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大树茶形态学特征及生化成分综合分析
1
作者 杨春 杨代星 +7 位作者 李燕 梁思慧 邓小强 乔大河 陈娟 郭燕 林开勤 陈正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94-3916,I0007-I0009,共26页
【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 【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贵州大树茶种质。【结果】贵州大树茶生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形态学性状高,7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0%(长宽比)—145.61%(子房茸毛),平均变异系数为41.1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7(腋芽茸毛)—2.07(长宽比),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3;14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15%(儿茶素总量)—99.54%(没食子酸),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6(表儿茶素,EC)—2.07(儿茶素总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多数贵州大树茶的形态学特征为腋芽有毛,子房无毛,大叶或中叶,叶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贵州大树茶生化成分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咖啡碱、茶叶碱、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碱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等8个生化性状呈平缓且对称的正态分布趋势。贵州大树茶形态学性状和生化性状大多与地理信息及气候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海拔、纬度的上升及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贵州大树茶叶片越阔圆,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物质含量越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0个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关键性状: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酯型儿茶素、EC、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EGCG、可可碱和腋芽茸毛,可用于区分不同县(市)大树茶种质。基于10个生化组分可将121份贵州大树茶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20份来自惠水的大树茶种质,其EC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Ⅱ类包括16份大树茶种质,其EC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第Ⅲ类包括9份大树茶种质,多数来自惠水,其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Ⅳ类包括76份大树茶种质,主要来自习水、桐梓、道真和务川,其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EGC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以14个生化性状开展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4%,第1主成分中的决定生化因子EGCG、生物碱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是评价贵州大树茶生化品质的关键。【结论】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黔南的惠水大树茶种质与黔北6县(市)大树茶种质形态表型及生化表型均差异较大;GT-XS-08、GT-TZ-11、GT-DZ-06、GT-DZ-13和GT-TZ-03是生化品质综合评价较优且生化成分含量优异的大树茶种质,可作为高潜力育种材料以选育茶树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大树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泸州大树红茶加工中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2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2 位作者 陈善敏 常睿 李明红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4期24-28,50,共6页
以泸州大树茶一芽二叶为原料,研究大树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泸州大树茶具有良好的生化特性,鲜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适中,咖啡碱含量高(6.33%),酚氨比7.39,适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水浸出... 以泸州大树茶一芽二叶为原料,研究大树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泸州大树茶具有良好的生化特性,鲜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适中,咖啡碱含量高(6.33%),酚氨比7.39,适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水浸出物总体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呈波浪式变化趋势;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变化趋势一致,萎凋后升高,揉捻至干燥阶段逐渐减少;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变化趋势一致,萎凋后升高,揉捻至发酵阶段逐渐减少,干燥阶段有些许回升;儿茶素则表现在加工前半段变化小,发酵过程明显降低,干燥环节又有所增加。品质特征表现为外形条索紧结肥壮,乌黑油润、匀整;汤色红亮,甜香浓醇,滋味醇和回甘,叶底肥厚红匀亮;烘焙后品质稍有提升。文章明确了泸州大树红茶加工工艺及主要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大树红茶产品及红茶品质提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大树红茶 加工工艺 品质成分
下载PDF
野生大树茶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多样性分析评鉴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亚兵 赵华富 +3 位作者 乔大河 陈娟 陈翔 曹雨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8-172,共5页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繁多,品质差异性大,为评鉴不同大树茶品质组分的差异性,试验以习水大树茶资源为原料,分别测定大树茶的6个品质指标(水分、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应用相关...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繁多,品质差异性大,为评鉴不同大树茶品质组分的差异性,试验以习水大树茶资源为原料,分别测定大树茶的6个品质指标(水分、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大树茶叶综合评价模型,探究模型拟合度以及回归模型显著性,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20份大树茶单株品质组分多样性进行分析。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大树茶加工适宜性评价,为探索大树茶资源价值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树茶 模型 品质指标 适宜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