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and possible tectonic driver for Jurassic-Cretaceous gold deposits in the West Qinling Oroge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Yafei Wu Jianwei Li +2 位作者 Katy Evans Denis Fougerouse Kirsten Rempel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The West Qinling Orogen(WQO) in Central China Orogenic Belt contains numerous metasedimentary rock-hosted gold deposits(>2000 t Au), which mainly formed during two pulses: one previously recognized in the Late Tria... The West Qinling Orogen(WQO) in Central China Orogenic Belt contains numerous metasedimentary rock-hosted gold deposits(>2000 t Au), which mainly formed during two pulses: one previously recogniz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T3 - J1) and one only recently identified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J3 - K1).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origin and geo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3 - K1 gold deposits.Textural relationships, LA-ICP-MS trace element and 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pyrites in hydrothermally altered T3 dykes within the J3 - K1 Daqiao deposit were used to constrain relative tim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eralization and pyrite growth in the dyke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source of ore fluid. These results are integrated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regional geodynamic setting,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tonic driver for J3 - K1 hydrothermal gold systems. Pyrite in breccia-and dykehosted gold ores at Daqiao have similar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J3 - K1 gold deposits in WQO. Co/Ni and sulfur isotope ratios suggest that ore fluids were derived from underlying Paleozoic Ni-and Se-rich carbonaceous sedimentary rocks. The geochemical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involvement of magmatic fluids. However, in the EQO(East Qinling Orogen), J3 - K1 deposit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magmatism. Gold mineralization in WQO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magmatic deposits in the EQO and both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NE-and EWtrending structures produced by changes in plate mo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s it was subducted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e therefore infer that the J3 - K1 structural regime facilitated the ascent of magma in the EQO and metamorphic fluids in the WQO with conseque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neous ore deposits. If this is correct, then the far-field effects of subduction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NE Asia extended 1000's of km into the continental inter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te LA-ICP-MS Sulfur isotopes daqiao gold deposit West Qinling Orogen Paleo-Pacific plate Jurassice Cretaceous
下载PDF
西秦岭大桥金矿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9
2
作者 陕亮 张东明 +4 位作者 庞迎春 刘家军 张万益 赵辛敏 张忠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45-2057,共13页
西秦岭是中国金矿的重要集中区之一。该区大桥金矿近年已达到超大型规模。最新矿床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可能与矿区岩浆活动有关。矿区采集的4个花岗闪长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主要集中于228Ma、206Ma两组,对应于晚三叠世... 西秦岭是中国金矿的重要集中区之一。该区大桥金矿近年已达到超大型规模。最新矿床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可能与矿区岩浆活动有关。矿区采集的4个花岗闪长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主要集中于228Ma、206Ma两组,对应于晚三叠世。相应的Hf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也可分为2个单元。εH(ft)主体分布在-8~0之间,TDM2主体为1300~1900Ma,推测壳源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古老物质重熔,成岩过程可能有少量地幔组分的参与。结合稀土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认为矿区存在2期印支晚期岩浆活动。大桥金矿可能为西秦岭地区印支晚期晚三叠世区域岩浆活动引发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大桥金矿 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下载PDF
西秦岭大桥金矿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滕飞 刘云华 +3 位作者 李中会 张忠平 罗根根 魏居珍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5-264,共10页
西秦岭大桥金矿床位于岷县-宕昌和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部灰岩、泥质板岩岩性不整合界面处的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呈似层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出,倾向于断裂带分布两侧,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被膜状、皮壳状、细脉-... 西秦岭大桥金矿床位于岷县-宕昌和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部灰岩、泥质板岩岩性不整合界面处的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呈似层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出,倾向于断裂带分布两侧,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被膜状、皮壳状、细脉-网脉状、孔隙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蚀变以硅化、绢云母、方解石为主,矿化元素组合为Au、Sb、Ag、As、Hg、W。利用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估算的硅质岩形成温度为142~218℃,硅质岩δ^(30)Si值为-0.7‰~0.4‰,δ^(18) O为12.8‰~17.9‰,与热水-热泉华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特征一致。综合研究认为,大桥金矿硅质岩为热水-热泉形成,硅质角砾岩是在断裂带的周期性破裂-自封闭条件下,由流体超压引发的岩石破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金矿 硅质岩 硅氧同位素成因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深部找矿靶区定量成矿预测——以大桥地区金矿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怀涛 王晓伟 +3 位作者 罗云之 宋秉田 罗建民 徐磊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常规的地球化学采样介质和遥感信息难以鉴别深部矿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可以反映深部矿的信息,但传统地球物理信息解释的多解性,影响了深部找矿靶区预测的精度和效果。为了消除物探信息的多解性,提高深部找矿靶区预测精准度,本文应用大数... 常规的地球化学采样介质和遥感信息难以鉴别深部矿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可以反映深部矿的信息,但传统地球物理信息解释的多解性,影响了深部找矿靶区预测的精度和效果。为了消除物探信息的多解性,提高深部找矿靶区预测精准度,本文应用大数据思想和方法对甘肃省西秦岭大桥地区航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基于航磁信息的金找矿靶区定量预测系列模型,结合地质矿产信息,圈定并优选出金找矿靶区31处,其中Ⅰ级靶区6处(见矿率为16.9%),Ⅱ级矿靶区10处(见矿率为31.32%),Ⅲ级Au找矿靶区15处(见矿率为20%)。覆盖区的圈定找矿靶区,经验证发现了金工业矿体;靶区累积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2.4%,极大程度地缩小了找矿范围。研究认为基于航磁信息建立的找矿靶区定量预测系列模型,对研究区大桥式金矿找矿靶区的确定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信息 大数据 定量预测模型 深部找矿靶区 大桥金矿 西秦岭
下载PDF
甘肃大桥金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则朋 王自翔 +6 位作者 徐亮 汪亘 覃雨璐 朱贝尔 朱深圳 吴保祥 王永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9-509,共11页
通过对甘肃大桥金矿硅质岩野外及岩石学特征、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该矿区硅质岩的成因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为75.59%~93.00%,Al/(Al+Fe+Mn)平均值为0... 通过对甘肃大桥金矿硅质岩野外及岩石学特征、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该矿区硅质岩的成因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为75.59%~93.00%,Al/(Al+Fe+Mn)平均值为0.82;大部分微量元素与克拉克值相比处于亏损状态,而Au、Ag、As、Sb、Hg等微量元素富集;稀土元素EREE平均值为88.68μg/g,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其占ce值为0.68~1.21,JEu值为0.77-1.32,LREE/HREE值为2.76~23.32,平均值为14.54,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La/Ce)N平均值为1.22,(La/Yb)。平均值为2.33。地球化学数据在反映大桥金矿硅质岩成因上具有不一致性,但是通过与国内金矿床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可以初步判定大桥金矿硅质岩沉积环境靠近大陆边缘,使得该套硅质岩既受到了海底热液作用,同时又受到了陆源沉积作用的影响,属于热水沉积与正常沉积的过渡类型。然而硅质岩对于该矿床中金在矿源层形成阶段的初步富集所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成矿地质意义 大桥金矿 甘肃省
下载PDF
大桥金矿Ⅰ-1矿体地质储量估算
6
作者 李社平 《黄金》 CAS 2017年第5期29-33,38,共6页
地质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估算。大桥金矿Ⅰ-1矿体具有层状、倾角缓、厚度大等特征。结合多年地质找矿成果,采用水平平行断面法,对大桥金矿Ⅰ-1矿体划分了98个小块段矿体,并对其地质储量进行了估算,获得... 地质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估算。大桥金矿Ⅰ-1矿体具有层状、倾角缓、厚度大等特征。结合多年地质找矿成果,采用水平平行断面法,对大桥金矿Ⅰ-1矿体划分了98个小块段矿体,并对其地质储量进行了估算,获得大桥金矿Ⅰ-1矿体工业矿体与低品位矿体总矿石量202.69万t,Au总金属量4 013 kg,Au平均品位1.98×10^(-6)。查明了大桥金矿Ⅰ-1矿体部分资源/储量,为下一步大桥金矿Ⅰ-1矿体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金矿 Ⅰ-1矿体 地质储量 估算 工业指标
下载PDF
甘肃大桥金矿地质特征及其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尤关进 张忠平 《甘肃地质》 2009年第4期1-8,15,共9页
大桥金矿地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北缘,位于合作—两当金锑汞成矿带东段。金矿化赋存于三叠纪下部建造层下岩组(Ta-1)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均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沉积特征明显。金矿化严格受硅质角砾岩控制,金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矿... 大桥金矿地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北缘,位于合作—两当金锑汞成矿带东段。金矿化赋存于三叠纪下部建造层下岩组(Ta-1)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均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沉积特征明显。金矿化严格受硅质角砾岩控制,金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纹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等。综合上述认为,该金矿具有明显的层控和岩控特征,属沉积改造型金矿。该矿床的发现对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角砾岩 沉积改造型 矿床特征 大桥金矿床 甘肃
原文传递
甘肃大桥金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比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凤霞 吴玉雯 +1 位作者 张玉辉 刘元平 《甘肃地质》 2015年第3期36-41,共6页
通过对大桥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特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及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该区化探工作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异常元素增多,异常强度增强,异常浓集中心更加明... 通过对大桥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特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及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该区化探工作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异常元素增多,异常强度增强,异常浓集中心更加明显,显示出主成矿元素异常和相关伴生元素的继承性和多样性。异常元素组合显示,矿区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圈定的异常中,金、汞、砷、锑、银等中、低温元素异常发育,成为大桥金矿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和直接找矿指标。原生晕特征标明,金及伴生元素异常展布与矿体产状基本一致,而异常强度在顶、底板明显减弱,说明赋矿层位和岩性对矿体的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本文旨在探讨该矿床不同介质系列化探异常特征,为西秦岭区化探找金工作提供新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金矿 西秦岭地区 化探异常 特征对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