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文史通义解读》撰著感言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其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72-479,540,共9页
章学诚的学术,回答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的智慧。首先是章学诚对“道”的探索,以特具的睿智论证了“道”是不断发展演变、圣人学于众人、“约六经之旨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等重要命题,标志着历史哲学领域的新开拓。其... 章学诚的学术,回答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的智慧。首先是章学诚对“道”的探索,以特具的睿智论证了“道”是不断发展演变、圣人学于众人、“约六经之旨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等重要命题,标志着历史哲学领域的新开拓。其哲学成就是时代的光辉,是乾嘉时期学术思想的优秀成果。其次,他对烦琐考证学风的针砭,引导了后面像龚自珍、魏源等人更激烈的批判,推动了经世致用在清代出现第二次高峰。再次,章学诚提出了历史编纂改革的方向,给予近代以来著名学者梁启超、章太炎、白寿彝等人以宝贵的启示。第四,他提出以“性”和“情”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主张独立思考,反对墨守教条、人云亦云,鼓励勇于创造,这些主张都闪射着近代光芒。站在当今时代高度,总结章学诚学说的精华,阐释其中所闪耀的中国智慧,科学地评价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道”的探索 考证学风 历史编纂 教育思想 启蒙意义
下载PDF
由象至道:张载“大心体物”的展开及其境界
2
作者 王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1-86,共6页
张载的“大心体物”之说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是对孟子“尽心知性”和“立乎其大”观点的统贯与融合,它包括形成对“象”的客观认识和体认与“象”的一体共融两重含义。前者依托于耳目器官,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依托于具有先天感知能力的“... 张载的“大心体物”之说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是对孟子“尽心知性”和“立乎其大”观点的统贯与融合,它包括形成对“象”的客观认识和体认与“象”的一体共融两重含义。前者依托于耳目器官,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依托于具有先天感知能力的“心”。但“象”的无限性与耳目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成心”问题,需采用“时中”和“化”的方法才可以体天下之物,从而进入内外合一、物我合一的“道”的境界,借此张载也展开了对佛教以天地日月为幻妄观点的批判,显示出强烈的“为往圣继绝学”的道统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大心体物 时中 天道境界
下载PDF
我国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影响因素研究——以獐子岛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王颖 周露 《中国渔业经济》 201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虾夷扇贝是我国贝类养殖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品种之一。我国虾夷扇贝产量稳步增长,目前是全球虾夷扇贝养殖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虾夷扇贝主要有底播和浮筏两种养殖方式。论文使用实证分析方法,以獐子岛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底播养殖产量的... 虾夷扇贝是我国贝类养殖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品种之一。我国虾夷扇贝产量稳步增长,目前是全球虾夷扇贝养殖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虾夷扇贝主要有底播和浮筏两种养殖方式。论文使用实证分析方法,以獐子岛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底播养殖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底质水文环境、自然灾害、苗种质量和底播养殖面积等因素,提出创造良好的养殖海域、提升苗种育成能力和积极构建海洋牧场等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虾夷扇贝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底播增殖 产量 獐子岛
下载PDF
《游张公洞之图》的母题及其视觉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姜永帅 《艺术探索》 2015年第6期21-25,共5页
洞穴母题是石涛《游张公洞之图》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一母题虽然有着图像志的谱系,但在石涛的绘画中也有着自身的谱系。该作品以沈周的同名作为底本,而石涛却视其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沈周侧重于再现张公洞自然视觉层面,石涛则借助这一母... 洞穴母题是石涛《游张公洞之图》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一母题虽然有着图像志的谱系,但在石涛的绘画中也有着自身的谱系。该作品以沈周的同名作为底本,而石涛却视其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沈周侧重于再现张公洞自然视觉层面,石涛则借助这一母题着重表现内心的宗教寄托与"我"法的绘画神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洞穴母题 含义 视觉特征
下载PDF
“和合”体生——“和合学”的中国哲学创新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海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7,158,共11页
哲学问题追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这既指向哲学问题的对象,也指向对于问题进行追问的主体。每一个人既有能力也都在以某种方式思考着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惟有哲学才能对人的问题进行形上的反思,惟有哲学史才能呈现人对于... 哲学问题追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这既指向哲学问题的对象,也指向对于问题进行追问的主体。每一个人既有能力也都在以某种方式思考着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惟有哲学才能对人的问题进行形上的反思,惟有哲学史才能呈现人对于人本身反思的思想历程并提供古今对话的可能,惟有哲学家才能真正地将这种哲学思考以言说体系的形式一般地表达出来。当哲学思考的对象——"人"发生了变化,哲学史的叙说视"域"发生了变化,哲学的言"说"方式发生了变化,哲学这一人对于人的形上反思就必然有了创新。就其实质而言,"人""域""说"只能是哲学、哲学家眼中之"人""域""说",也就是说一切哲学只不过是人对于人自己生存状态这一存在的一种思考、对话与言说。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正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悟,在与前哲不断对话的视域融合中,以自己的"和合"言说方式来表述的人类生命之道的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新体系、方法新视野与思想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立文 “和合学” 中国哲学 哲学创新 生命体悟 和合体道 和合体生
下载PDF
从《原道》三篇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6
作者 肖军 徐磊 翁晓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51-153,共3页
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又有不同。刘勰、韩愈、章学诚的三篇《原道》,体现了儒道佛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知识分子 思想流变 《原道》 刘勰 韩愈 章学诚 儒家 道教 佛教
下载PDF
张栻义利双彰视域下之王道政治伦理思想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力祥 汪美玲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55-62,共8页
张栻以义利双彰理解孟子之义利观,并以义利双彰为自己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肇始。一方面,义利双彰之“以义为先”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之重点;另一方面,义利双彰之合理之利(而非私利)则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中的难点,因为它... 张栻以义利双彰理解孟子之义利观,并以义利双彰为自己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肇始。一方面,义利双彰之“以义为先”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之重点;另一方面,义利双彰之合理之利(而非私利)则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中的难点,因为它涉及主体内躬自省的自我剖析和克己。义利双彰之思想蕴含了张栻在政治上的义政和利政的双重诉求:义政关涉礼义,其重心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合理秩序上;而利政则主要涉及经济,它是社会稳定的物质保障。同时,张栻主张无论是义政还是利政都需要以仁义为衡断之圭臬,而因为义实内涵于仁之中,所以政治伦理中的圭臬实际上就是仁,而仁在现实中的载体则为礼制。最后,无论是义政还是利政都需要行政主体(君、臣)将其落实,具体而言是要求君仁、臣义,也即是君主应以民为本,臣子出仕应秉持意图正义和行为正当。张栻之政治伦理思想的特色在其义利双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义利双彰 王道 仁义 政治伦理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探究——兼论礼制儒学与心性儒学 被引量:3
8
作者 贾庆军 徐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19,共10页
实斋"六经皆史"是建立在其道论基础上的,而实斋的道论和道器合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道乃万物之所以然之"道",是没有形名的。此道必借世间万物来显示,这是第一层面的道器合一;第二层的道乃圣王参照第一层"道... 实斋"六经皆史"是建立在其道论基础上的,而实斋的道论和道器合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道乃万物之所以然之"道",是没有形名的。此道必借世间万物来显示,这是第一层面的道器合一;第二层的道乃圣王参照第一层"道"的形气化轨迹而制定合乎道之制度法规,也即周公之治道。其道器合一表现为道(圣王治道)出自于器(有形世象、人伦日用);第三层之道乃是载入典籍中的道,即孔子所述之道,而此道的根源乃是周公之道。因此,孔子六经之道其实并不是道,而是器。此层面的道器合一乃是周公之道与六经之合一。实斋之道论最后停留在第二层,这使其更接近朱子而不是阳明。其"六经皆史"乃是第三层之道向第二层之道的回归,即六经之道向周公之道的回归。而实斋"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相比较,只是形似而内核大相径庭。实斋思想的路数依然属于朱学范畴。实斋与阳明之不同,体现的也是礼制儒学和心性儒学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王阳明 六经皆史 五经皆史
下载PDF
章学诚《易教》篇与六艺一体论——兼论易学与章学诚的学术精神
9
作者 石明庆 马斗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93,共5页
章学诚的学术精神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是贯通,二是经世致用。章学诚以《周易》的贯通精神来总论文史,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所以六经皆史,亦即六经皆礼; 文由史出,故六经皆文; 易象包六艺,故六经皆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六经皆... 章学诚的学术精神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是贯通,二是经世致用。章学诚以《周易》的贯通精神来总论文史,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所以六经皆史,亦即六经皆礼; 文由史出,故六经皆文; 易象包六艺,故六经皆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六经皆器,皆为道之用。道不离器,器随历史而变,道也是不断完善的。即器以明道,六经显现的是古代先王之道,应当贯通一体来认识,方可得古代道术之全; 而后世欲明治道,也要本此贯通精神来随时撰述以究大道,方为史学明道经世之学术目的与精神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易学 学术精神 即器明道 六经相通
下载PDF
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章学诚得道方式研究
10
作者 蔡志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2,90,共6页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章学诚 考据 历史
下载PDF
论张载礼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与现实意义
11
作者 郝保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为了应对严重的时代危机,张载礼学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礼义上升到人性、天理的本体层面,既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寻找到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把超越的"天道性命"落实到了个人的修身实践和社会... 为了应对严重的时代危机,张载礼学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礼义上升到人性、天理的本体层面,既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寻找到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把超越的"天道性命"落实到了个人的修身实践和社会教化使命之中。在"明体达用"的前提下,张载有效地兼顾了儒家礼学的超越性和时代性,从而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礼学 天道性命 社会教化
下载PDF
从《小人国》看真实电影中的编导渗透
12
作者 崔醒群 程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34-37,共4页
张同道的《小人国》试图通过还原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儿童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一部真实电影,《小人国》开创了人物与故事并重的纪实手法,对编导意识在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影片内容等方面的渗透方式作了有益尝试。亲切平缓的语气节奏、... 张同道的《小人国》试图通过还原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儿童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一部真实电影,《小人国》开创了人物与故事并重的纪实手法,对编导意识在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影片内容等方面的渗透方式作了有益尝试。亲切平缓的语气节奏、明丽活泼的色彩格调、鲜活的个性化人物与故事,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同道 《小人国》 真实电影 编导意识渗透 互动的现实
下载PDF
张鷟白居易判文差异比较研究
13
作者 陈勤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张鷟和白居易的判文创作享有同样的盛誉,但差异亦十分明显。张判倾向于中央各官署部门的公务奏状及所属官员职司相关之纠纷;白判则以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生活为主。张判来源于社会现实之事务,有讥评时政之嫌;白判参酌经史律令,自出心裁。... 张鷟和白居易的判文创作享有同样的盛誉,但差异亦十分明显。张判倾向于中央各官署部门的公务奏状及所属官员职司相关之纠纷;白判则以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生活为主。张判来源于社会现实之事务,有讥评时政之嫌;白判参酌经史律令,自出心裁。张判对各种职务犯罪依律令格式断决,刚正无私,言之凿凿,借以表达对时政之己见;白判常对仁义礼法之矛盾问题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凸显人情,就事论事。在语言形式方面,张判用典繁多,琳琅满目;白判用典较少,化之无痕,用典为说理服务。张判重背景描述,词藻华丽,铺排叙述,雕章琢句,文采飞扬,文学色彩浓厚;白判词理畅达,着重对内容的分析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鷟 龙筋凤髓判 白居易 百道判 差异
下载PDF
试析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14
作者 姜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7-71,共5页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宇初 本体论 “道—美” 可感受性 美感特性
下载PDF
章学诚教育思想探析
15
作者 苗彦恺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1期172-175,188,共5页
"道"论是章学诚教育思想的理论立足点和归宿点。他在道器合一、官师合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建构了教与学的理论基础。他在强调"教"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学"不是弃己从他,而是明白事物固有的道理。这就贵在... "道"论是章学诚教育思想的理论立足点和归宿点。他在道器合一、官师合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建构了教与学的理论基础。他在强调"教"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学"不是弃己从他,而是明白事物固有的道理。这就贵在知晓为学的方法。他指明了教育的源流,却没一味复古,而是要求教育要不断地开新风气,教育要有所得,有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道论 教与学
下载PDF
论李怀民对中晚唐“张贾”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16
作者 徐礼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5-109,共5页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园隐逸诗的风貌,或表现出陶渊明式的"气骨",或弥漫着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失意的忧伤。李怀民继承"张贾"传统并不局限于五律;就张、贾而言,更侧重于学张派;其律诗学"张贾",与其古诗师"陶韦"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怀民 张籍 贾岛 诗歌艺术 高密诗派
下载PDF
张道宗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17
作者 王涛 张道宗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263-264,共2页
张道宗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已在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50余载。跟师学习期间,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疗效评价甚高,现... 张道宗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已在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50余载。跟师学习期间,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疗效评价甚高,现将其认识、体会整理如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周身性疾病,其中脊柱及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为其主要特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验 张道宗
下载PDF
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叙事观
18
作者 钟志翔 《天中学刊》 2013年第4期91-94,共4页
清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极为尊崇叙事,认为文章以叙事为最难,文章至叙事而能事始尽。此种观念大体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在逻辑层面,事乃是道的现实始基与实现根据;第二,在学术发展史层面,史处于起源阶段,事为六艺之本质;第三,在写作原... 清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极为尊崇叙事,认为文章以叙事为最难,文章至叙事而能事始尽。此种观念大体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在逻辑层面,事乃是道的现实始基与实现根据;第二,在学术发展史层面,史处于起源阶段,事为六艺之本质;第三,在写作原则方面,因事命篇与变化圆神乃为文之极境。这三点皆以事为起点、中心和归结,因此章学诚相应地将叙事推崇至无以复加。这为我们认识叙事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尊崇叙事 即事求道 六经皆史 因事命篇
下载PDF
黄巾起义领袖张角
19
作者 秦进才 《邢台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0-45,共6页
钜鹿人张角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年代,起初奉事黄老道,后来创立太平道,中平元年(184年),发动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皇朝,使其陷入土崩瓦解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 黄巾起义 领袖 张角 东汉 历史 农民战争
下载PDF
原道心以敷章——中国古代的非构思写作学宣言
20
作者 万德凯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1-63,共3页
在写作学理论中,中国古代同样存在着所谓的“构思写作学”与“非构思写作学”两个路线。透视古代的写作学理论,可以发现,“构思写作学”的误区在于错误的规定了写作活动的活动领域和逻辑起点。而这个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写作学的问题,同... 在写作学理论中,中国古代同样存在着所谓的“构思写作学”与“非构思写作学”两个路线。透视古代的写作学理论,可以发现,“构思写作学”的误区在于错误的规定了写作活动的活动领域和逻辑起点。而这个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写作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中介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