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北旱塬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艳 刘丹 +4 位作者 张霞 李忠徽 赵世翔 李军 王旭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78,共8页
基于8年(2007—2015)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下研究了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和连年免耕(NN)、深松(SS)、翻耕(CC)等轮耕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免耕-深松)使表层(0~... 基于8年(2007—2015)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下研究了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和连年免耕(NN)、深松(SS)、翻耕(CC)等轮耕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免耕-深松)使表层(0~10 cm)土壤与底层(10~20、20~35、35~5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差异更大,翻耕或免耕的相对差异较小;在0~50 cm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在20~35 cm土层相对较高,且以翻耕(CC)处理的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相对较高,以免耕-深松(NS)处理的含量最高;连年深松(SS)处理使土壤全钾表层含量较高。免耕-深松(NS)措施在6种耕作措施中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为最高,显著高于翻耕(CC)、免耕(NN)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养分 小麦 玉米 产量 黑垆土 渭北旱塬
下载PDF
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云 李铮华 +2 位作者 赵景波 张俊牌 贾艳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7-103,共7页
对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的黑垆土进行了植物孢粉、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和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黑垆土良好地记录了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在大致9~6kaB.P.期间,曾发生数次强度不等的快速变化。这为当今及未来气候变化... 对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的黑垆土进行了植物孢粉、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和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黑垆土良好地记录了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在大致9~6kaB.P.期间,曾发生数次强度不等的快速变化。这为当今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了参照,同时表明,气候系统很复杂,过去关于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将面临新的挑战,气候系统内部某因子的变动都可能牵动整个系统从而发生不规则的快速变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高温期 气候不稳定性 黑垆土记录 古气候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黑垆土有机碳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旭东 张霞 +1 位作者 王彦丽 李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9-237,共9页
以黄土高原黑垆土8年(2008—2015年)的不同耕作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连年单一耕作(翻耕(CC)、免耕(NN)、深松(SS))和3种轮耕措施(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玉米产量和秸... 以黄土高原黑垆土8年(2008—2015年)的不同耕作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连年单一耕作(翻耕(CC)、免耕(NN)、深松(SS))和3种轮耕措施(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玉米产量和秸秆还田后表观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深松、免耕和轮耕措施主要增加了0~1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碳(WSOC)的含量和储量,且提高了MBC/SOC和WSOC/SOC质量比。在0~10 cm表层土壤中,各耕作处理间难氧化有机碳(HOC)含量无明显差异,但深松、免耕和轮耕措施分别增加了10~20 cm、35~50 cm和20~35 cm土层的HOC/SOC质量比;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50 cm土层的HOC总储量。与翻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和轮耕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玉米秸秆量,其中NS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3.79%(籽粒)和12.04%(秸秆);进行8年玉米秸秆还田,在翻耕措施下其表观腐殖化系数为8.94%,免耕、深松和轮耕措施提高了还田玉米秸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其中NS处理达到14.09%,显著高于翻耕处理。从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角度考虑,免耕与深松相结合的轮耕措施是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耕作方式 有机碳库构成 表观腐殖化系数
下载PDF
黑垆土典型剖面养分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变 被引量:6
4
作者 摄晓燕 谢永生 +1 位作者 王辉 许晶晶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1-4,8,共5页
利用土壤普查历史资料,采用原位采样及相同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典型黑垆土剖面的养分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黑垆土剖面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S型"分布,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为"中低型"... 利用土壤普查历史资料,采用原位采样及相同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典型黑垆土剖面的养分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黑垆土剖面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S型"分布,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为"中低型"分布;全钾含量在整个剖面中基本趋于一致。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8年黑垆土耕层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在其他土层它们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全钾含量在整个土壤剖面均呈减少态势;耕层C/N平均值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剖面 养分分布 肥力演变
下载PDF
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及其交互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钟金魁 赵保卫 +4 位作者 朱琨 马锋锋 杨建月 冉婧媛 Obemah David Nartey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85-1990,共6页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及其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较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分配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线性Henry方程,Cu2+的存在抑制菲在黑垆土上...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及其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较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分配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线性Henry方程,Cu2+的存在抑制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和专性吸附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菲的存在促进了Cu2+的吸附;对菲和Cu2+来说,pH均是影响黑垆土吸附的主要因素,黑垆土对Cu2+的吸附量随着土壤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对菲的吸附量随着pH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CU2+ 吸附 交互影响 PH值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进 王百群 丁婷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黑垆土 微生物量碳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东麓黑垆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火勇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50-51,共2页
采用"3414"试验不完全实施方案,以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相对产量确定土壤养分含量丰缺,试验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黑垆土种植地膜玉米的土壤中氮中等、缺磷、钾丰富,氮、磷、钾合理施肥比例为1.0∶0.5∶0.42,肥料养分利用率氮素... 采用"3414"试验不完全实施方案,以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相对产量确定土壤养分含量丰缺,试验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黑垆土种植地膜玉米的土壤中氮中等、缺磷、钾丰富,氮、磷、钾合理施肥比例为1.0∶0.5∶0.42,肥料养分利用率氮素为33.7%、磷素为24.9%、钾素为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养分 丰缺指标
下载PDF
黒垆土坡面细沟形态演变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新凯 龚家国 +3 位作者 任政 王丹阳 赵勇 杨苗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黒垆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规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黑垆土为对象,选取60 mm/h雨强对面积为15 m^2的20°坡面进行历时均为1 h的三场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黑垆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前两次降雨... 为探究黒垆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规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黑垆土为对象,选取60 mm/h雨强对面积为15 m^2的20°坡面进行历时均为1 h的三场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黑垆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前两次降雨坡面以断续细沟为主,侵蚀方式主要为溯源侵蚀,第二场降雨结束时,细沟累积长度、平均宽度、平均深度分别为38.17 m、0.19 m、0.10 m,坡面细沟总面积占试验土槽面积的19.8%;第3次降雨坡面以连续细沟为主,细沟溯源侵蚀作用减弱,细沟沟壁崩塌和沟底下切增强,细沟累积长度减少5.66%,细沟平均宽度、平均深度、总面积分别增加了26.32%、60%、24.24%。(2)细沟平均宽度、平均深度、等高线偏离度沿斜坡长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现象,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细沟形态参数在沿坡长4~6 m处的最大值出现上移。径流能量的消长对坡面细沟形态演变规律具有明显影响。(3)细沟宽度和细沟深度在前两场降雨随距细沟沟头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第三场降雨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细沟深度随细沟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当细沟深度到达犁底层后,细沟深度增加变缓,细沟宽度增加变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细沟形态参数 黑垆土 水土流失 坡面冲蚀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陕西黑垆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敏辉 郄欣 +3 位作者 王珂 齐雁冰 常庆瑞 刘梦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8-656,共9页
在分析陕西省境内9个黑垆土剖面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及基层分类检索标准,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9个黑垆土剖面的腐殖质层厚度介于30~120 cm,通体均具有强石灰反应,CaCO3... 在分析陕西省境内9个黑垆土剖面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及基层分类检索标准,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9个黑垆土剖面的腐殖质层厚度介于30~120 cm,通体均具有强石灰反应,CaCO3含量介于12.5~189.5 g/kg,其中6个剖面具有30~45 cm的堆垫层。黑垆土共包括淡薄表层、暗沃表层、雏形层、黏化层、钙积层5个诊断层和堆垫现象、钙积现象、盐积现象3个诊断现象,均腐殖质特性、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以及石灰性4个诊断特性。9个黑垆土剖面在高级分类上可检索为淋溶土和雏形土2种土纲,向下继分为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钙积暗沃干润雏形土、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以及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4个亚类;其土族鉴别特征可分为黏壤质混合型温性、壤质硅质混合型石灰性温性、壤质混合型温性等6个土族以及胡家庙系、崾崄系、崔木系等9个土系。但目前的系统分类检索结果未能体现黑垆土具有深厚腐殖质层及堆垫现象的典型特性,因此黑垆土的系统分类归属仍需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建议新增堆垫干润雏形土土类或堆垫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以体现人为农业生产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系统分类 均腐殖质特性 堆垫现象 土族 土系
下载PDF
黑垆土的形成环境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季耿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根据成土年龄、土壤中植物孢粉鉴定、腐殖质组成、碳酸钙含量、粘土矿物类型、土壤微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和其它特征,分析了黑垆土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黑垆土是一种古土壤,它的许多特征是古生物气候条件的产物。
关键词 黑垆土 环境
下载PDF
陇东黑垆土区土壤墒情变化特点及农业生产建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锁记 齐燕华 王建民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3期28-30,共3页
根据2003-2004年陇东黑垆土土壤含水量调查结果,分析了陇东黑垆土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提出的建议是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推广抗旱保苗播种技术;加强雨水集流灌溉与覆膜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增强农业抵御... 根据2003-2004年陇东黑垆土土壤含水量调查结果,分析了陇东黑垆土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提出的建议是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推广抗旱保苗播种技术;加强雨水集流灌溉与覆膜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黑垆土 土壤墒情 生产建议
下载PDF
渭北高原黑垆土土壤养分变异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昊辉 王旭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3-7,共5页
2018年在调查渭北高原黑垆土土壤性状(养分和团聚体)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选取了高、中、低产量的18个田块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5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养分、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 2018年在调查渭北高原黑垆土土壤性状(养分和团聚体)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选取了高、中、低产量的18个田块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5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养分、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田块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的变异较大,在0~50 cm各土层均达到中等变异;高产田块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较低产田块高出36.76%、47.46%、121.55%。相关分析显示,小麦产量与土壤各层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35~50 cm土层有效磷外);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渭北旱塬小麦产量不仅仅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养分,土壤结构性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也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小麦产量 逐步回归分析 渭北高原 黑垆土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军锋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8期28-30,共3页
在平凉市黑垆土玉米和小麦田进行了4种不同施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黑垆土土壤生产力趋势从大到小为氮磷钾区、常规区、氮磷区、空白区,黑垆土对玉米供肥能力高于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黑垆土维持较高的... 在平凉市黑垆土玉米和小麦田进行了4种不同施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黑垆土土壤生产力趋势从大到小为氮磷钾区、常规区、氮磷区、空白区,黑垆土对玉米供肥能力高于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黑垆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黑垆土 地力贡献率 平凉市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保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63
14
作者 安艳 姬强 +1 位作者 赵世翔 王旭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300,共8页
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是增加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干筛法获得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探究了果园施用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 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是增加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干筛法获得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探究了果园施用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的处理(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在0-10 cm土层主要减少了土壤5-8 mm、〈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2 mm、2-5 mm级别团聚体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随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生物质炭使0-1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有所减小,稳定性降低.与CK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有机碳提高幅度最大,达70%以上.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1 mm级别团聚体的吸湿系数,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黑垆土 保水性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婷 王旭东 +4 位作者 逄萌雯 刘恩新 白如霞 黎妮 王钰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98-2303,共6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碳构成和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生物质炭、秸秆及两者配合施入下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为21.50%(2%添加水平)... 为探讨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碳构成和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生物质炭、秸秆及两者配合施入下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为21.50%(2%添加水平),远大于等量生物质炭的矿化率(8.09%);施用等量(占4%土重)生物质炭和秸秆,培养200 d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40 g·kg^(-1)、17.40 g·kg^(-1),表明生物质炭对有机碳的提升作用大于秸秆的.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有有机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物质炭与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的矿化,对有机碳矿化影响的交互效应为正值.施用秸秆能大幅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碳,而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碳影响小;秸秆和生物质炭配合也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但其交互效应与培养时间、施用量等有关,可正可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质炭 土壤有机碳 碳矿化 黑垆土
原文传递
渭北旱塬农田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丹 张霞 +1 位作者 李军 王旭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3-582,共10页
通过渭北旱塬黑垆土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6种耕作方式,即连年翻耕(CT/CT)、免耕(NT/NT)、深松(ST/ST)和免耕/深松(NT/ST)、翻耕/免耕(CT/NT)、翻耕/深松(CT/ST)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渭北旱塬黑垆土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6种耕作方式,即连年翻耕(CT/CT)、免耕(NT/NT)、深松(ST/ST)和免耕/深松(NT/ST)、翻耕/免耕(CT/NT)、翻耕/深松(CT/ST)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T/CT相比,NT/NT、ST/ST及3种轮耕措施减小了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NT/NT、ST/ST和NT/ST措施增加了20~5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R_(0.25))和平均质量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在0~10 cm土层,NT/ST、CT/NT、NT/NT和ST/S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T/CT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但3种单一耕作处理(ST/ST、NT/NT和CT/CT)下降幅度大于3种轮耕处理(CT/NT、ST/CT和NT/ST).与CT/CT相比,其他5种耕作方式均增加了农田0~200 cm土层的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NT/ST处理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显著提高了15.1%和27.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WUE与0~200 cm土层生育期和休闲期的蓄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生育期蓄水量与0~50 cm土层的WR_(0.25)呈显著正相关,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20~50 cm土层的WR_(0.25)、PAD与玉米产量、生育期蓄水量以及WUE关系最密切;生育期蓄水量和WUE还与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免耕/深松是最适宜于渭北旱塬区黑垆土春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耕作模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渭北高原典型黑垆土区土壤物理性状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丽燕 杜昊辉 王旭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11-1918,共8页
2015年在调查渭北高原黑垆土施肥量、产量和土壤性状(紧实度)的基础上,确定了61块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5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5... 2015年在调查渭北高原黑垆土施肥量、产量和土壤性状(紧实度)的基础上,确定了61块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5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5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具有弱变异特征,变异系数分别为9.9%、4.9%;容重具有中等变异特征,变异系数为27.5%.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与0~50 cm土壤紧实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0~10、10~20和20~35 cm土层相关性状的关系更密切.小麦产量与土壤紧实度、容重、>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产量最终取决于土壤紧实度和有机质两个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表层(0~20 cm)和犁底层(20~35cm)土壤紧实度是提高渭北高原黑垆土区小麦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高原 黑垆土 土壤物理性状 小麦产量 偏生产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