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vid's Deer Comes Home
1
《China Today》 2001年第6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davids deer Comes Home
下载PDF
不同光照时长对麋鹿茸生长和繁殖季的溢出效应
2
作者 孟庆辉 夏志强 +9 位作者 单云芳 李俊芳 胡华刚 肖璇 白加德 钟震宇 孟秀祥 张付贤 柏超 张成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68-4376,共9页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月进行光照时长处理实验,依次分组为:自然光照(对照组)、缩短光照2h、延长光照3h和6h;记录实验麋鹿解角日期,红外测量新茸再生速度,测定脱落的麋角形态参数,并持续追踪记录翌年发情期等级序位、打斗、交配、繁殖绩效等参数。结果显示:持续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提前(8.5±0.4)d、缩短2.93cm(P<0.01,n=3)、减轻9.81g(P<0.01,n=3);延长3h光照(10L∶14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推迟(10.5±0.3)d、增长5.47cm(P<0.01,n=6)、增加18.64g(P<0.01,n=6);延长6h光照(12L∶12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推迟(13.5±0.6)d、增长10.43cm(P<0.01,n=6)、增加44.31g(P<0.01,n=6)。光照时长对麋角切片重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n=6),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减轻(0.1230±0.0561)g/片;延长光照3h(10L∶14D)、6h(12L∶12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增加(0.1200±0.0318)g/片、(0.3133±0.0618)g/片;冬季延长光照可明显增加夏季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和爬跨时长,增加发情持续天数、累积持续时间,增加查验母鹿发情、维护领地和圈群次数,提高交配成功率。综上所述,麋角脱落与光照时长之间密切相关,冬季持续光照时长变化对麋角脱落日期及繁殖产生了溢出效应,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不同光照对麋角脱落及新茸再生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可指导鹿科动物鹿茸产量提高、育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角 生茸周期 光照时长 等级序位 繁殖优势 北京麋鹿苑
下载PDF
David's Deer Natural Preserve
3
作者 XIAO ZHUANG 《Women of China》 1997年第2期56-56,共1页
China is the ground for championing the survival of David’s deer. In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the endangered deer has increased six times, creating three world records of the number for David’s deer living in the wi... China is the ground for championing the survival of David’s deer. In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the endangered deer has increased six times, creating three world records of the number for David’s deer living in the wild, the species’ fertility rate and survival Located in Dafe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David’s Deer Natural Preserve covers 1.000 hectares of land Established in 1986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World Nature Fund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vids deer Natural Preserve
原文传递
基于“3S”技术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垚 王敏 +4 位作者 肖志豪 唐瑶 方芳 李鹏飞 刘胜祥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3期16-20,共5页
利用1987年、2006年和2010年的Landsat 5 TM遥感影像及地形图,分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6年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87.84 hm2和227.92 hm2,水域、草地和沼泽有所减少,... 利用1987年、2006年和2010年的Landsat 5 TM遥感影像及地形图,分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6年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87.84 hm2和227.92 hm2,水域、草地和沼泽有所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减少了337.53 hm2。2006~201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273.64 hm2,耕地、林地和沼泽均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71.86 hm2。围堤修建、意杨栽种和耕地开垦导致了湿地退化、土壤旱化,是引起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3s”技术 驱动力分析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迁地麋鹿对野鸭湖植被的保护性生物控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芳 钟震宇 +7 位作者 郭子良 胡巧立 段建彬 程志斌 陈颀 郭青云 白加德 孟庆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15-7730,共16页
利用食草动物来管理自然保护地的植被平衡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一方面可提升动物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取食规模,改变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对自然保护地生态平衡管理的目的。基于此于2021年6月5日引入4头麋鹿(2雄2雌),对野鸭湖自... 利用食草动物来管理自然保护地的植被平衡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一方面可提升动物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取食规模,改变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对自然保护地生态平衡管理的目的。基于此于2021年6月5日引入4头麋鹿(2雄2雌),对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的"芦苇优势群落"采取保护性的生物控制研究,从项目的实施来看:1)单纯收割不能控制芦苇的生长扩张;对芦苇区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限,未改变芦苇区系结构;2)麋鹿引入该区域后,通过取食、游泳、躺卧和踩踏等活动有效控制了芦苇和香蒲的过度扩张;1年后芦苇和香蒲面积下降了21.96%,为三棱水葱、水蓼等提供了生长空间,逐渐形成了仍以芦苇和香蒲为主且更多样的湿地环境;3)增加滩涂和开阔水面等景观,使多样性指数进一步提升,未改变周边区系湿地生态结构;4)麋鹿迁入可降低野鸭湖"脆弱物种"芦苇区系的丰富度,由引入前的(r=3.67)下降到引入后的(r=1.97);麋鹿迁入提升了野鸭湖植被区系物种多样性,芦苇区系的多样性指数由引进前的(r=0.90)上升到引进后的(r=2.11);麋鹿引入的第一年结果显示,整个引入区域的植被多样性指数由r=0.51上升到r=0.91。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芦苇区系植被均匀度显著下降,由引入前的(r=0.68)下降到引入后的(r=0.36)。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芦苇区系优势度下降:由引入前的(r=0.22)下降到引入后的(r=0.07)。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地上植物生物量下降: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由引入前的(2334.78±841.36)g/m^(2)下降到引入后的(732.16±245.10)g/m^(2);单位面积的地上可摄入干物质量由引入前的(201.87±73.11)g/m^(2)下降到引入后的(57.65±18.62)g/m^(2)。引入前共记录到野生植物64种27科56属,引入后该区域共记录到野生植物76种29科64属,相比引入前植物种类数量略微上升。引入区植物区系分化强度有所变化,未表现出差异。引入前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8.25;引入后为9.06,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放牧 保护性生物控制 应用生态学 麋鹿迁地保护 野鸭湖湿地
下载PDF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被引量:4
6
作者 曾岩 蒋志刚 +4 位作者 李春旺 阎彩娥 张林源 夏经世 唐宝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1,共4页
In 1999, we observed six Père David’s deer calves (3 male and 3 female), which were born in the Beijing Milu Park to study the synchronization of action and grouping behavior in those calves. The observation beg... In 1999, we observed six Père David’s deer calves (3 male and 3 female), which were born in the Beijing Milu Park to study the synchronization of action and grouping behavior in those calves. The observation began in the second week of their births until their weaning, altogether, we collected 4 320 behavioral records. We established two indexes, the Index of Activity Synchrony, A, and Daily Frequency of Calves in the Same Cohort, P, for measuring aggregate behaviour in calves. Before their weaning, the calves synchronised their activity (A=0.87±0.006), and they stayed in same cohort most of the time (P=0.86±0.012). No sexual segregation behaviour was found in the calv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 (F=0.075, P=0.788, df=1) and P (F=0.489, P=0.497, df=1) in the calves of the same sex or between opposite sex. However, Index A and P changed significantly as the ages of the calves increased. Daily frequency of calves stayed in the same cohort could not present aggregation tendency of calves exactly. At 4 week old, calves expressed the highest activity synchro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幼仔 活动同步性指数 同性聚群
下载PDF
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驯养保护的生态对策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盈盈 鲍连艳 +1 位作者 赛道建 王加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74-76,共3页
大丰麋鹿保护区功能区驯养研究结果表明 ,麋鹿喜欢饲料丰富、林荫遮蔽的生境 .随着鹿群数量的增加 ,应采取扩大有效利用面积、加强轮放饲养、人工补饲等措施和对策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麋鹿种群不断扩大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
关键词 麋鹿驯养 保护功能区 改善对策
下载PDF
苏北滨海湿地麋鹿恢复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丁玉华 朱梅 任义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麋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麋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麋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麋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半散养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2004年的706头,年均出生率21.7%,鹿群年均增长率为17.5%,现已繁殖了子四代;野生放养麋鹿由31头增加到2004年的41头,年均出生率为16.3%,年均增长率为9.0%,且于2003年、2004年各产1头完全属野生的子二代。产仔季节相由引进时的紊乱已调整至目前的规律性产仔。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种群繁殖很成功,其寿命、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全适应了黄海湿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麇鹿 苏北滨海 湿地 野生种群 散养种群
下载PDF
圈养麋鹿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成林 王铜铜 +8 位作者 郑常明 罗毅 吴秀山 刘燕 贾婷 李莹 杨明海 佘锐萍 张金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89-92,共4页
为了查找北京动物园饲养麋鹿发病死亡的原因,采用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PCR扩增技术等方法进行病原查找和鉴别,并进行综合判定.结果发现:1在病变组织中没有分离到致病细菌;2在经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肝脏细胞浆内观察到... 为了查找北京动物园饲养麋鹿发病死亡的原因,采用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PCR扩增技术等方法进行病原查找和鉴别,并进行综合判定.结果发现:1在病变组织中没有分离到致病细菌;2在经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肝脏细胞浆内观察到少量的棕色颗粒;3在肝脏、脾脏、肾脏组织细胞中均见有直径约150~200 nm的圆形带囊膜的病毒样粒子;4经PCR方法鉴定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病理变化,确诊本次麋鹿是因感染疱疹病毒发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PCR 免疫组织化学 疱疹病毒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麋鹿体型的性二型及生长发育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志斌 张林源 +5 位作者 刘艳菊 钟震宇 王丽斌 单云芳 李俊芳 陈颀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乳动物。本文对147头麋鹿(♀57头,♂90头),幼体、亚成体和成体及0~4岁以上雌性5个年龄段、0~5岁以上雄性6个年龄段的14个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幼体不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各体型参数中,体质量的体型性二型现象最明显,其性二型指数在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发育阶段分别为0.995、1.381和1.423,显著递增;0~2岁期间麋鹿生长发育迅速,但不存在雌、雄两性之间的显著差异;雌性麋鹿1~2岁达到性成熟,3岁达到成年;雄性麋鹿5岁以上达到成年。受食物状况、种群密度、气候条件、温度等生境因子的影响,麋鹿体型大小和体型性二型性指数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体质量 体型 性二型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麋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被引量:116
11
作者 蒋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麋鹿为实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区别了“姿势”、“动作”和“环境”,分解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然后根据行为的适应和社群机能归类,建立了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PAE编码分类... 以麋鹿为实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区别了“姿势”、“动作”和“环境”,分解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然后根据行为的适应和社群机能归类,建立了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以集合论为基础,明确了动物行为的三要素:姿势、动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笼统地将动物的姿势、动作和行为混为一谈的做法,区分了动物行为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行为要素编码方法为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记录了有关麋鹿的姿势、动作和行为达200多种,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PAE 编码系统 行为谱
下载PDF
北京麋鹿苑脊椎动物调查报告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卫 高武 +4 位作者 高立杰 胡东 张林源 靳旭 赵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0-56,共7页
麋鹿苑脊椎动物173种,隶属63科,29目.其中鱼类5目,9科,20种;两栖、爬行类3目,5科,8种;鸟类15目,4l科,133种;兽类6目,8科,12种.麋鹿苑脊椎动物的分布类型中,古北型41种,东洋型22种,东北型(东北地区及附近地区)22种,全北型15种,季风型9种... 麋鹿苑脊椎动物173种,隶属63科,29目.其中鱼类5目,9科,20种;两栖、爬行类3目,5科,8种;鸟类15目,4l科,133种;兽类6目,8科,12种.麋鹿苑脊椎动物的分布类型中,古北型41种,东洋型22种,东北型(东北地区及附近地区)22种,全北型15种,季风型9种,东北-华北型7种,华北型(主要分布于华北区)2种,东北型(东部为主)1种,中亚型(中亚温带干旱区)1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种,南中国型2种,不易归类的,其中不少分布较广泛的29种.麋鹿苑鱼类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其次还有东洋区印度平原鱼类,缺少北温带北部的北方平原鱼类.麋鹿苑脊椎动物的适应类型中,依赖湿地的41种,部分依赖湿地的有8种,不依赖湿地的有103种.麋鹿苑及其附近地区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6种,北京市一级保护的14种,北京市二级保护的5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麇鹿苑 区系
下载PDF
南黄海湿地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玉华 任义军 +1 位作者 朱梅 徐惠强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从1986年开始,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开始,麋鹿产仔期间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通过种群动态监测并编制麋鹿生命表;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鹿进行称重... 从1986年开始,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开始,麋鹿产仔期间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通过种群动态监测并编制麋鹿生命表;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鹿进行称重,分析鹿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观察麋鹿行为,并予以统计分类.研究表明:麋鹿已有了良好的繁殖能力,生命周期、野生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表达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已完全适应了南黄海湿地生态环境.说明野生麋鹿种群恢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南黄海 湿地 野生种群
下载PDF
麋鹿的分类地位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树苗 白加德 +5 位作者 李夷平 陈颀 梁兵宽 李俊芳 李俊生 常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5-1042,共8页
麋鹿是我国特有重点保护鹿科动物,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从乌邦寺建群到现今遍布世界的多个小种群来看,麋鹿的数量在逐步增长,生存力和繁殖力未发现有明显下降。麋鹿极小种群复壮造成其中性遗传多样... 麋鹿是我国特有重点保护鹿科动物,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从乌邦寺建群到现今遍布世界的多个小种群来看,麋鹿的数量在逐步增长,生存力和繁殖力未发现有明显下降。麋鹿极小种群复壮造成其中性遗传多样性极度趋同,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极高,理论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潜力。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和保护管理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麋鹿的分类地位、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我国麋鹿进化地位、遗传多样性状况,加强我国麋鹿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以及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分类地位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FAHP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栖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星 张林源 +4 位作者 刘艳菊 白加德 张树苗 程志斌 杨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半散养及圈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的栖息环境,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13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种群作了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生物环境因素对于麋鹿的栖...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半散养及圈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的栖息环境,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13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种群作了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生物环境因素对于麋鹿的栖息环境影响最大,其中地表植被丰富度和麋鹿自然取食的物种多样性是最重要的2项评价指标.13个麋鹿种群中,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优秀级,半散养式管理的麋鹿种群栖息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圈养管理的麋鹿种群的栖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栖息环境 评价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演示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6,9,共3页
本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研制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演示系统。该系统以 WINDOWS98窗口环境为平台 ,融图、文、声、像、数据库、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 本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研制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演示系统。该系统以 WINDOWS98窗口环境为平台 ,融图、文、声、像、数据库、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以及三维动画技术集成到计算机中 ,可使原本单调的静态材料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 ,全方位展示该保护区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保护区 麋鹿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演示系统 石首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夷平 高琳 +2 位作者 白加德 陈颀 张树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8-1113,共6页
动物粪便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是其机体和环境病原体数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反映动物生存状态的指标。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是世界物种重引进... 动物粪便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是其机体和环境病原体数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反映动物生存状态的指标。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是世界物种重引进项目的成功范例。为了监测麋鹿种群的健康状况,研究麋鹿种群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生存状态,采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于2019年1—12月共采集麋鹿种群新鲜粪便480份(每个季节采样120份),分析麋鹿感染寄生虫的情况。根据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麋鹿种群粪便中寄生虫卵进行镜检计数。结果表明:圆线虫类(Strongylata-like)为麋鹿肠道优势寄生虫,年平均感染率最高,为33.96%,年平均感染丰度最高,为(60.21±7.38)个/g。从季节来看,夏秋感染率相对高于春冬;夏季感染强度和丰度均高于春冬;夏季寄生虫类别数高于冬季。建议加强麋鹿核心区水域的循环和定期消毒,保证麋鹿饮用水、草料和地面的清洁卫生。本研究为麋鹿的科学管理及适时人工干预提供了数据基础,将促进我国麋鹿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肠道寄生虫 季节性感染 群落指数
下载PDF
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的首次发现与探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玉华 李鹏飞 +4 位作者 张玉铭 杨涛 姚毅 蔡家奇 孙华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3-498,共6页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步进入正常脱落生茸。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麋鹿骨质角在夏季脱落,与个体年龄、体膘、内分泌机能调节和基因突变等体内因素有直接关系外,与光周期、气温及食物相关物质含量等体外因子相关联。本文首先对麋鹿夏季脱角的体外因子进行了观察研究。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仍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骨质角 夏季脱落 首次发现
下载PDF
湖南淡水虾类两新种(十足目:匙指虾科:米虾属)(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照良 梁象秋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报道湖南省淡水匙指虾科米虾属两新种。窄肢米虾Caridinaangustipessp nov 与保靖米虾C baojingensisGuo ,HeetBai ,1992近似 ,但新种额角长 ,上缘具 15~ 2 7齿 ,下缘具 3~ 6齿 ;雄性第一附肢内肢的内缘平直。棒肢米虾C clavipessp n... 报道湖南省淡水匙指虾科米虾属两新种。窄肢米虾Caridinaangustipessp nov 与保靖米虾C baojingensisGuo ,HeetBai ,1992近似 ,但新种额角长 ,上缘具 15~ 2 7齿 ,下缘具 3~ 6齿 ;雄性第一附肢内肢的内缘平直。棒肢米虾C clavipessp nov 略似窄肢米虾C angustipes,但前者雄性第一附肢内肢末端尖细 ,内缘刺少 ;雄性第二附肢雄附肢短而细 ,内缘仅具 1刺 ,末端仅具 4刺。正模标本保存在上海水产大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淡水虾类 新种 十足目 匙指虾科 米虾属
下载PDF
麋鹿沧桑命运与未来保护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付贤 孟庆辉 +6 位作者 蒋志刚 孟秀祥 程志斌 宋苑 白加德 丁玉华 温华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追踪分析,探究近千年来困扰麋鹿种群发展壮大的多重因素,提出种群保护与栖息地保护并重、强化疫病监测等保护对策,为麋鹿及其它大型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突破种群发展瓶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种群 发展史 发展隐忧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