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Discovery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Remains in Tala Mountain of Ar Horq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1
作者 ZHANG Chao ZHANG Yujin +4 位作者 QUAN Jingyu GUO Jiangang WANG Qingzhao LI Wei WANG 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72-1673,共2页
Objective Northeast China is located in a cold region with high latitude. In the mid-low mountain areas, the existence of Quaternary glacier as well as its range and nature are always controversial. The glacial paleo... Objective Northeast China is located in a cold region with high latitude. In the mid-low mountain areas, the existence of Quaternary glacier as well as its range and nature are always controversial. The glacial paleogeomorphology of Northeast China had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Quaternary glaciers wa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Great Hinggan Ranges and Changbai Mountains. However, some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ternary glaciers in China resulted from tectonic coupling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elevation of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 glaciation did not occur in any mid-low mountain areas during the Quaternary except the Changbai Mountains where the elevation is more than 2600 m.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glaciation occurred in the mid-low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Quaternary? In order to clarify this quest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Quaternary glacial remains of Tala Mountain, which were newly discovered in Ar Horqin Banner, lnner Mongolia and their age d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 inner mongolia New Discovery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Remains in Tala Mountain of Ar Horqin Banner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Multi-Phase Evolution and Genesis of Weathering Pits in Qing Mounta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田飞 田明中 刘瑾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57-470,共14页
A total of 80 weathering pits (gnammas), located on granite surfaces of Qing Mountain (青山), Hexigten (克什克腾) Global Geopark, Inner Mongolia, wer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in terms of dimensional and orientat... A total of 80 weathering pits (gnammas), located on granite surfaces of Qing Mountain (青山), Hexigten (克什克腾) Global Geopark, Inner Mongolia, wer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in terms of dimensional and orientation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thering pit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rientation rose diagrams, investigate the multi-phase evolution by the modified gnamm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GMA) method, and shed new light on the possible genesi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llowing the modified GMA method, weathering pits in Qing Mountain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and compared with analogous sites to deduce their approximate age, which might be no older than 30 ka B.P.,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multi-phase evolution of weathering pits may arise from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onsequence, we sugge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weathering, especially salt weathering, and wind erosion, both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variation, tak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athering pits in Qing Mount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thering pit modified gnamm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multi-phase evolu- tion GENESIS Qing Mountai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LA-ICP-MS zircon U-Pb age of rhyolitic lithic-crystal tuffs in Erdaohezi lead-zinc deposit,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
3
作者 YAN Jia SUN Jinggui +1 位作者 ZHAO Shifeng MING Zhu 《Global Geology》 2015年第4期213-220,共8页
Erdaohezi lead-zinc deposit belongs to the Derbugan metallogenic belt lying on the northwestern Hailaer-Genhe Mesozoic volcanic basin, located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The deposit is considere... Erdaohezi lead-zinc deposit belongs to the Derbugan metallogenic belt lying on the northwestern Hailaer-Genhe Mesozoic volcanic basin, located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The deposit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hypabyssal low-temprature hydrothermal lead-zinc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volca- nism.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on studying its dia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ages, the detailed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dating the host rocks (i. e. rhyolitic lithic-crystal tufts) using zircon LA-ICP-MS U-Pb method. The dating results show three groups ot! ages. The first group is the captured zircons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as 175.6± 2.3 Ma, MSWD = 0.70, n = 3). The second group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ock- forming age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as 165.3± 1.9 Ma, MSWD = 2.40, n = 14). The third group should represent the late stage of the magmatic evolution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as 161.0 ± 3.1 Ma, MSWD = 0.86, n = 4). According to the ages and the crystal form or CL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zircon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diagenesis occurred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Based on the regional geology and geo- chronological research, the acidic pyroclastic rocks are space accompaniment and time connection with the Tamu- langou Formation intermediate-mafic volcanic rocks. Both of them constitute the host rocks of the deposit together. The rock combination also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large-scale silver, lead and zinc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yolitic lithic-crystal tufts zircon U-Pb age Erdaohezi lead-zinc deposit inner mongolia Da Hinggan mountains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3种主要火源引发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
4
作者 张恒 周振东 王玉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射范围最广,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相对集中;3种火源(除雷击火频次在增加)的发生频次与危害均在减小;雷击火高发于夏季,以5—7月最为活跃,且在00:00—0:59发生次数最多,04:00—4:59危害最大,吸烟火与农事用火高发于春季,以4—5月份最为活跃,且在08:00—19:59期间多发频发并具有一定危害性;雷击火重点防范地区为北部原始林区、满归、阿龙山、莫尔道嘎、根河、甘河、克一河、伊图里河林业局,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的重点防范地区为大杨树和毕拉河林业局。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3种火源在近年来造成的火场总面积都有大幅度下降;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显著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火源 时间变化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史恭发 徐诺 +4 位作者 牛钊倩 孙炜伦 王好 石广振 王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04-3015,共12页
海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异,为探究寒温带山岭地区海拔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采用样地调研法,设置E1(200—350 m),E2(350—500 m),E3(500—650 m),E4(650—800 m),E5(800—950 m),E6(950—1100 m)6个不同... 海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异,为探究寒温带山岭地区海拔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采用样地调研法,设置E1(200—350 m),E2(350—500 m),E3(500—650 m),E4(650—800 m),E5(800—950 m),E6(950—1100 m)6个不同海拔梯度,调研165个林地样点以了解不同海拔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研究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性、地形因素、乔木层优势物种与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得出:(1)调研区林下植物共277种隶属于53科135属,灌木32种、草本245种;(2)森林乔灌群落随海拔依次为蒙古栎-黑桦-榛-胡枝子群落(E1—E2)、落叶松-白桦-榛-胡枝子群落(E3)、落叶松-白桦-欧亚绣线菊-绣线菊群落(E4)、落叶松-白桦-兴安杜鹃-越橘群落(E5)、落叶松-白桦-越橘-偃松群落(E6);(3)林下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随海拔上升呈现明显的单峰格局。生物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下降趋势;(4)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远高于灌木层,E3—E4与E2—E3梯度内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分别达到峰值;灌木层与草本层相邻海拔梯度间相似度指数均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形式;(5)地理因素及优势乔木种不同能够显著影响林下植物α多样性,灌木层α多样性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经度、坡度呈负相关。草本层与海拔呈负相关,与纬度、坡向呈正相关,海拔对草本层α多样性影响高于灌木层。郁闭度与灌木层α多样性呈正相关,与草本层α多样性呈负相关;落叶松增多可提升灌木层生物多样性,黑桦会降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而山杨会降低草本层物种分布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植物,丰富寒温带山岭地区林下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林下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海拔
下载PDF
村庄规划对偏远山区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白其口村为例
6
作者 许贺棋 郝润梅 王考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9-1256,共8页
运用归纳总结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内容,聚焦于村庄规划与偏远山区村庄发展的关系,提出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度的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探索规划对村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①偏远山区具有距... 运用归纳总结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内容,聚焦于村庄规划与偏远山区村庄发展的关系,提出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度的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探索规划对村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①偏远山区具有距离城市远、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的特点;②偏远山区村庄规划,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生态等方面作用显著,对促进村庄发展至关重要。③针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结合白其口村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现状,规划整治村庄内部分区和发展格局,精准推动村庄发展,以期更好地促进偏远山区美丽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乡村发展 内蒙古地区 偏远山区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7
作者 庞萬隆 冀鹏浩 +1 位作者 庞立东 高润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1,361,共13页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EST-CASA模型和四象限模型法,评估5种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土地利用强度(LUI)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结果](1)1990—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稳定,农田、草地和林地(天然林、人工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组成地类。(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北高南低缓慢退化态势,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逐年下降,产水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波动式衰减,碳储量增速减缓。(3)由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利用强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值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该研究区的东南侧。[结论]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CASA模型 生态四象限模型 内蒙古大兴安岭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地沙被空间格局及其植被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国周 裴浩 +2 位作者 苗百岭 温文杰 贾成朕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空间格局、斑块数量和植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山地沙被覆盖比分别为4.68%、10.61%和24.40%,表现为越接近较大规模沙漠,山地沙被的覆盖比越大。大多数山地沙被与上游沙源地沙漠间存在地表沙被连续性,在距上游沙源地较近处的山坡、沟谷分布较多;距上游沙源地相对较远处,山地沙被具有在山谷集中分布且在相对宽阔的沟谷堆积的格局;仅有少量山地沙被呈孤岛状存在于山地基岩之上。从空间连通性上看,山地有效阻碍了沙物质向东南方向的移动;但有些区域的上游沙物质已覆被到了山谷和山坡,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沙被景观,有些区域的沙被甚至翻越了整个山地,构成了两大沙漠间的连接带。另外,山地沙被空间分布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对稳定。从气候和植被的角度看,贺兰山、狼山西段、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属于沙漠性质,狼山东段及中段的山地沙被属于沙地性质。山地沙被上的植物群落具有沙被植物群落和山地砾化山坡植物群落的双重特征,但更倾向于沙被植物群落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山地沙被 空间格局 植被特性 生态价值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查布其日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地质及年代学特征
9
作者 陈显婷 董培培 +6 位作者 李英杰 孟广安 林敏 王帅 赵东芳 刘晶晶 刘志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6-1012,共17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对大兴安岭中南段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析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对大兴安岭中南段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析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将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玛尼吐组划分为2个岩性段,一段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和少量中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段为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沉积岩、酸性火山碎屑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划分出爆发相(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喷发—沉积相等火山岩相,并圈出4个V级火山机构。获得查布其日玛尼吐组二段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8±1.4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玛尼吐组二段粗安岩的SiO_(2)为64.04%~65.40%,高Al_(2)O_(3)(16.02%~16.96%),岩石富碱(K_(2)O+Na_(2)O=8.07%~8.38%),低TFe_(2)O_(3)(1.38%~4.43%),贫TiO_(2)(0.6%~0.81%),A/CNK值介于1.02~1.12之间;稀土丰度总量ΣREE为177.60×10^(-6)~254.61×10^(-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a/Yb)N=8.13~12.63,具弱负Eu异常(δEu=0.71~0.78);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为特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查布其日玛尼吐组二段粗安岩为钾玄质岩。研究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伸展作用触发先前俯冲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且受地壳混染影响较小,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 玛尼吐组 火山作用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大兴安岭 蒙古—鄂霍次克洋 内蒙古查布其日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火时空动态的变化特征
10
作者 班擎宇 贾超 +1 位作者 王悦宇博 张恒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频发,研究其季节性变化趋势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对今后该地区森林防火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对1981—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数据进行趋势和...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频发,研究其季节性变化趋势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对今后该地区森林防火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对1981—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数据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使用分位数回归法研究影响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得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整体呈先下降(1981—1999年)再上升(2000—2007年)又下降(2008—2018年)的趋势。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春季森林火灾变化较复杂,波动明显,在1991年发生突变;秋季森林火灾波动较平缓,但在1994年发生突变;2004—2011年期间夏季森林火灾明显增长,火险期向夏季发生偏移和延长;冬季发生火灾较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与火灾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尤其在高分位点处,正相关性更加显著。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鄂伦春自治旗等地,从空间横向动态变化来看,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从空间纵向动态变化来看,海拔对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应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地区及春、夏两季的林火监测和防火宣传,适当调整森林防火期和防火资源时空分配,将有助于减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过火面积 时空分布 林火监测 防火期
下载PDF
苏木山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11
作者 张海东 王志波 +3 位作者 于楠楠 乌日恒 宁静 王思惟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目的】华北落叶松是内蒙古苏木山主要栽植树种,华北落叶松在苏木山栽植初期长势良好,近年来随着华北落叶松林龄的增加,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长势产生差异,本文旨在对苏木山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方... 【目的】华北落叶松是内蒙古苏木山主要栽植树种,华北落叶松在苏木山栽植初期长势良好,近年来随着华北落叶松林龄的增加,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长势产生差异,本文旨在对苏木山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方法】本文以内蒙古苏木山林场林分密度500~600株·hm^(-2)、900~1000株·hm^(-2)、1300~1400株·hm^(-2)、1800~2000株·hm^(-2)的40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各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各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0~3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研究的土壤养分含量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全钾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所研究的林分密度中,密度为900~1000株·hm^(-2)时,0~3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pH值较低,即苏木山40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为900~1000株·hm^(-2)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利于林木生长,为最佳经营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分密度 养分含量 苏木山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研究
12
作者 杜二小 赵沛义 +3 位作者 韩云飞 高日平 张君 李焕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118-122,共5页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户数占20.9%,面积占53.9%。施肥模式主要受灌水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影响,旱作区域有机肥施用量(实物干基量)以15.0~22.5 t/hm^(2)为主,化肥用量(纯养分合计量)集中在0~75 kg/hm^(2);灌溉农田的农户有机肥施用量以45~60 t/hm^(2)为主,化肥用量均大于750 kg/hm^(2)。氮磷钾的配比相差较大,旱地上N∶P_(2)O_(5)∶K_(2)O=100.0∶82.20∶64.40(kg/hm^(2));灌溉条件下为N∶P_(2)O_(5)∶K_(2)O=300.40∶265.20∶236.30(kg/hm^(2))。总体上,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以单施化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模式多样化,规范性较差,普遍存在有机肥施入不足、氮磷钾配比与马铃薯养分需求匹配度较差的问题,灌溉农田和种植大户还存在化肥施用量明显偏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肥模式 内蒙古阴山北麓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不同品系藜麦防风效果研究
13
作者 杨广源 郭占斌 +4 位作者 刘瑞香 王树彦 陈琦 王建瑞 高万隆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53-63,71,共12页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不同品系藜麦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利用HOBO数采仪观测了灌浆期和成熟期藜麦田在不同株距和行距配置下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①在不同株距下,不同品系藜麦田,防风效能随着背风面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防风效能随着株距...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不同品系藜麦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利用HOBO数采仪观测了灌浆期和成熟期藜麦田在不同株距和行距配置下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①在不同株距下,不同品系藜麦田,防风效能随着背风面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防风效能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成熟期防风效能均大于灌浆期,比灌浆期高4.02%,WD-9藜麦防风效能为8.63%~68.83%,比灌浆期高9.28%,W-7藜麦防风效能为2.14%~56.46%,比灌浆期高15.12%。②在不同株距下,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规律与防风效能相同,比灌浆期藜麦田后1H处平均粗糙度高0.65 cm。灌浆期WD-9藜麦粗糙度最大为6.73 cm,W-19藜麦粗糙度最小为2.79 cm,成熟期WD-9藜麦田粗糙度最大为7.50 cm,W-19藜麦田粗糙度最小为3.56 cm。③在不同行距下,不同品系藜麦田,成熟期防风效能均大于灌浆期,均在藜麦田后1H处达到最大,其中WD-9藜麦田后1H处的防风效能为76.44%~69.89%,比灌浆期高10.48%;藜麦田背风面0H~5H,防风效能均随着行距的增大而降低,平均防风效能比灌浆期高5.71%,藜麦田背风面7H~9H,防风效能均随着行距的增大而提高,平均防风效能比灌浆期高2.00%。④在不同株距下,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规律与防风效能相同,在背风面1H处粗糙度最大,其中WD-9藜麦平均粗糙度最大为10.91 cm,比灌浆期增大0.98 cm,W-19藜麦平均粗糙度最小为6.88 cm,比灌浆期减小0.42 cm。藜麦田背风面0H~5H,粗糙度随着行距的增大而降低,比灌浆期高10.48%,藜麦田背风面7H~9H,粗糙度随着行距的增大而提高,比灌浆期高10.48%。不同品系藜麦中WD-9藜麦在不同配置条件下均可以有更好的防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防风效果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 地表粗糙度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下垫面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14
作者 吴国周 唐果星 +1 位作者 张峰 王丽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
基于鄂温克自治旗站和图里河站2005—2022年的实测地温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该地区地温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原区和林区的各年平均气温均低于同时期的各层地温。草... 基于鄂温克自治旗站和图里河站2005—2022年的实测地温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该地区地温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原区和林区的各年平均气温均低于同时期的各层地温。草原区和林区的地温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林区年浅层地温气候倾向率大于草原区的年浅层地温气候倾向率。草原区春季气温变化对其年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林区春、冬两季的0~20 cm浅层地温变化对年浅层地温变化有较大贡献;春、夏两季,草原区和林区浅层地温变化均与气温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冬季,两站浅层地温变化对气温变化均不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地表受到不同程度积雪覆盖的影响。草原区年平均浅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林区0~20 cm年浅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温 气候倾向率 内蒙古大兴安岭 草原区 林区
下载PDF
基于“两山”发展模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倩霓 王晓欣 钱贵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229,共8页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的关键。基于“两山”发展模型,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与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分别代表金色污染区、拮抗发展区和绿色贫困区,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经济水平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的关键。基于“两山”发展模型,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与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分别代表金色污染区、拮抗发展区和绿色贫困区,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经济水平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金色污染区应通过生态修复、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拮抗发展区应依靠生态补偿或绿色金融途径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或是发展集约化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绿色贫困区应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通过生态产业化与资源产权及权益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选择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对于内蒙古及其他省份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两山”发展模型 价值实现路径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火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16
作者 李婧 白斯古楞 +3 位作者 虎日乐 李贺新 郭景怡 安慧君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105-109,176,共6页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1990-2019年森林火灾历史档案和同期气象因子的数据,对该地区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密切。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日均相对湿...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1990-2019年森林火灾历史档案和同期气象因子的数据,对该地区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密切。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日均相对湿度范围在58%~62%,火灾发生次数最多;林火发生次数与日照时数、日均温、日最高温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过火面积与日均相对湿度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象因子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大兴安岭 内蒙古
下载PDF
山地地貌地表温度的深度学习空间模拟
17
作者 鲍舒琪 张成福 +2 位作者 冯霜 贺帅 苗林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
针对在山地地貌下环境因子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存在的空间特征问题,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分析LST在不同植被情景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结合山地LST的影响因素和模型特点,构建大青山LST预测模拟模型,利用模... 针对在山地地貌下环境因子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存在的空间特征问题,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分析LST在不同植被情景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结合山地LST的影响因素和模型特点,构建大青山LST预测模拟模型,利用模型做LST与环境因子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LST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空间分布特征吻合度高(R 2为0.89,MAE为0.60℃,MSE为0.65℃);LST随NDVI、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平均气温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增加;随NDVI的增大,LST随各环境因子变化的速率变化不同。研究表明,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山地地貌LST的空间分布具有可行性,该方法有助于理解山地环境因子与LST的空间分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地表温度 山地地貌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内蒙古大青山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和稀土模式 被引量:26
18
作者 董春艳 刘敦一 +3 位作者 万渝生 徐仲元 王伟 颉颃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9-520,共12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稀土组成。两个古元古代晚期(1.9~2.1Ga)变质碎屑沉积岩样品中碎屑锆石的n(176Hf)/n(177Hf)c、tDM1(Hf)和tDM2(Hf)分别为0.281079~0.281502、2548~3000Ma、2612~3153M...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稀土组成。两个古元古代晚期(1.9~2.1Ga)变质碎屑沉积岩样品中碎屑锆石的n(176Hf)/n(177Hf)c、tDM1(Hf)和tDM2(Hf)分别为0.281079~0.281502、2548~3000Ma、2612~3153Ma和0.280916~0.281451、2533~2717Ma、2600~3404Ma;一个古元古代早期(2.37Ga)变质辉长岩样品中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1(Hf)分别为1.50~6.68和2449~2647Ma,表明大青山及邻区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存在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既有地幔添加又有壳内再循环作用。三个样品的边部变质锆石εHf(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9.49~3.91、2201~2686Ma、2285~2887Ma;-7.29~-2.42、2350~2540Ma、2499~2740Ma和-5.46~-0.53、2319~2507Ma、2443~2687Ma,Th/U比值普遍小于0.1。与核部锆石相比,边部变质锆石tDM2(Hf)变小,Th/U比值和稀土含量降低,但稀土模式十分类似。研究表明,变质锆石增生边的形成及其Hf同位素、稀土和U—Th组成受核部锆石和变质作用的双重制约。变质增生边的形成至少部分与核部锆石溶解以后的再结晶有关,变质流体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HF同位素 稀土模式 早前寒武纪 大青山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北西乌兰不浪紫苏斜长麻粒岩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28
19
作者 张玉清 王弢 +1 位作者 贾和义 张志祥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4-399,共6页
内蒙古西乌兰不浪北紫苏斜长麻粒岩是1∶5万石兰哈达幅和1∶25万白云鄂博幅从加里东期斜长花岗岩和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中解体出来的古老花岗质侵入体。通过对紫苏斜长麻粒岩进行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测定,获得不一致线与谐和线上、下交... 内蒙古西乌兰不浪北紫苏斜长麻粒岩是1∶5万石兰哈达幅和1∶25万白云鄂博幅从加里东期斜长花岗岩和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中解体出来的古老花岗质侵入体。通过对紫苏斜长麻粒岩进行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测定,获得不一致线与谐和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511.4±4.9)Ma和(818±159)Ma。结合区调成果认为(2511.4±4.9)Ma年龄代表古老花岗岩侵入体上侵就位时代,(818±159)Ma代表后期叠加变形变质热事件时代。这两组年龄为大青山中段地壳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斜长麻粒岩 锆石 U-PB年龄 新太古代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枣儿沟角度不整合的发现与美岱召岩群的建立——孔兹岩系之上的古元古代浅变质地层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仲元 刘正宏 杨振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80-486,共7页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发育地区之一。区内,除大面积出露的孔兹岩系之外,还残存有一套由各种石英岩、变粒岩组成的浅变质碎屑沉积地层,前人将其划归乌拉山岩群第四岩组或高角...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发育地区之一。区内,除大面积出露的孔兹岩系之外,还残存有一套由各种石英岩、变粒岩组成的浅变质碎屑沉积地层,前人将其划归乌拉山岩群第四岩组或高角闪岩相孔兹岩系。笔者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发现这套浅变质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孔兹岩系之上,应是孔兹岩系经历了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变形并隆升到地表之后沉积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并把这套浅变质地层定名为美岱召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美岱召岩群 孔兹岩系 角度不整合 内蒙古大青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