x和SO_2实现了超低排放,NO_x和SO_2脱除效率分别达到90.3%和99.6%,其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31 mg/m^3和15 mg/m^3,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且优于燃气轮机排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1000MW 超超临界机组 二次再热循环 超低排放 驻窝混合 SCR烟气脱硝 单塔舣循环烟气脱硫 示范工程
下载PDF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s of lithologic association and interlayer-gliding structures in coal mine 被引量:6
8
作者 LE Qi-lang CHEN Ping YANG Wei-min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As a case study of the Panji No.1 Coal Mine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sit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 data, summarized the lithologic associations, characteristics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interlayer-gliding structu... As a case study of the Panji No.1 Coal Mine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sit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 data, summarized the lithologic associations, characteristics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interlayer-gliding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coal in the No.11-2 coalseams.The results show that 9 modes of lithologic association can form interlayer-glidingstructures.It is more easy for rock slip to occur when the lithologic associations are mainroof + coal seam + immediate floor type, compound roof+immediate roof + coal seam +immediate floor type and immediate roof + coal seam + immediate floor type.Lithologicassociations of roof and floor are the precondi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interlayer-gliding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滑动构造 顶板岩性 煤矿矿井 结构模式 滑翔 组合和 统计数据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江梦雅 王江涛 +5 位作者 刘龙松 李卉 陈海龙 蒋中发 王学勇 刘海磊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51,共14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薄片、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来源、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深层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中...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薄片、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来源、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深层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为70.93%~96.55%,平均值为81.78%,总体为湿气。碳同位素分布相对较广,甲烷碳同位素值为−41.62‰~−30.42‰,平均值为-34.75‰,天然气大多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乙烷碳同位素值为−31.69‰~−24.16‰,平均值为−27.50‰,可见天然气成因以煤型气为主,其次为混合成因气。C7轻烃化合物中甲基环己烷和正庚烷的相对含量均较高,甲基环己烷相对质量分数为32.14%~58.37%,平均值为38.84%,正庚烷相对质量分数为25.37%~56.56%,平均值为47.79%。②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来源复杂,主要来自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的煤型气及其与风城组油型气的混合气,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油型气较少。③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气潜力大,多种岩性储层发育,断裂和不整合面渗透性砂体为深层天然气的运移成藏提供了输导体系,且石炭系的古凸起和二叠系的岩性圈闭形成互补之势,对天然气在斜坡区的聚集起到了良好的侧向遮挡作用。④研究区鼻凸构造带石炭系火山岩和洼槽二叠系风城组碎屑岩2类规模较大的勘探领域是下一步盆1井西凹陷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气 火山岩 碎屑岩 下乌尔禾组煤型气 风城组油型气 石炭系—二叠系 1井西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煤矿开采区块综合评价与判识研究——以口孜东矿13-1煤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宏泽 丁海 +3 位作者 詹润 孙贵 韩峰 刘传泽 《煤炭科技》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为有效指导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建立了矿井开采区块综合判识研究方法。以淮南煤田口孜东矿13-1煤层为例,选取构造、水害与瓦斯灾害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分别建立了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灰色模糊模型、顶板突水脆弱性指数模型、... 为有效指导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建立了矿井开采区块综合判识研究方法。以淮南煤田口孜东矿13-1煤层为例,选取构造、水害与瓦斯灾害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分别建立了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灰色模糊模型、顶板突水脆弱性指数模型、瓦斯突出变权TOPSIS模型及其相应数据库。以上述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GIS重分类与图形层次叠加功能,将13-1煤层划分为了不利、威胁、可改造、较有利与有利开采区5个等级,其判识结果可为矿井煤炭开采规划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口孜东矿 13-1煤层 综合判识 开采区块
下载PDF
准东煤田大井矿区B_(1)煤中水溶态离子分布及赋存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金 丁华 +3 位作者 白向飞 袁东营 张昀朋 杨承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目前,对煤中碱/碱土金属的研究主要以单个元素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行为为主,煤中多种水溶态离子组合模式、可能来源及其对煤利用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采用溶滤实验的方法,系统测定大井矿区煤中水溶态离子的含量及其沿煤层埋深方向... 目前,对煤中碱/碱土金属的研究主要以单个元素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行为为主,煤中多种水溶态离子组合模式、可能来源及其对煤利用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采用溶滤实验的方法,系统测定大井矿区煤中水溶态离子的含量及其沿煤层埋深方向的变化,分析大井矿区煤中水溶态离子的分布及其在煤中的组合形式。采集准东煤田大井矿区煤层钻孔样品、顶板样品及地表土壤样品,以样品中水溶态离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煤质特征分析和溶滤实验,综合运用离子含量比值分析、Piper三线图等方法,研究了煤中水溶态离子的分布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大井矿区煤中水溶态离子含量总体相对较高;水溶态Na^(+),Ca^(2+),Mg^(2+),SO^(2-)_(4)等离子在煤层顶部含量较高,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到一定层位后,其含量基本趋于稳定;煤中水溶态Cl-纵向分布比较均匀,在下部煤层中含量略低;HCO^(-)_(3)随煤层埋深增加在中下部煤层中含量略有升高,但不显著。上部煤层中水溶态离子组合以SO_(4)-Na·Ca型和SO_(4)·HCO_(3)-Na型为主,下部煤层中水溶态离子组合以HCO_(3)·SO_(4)-Na型为主,整个煤层呈现出随埋深增加煤中水溶态离子组合由SO_(4)-Na·Ca型转化为HCO_(3)·SO_(4)-Na型的特点。煤中水溶态离子可能来源于地表盐碱土,地表土在地表水淋滤及地下水作用下对煤中水溶态离子进行补给,补给过程中煤中水溶态离子含量受到吸附、离子交换、分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使得煤中水溶态离子在不同层位分布和赋存特征上具有较显著的差异。研究准东煤田大井矿区煤中水溶态离子进入煤中的地下水动力学模式,硫酸盐和碳酸盐等矿物形成的次序及其地球化学机理,以期科学全面认识高碱煤中水溶态离子的成因,进而促进高碱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井矿区 B_(1)煤 水溶态离子 分布特征 赋存状态
下载PDF
煤气化渣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1-萘酚
12
作者 郭凯 李亚男 +2 位作者 王嘉琪 张国凯 牛莫男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6-683,共8页
选取1-萘酚(1-NAP)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固体废弃物煤气化渣(CGS)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水中1-NAP,考察了CGS投加量、PS投加量、初始pH和共存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3、CGS投加量为1.0 g/L、PS... 选取1-萘酚(1-NAP)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固体废弃物煤气化渣(CGS)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水中1-NAP,考察了CGS投加量、PS投加量、初始pH和共存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3、CGS投加量为1.0 g/L、PS投加量为0.5 mmol/L的条件下反应25 min,1-NAP(5 mg/L)的去除率可达100%,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GS和PS投加量均可有效提高1-NAP的去除率;共存阴离子HCO_(3)^(-)、SO_(4)^(2-)和Cl-对CGS活化PS降解1-NAP产生抑制作用,HCO_(3)^(-)的抑制作用最强,Cl-最弱;CGS活化PS产生活性自由基SO_(4)^(-)·和HO·,在降解过程中SO_(4)^(-)·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萘酚 煤气化渣 过硫酸盐 活性自由基 共存物质
下载PDF
采高1 m的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研制
13
作者 刘峰 《煤矿机械》 2023年第5期61-63,共3页
在分析了国内外现有1 m采高薄煤层采煤机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采高1 m的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详细介绍了该采煤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关键技术和使用情况,该采煤机成功解决了1 m薄煤层工作面的高效开采问题。
关键词 1 m采高 薄煤层 大功率 采煤机
下载PDF
首山一矿深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郭德勇 揣筱升 +1 位作者 张铁岗 郭明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60-2375,共16页
为探讨平顶山首山一矿深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矿井实测地应力数据,运用构造物理学、岩石力学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测点地应力类型、大小和方向分布规律,反演了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了埋深、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 为探讨平顶山首山一矿深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矿井实测地应力数据,运用构造物理学、岩石力学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测点地应力类型、大小和方向分布规律,反演了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了埋深、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确定了影响地应力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多元回归反演分析法获得的地应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相对误差小于20%,结果可靠。矿井煤岩体处于三维压应力状态,煤层主应力关系为S_(H)>S_(V)>S_(h),地应力由矿井北部向南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地应力为28~44 MPa,属于高应力水平,地应力方向为NEE向。埋深影响地应力大小和类型,随埋深增加主应力增大,应力场类型向准静水压力场过渡;岩性与地应力密切相关,从泥岩到砂岩或灰岩,地应力增大,弹性模量越大地应力越大,地层岩性的差异造成地应力大小离散分布、应力方向偏转角不超过10°;矿井地应力与埋深、弹性模量的关系可表示为σH=0.0350H+0.4681E−8.5513。地质构造是影响首山一矿地应力分布的主控因素,褶皱形态控制地应力的水平应力分布,向斜内弧应力值大于背斜内弧,且褶皱弯曲程度越大,其内弧地应力越大,应力梯度越大;断层带内应力降低、断层尖灭端应力集中,地应力方向沿着断层走向偏转,与断层走向夹角越大,应力方向偏转角越大;断层切割复式褶皱时,断层与向斜构造组合区应力值大于断层与背斜构造组合区,且断褶构造组合造成地应力方向分布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 应力解除法 构造物理 首山一矿
下载PDF
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的若干特征
15
作者 戴金星 倪云燕 +4 位作者 龚德瑜 黄士鹏 刘全有 洪峰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①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轻值和平均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重,而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重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轻。②中国大气田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11.4‰,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56.4‰;油型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49.3‰~−18.9‰;无机成因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35.6‰~−11.4‰;根据这些数据编制了中国大气田的δ^(13)C_(1)值尺图。③中国天然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107.1‰~−8.9‰,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为−107.1‰~−55.1‰;油型气δ^(13)C^(1)值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为−49.3‰~−13.3‰;无机成因气δ13C1值为−36.2‰~−8.9‰;根据上述数据编制了中国天然气的δ^(13)C_(1)值尺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田 生物气 油型气 煤成气 无机成因气 烷烃气 碳同位素组成 δ_(13)C^(1)值尺
下载PDF
高挥发分1/3焦煤参与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项茹 张雪红 +1 位作者 鲍俊芳 薛改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将黏结指数70~75的蒋庄矿1/3焦煤与黄陵气煤及田庄矿1/3焦煤进行了工业指标、煤岩组分及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蒋庄矿1/3焦煤变质程度低、挥发分高,成焦显微结构含有大量的各向同性结构,其煤质显示气煤特征。利用蒋庄矿1/... 将黏结指数70~75的蒋庄矿1/3焦煤与黄陵气煤及田庄矿1/3焦煤进行了工业指标、煤岩组分及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蒋庄矿1/3焦煤变质程度低、挥发分高,成焦显微结构含有大量的各向同性结构,其煤质显示气煤特征。利用蒋庄矿1/3焦煤与黄陵气煤参与配煤炼焦,并对配煤质量和焦炭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研究表明,蒋庄矿1/3焦煤与黄陵气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较一致,当其配比较低时,焦炭质量较优,但当其配比按常规1/3焦煤比例配用时,焦炭质量劣化明显,进一步表明蒋庄矿1/3焦煤按气煤配用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焦煤 高挥发分 气煤 配煤 焦炭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1与p53基因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勤 程明亮 +5 位作者 单可人 李诚秀 谢汝佳 耿晓霞 韩冰 孙兰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观察金属硫蛋白-1(MT-1)、p53基因、雌激素受体(ERa)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非病区正常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提取mRNA,以荧光实时定量PCR(RT-P... 目的观察金属硫蛋白-1(MT-1)、p53基因、雌激素受体(ERa)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非病区正常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提取mRNA,以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与肝硬化及皮肤癌相关的MT-1及p53基因等表达。结果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MT-1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0.83±0.15、3.86±0.37),抑癌基因p53明显增加(4.35±2.79、0.90±0.58),ERa基因和AFP基因无变化。结论砷中毒患者口腔黏膜MT-1基因表达减少,抑癌基因p53表达增加,可作为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及肝脏病变监测的敏感指标之一,RT-PCR技术可广泛用于砷中毒的防治、监测和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口腔黏膜 燃煤型砷中毒 脱落细胞 表达 P53基因 MT ERA基因 金属硫蛋白 RNA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富集镜质组新疆大南湖低阶煤的降解特性
18
作者 木欣凯 刘向荣 +2 位作者 刘丹 许慧 赵文硕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2,共13页
目前,微生物降解低阶煤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但低阶煤的组成复杂,微生物降解低阶煤的机理仍然不明晰。因此,根据煤岩学的原理,分离得到富集镜质组的低阶煤(镜质组煤样),从而简化煤的组成,再利用微生物降解镜质组煤样,进而推知微... 目前,微生物降解低阶煤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但低阶煤的组成复杂,微生物降解低阶煤的机理仍然不明晰。因此,根据煤岩学的原理,分离得到富集镜质组的低阶煤(镜质组煤样),从而简化煤的组成,再利用微生物降解镜质组煤样,进而推知微生物对镜质组煤样的降解特性。采用重力分选法分离得到富集镜质组的新疆大南湖低阶煤,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对硝酸预处理镜质组煤样进行降解,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煤浆质量浓度、菌浓度、降解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镜质组煤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按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由大到小为降解时间、煤浆质量浓度、菌浓度,分析正交实验结果可知,铜绿假单胞菌降解预处理镜质组煤样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煤浆质量浓度6 g/L、菌浓度6.37×10^(6) CFU/mL、降解时间11 d,最大降解率为57.1%;对镜质组煤样、预处理镜质组煤样及降解后剩余镜质组煤样进行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发现预处理镜质组煤样经过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后,C元素和N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H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由红外分析结果可知,预处理镜质组煤样经过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后,镜质组煤样中芳香结构发生变化,烷基侧链被降解;通过XRD分析发现,预处理镜质组煤样经过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后,芳香层片的间距d 002、堆砌高度L c、微晶宽度L a均减小,芳香层数N增大,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降解预处理镜质组煤样中的芳香结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预处理镜质组煤样后的液相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在二氯甲烷与甲苯萃取物中,质量分数最高的物质为烷烃类物质(均超过50%),其次为酯类物质(质量分数均在3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均集中在142~394,说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将镜质组煤样降解为小分子;液相产物两种萃取物中还检测到部分胺类和硫取代基类化合物,综合元素分析结果得出铜绿假单胞菌能降解预处理镜质组煤样中的含氮结构和硫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大南湖煤 镜质组 铜绿假单胞菌 微生物降解 降解产物
下载PDF
1/3焦煤和肥煤参与配煤炼焦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雪红 薛改凤 +1 位作者 刘睿 李笑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对1/3焦煤和肥煤进行煤质分析,并对其单种煤的成焦光学组织、焦炭强度及参与配煤后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肥煤的胶质体质量一般或较差时,在配合煤中的作用与优质1/3焦煤相当,生产中两种煤可进行互换,但应针对调节焦炭... 对1/3焦煤和肥煤进行煤质分析,并对其单种煤的成焦光学组织、焦炭强度及参与配煤后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肥煤的胶质体质量一般或较差时,在配合煤中的作用与优质1/3焦煤相当,生产中两种煤可进行互换,但应针对调节焦炭冷、热性能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焦煤 肥煤 配煤炼焦 冷强度 热强度
下载PDF
热萃取小康庄1/3焦煤制备超纯煤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咏梅 胡永琪 +4 位作者 许永权 袁中凯 李立业 张兆翔 赵风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为获得制备超纯煤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工业洗油为溶剂,采用热萃取技术从小康庄1/3焦煤中制备了超纯煤,考察了初始压力、停留时间、煤粒度、冷热过滤方式、溶剂体积比等因素对煤热萃取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工业洗油的循环使用进行了考察。结... 为获得制备超纯煤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工业洗油为溶剂,采用热萃取技术从小康庄1/3焦煤中制备了超纯煤,考察了初始压力、停留时间、煤粒度、冷热过滤方式、溶剂体积比等因素对煤热萃取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工业洗油的循环使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惰性环境中,萃取、过滤温度380℃下,当煤粒度0.177 mm(80目),停留时间10 min,溶剂体积与煤的质量比为6∶1(mL/g)时,超纯煤的热萃取率为66.8%。回收后的工业洗油依然具有优良的热萃取性能,循环使用4次后超纯煤的热萃取率仍大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焦煤 热萃取 工业洗油 超纯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