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geochemistry of River Water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Datong River Basin,China:Implications of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Zhenxing LI Xiangquan HOU Xin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62-975,共14页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Datong River Basin,a tributary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NW China.Multiple approaches were applied to data from 52 wa...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Datong River Basin,a tributary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NW China.Multiple approaches were applied to data from 52 water and 12 soil samples from the Muli,Jiangcang,and Mole basins to estimate the chemical component concentrations and to analyz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origins in this coal mining-affected river basin.Coal mining has enhanced the weathering of the lithosphere in the study region.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in the river range from 145.4 to 701.9 mg/L,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for rivers.Ion concent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s increase around mining areas.River geochemistr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coal mining activity,carbonate weathering,and silicate weathering,with variances of 33.4%,26.2%,and 21.3%,respectively.Ca^(2+),Mg^(2+),and HCO_(3)^(-)are mainly due to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calcite>dolomite);Si and K+are mainly from potassium(sodium)feldspar weathering;and Na+and SO_(4)^(2-)mainly from coal mine production.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river water ion origins from the study area is presented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al mining are proposed.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standard reference for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hemistry chemical weathering major ions coal mining datong river NE Tibet Plateau
下载PDF
Special Stamps: The Datong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2
《China Today》 2001年第12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The datong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Special Stamps
下载PDF
The water resource transfer in Datong river valley and its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
《Global Geology》 1998年第1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The water resource transfer in datong river valley and its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下载PDF
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作者 王新苑 张芮 +2 位作者 舒和平 柴尔政 李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探究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受水区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开展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2017—2021年受水区纵横向维度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的... 为探究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受水区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开展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2017—2021年受水区纵横向维度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17—2021年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较好;研究期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均值兰州新区最高,为0.78,对应等级为优秀;受水区耦合协调度由2017年的0.797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800,说明水资源承载力各子系统之间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产水模数、人均水资源量、单位耕地水资源量、降水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用水率是阻碍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 耦合协调度 障碍度 水资源承载力 引大入秦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淑芝 温得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周期和突变变化特征,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和双累积曲线定量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增幅分别为0.42℃·(10a)~(-1)和8.9 mm·(10a)~(-1)、5.6 mm·(10a)~(-1),年径流呈减少趋势,倾向率0.67×108m3·(10a)~(-1)。(2)径流集中度和不均匀系数呈微弱下降趋势,枯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年内分配更趋于均匀,集中期有推迟趋势,延迟速率为3.0 d·(10a)~(-1)。(3)年径流在44 a左右尺度上周期震荡明显,突变发生在1990年,突变后径流量减少3.52×108m3,流域冰川分布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无显著变化。(4)气候、人类活动对大通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7.7%和117.7%,降水量是流域来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跨流域调水是引起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大通河流域
下载PDF
青海大通河流域不同类型青杄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祁海玉 付振杰 +3 位作者 赵昌宏 张玉海 刘桂英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90,共12页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和青杄×油松林,在不同类型林地内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以“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pH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土壤C/N、C/P和N/P,比较不同林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青杄针阔混交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青杄×油松林),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高于青杄针阔混交林;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pH值介于7.88~8.41,青杄×红桦林和青杄×白桦林的土壤pH值显著小于其他类型青杄林(P<0.05);5种类型青杄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高于0~20 cm土层土壤。②青杄针阔混交林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青杄纯林;2个土层均以青杄纯林土壤C/N和C/P最小,青杄×油松林的土壤N/P最小。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体积质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C/P、有机碳含量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青海大通河流域,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相比,青杄针阔混交林明显提高了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杄林 林分类型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大通河流域
下载PDF
大通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温得平 历明月 弋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93-602,共10页
大通河流域是青海和甘肃两省重要的调水水源.它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径流变化归因识别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了大通河流域1961—2020年气象水文要素的演... 大通河流域是青海和甘肃两省重要的调水水源.它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径流变化归因识别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了大通河流域1961—2020年气象水文要素的演变,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评估了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60年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气温、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39℃·(10 a)^(-1)、9.1 mm·(10 a)^(-1),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年径流于1990年发生突变,上游增加,中下游衰减明显,受水库调蓄影响汛期径流比重减小,年内分配趋于均衡;大通河流域以草地为主,研究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未发生明显变化.流域冰川萎缩严重,面积减小20.9 km^(2),储量减少2.99 km^(3),冰川年消融量0.37×10^(8) m^(3),约占径流的1.3%;气候变化为流域上游径流增加的根源,降水的影响远大于潜在蒸散发和气温,跨流域调水是中下游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对中游的影响高于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河流域 径流演变归因 弹性系数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土地利用
下载PDF
近67年大通河流域径流量时序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8
作者 陈丽丽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5期372-375,385,共5页
为有效掌握大通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精准服务水资源管理,本文采用流域控制站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均匀系数分析法、完全调节系数法、一元线性回归法、5年滑动平均法、Maa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大通河流域径流量从年内... 为有效掌握大通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精准服务水资源管理,本文采用流域控制站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均匀系数分析法、完全调节系数法、一元线性回归法、5年滑动平均法、Maa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大通河流域径流量从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变异年份及演变趋势多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通河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极值比相差较大,径流主要集中在7、8、9月份,随着年份的延长,年内分配越来越均匀,集中程度越来越弱;年际变化较稳定,出现显著性减小趋势;近67年来,径流量共减少了4.08亿m^(3),减小率为0.061亿m^(3)/a,跨流域调水是造成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径流量在1961年、2003年、2010年出现变异。研究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河湖管理、工农业生产用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趋势 大通河 研究
下载PDF
预应力空腹桁架渡槽施工技术
9
作者 冯凯 强蕾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S02期113-116,126,共5页
青海引大济湟工程39号渡槽位于拦隆口镇卡阳景区,全长178 m,共5跨,该工程采用空腹桁架整体浇筑逐跨张拉完成后进行槽身施工的方案。其中4跨单跨长度为40 m的槽身位于桁架下弦杆上方,共5跨。从工程下承式空腹桁架式渡槽所需材料设备、模... 青海引大济湟工程39号渡槽位于拦隆口镇卡阳景区,全长178 m,共5跨,该工程采用空腹桁架整体浇筑逐跨张拉完成后进行槽身施工的方案。其中4跨单跨长度为40 m的槽身位于桁架下弦杆上方,共5跨。从工程下承式空腹桁架式渡槽所需材料设备、模板和脚手架安装方式、混凝土施工方案、预应力施加过程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模板施工的稳定性进行了安全演算,并对工程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大济湟工程 预应力 空腹桁架 渡槽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洞庭湖出流对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影响分析
10
作者 江磊 曾子悦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0期8-11,共4页
荆江河段洪水位受洞庭湖出流顶托的影响,研究顶托影响的幅度和范围有助于深入认识长江干流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基于实测水文资料设计了长江干流与洞庭湖不同的洪水遭遇组合,通过建立长江干流宜昌—大通的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 荆江河段洪水位受洞庭湖出流顶托的影响,研究顶托影响的幅度和范围有助于深入认识长江干流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基于实测水文资料设计了长江干流与洞庭湖不同的洪水遭遇组合,通过建立长江干流宜昌—大通的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洪水遭遇组合下洞庭湖出流对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壅高幅度及壅高影响范围。结果表明: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壅高幅度与城陵矶出流强度呈正相关,顶托影响随着上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影响范围与城陵矶出流强度呈正相关,考虑最不利的遭遇情况,对上游河段的影响范围至少到沙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顶托 荆江河段 洞庭湖 城陵矶 江湖关系 宜昌—大通河段
下载PDF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管控建议
11
作者 刘维军 荣月静 《青海草业》 2024年第2期32-37,41,共7页
自然保护区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珍贵自然遗迹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发挥了重大作用。基于对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刻理解和认识,从实际载畜量、农业生产值及植被覆盖度等方面总结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现状,对自然保... 自然保护区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珍贵自然遗迹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发挥了重大作用。基于对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刻理解和认识,从实际载畜量、农业生产值及植被覆盖度等方面总结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现状,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权属、体制机制及社区建设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发展问题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应从体制机制、资金、人才及科技等多方面加强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问题 管控建议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氮肥对大通河上游退化草地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景美玲 马玉寿 +2 位作者 李世雄 王彦龙 李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8-523,共6页
为提高祁连县高寒草地草场牧草产量、有效恢复轻度退化草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尿素作为氮源,探讨不同氮肥水平对祁连地区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地上植物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 为提高祁连县高寒草地草场牧草产量、有效恢复轻度退化草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尿素作为氮源,探讨不同氮肥水平对祁连地区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地上植物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减少,植被盖度、高度显著增加(P<0.05),地上植物量与禾草地上植物量显著提高(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全磷含量、速效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速效磷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H值呈逐渐减小趋势。结论:施氮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有改善作用,150kg·hm-2为最适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河上游 草地施肥 群落特征 地上植物量
下载PDF
大通河上游16种多年生禾草引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景美玲 马玉寿 +1 位作者 李世雄 王彦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8,共13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青海祁连山大通河上游地区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以丰富人工草地的建植、快速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于2012年引进了适于青藏高原栽培的16种禾本科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进行了... 为筛选出适宜在青海祁连山大通河上游地区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以丰富人工草地的建植、快速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于2012年引进了适于青藏高原栽培的16种禾本科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进行了研究与综合评价。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虉草不能越冬,其余15个牧草品种能安全越冬;青牧1号老芒麦、同德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无法完成生育期,其余12个牧草品种能完成生育期。2013-2014年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植物量最高,为479.13g/m^2,阿坝披碱草次之。阿坝披碱草种子产量最高,为98.30g/m^2。梭罗草营养价值显著高于其他牧草品种。将高度、地上植物量、地下植物量、草籽产量、粗蛋白含量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为:阿坝披碱草、垂穗披碱草、青海扁茎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短芒披碱草综合价值高,适宜在青海祁连山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大通河上游 引种试验 地上植物量
下载PDF
以树木年轮资料重建黄河上游大通河480年以来6—7月径流变化历史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军艳 刘禹 +3 位作者 蔡秋芳 包光 孙铂 宋慧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通过分析祁连山地区的3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样本,发现大通河河水补给区祁连山地区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与大通河6—7月径流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大通河1525—2009年以来6—7月径流变化历史,重建的径流变化序列中存在5... 通过分析祁连山地区的3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样本,发现大通河河水补给区祁连山地区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与大通河6—7月径流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大通河1525—2009年以来6—7月径流变化历史,重建的径流变化序列中存在5个丰水期:1530—1555、1576—1586、1733—1760、1776—1786、1855—1912和5个枯水期:1670—1680、1691—1730、1814—1836、1926—1942、1964—1978年,在径流偏少的枯水时段,径流量的标准差较大,在径流偏多的丰水时段,径流量的标准差较小;另外,在径流偏少较多的时段以及在径流偏多较多的时段,其标准差σ都比较大,表明在旱或涝较严重的时段,其径流的年际变化均较大。功率谱分析发现重建的近450年来大通河6—7月径流存在准2a(2.04~2.3)、准50a(50~57)、100a、133a和200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径流 祁连山 大通河
下载PDF
引大济湟工程TBM挤压大变形卡机计算分析与综合防控 被引量:34
15
作者 黄兴 刘泉声 +2 位作者 彭星新 雷广峰 魏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62-2972,共11页
针对青海省引大通河济湟水河(引大济湟)工程频繁遭遇挤压大变形和卡机灾害难题,基于挤压大变形本构模型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卡机事故预测分析理论,提出了挤压大变形和卡机计算方法,进行了引大济湟工程TBM掘进围岩挤压大变形与卡机计... 针对青海省引大通河济湟水河(引大济湟)工程频繁遭遇挤压大变形和卡机灾害难题,基于挤压大变形本构模型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卡机事故预测分析理论,提出了挤压大变形和卡机计算方法,进行了引大济湟工程TBM掘进围岩挤压大变形与卡机计算,结果表明:(1)TBM穿越F5断层区段时,当扩挖间隙为10 cm时,开挖卸荷后护盾所受摩阻力将达到推进系统提供的最大推力,易发生卡机事故;(2)挤压变形、围岩-护盾接触面积和护盾所受摩阻力随停机时间不断增大,停机1 d内增大的速率越来越大,停机后7 d起,围岩流变速率和护盾所受摩阻力增加速率均减缓,直到停机后13 d时,围岩-护盾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护盾所受摩阻力趋于稳定。同时为了防止和控制卡机事故,对该工程后续施工提出了最佳扩挖间隙和许可停机时间等卡机综合防控的3个对策:即扩挖间隙至少要增大到15 cm,此时停机初始时刻不发生卡机,许可停机时间为2 d;扩挖间隙增大到18 cm时,许可停机时间为4 d;扩挖间隙增大到20 cm时,就选取的围岩条件下,停机7 d内TBM基本不发生卡机,7 d后也很容易克服卡机。提出的卡机防控措施对引大济湟工程TBM安全高效掘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得到工程实际控制对策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大济湟 隧道掘进机(TBM) 挤压大变形 卡机 防控
下载PDF
长江大通站输沙量时间序列分析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应铭 李九发 +1 位作者 万新宁 沈焕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7,共5页
长江来水来沙直接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以至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大通站作为长江河口的第一个关键界面,有近50年左右的输沙量和流量连续观测资料(1953~2001年).利用肯德尔、有序聚类和熵谱分析等方法,着重对输沙量时间序列进行了统... 长江来水来沙直接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以至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大通站作为长江河口的第一个关键界面,有近50年左右的输沙量和流量连续观测资料(1953~2001年).利用肯德尔、有序聚类和熵谱分析等方法,着重对输沙量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大通站径流量在保持稳定的情势下,输沙量在过去49年中有明显的下降.输沙量变化主要呈跳跃式下降,同时表现出16年左右周期性阶梯下降规律,1968年和1984年分别为阶梯下降的跳跃点.尤其1984年后,年均输沙量比1984年前下降26.4%,且最大值未超过1984年前的平均值.输沙量减少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末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实施,使长江上游的来沙减少,这是大通站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长江流域内水利工程的拦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大通站 长江河口 水利工程 径流量 观测资料 河口 下降 有序聚类 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FloodArea模型的大通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41
17
作者 谢五三 田红 卢燕宇 《暴雨灾害》 2015年第4期384-387,共4页
利用流域内所有国家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共39站逐小时降水实况、过程降水量和降水落区预报、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以及实地灾情调查等资料,采用Flood Area模型的暴雨淹没情景,对2013年7月5日20时—6日20时大通河流域出... 利用流域内所有国家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共39站逐小时降水实况、过程降水量和降水落区预报、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以及实地灾情调查等资料,采用Flood Area模型的暴雨淹没情景,对2013年7月5日20时—6日20时大通河流域出现的历史罕见强降水时段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及效果检验。模拟结果表明:大通河流域中上游水位上涨明显,大部地区涨水超过1 m,部分支流水位上涨超过3 m,竹阳乡、酉华乡和乔木乡的局部地区涨水超过6 m。灾情调查检验表明,对于洪水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Flood Area模拟值与实况值均较为吻合,表明Flood Area模型在大通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洪水淹没模拟效果,可用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FloodArea 风险评估 淹没模拟 大通河流域
下载PDF
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军锋 闫莉 +2 位作者 崔玉香 徐晓琳 马秀梅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5期88-91,共4页
以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运行后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分析工程建设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并相应提出优化工程运行方式、建设生态放水设施、过鱼道等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尽量减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表明,在采取严格环境保护... 以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运行后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分析工程建设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并相应提出优化工程运行方式、建设生态放水设施、过鱼道等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尽量减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表明,在采取严格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工程运行后引水枢纽的下泄水量可满足大通河生态水量要求,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可维持一定种群和资源量,从生态环境角度论证该工程建设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大济湟工程 生态环境 水文情势 鱼道
下载PDF
祁连山大通河源区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冻土地温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秀敏 盛煜 +4 位作者 吴吉春 陈继 李静 曹元兵 李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93,共8页
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大通河源区高寒植被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计算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表征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指标。根据已有的等效高程模型得到植被采样点的冻土地温,并基于冻土地温时空转换模式得到一个温度从低到高... 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大通河源区高寒植被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计算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表征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指标。根据已有的等效高程模型得到植被采样点的冻土地温,并基于冻土地温时空转换模式得到一个温度从低到高的温度梯度带,通过分析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冻土地温梯度的变化探讨了多年冻土环境变化对高寒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土地温的升高,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呈上升—降低—上升趋势,并在季节冻土区内达到最大值;植被类型由高山稀疏植被向高寒草甸演替,高寒草甸向高寒沼泽草甸演替,最终向高寒草甸演替。相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地温带具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高山稀疏植被和高寒灌丛随着地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具有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的3个多样性指数随地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且在较高冻土地温环境下,高寒草甸的3个多样性指数高于高寒沼泽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冻土地温 大通河源区
下载PDF
考虑河流生态需水约束的调水规模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丹 鲍军 +4 位作者 李想 尹冬勤 王芳 许凤冉 穆祥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7-929,共13页
为减少以调水和蓄水工程为主体的区域水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通河为研究对象,筛选9种水文学方法计算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关键控制断面12种不同的生态流量过程,基于过去60年径流时空分布以及水-能源-生态(water-energy-ecosyste... 为减少以调水和蓄水工程为主体的区域水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通河为研究对象,筛选9种水文学方法计算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关键控制断面12种不同的生态流量过程,基于过去60年径流时空分布以及水-能源-生态(water-energy-ecosystem,WEE)纽带模型,开展生态调度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大通河干流河道内生态流量过程沿程增加,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断面年生态需水总量分别为1.62亿~14.54亿m^(3)、2.46亿~22.04亿m^(3)和2.88亿~25.46亿m^(3),且均以Q90_Q50方法为最大,Tennant(10%)方法为最小;在不同生态需水约束下,引大济湟工程调水规模介于2.25亿~8.81亿m^(3),占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8%~30.5%;生态需水保障率整体表现为非汛期高于汛期,上游高于下游。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为合理确定调水规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方法 水-能源-生态纽带 调水规模 大通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