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δ^(13)C_(org) perturbations preserved by the interglacial Datangpo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carbon cycle
1
作者 Xian-yin An Yu-jie Zhang +5 位作者 Li Tian Shi-lei Liu Qi-yu Wang Yong Du Hu-yue Song Jun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0-428,共9页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ryogenian Period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in relation to the debated“Snowball Earth”hypothesi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metazoan life.The carbon cycl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ryogenian Period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in relation to the debated“Snowball Earth”hypothesi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metazoan life.The carbon cycle and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Sturtian-Marinoan non-glacial interval have been subjected to much controversy in the past decad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cheme.As one of the typical Sturtian-Marinoan interglacial deposits,the Datangpo Formation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with shales continuously deposited.The previous zircon dating data of the Datangpo Formation provide important ages for global constrain of the Sturtian-Marinoan non-glacial interval.Here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straitigraphic study of the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of the Datangpo Formation from a drill core section in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Based on measured episodicδ^(13)C_(org) perturbations,three positive shifts and three negative excursions are identified.Aδ^(13)C_(org)-based chem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cheme is proposed herein that works well for the Datangpo Formation regionally.Meanwhile,theδ^(13)C_(org) vertical gradients changed dynamically throughout the formation.This discovery implies that a significant ocean circulation overturn might have occurred in the upper Datangpo Formation,coinciding with the potential oxyg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carbon isotope Carbon cycle INTERGLACIAL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Cryogenian Period Snowball Earth Neoproterozoic Era datangpo Formation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Plate
下载PDF
The Marine Redox Change and Nitrogen Cycle in the Early Cryogenian Interglacial Time: Evidence from Nitrogen Isotopes and Mo Contents of the Basal Datangpo Formation, Northeastern Guizhou, South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Wei Wei Dan Wang +6 位作者 Da Li Hongfei Ling Xi Chen Guangyi Wei Feifei Zhang Xiangkun Zhu Bin Y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33-241,共9页
Cryogenian Datangpo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time between the Sturtian and Marinoan ice ages. We studied nit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contents of Mo of the black shales from the basal Datan... Cryogenian Datangpo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time between the Sturtian and Marinoan ice ages. We studied nit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contents of Mo of the black shales from the basal Datangpo Formation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South China, for an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he marine redox change and nitrogen cycle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time. Based on lithostratigraphy as well as geochemical profiles, the basal black shal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intervals: Interval 1 has the lowest δ^(15)N value(+5.0‰); in interval 2, δ^(15)N values vary between +6.4‰ and +7.4‰(the first peak); interval 3 records stable values of δ^(15)N around +6‰; and interval 4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higher δ^(15)N values, between +6.7‰ and +7.8‰(the second peak). The values of enrichment factor of Mo decrease from 56.8 to 2.6 with the ascending stratigraphic trend. It indicated that immediately after the Sturtian glaciations, the marine seawater above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shelf to slop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was stratified, with shallow seawater being oxic but deep water being sulfidic. Subsequently, high denitrification rates prevailed in expanded suboxic areas in spite of a short emergence of an oxic condition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and the deep seawaters were still anoxic or even eux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地区 氧化还原 间冰期 大塘坡 氮循环 钼含量 东北部 海洋
原文传递
湖南湘潭九潭冲-楠木冲地区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德长 陈旭 +5 位作者 丛源 华二 孙芳 黄飞 刘虎 雷玉龙 《中国锰业》 2023年第5期27-32,共6页
九潭冲-楠木冲地区位于湘潭成锰沉积盆地东南部,属扬子陆块东南缘锰矿成矿带。区内发现有九潭冲、楠木冲2个锰矿床及隐山锰矿点,属海相沉积型锰矿床。研究表明锰矿层赋存于南华系中统大塘坡组第一段炭质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 九潭冲-楠木冲地区位于湘潭成锰沉积盆地东南部,属扬子陆块东南缘锰矿成矿带。区内发现有九潭冲、楠木冲2个锰矿床及隐山锰矿点,属海相沉积型锰矿床。研究表明锰矿层赋存于南华系中统大塘坡组第一段炭质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原生矿石类型为碳酸锰矿石;锰矿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岩相古地理、地层及岩性控制;九潭冲矿区、楠木冲矿区已知锰矿体的北东延深方向,以及两矿区之间的工作空白区,找矿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地质特征 找矿潜力 大塘坡组 湖南湘潭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铁丝坳组—大塘坡组细粒沉积岩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和充填演化模式
4
作者 赵文璞 李一凡 +3 位作者 赵爽 樊太亮 袁钰轩 张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1-891,共21页
南华系大塘坡组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和潜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重要的地史研究和油气勘探意义,然而关于其沉积过程及高精度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作者以黔东北ZK513井岩心描述及薄片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运用了新的细粒沉积物的分... 南华系大塘坡组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和潜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重要的地史研究和油气勘探意义,然而关于其沉积过程及高精度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作者以黔东北ZK513井岩心描述及薄片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运用了新的细粒沉积物的分类标准,精细划分识别了以石英砂岩、含砾泥质砂岩、灰色泥岩、灰色含砾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砂岩、黑色炭质–硅质砂质泥岩、黑色含砾炭质–硅质泥质砂岩、灰色石英砂岩、黑色锰质泥岩、黑色泥质粉砂岩、黑灰色泥质粉砂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灰白色泥岩为代表的14种岩相。并根据岩相组合特征识别了陆棚内盆地、深水陆棚、浅水陆棚3种沉积相,以及前滨、冰海浅水陆棚、陆棚内富锰盆地、陆棚内深水盆地、陆棚内盆地边缘、深水陆棚、浅水陆棚7种沉积亚相。据岩相、沉积相分析,认为陆棚内盆地相内LF9黑色锰质泥岩、LF10黑色泥质粉砂岩为烃源岩的有利相区和层段。通过对岩相、沉积相的研究,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SQ1—SQ5,以及4个三级层序界面SB1—SB4;在三级层序内部,根据岩相叠加样式并结合沉积构造定量化统计,总结出4种典型的准层序类型,根据准层序的叠加形式识别了三级层序内部若干准层序组,进而识别出5个海侵(TST)—高位(HST)体系域旋回及内部的5次最大海泛面MFS1—MFS5,进而建立单井层序地层格架。综合ZK513井和研究区其他井岩相、沉积相、层序等资料,通过连井对比,建立了黔东北大塘坡组一段沉积期充填演化模式,预测了研究区内有利相区陆棚内盆地的分布,以及相区内富有机质层段LF9—LF10的展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北 铁丝坳组—大塘坡组 岩相 沉积相 层序 演化模式
下载PDF
贵州省松桃大塘坡组含锰岩系的形成环境分析
5
作者 裴冰冰 蔡春芳 +3 位作者 张吉振 张昊 王道伟 唐友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9-510,共22页
贵州黔东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锰矿成矿区,发育了新元古代大塘坡早期富锰黑色页岩。一般认为,锰矿是氧化环境下沉积的MnO2在早成岩过程中与有机质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但最近研究显示,也有可能直接从缺氧海水中沉淀而成。本... 贵州黔东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锰矿成矿区,发育了新元古代大塘坡早期富锰黑色页岩。一般认为,锰矿是氧化环境下沉积的MnO2在早成岩过程中与有机质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但最近研究显示,也有可能直接从缺氧海水中沉淀而成。本文对贵州省松桃县西溪堡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和大塘坡锰矿区铁矿坪锰矿床的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中的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总硫、显微镜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塘坡组一段的沉积环境,为锰矿成因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分别提取和测试了碳酸盐矿物和残余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含量后发现,去除碳酸盐矿物后余样Sr/Ba比值为0.06~0.19、B/Ga比值为1.44~5.01,碳酸盐矿物成分中Y/Ho比值为16.18~29.78,均指示锰矿层沉积于Sturtian冰期后冰川消融而成的淡水—半咸水的环境。锰矿的稀土总量高,类似于大洋铁锰氧化壳的“帽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Ce/Ce^(*)正异常;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双原子比U/Th比值为0.16~0.35、V/Cr比值主要为0.35~5.84、Ni/Co比值介于0.64~12.45。这些值中绝大部分都低于氧化—还原临界值,表明西溪堡和铁矿坪含锰岩系都沉积于氧化环境。于是,锰以氧化态形式(锰氧化物)从水沉淀下来,后期在成岩过程中被还原而形成碳酸锰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组 含锰岩系 淡水环境 Ce正异常 Sturtian冰期
下载PDF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床中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军 吉雪峰 +4 位作者 陈林 方喜林 曹文胜 冉中夏 皮道会 《矿产勘查》 2023年第4期599-607,共9页
近年来,鄂西走马地区发现了“大塘坡式”锰矿床,但是该区内锰矿的硫同位素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鄂西走马地区的锰矿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钻孔岩心样品的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大塘坡组中黄铁矿δ34S值具有异常高值... 近年来,鄂西走马地区发现了“大塘坡式”锰矿床,但是该区内锰矿的硫同位素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鄂西走马地区的锰矿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钻孔岩心样品的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大塘坡组中黄铁矿δ34S值具有异常高值(33.7‰~46.2‰平均40.1‰)。但与贵州西溪堡、高地、湖南民乐、重庆小茶园、湖北古城等扬子地块周缘典型“大塘坡式”锰矿中黄铁矿δ34S值相比,研究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δ34S值一般要低12‰~20‰,与黔东地区成锰盆地边缘相的黄铁矿δ34S数值相近,可能是研究区成锰盆地当时的水深比较浅,或者是位于一个大的成锰盆地的边缘相地带,导致水深较浅,含锰岩系厚度小,不利于走马地区大塘坡期大规模锰矿成矿。此外,研究区含锰岩系底部发育Sturtian盖帽碳酸盐岩(灰岩)等特征,也佐证研究区在大塘坡期为浅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式锰矿床 黄铁矿 硫同位素 鄂西走马地区 盖帽碳酸盐岩
下载PDF
湖南湘潭成锰盆地构造特征与锰矿成矿规律浅析
7
作者 叶锋 黄飞 +2 位作者 刘虎 骆新光 谢毓 《中国锰业》 2023年第6期5-8,共4页
湘潭成锰盆地位于雪峰次级裂谷盆地东北,受武陵-雪峰期的区域性断裂带主导控制,形成于板溪-早南华世。盆地发育有大量形成于南华纪大塘坡期的“大塘坡式”锰矿床,是湖南重要的锰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区内的锰矿严格受湘潭盆地的形成演化... 湘潭成锰盆地位于雪峰次级裂谷盆地东北,受武陵-雪峰期的区域性断裂带主导控制,形成于板溪-早南华世。盆地发育有大量形成于南华纪大塘坡期的“大塘坡式”锰矿床,是湖南重要的锰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区内的锰矿严格受湘潭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控制,通过对盆地的构造特征与锰矿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区内的锰矿找矿突破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式”锰矿 湘潭成锰盆地 盆地构造特征 成矿规律
下载PDF
湖北古城锰矿的沉淀形式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7
8
作者 张飞飞 闫斌 +3 位作者 郭跃玲 朱祥坤 周琦 杨德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58,共14页
古城锰矿是扬子地台北缘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含锰黑色岩系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古城锰矿稀土总量高、类似现代海底铁锰结核的"帽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Ce的正异常等地球化学指标指示古... 古城锰矿是扬子地台北缘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含锰黑色岩系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古城锰矿稀土总量高、类似现代海底铁锰结核的"帽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Ce的正异常等地球化学指标指示古城锰矿Mn是以锰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锰碳酸盐是后期转化而成。Fe/Mn比值低,较低的V、U含量和中等程度的Mo富集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Th/U、V/Cr、V/(V+Ni)比值等地球化学指标指示古城锰矿沉积环境为一种氧化—次氧化的状态,与锰是以锰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的结论一致。综合认为,古城锰矿成矿机制包括沉淀和转化两个过程,在氧化还原分层的海洋系统中,Mn在上部氧化性的水体中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之后下沉被掩埋在缺氧带之下,在成岩过程中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锰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被还原释放出的Mn2+和有机碳被氧化释放出的CO23-结合形成锰碳酸盐,其转化可以方程2MnO2+CH2O+HCO-3=2MnCO3+H2O+OH-简单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 大塘坡组 锰矿 锰沉淀形式 古环境
下载PDF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0
9
作者 朱祥坤 彭乾云 +7 位作者 张仁彪 安正泽 张飞飞 闫斌 李津 高兆富 覃英 潘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35-1348,共14页
本文报导了贵州省松桃县新发现的一个全隐伏的超大型锰矿床——道坨锰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矿床赋存在新元古代成冰系(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的含锰碳质页岩中,主要由条带状、块状、气泡状菱锰矿矿... 本文报导了贵州省松桃县新发现的一个全隐伏的超大型锰矿床——道坨锰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矿床赋存在新元古代成冰系(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的含锰碳质页岩中,主要由条带状、块状、气泡状菱锰矿矿石组成。主量元素特征为Al_2O_3、TiO_2、Fe_2O_3含量较低,中等程度的P_2O_5富集,MnO、MgO含量相对较高,Fe/Mn比值低。微量元素特征为Rb、Nb和Pb亏损,Co、Zn、Sr、Mo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稀土含量高、中稀土轻微富集、Ce的正异常明显为特征。道坨锰矿含锰层位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异常高,并且变化范围小,所测试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介于56.2‰~63.3‰,平均60.8‰。新发现的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床,其发现不仅为研究新元古代大规模成锰作用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为研究成冰系环境演化及其资源、生物效应提供了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式锰矿 道坨锰矿 新元古代 硫同位素 贵州松桃
下载PDF
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凝灰岩锆石SHRIMPⅡ U-Pb年龄 被引量:74
10
作者 尹崇玉 王砚耕 +5 位作者 唐烽 万渝生 王自强 高林志 邢裕盛 刘鹏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78,共6页
新元古代冰期和冰期发生的确切时代一直是全球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定采自贵州松桃黑水溪锰矿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667.3±9.9Ma(MSWD=1.6... 新元古代冰期和冰期发生的确切时代一直是全球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定采自贵州松桃黑水溪锰矿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667.3±9.9Ma(MSWD=1.6)。这一年龄结果与前不久Zhou等(2004)在“Geology”上报道的贵州松桃寨郎沟剖面大塘坡组下部凝灰质层的锆石U-Pb年龄662.9±4.3Ma(MSWD=1.24)完全一致,进一步限定了我国南华系大塘坡组间冰期的下限年龄。综合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认为南华系南沱冰期与新元古代马利诺(Marino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660~630Ma之间。南华系的下冰期与斯图特(Sturti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750~670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大塘坡组 SHRIMP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冷泉碳酸盐岩及其意义 被引量:64
11
作者 周琦 杜远生 +1 位作者 王家生 彭加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9-346,共8页
黔东北及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铁丝坳组冰碛层(相当于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组的底部分布一套黑色岩系.在一系列同期形成的断陷盆地近中心区域,黑色岩系下部主要由菱锰矿、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组成.通过对该地区出露的这套碳酸盐... 黔东北及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铁丝坳组冰碛层(相当于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组的底部分布一套黑色岩系.在一系列同期形成的断陷盆地近中心区域,黑色岩系下部主要由菱锰矿、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组成.通过对该地区出露的这套碳酸盐岩的野外地质构造、矿物成分、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碳稳定同位素表现出强烈的负偏移外,硫同位素值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移,还发现了大量气孔状构造和泥火山、底辟等典型构造.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和环境突变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机理一致,进而认为这套碳酸盐岩成因是新元古界古海洋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渗漏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沉积.该成果拓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和时空范围,对其所导致的成岩成矿作用、环境评价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冷泉碳酸盐岩 大塘坡组 黔东北
下载PDF
黔东南华纪铁丝坳期-大塘坡期古气候的演变:来自CIA的证据 被引量:29
12
作者 齐靓 余文超 +5 位作者 杜远生 周琦 郭华 王佳武 王萍 徐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7,共11页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期事件相对应,而铁丝坳组与南沱组之间的大塘坡组则代表了间冰期的沉积。通过对铜仁松桃2口钻孔岩心铁丝坳组-大塘坡组样品主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Sturtian冰期晚期至其冰后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合化学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发现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回暖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主冰期结束之后尚存在短暂的小冰期。由下至上,钻孔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从Sturtian冰期末铁丝坳组顶部的51升至大塘坡组底部的60。大塘坡组底部CIA值波动较大,在52~68之间呈锯齿状震荡上升,代表古气候环境所发生的动荡变化,结合在大塘坡组底部所发现的组内冰碛岩层位,指示存在着短暂的寒冷事件。大塘坡组一段黑色炭质页岩的CIA值稳定在66左右,反映气候稳定在相对温暖的状态;大塘坡组二、三段粉砂质页岩CIA指数平均值为67,向上CIA值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与Marinoan冰期启动所导致的气候转冷有关。通过A-CN-K三角图解判断沉积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与源岩成分,进一步证明了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不稳定,以及间冰期稳定的温暖气候。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古气候演化可能与"大塘坡"型锰矿的成矿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化学蚀变指数 南华纪 大塘坡组 黔东
下载PDF
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65
13
作者 杨瑞东 欧阳自远 +4 位作者 朱立军 王世杰 姜立君 张位华 高慧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9-334,共6页
中国南方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形成一直存在热水成因、生物成因或化学成因的争议。通过对贵州松桃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碳、硫同位素和藻类化石的研究 ,认为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是在 70 0~ 695Ma全球性Sturtian冰期后形成 ,由于... 中国南方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形成一直存在热水成因、生物成因或化学成因的争议。通过对贵州松桃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碳、硫同位素和藻类化石的研究 ,认为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是在 70 0~ 695Ma全球性Sturtian冰期后形成 ,由于大气中含有很高的CO2 与海洋中的Ca2 + 、Mn2 + 反应 ,造成大量CaCO3和MnCO3快速沉淀 ,形成“碳酸盐岩帽”(碳酸锰 )所致。对大塘坡组藻类化石研究还表明 ,在含锰矿的层位 ,藻类化石很少 ,而锰矿层上下 ,微体藻类化石都很丰富 ,这说明锰矿成矿与藻类关系并不那么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化石 硫同位素 成因 早震旦世 贵州 锰矿床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南华系大塘坡组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1
14
作者 谢增业 魏国齐 +4 位作者 张健 杨威 张璐 王志宏 赵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以及在盆地中部地区(川中)稳定继承性古隆起区域的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储量超1×1012 m^3大气田的发现,该盆地深部古老层系烃源岩发育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生源构成及其成烃特征... 随着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以及在盆地中部地区(川中)稳定继承性古隆起区域的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储量超1×1012 m^3大气田的发现,该盆地深部古老层系烃源岩发育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生源构成及其成烃特征等备受关注。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四川盆地东南缘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东南缘在南华纪古城期和南沱期2个冰期之间发育拉张背景下的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优质烃源岩,其厚度介于16~180 m,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碎屑石英为主;(2)大塘坡组页岩为高丰度过成熟腐泥型优质烃源岩,其低姥植比(0.32~0.83)、低伽马蜡烷丰度、高丰度三环萜烷以及相对高含量的C_(27)、C_(29)甾烷等特征,反映了低盐度强还原环境下藻类和细菌微生物为其主要生源构成。结论认为:(1)川中地区南华纪裂谷内可能发育大塘坡组烃源岩,加里东期之前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是源于大塘坡组烃源岩的古油藏或分散液态烃的有利聚集场所;(2)该盆地内部稳定区域有可能发现源于大塘坡组烃源岩的古油藏或分散有机质裂解气的规模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华纪 大塘坡组沉积期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碳 裂解气 盐度
下载PDF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1
15
作者 安正泽 张仁彪 +8 位作者 陈甲才 覃英 潘文 吴桂武 彭乾云 郑超 张飞飞 朱祥坤 王海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0-884,共15页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床是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全隐伏锰碳酸盐矿床。文章阐述了该矿床的发现概况及基本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锰矿石和含锰黑色页岩的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菱锰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制约。道坨超大型锰矿床...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床是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全隐伏锰碳酸盐矿床。文章阐述了该矿床的发现概况及基本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锰矿石和含锰黑色页岩的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菱锰矿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制约。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是填图及对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该矿床具有品位高、厚度大、呈层性好及展布广等特点。其锰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为Al2O3、TiO2、Fe2O3含量较低,P2O5中等程度富集,MnO、MgO含量相对较高,Fe/Mn比值低。在微量元素方面,锰矿石显示出较为明显的Co富集,含锰黑色页岩则显示出较为明显的Co、Mo富集;在稀土元素方面,锰矿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轻微的"帽式"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及明显的Ce正异常,含锰黑色页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与PAAS接近,其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较为平坦,无Ce异常。碳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出菱锰矿富集碳的轻同位素,表明在菱锰矿形成过程中存在有机碳的参与。文章表明,道坨锰矿床内的锰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菱锰矿是在缺氧且富含有机物质的成岩环境中转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南华纪 大塘坡式锰矿床 地质特征 稀土元素 碳同位素 形成机制 贵州道坨
下载PDF
湖南湘潭锰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史富强 朱祥坤 +4 位作者 闫斌 刘燕群 张飞飞 赵妮娜 褚明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3-456,共14页
湘潭锰矿床的锰矿层赋存于新元古代南华系(成冰系)大塘坡组底部含锰黑色页岩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湘潭锰矿的Fe/Mn值低,Th/U、V/(V+Ni)和V/Cr值等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其发育在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中,暗示菱锰矿并不是由Mn^(2+)和CO_... 湘潭锰矿床的锰矿层赋存于新元古代南华系(成冰系)大塘坡组底部含锰黑色页岩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湘潭锰矿的Fe/Mn值低,Th/U、V/(V+Ni)和V/Cr值等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其发育在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中,暗示菱锰矿并不是由Mn^(2+)和CO_3^(2-)直接沉淀形成的。湘潭锰矿稀土元素含量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存在轻微的中稀土元素富集,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这些特征指示湘潭锰矿含锰矿物是以锰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的。同时,锰矿的碳同位素富集碳的轻同位素,说明有机物参与了菱锰矿的形成过程。综合分析表明,湘潭锰矿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沉淀和转化两个阶段:在氧化性的水体中,Mn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在缺氧且富含有机物质的成岩环境中,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被有机物还原而转化生成菱锰矿。这与华南地区其他几个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的成矿机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潭锰矿 大塘坡组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碳同位素 成矿机制
下载PDF
黔东松桃地区大塘坡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7
作者 余文超 杜远生 +7 位作者 周琦 王萍 袁良军 徐源 潘文 谢小峰 齐靓 焦良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9-549,共11页
南华裂谷盆地在南华纪出现地垒区与地堑区的明显沉积分异。在对黔东松桃地区将军山剖面南华系地层进行实测的基础上,与地堑区南华系地层进行了对比。发现地垒区与地堑区的沉积分异主要表现在铁丝坳组与大塘坡组的岩性与厚度变化上。在... 南华裂谷盆地在南华纪出现地垒区与地堑区的明显沉积分异。在对黔东松桃地区将军山剖面南华系地层进行实测的基础上,与地堑区南华系地层进行了对比。发现地垒区与地堑区的沉积分异主要表现在铁丝坳组与大塘坡组的岩性与厚度变化上。在此基础之上,对将军山剖面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层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得到年龄值为664.2±2.4 Ma。通过该年龄与前人在地堑区所获得的对应地层年龄进行对比,可将南华裂谷盆地地垒区Sturtian冰期结束时间限定在不晚于663~667 Ma范围内,这证明Sturtian冰期消退事件在黔东地区范围内具有等时性,整个Sturtian—Marinoan间冰期持续时间约为10 Ma。与此同时,通过与世界范围内各古板块上Sturtian冰后期沉积的最新定年结果进行对比工作,得出全球Sturtian冰期结束时间同样具有等时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组 凝灰层 LA-ICP-MS 锆石U-PB定年 黔东
下载PDF
黔东北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控矿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胜堂 禚喜准 +2 位作者 陈骁帅 赵爽 洪万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2-1072,共11页
黔东北黑色泥岩盆地中菱锰矿的品位普遍偏低,高品位的块状菱锰矿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并非稳定存在,弄清菱锰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为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文章首先从区域尺度分析了菱锰矿矿床分布与黑色泥岩盆地内部次级洼陷的关系,然后以杨... 黔东北黑色泥岩盆地中菱锰矿的品位普遍偏低,高品位的块状菱锰矿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并非稳定存在,弄清菱锰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为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文章首先从区域尺度分析了菱锰矿矿床分布与黑色泥岩盆地内部次级洼陷的关系,然后以杨家湾锰矿床为例,分析了同一次级洼陷内锰品位与含锰岩系厚度和矿层厚度的相关性。最后选取次级洼陷内的典型探井,从矿石的结构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规律等微观尺度,研究了菱锰矿矿床的垂向非均质性,探讨了黑色泥岩盆地中菱锰矿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菱锰矿主要赋存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大塘坡组一段底部,锰矿品位与矿层厚度呈正相关,高品位的锰矿主要为泥晶结构的块状菱锰矿,平面上主要分布于黑色泥岩盆地的次级洼陷沉积中心;锰矿层在横向上并非稳定的均质沉积,从洼陷中心到洼陷边缘,菱锰矿的品位逐渐降低;锰矿层与粉砂质泥页岩交互沉积,具有很强的垂向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黑色泥岩盆地 非均质性 菱锰矿 大塘坡组 黔东北
下载PDF
贵州铜仁高地“大塘坡式”锰矿的成矿机制——硫、碳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3
19
作者 裴浩翔 李延河 +1 位作者 付勇 占朋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1-662,共12页
“大塘坡式”锰矿在我国华南黔湘渝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最重要的锰矿资源类型之一。它的形成与新元古代Sturtian雪球事件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成矿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贵州铜仁地区新近发现的高地超大型锰矿和共伴... “大塘坡式”锰矿在我国华南黔湘渝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最重要的锰矿资源类型之一。它的形成与新元古代Sturtian雪球事件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成矿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贵州铜仁地区新近发现的高地超大型锰矿和共伴生黑色页岩中的微量硫酸盐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菱锰矿等碳酸盐岩及有机碳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该类型锰矿的成矿环境和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高地锰矿大塘坡组一段含锰黑色页岩和锰矿石中硫酸盐的含量很低,为30.9~20439.7μg/g,平均3322.5μg/g,硫酸盐的δ^34SVCDT为51.5‰~68.1‰,平均60.4‰。冰碛岩上部铁丝坳组含砾杂砂岩中黄铁矿的δ^34SVCDT为26.8‰~59.6‰,平均52.1‰;上覆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和锰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VCDT为53.7‰~65.6‰,平均63.3‰,与前人在该区域其它矿区得到的结果一致,与硫酸盐的δ^34SVCDT值差别不大;黑色页岩和锰矿石全岩的δ^34SVCDT为41.4‰~63.9‰,平均55.7‰。同一样品中,硫酸盐的δ^34S均高于全岩的值,但差异不大。铁丝坳组顶部含砾杂砂岩的δ^13Ccarb为–11.3‰~–8.3‰,平均–9.6‰,δ^13Corg为–31.7‰~–30.1‰,平均–30.9‰;大塘坡组一段黑色页岩和锰矿石的δ^13Ccarb为–12.4‰~–4.6‰,平均–8.5‰,δ^13Corg为–34.3‰~–32.6‰,平均–33.6‰,二者在含锰段同步下降,有机碳含量明显升高,说明有机质对锰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提出,大塘坡式锰矿形成于滨浅海相半封闭性的断陷盆地之中,含锰地层中δ^34S异常高的黄铁矿是在氧化还原分层明显的静水环境中,由δ^34S异常高的孔隙水硫酸盐在成岩过程中几乎全部还原形成的,而海水硫酸盐的δ^34S正异常与雪球事件、生物爆发和沉积演化等密切相关。雪球融化之后,在断陷盆地的浅层海水中,生物活动和光合作用强盛,氧浓度高,海水中Mn^2+不断被氧化形成氧化锰并从海水中沉淀出来,而深部还原缺氧富Mn^2+的海水不断越过构造脊进来补充。浅层海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死亡后沉降于海底,导致断陷盆地底部有机质大量聚集,氧逸度急剧下降。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氧化锰被沉积物中大量有机质全部还原为Mn^2+,有机质本身被氧化为CO3^2-,二者结合形成菱锰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式锰矿 硫酸盐 硫同位素 碳同位素 成矿模型
下载PDF
黔东松桃大塘坡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相带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雨 周琦 +6 位作者 袁良军 潘文 张遂 余文超 王萍 徐源 洪万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6,共7页
在大塘坡矿区钻孔编录与野外地层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有关大塘坡式锰矿的研究成果,对大塘坡矿区的锰矿相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大塘坡地区含锰岩系、菱锰矿体的沉积厚度等值线以及菱锰矿体的品位等值线研究表明,矿体... 在大塘坡矿区钻孔编录与野外地层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有关大塘坡式锰矿的研究成果,对大塘坡矿区的锰矿相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大塘坡地区含锰岩系、菱锰矿体的沉积厚度等值线以及菱锰矿体的品位等值线研究表明,矿体的走向与大塘坡地区沉积盆地长轴方向一致,为北东60°左右,存在一大两小3个锰矿沉积中心。同时对大塘坡地区盆地中心矿体结构构造的研究表明矿体可分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3个相带,其中中心相以气泡状和块状菱锰矿为主,伴随有软沉积变形层理等特殊构造,一般为多层矿;过渡相以条带状菱锰矿为主,块状菱锰矿为辅,主要为单层矿;边缘相主要为薄层条带状锰矿与炭质页岩互层,主要为单层矿。该相带分布受古天然气泄漏控制,喷溢口的分布与锰矿沉积中心基本重合,且从中心相到过渡相再到边缘相含锰岩系厚度、矿体厚度以及矿体品位逐渐降低,它们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南华纪 大塘坡组 锰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