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of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WU Jiwen HUANG Xuemeng XIE Fur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lt and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rust as well as the pre-existing tectonics. Therefore,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reveal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suggest a 85 km long surface rupture zone(striking NW-NWW), less than 50 m wide, defined by discontinuous fault scarps, right-stepping en echelon tensional cracks and left-stepping mole tracks that point to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e gullies that cross fault scarps record systematic left-lateral offsets of 1.8 m to 5.0 m owing to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with moment magnitude of about M 7.5, in the Dangjiang segment.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1738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activ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We confirm that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 a boundary between the Bayan Har Block to the north and the Qiangtang Block to the south, accommodates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enerates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release the strain energy owing to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Qiangtang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strike-slip fault dangjiang fault Garzê–Yushu fault zone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青海当江公元1738年M6(1/2)(?)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再研究
2
作者 肖鹏 陈柏旭 +3 位作者 余中元 杨光亮 王昌盛 焦轩凯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1期1-11,19,共12页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1/2)级。本次研究根据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次地震在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形成了明显的长约12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最大水平同震位移为3.6±0.1 m。破裂带沿线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断错、河流阶地断错及断层陡坎等地貌特征。通过震例类比和同震地表破裂长度与最大同震位移经验公式综合分析,估算此次地震震级可达M 7(1/2)级。讨论认为当江段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已接近其强震复发周期,当江断裂与玉树断裂之间存在明显的破裂空区,其大震活动潜势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当江断裂 1738年M6(1/2)(?)地震 历史疑难地震考证 同震破裂特征
下载PDF
政治动力型:清代苗疆司法的一种面相——清水江地区“争江案”的考察
3
作者 杨森井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13,共14页
清水江地区“争江案”的司法实践表明,各级官府并不基于既有律法规定对“争江案”作出裁判,而是以维持苗疆稳定为核心依据,呈现出政治动力型的司法面相。在经历“雍乾苗乱”之后,防止苗民激变成为其经营苗疆的首要关切,设置三寨“当江... 清水江地区“争江案”的司法实践表明,各级官府并不基于既有律法规定对“争江案”作出裁判,而是以维持苗疆稳定为核心依据,呈现出政治动力型的司法面相。在经历“雍乾苗乱”之后,防止苗民激变成为其经营苗疆的首要关切,设置三寨“当江”来展开木材交易是符合苗疆秩序需要的最优方案,此即三寨之所以“当江”的实质合法性。因此,尽管不具备形式上的合法要件,三寨苗人在与坌处民人的百年诉讼中仍然一直占据上风。为了避免坌处民人长期的诉讼纠缠,需要构建三寨“当江”形式的合法性。在此过程中,清王朝“因地制宜”的司法机制将其政治上的需要转化为司法上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话语塑造和司法确认两个方面具体推进,最终形成要件完备的三寨“当江”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司法 当江 争江案 政治动力型
下载PDF
三江北段治多-玉树地区火山成因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环境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飞 魏俊浩 +6 位作者 王凤林 赵少卿 詹小飞 徐佳富 刘颜 甘觐荣 刘晓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三江成矿带北段治多-玉树地区已显示出较大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对三江北段治多-玉树地区新发现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成矿构造环境进行了综述。这些矿床普... 三江成矿带北段治多-玉树地区已显示出较大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对三江北段治多-玉树地区新发现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成矿构造环境进行了综述。这些矿床普遍赋存于中酸性火山岩中,空间上具"火山碎屑岩-矿体-热水沉积岩"的分布特征。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且矿石品位较高。对比研究表明,治多-玉树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四川呷村矿床和日本"黑矿"矿床相似,成矿流体可能系岩浆水和海水的混合流体;成矿物质可能源于岛弧岩浆作用,并含有热液交代围岩所萃取的金属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以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铜多金属矿床应归属为VHMS型,成矿构造环境可能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向南俯冲的大洋岛弧-大陆边缘岛弧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龙格玛矿床 当江矿床 赵卡隆矿床 VHMS型矿床 成矿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丹江断裂东段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地质涵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雷东宁 乔岳强 +3 位作者 胡庆 王秋良 林松 李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2-1375,共14页
丹江口地区地震地质因修建丹江水库而得到深入研究,但针对断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通过对丹江断裂东段进行1:1万大比例条带状活动断裂填图,综合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岩样年龄测试、地质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认为:1)... 丹江口地区地震地质因修建丹江水库而得到深入研究,但针对断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通过对丹江断裂东段进行1:1万大比例条带状活动断裂填图,综合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岩样年龄测试、地质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认为:1)丹江断裂东段第四纪以来累积左旋走滑量在250~500m之间,上更新统地层垂直断距为10~20m;2)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活动性质以由NE向SW的逆冲为主,兼具有左旋走滑分量;3)断裂活动性由山地向盆地迁移。丹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表明,南襄盆地西缘活动性较强。该认识可为进一步评估丹江口地区乃至南襄盆地西缘的地震构造环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襄盆地 丹江断裂 地貌陡坎 垂直断距 逆冲断层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地表破裂遗迹与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讨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彦宝 王虎 +1 位作者 刘华国 陈立春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信息、测年结果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认为当江段应为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发震断层,基于震例类比和经验公式估算该次地震的震级为71/2级。沿甘孜-玉树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分布显示,玉树段在隆宝镇以西存在近50km长的破裂空段;当江段距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也可能已经接近其地震复发周期,上述两个段落未来均存在大震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 当江段 地表破裂遗迹 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海治多县当江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成矿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1
7
作者 时超 彭璇 +2 位作者 何世平 辜平阳 于浦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48-1656,共9页
当江铜多金属矿床新发现于2014年,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治多县多彩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成矿时代尚未精确限定,矿床成因也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高精度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与铜矿化、铅锌矿化密切... 当江铜多金属矿床新发现于2014年,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治多县多彩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成矿时代尚未精确限定,矿床成因也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高精度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与铜矿化、铅锌矿化密切相关的流纹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7.5±1.7 Ma,确定矿化发生在晚三叠世。通过与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的对比研究,以及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矿物、矿石类型等分析,认为其成矿于巴塘群第二岩组火山岩韵律层中,形成过程与火山喷发作用密切相关,后期构造作用为成矿元素富集起着叠加构造的作用,矿床成因为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综合判断认为,当江铜多金属矿形成于北羌塘地块北部的陆缘裂谷环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铜多金属矿形成构造环境和扩大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江铜多金属矿 流纹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构造环境 青海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青海省治多县当江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4
8
作者 卢世银 张启龙 +2 位作者 张尧 赵志逸 金婷婷 《甘肃冶金》 2014年第2期61-65,共5页
通过对青海治多县当江铜多金属矿的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成矿类型以火山喷流沉积型矿产为主,巴塘群火山喷发沉积岩是成矿的有利围岩,褶皱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直接定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 通过对青海治多县当江铜多金属矿的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成矿类型以火山喷流沉积型矿产为主,巴塘群火山喷发沉积岩是成矿的有利围岩,褶皱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直接定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江 火山喷流沉积型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当江”制度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梦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4期42-46,共5页
从雍正九年(1731年)起实施的"当江"制度在清水江下游延续了近200年,有效地保证了清水江木材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内三江"及上游地区木材经济的发展。以史为鉴,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缓解和协调民族经济发展... 从雍正九年(1731年)起实施的"当江"制度在清水江下游延续了近200年,有效地保证了清水江木材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内三江"及上游地区木材经济的发展。以史为鉴,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缓解和协调民族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将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保护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江”制度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再议《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中宕江摄知庄章组阳声韵字的开合
10
作者 安拴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4-98,共5页
《中原音韵》中宕开三庄与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的拟音存在分歧。从觉药铎韵的去向看,《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应该限定在冀鲁和北京官话内,而在这两大方言区中很难看到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读开口的情况。从文献看,早在宋朝... 《中原音韵》中宕开三庄与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的拟音存在分歧。从觉药铎韵的去向看,《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应该限定在冀鲁和北京官话内,而在这两大方言区中很难看到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读开口的情况。从文献看,早在宋朝的《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就有明显的证据证明江开二知庄先于宕开三庄变为了合口呼。《蒙古字韵》《古今韵会举要》中仍有区别,说明宕开三庄仍处于"变合"过程中。明清时期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五方元音》《李氏音鉴》等韵书或韵图则多已合流且读合口呼。因此,《中原音韵》中宕开三庄与江开二知庄合流,也变为了合口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宕江摄知庄章组阳声韵字 开合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继文 黄学猛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72-3888,共17页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重要地质边界.当江断裂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西北段,沿线发育当江荣、当江和哲达等一系列串珠状第四纪断层谷地.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重要地质边界.当江断裂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西北段,沿线发育当江荣、当江和哲达等一系列串珠状第四纪断层谷地.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发现断裂沿线冲沟、河流阶地和洪积扇等断错地貌发育,反映了该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性强烈.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约3.04 ka.当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7±3mm·a^(-1).研究结果为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高原东北部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运动学特征 当江断裂 甘孜-玉树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省治多县当江地区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炳春 缑明亮 陈秉芳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15期71-71,73,共2页
本文对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研究,矿床成因为火山喷流沉积—构造热液充填型矿床,赋矿层位为晚三叠世巴塘群第二岩组,北西向断裂构造是找矿有利地段,矿化蚀变越强的地方越有可能成矿,... 本文对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研究,矿床成因为火山喷流沉积—构造热液充填型矿床,赋矿层位为晚三叠世巴塘群第二岩组,北西向断裂构造是找矿有利地段,矿化蚀变越强的地方越有可能成矿,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当江地区 铜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下载PDF
咸同之乱后清水江下游地区“当江”制度的调整与强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明 韦天亮 周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3期36-45,共10页
“当江”制度是清政府在清水江下游地区实行的木材贸易制度,延续两百余年。学界对于清末咸同之乱后“当江”制度及其变迁原因的研究,或认为是内、外三江互相达成的妥协,或认为是地方社会变迁的结果。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咸同之乱... “当江”制度是清政府在清水江下游地区实行的木材贸易制度,延续两百余年。学界对于清末咸同之乱后“当江”制度及其变迁原因的研究,或认为是内、外三江互相达成的妥协,或认为是地方社会变迁的结果。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咸同之乱及其引起的社会变迁,并没有使“当江”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废除;相反,官府继续调整、巩固并强化了原有的“当江”制度。“当江”制度的改变、瓦解乃至最终崩溃,并非发生在王朝国家时间里,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 咸同之乱 “当江”制度
下载PDF
“当江制度”与清水江流域的生态变迁——以碑刻资料为考察重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严奇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22,共8页
清水江流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民间许多地方性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木材贸易的"当江制度"演变是了解清水江流域生态变迁的切入点。"当江制度"即茅坪、王寨、卦治等三寨木行轮流当江,上河山贩不能冲江出卖,下河客... 清水江流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民间许多地方性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木材贸易的"当江制度"演变是了解清水江流域生态变迁的切入点。"当江制度"即茅坪、王寨、卦治等三寨木行轮流当江,上河山贩不能冲江出卖,下河客商不能越江购买,林农也不能直接将木材卖给下河客商。"当江制度"的核心是禁止"越江争买",这种木材垄断贸易规则有力地维护清水江流域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生态的平衡。"当江制度"崩溃与清水江流域生态退化同步。换言之,"当江制度"的兴废关系到清水江流域生态的好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江制度” 清水江流域 生态变迁 碑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