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cross Nepal 被引量:3
1
作者 LUINTEL Nirajan MA Weiqiang +2 位作者 MA Yaoming WANG Binbin SUBBA Suni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5期305-312,共8页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for ass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bserved in recent decades.Regular monitoring of LST using satellite sensors such as MODIS has the a...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for ass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bserved in recent decades.Regular monitoring of LST using satellite sensors such as MODIS has the advantage of global coverage,including topographically complex regions such as Nepal.In order to assess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daytime and nighttime LST trend analysis from 2000 to 2017 using Terra-MODIS monthly daytime and nighttime LST datasets at seasonal and annual scales over the territory of Nepal was performed.The magnitude of the trend was quantified using ordinary linear regression,while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end was identified by the Modified Mann—Kendall test.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nighttime LST in Nepal increased more prominently compared to the daytime LST,with more pronounced warming in the pre-monsoon and monsoon seasons.The annual nighttime LST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05 K yr-1(p<0.01),while the daytime LST chang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LST and LST change was observed both during the day and the night.The daytime LST remained fairly unchanged in large parts of Nepal,while a nighttime LST rise was dominant all across Nepal in the pre-monsoon and monsoon seasons.Our results on LST trend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an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time nighttim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MODIS Nepal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Tritium concentration in soybean plants exposed to atmospheric HTO during nighttime and daytime
2
作者 Hui-Fang Shen Wei Li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4-51,共8页
Potted soybean plants were exposed to evaporate HTO for 1 h inside an exposure box at two different growth stage(flowering and podding stage, filling stage)during nighttime and day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tissuefree... Potted soybean plants were exposed to evaporate HTO for 1 h inside an exposure box at two different growth stage(flowering and podding stage, filling stage)during nighttime and day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tissuefree water tritium(TFWT) and 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OBT) in leaves and beans was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expos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quasi-equilibrium between the TFWT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ybean leaves and the HTO concentration of the ambient air moisture required more than 1 h to be reached. The relative TFWT concentrations in the nighttime represent about 1/2 to 2/3of the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in the day in the leaves compared to about 1/2 to 4/3 in the beans. The relative OBT concentrations under night conditions were about 2/5 to 1/2 of those under day conditions in the leaves, contrary to 1/2–7/10 for the beans. By developing tritium concentration assessment model with a short-term release of atmospheric HTO, w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he plant growth sta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叶片 氚浓度 植物 大气 白天 高浓度条件 游离水 评价模型
下载PDF
MODIS-Derived Nighttime Arctic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Nascent Trends and Non-Stationary Changes
3
作者 Reginald R. Musket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Arctic nighttime land-surface temperatures derived by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sensors onboard the NASA Terra and Aqua satellites are investigated. We use the local equator crossing ti... Arctic nighttime land-surface temperatures derived by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sensors onboard the NASA Terra and Aqua satellites are investigated. We use the local equator crossing times of 22:30 and 01:30, respectively, in the analysis of changes, trends and variations on the Arctic region and within 120° sectors. We show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days above 0°C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s over their decadal periods of March 2000 through 2010 (MODIS Terra) and July 2002 through 2012 (MODIS Aqua). The MODIS Aqua nighttime Arctic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0.2°C ± 0.2°C with P-value of 0.01 indicates a reduction relative to the MODIS Terra nighttime Arctic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1.8°C ± 0.3°C with P-value of 0.01. This reduction is a decadal non-stationary component of the Arctic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reduction is greatest, -1.3°C ± 0.2°C with P-value of 0.01 in the Eastern Russia— Western North American sector of the Arctic during the July 2002 through 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Aqua-Terra nighttime ARCTIC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TRENDS NON-STATIONARY CHANGES
下载PDF
Examination of Daytime Length's Influence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Jiaozhou Bay, China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东方 高振会 +2 位作者 张经 崔文林 石强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82,共13页
This study showed how the daytime length in Jiaozhou Bay affect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when solar radiation was sufficient for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Jiaozhou B... This study showed how the daytime length in Jiaozhou Bay affect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when solar radiation was sufficient for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Jiaozhou Bay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ytime length vs water 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Our study showed that daytime length and the variation controlled the cycle of water temperature flunctuation. Should the cyclic variation curve of the daytime length be moved back for two months it would be superimposed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The values of daytime length and temperature that calculated in the dynamical model of daytime length lag vs water temperature we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values. The light radiation and daytime length in this model determined the photochemistry process and the enzymic catalysis process of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In addition,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daytime length on water temperature and photosynthesis, we could comprehend the joint effect of daytime leng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time length water temperature primary production Jiaozhou Bay
下载PDF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Multi-film Covering at Night
5
作者 Chuankun ZHANG Yunhua NIU +4 位作者 Zigao JIAO Chongqi WANG Min WEI Kun XU Ning Y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5期102-105,共4页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mode of covering,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ighttime air temperature formed by multiple layers of films with tunnel sheds and smal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mode of covering,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ighttime air temperature formed by multiple layers of films with tunnel sheds and small tunnel sheds as trial subjects.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four tunnel sheds with 0 or 2 small tunnel sheds covered by 0,1,2 and 3 layers of films,respectively in Jinan,Shandong Province in winter of 2018.The nighttime air temperatures of tunnel sheds and small tunnel sheds formed by 1,2,3 and 4 layers of plastic film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o simulate the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of early-spring seas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ighttime air temperatures inside the tunnel sheds which was installed 0-3-layer small tunnel sheds inside,and there were uncertainty in the values of the air temperatur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unnel sheds;and the nighttim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ere constantly improved with the number of plastic film layers increas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surrounded by plastic film was not only due to its own thermal parameter (thermal conductivity).MATLAB fitt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ment of nighttime temperature in multi-film coverings became smaller with the number of film layers increasing.In this study,the number of layers in multi-film covering should not exceed 5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film COVERING TUNNEL SHED Small TUNNEL SHED nighttime air temperature Simulation Thermal parameter
下载PDF
高寒气候区生长季NDVI与昼夜不对称增温的Copula分析
6
作者 李忠良 何光鑫 李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24,共18页
利用1982—2016年的青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气象数据,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的Copula函数方法,深入探索昼夜增温不对称性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昼夜增温和NDVI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及其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昼夜增温与N... 利用1982—2016年的青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气象数据,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的Copula函数方法,深入探索昼夜增温不对称性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昼夜增温和NDVI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及其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昼夜增温与NDVI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季节呈现显著差异。尤其在秋季,昼夜增温对NDVI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夏季和春季。通过Copula函数模型,发现昼夜增温与NDVI在特定温度区间内呈现正相关,表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昼夜增温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当昼夜增温超过某一阈值时,其对NDVI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植被的生长。同时,还揭示了重现期与昼夜增温及NDVI之间的关系。在较低的重现期下,昼夜增温与NDVI的联合概率较高,表明在这些条件下,植被生长良好的情况出现的频率较高。反之,较高的重现期对应于昼夜增温与NDVI较低的联合概率,表明植被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通过Copula函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昼夜增温与植被动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气温变化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增温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非对称性增温 COPULA 重现期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程巳阳 德庆卓嘎 王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74,共14页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量 夜降水率 空间分布 线性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自然光照下不同昼间均温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8
作者 朱栋霖 毛欣 +4 位作者 隋心意 王建霞 白龙强 温祥珍 李亚灵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光温配比不当限制设施番茄生长。为明确不同自然光照条件下番茄生长的最适温度,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材料,分别于春夏(2022年4月8日—7月6日)、夏秋(2022年8月3日—10月31日)两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开展温度控制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处... 光温配比不当限制设施番茄生长。为明确不同自然光照条件下番茄生长的最适温度,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材料,分别于春夏(2022年4月8日—7月6日)、夏秋(2022年8月3日—10月31日)两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开展温度控制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处理,分别是20、25、30℃和35℃,其中春季试验各处理实测温度分别为24.6、28.2、31.9、34.2℃,记作T_(20)、T_(25)、T_(30)、T_(35),以T_(20)为对照;秋季试验实测温度分别为22.6、24.5、28.0、31.4℃,记作T_(20’)、T_(25’)、T_(30’)、T_(35’),以T_(20’)为对照。结果表明:春夏季节在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为15.8 mol/(m^(2)·d)条件下,昼间均温31.9℃处理(T_(30))与对照T_(20)(24.6℃)相比,出叶速率加快,相邻花穗开花时间较短,果实发育速度较快、成熟时间提前,试验结束时T_(30)处理单位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达到1.24 g/mol,产量为4.54 kg/m^(2),分别较对照提高11.7%和46.9%;夏秋季在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为11.0 mol/(m^(2)·d)条件下,昼间均温24.5℃处理(T_(25’))相较于对照(T_(20’))出叶速率较快,且在试验结束时T_(25’)处理单位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最高,达到0.95 g/mol,较对照增加6.7%。试验还表明,番茄幼苗从六叶一心定植到果实成熟需要光合有效辐射累积量要达到988 mol/m^(2)以上,积温要在1 484℃·d以上。综上所述,番茄从幼苗定植到商品果实成熟,需要达到一定的积温并累积一定的光合有效辐射量;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高时植株对高温响应的上限也较高,管理上应该提高温度,反之则然,这样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和果实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光温互作 光合有效辐射量 昼间均温 产量 积温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空间关系
9
作者 张明敏 常中兵 +2 位作者 何茜 魏亚飞 刘德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利用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采用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景观指数,探究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利用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采用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景观指数,探究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8年,郑州市和开封市夜间灯光数据的高值区经历了由点状向带状和面状发展的3种分布格局,城市间区域联系不断加强,郑开一体化发展趋势凸显。研究期内,两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重心向东迁移;郑州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重心距离由10.60 km缩短至6.66 km,开封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重心距离则由7.80 km缩短至7.38 km,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总体耦合态势不断加强。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协调水平不断升高,范围分别向中西部和东部扩散,且面积占比呈增加态势。两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Moran’s I指数在研究期内分别增加至0.716和0.432,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郑州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高-高”和“低-低”聚集区不断扩大,且连片趋势更加显著,而开封市的聚集形态较为分散。研究结果为郑州市和开封市的热环境状况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地表温度 城市发展 耦合态势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依据白天、夜间、24 h动态血压诊断的隐匿性高血压的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雪 陈燕双 +2 位作者 丁森华 汤松涛 苏海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索在同一人群中,依据白天、夜间和24 h平均动态血压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的检出率有无差别以及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东莞市寮步镇262例诊室血压均值<140/90 mmHg(1 mmHg=0.13... 目的探索在同一人群中,依据白天、夜间和24 h平均动态血压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的检出率有无差别以及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东莞市寮步镇262例诊室血压均值<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且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史的心血管病高危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分别以(1)24 h平均值≥130/80 mmHg;(2)白天均值≥135/85 mmHg;(3)夜间均值≥120/70 mmHg为标准诊断MH,计算相应检出率和一致性,并比较单纯夜间、单纯白天、24 h/白天+夜间MH对象的基本特征、血压、生化和超声结果。结果依据白天、夜间和24 h血压MH的检出率分别为32.8%、47.7%和28.6%,而以任一时段血压水平诊断的MH患者为148例(56.5%)。采用24 h和白天血压指标诊断的MH结果较为一致(Kappa=0.687,P<0.001),与用夜间血压指标诊断的MH差异较大。持续性MH组(占全部MH的57.4%)诊室收缩压值(F=11.414,P<0.001)和清晨高血压比例高于另两组(χ^(2)=39.626,P<0.001)。单纯白天MH组(占8.8%)的超杓型比例更高,单纯夜间MH组(占33.8%)的反杓型比例高。结论采用ABPM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诊断的MH检出率有不同,不同MH亚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和血压昼夜节律也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检出率 白天 夜间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影响下四川盆地夏季暴雨过程昼夜降水的对比分析
11
作者 李方正 李国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四川省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格点降水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20年8月15—16日一次西南涡影响下... 本文利用四川省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格点降水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20年8月15—16日一次西南涡影响下暴雨的昼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西南涡控制下昼夜降水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1)西南涡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为夜间增强而日间减弱,夜间暴雨和日间暴雨在西南涡影响下存在明显差异。夜间暴雨和日间暴雨6 h累计降水量分别为174.7 mm、104.6 mm,且夜间的降水强度和区域明显大于日间。(2)西南涡影响下昼夜暴雨的垂直上升运动场也存在明显差异,夜间暴雨的上升运动强烈,上升气流最高可达150 hPa(对流层顶)且范围明显大于日间降水。(3)西南涡影响下夜间降水和日间降水均有明显的高湿区且范围随时间变化不断扩大。夜间时段比湿强度、气柱可降水量均明显强于日间时段,且存在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夜间水汽输送偏强是导致其降水量显著高于日间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夜间暴雨 日间暴雨 四川盆地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午睡模式对不同地区人群的夜晚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马宁 曹艺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205,共15页
深入考察中国各地区人群的午睡模式,以及不同地区人群的午睡模式对其夜晚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的影响。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纳入了来自31个省份共3 320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各地区保持午睡习惯的人群比例普遍较高,其中华南、西南等南方地... 深入考察中国各地区人群的午睡模式,以及不同地区人群的午睡模式对其夜晚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的影响。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纳入了来自31个省份共3 320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各地区保持午睡习惯的人群比例普遍较高,其中华南、西南等南方地区有午睡习惯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而东北、华北地区有午睡习惯的人群比例则相对较低。此外,稳定的午睡习惯对于改善日间功能和夜晚睡眠质量的主观感受有显著作用,但过长的午睡时间可能会导致夜晚睡眠质量下降。同时,午睡的起始时间对个体的日间功能存在显著预测作用,个体在13∶00—14∶00开始午睡,其日间功能感受最佳。研究结果不仅为个体合理安排午睡提供了建议,也为加强社会对午睡的重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睡 夜晚睡眠质量 日间功能
下载PDF
1977—2020年沂蒙山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3
作者 回佩晨 徐旻天 +4 位作者 时延锋 王希 徐晶 徐征和 徐立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掌握全球变暖背景下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以期为预防区域性灾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1977—2020年沂蒙山区的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小波... 【目的】为深入掌握全球变暖背景下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以期为预防区域性灾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1977—2020年沂蒙山区的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昼夜复合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极端气温指数对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特征及发生持续性昼夜复合高温事件时的环流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近44年,沂蒙山区暖指数(TN90、TX90、SU25)呈上升趋势,冷指数(TN10、TX10、FD0)呈现下降趋势,具有昼夜不对称性,昼夜温差缩小,促使昼夜复合高温事件的发生。(2)极端气温指数突变时间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突变时间上冷指数早于暖指数,突变后极端气温暖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极端气温冷事件的发生频率减少;昼夜复合高温事件以2012为界,前期波动不明显,高发于2012—2020年;各极端气温指数及昼夜高温事件均在1998—2012年间响应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3)沂蒙山区西部地区为暖夜日数(TN90)、暖昼日数(TX90)以及昼夜复合高温事件的增速显著高值区。(4)沂蒙山区夏季昼夜复合高温事件在2012—2020年持续性较强,南压高压异常偏北偏东,中层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是影响沂蒙山区持续昼夜复合高温的环流机制。【结论】综上,研究区将延续暖化趋势,沂蒙山西部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域且在近些年增温显著,应重点关注以上地区长历时高强度增温在城市规划、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沂蒙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空变化 昼夜复合高温事件 全球变暖停滞 沂蒙山区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低蓝光的白光LED制备与评价指标修正
14
作者 杨佳楠 王书昶 +4 位作者 赵见国 索博研 刘金鑫 林俊江 孙智江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8-972,997,共6页
基于GaN基蓝光LED激发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已取得广泛应用,然而,照明光源中蓝光成分对人体健康、昼夜节律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针对蓝光伤害问题,提出了修正后的蓝光危害占比指数(B_(mr)),以更合理地评估白光光源的蓝光危害指标;针对夜... 基于GaN基蓝光LED激发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已取得广泛应用,然而,照明光源中蓝光成分对人体健康、昼夜节律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针对蓝光伤害问题,提出了修正后的蓝光危害占比指数(B_(mr)),以更合理地评估白光光源的蓝光危害指标;针对夜间照明用白光LED对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使用商用蓝/紫光LED系统研究了激发波长、以及荧光粉种类和配比对暖白光LED的健康、护眼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410 nm波长紫光LED制备的暖白光LED光源的B_(mr)和褪黑素敏感区间光功率占比指数(M_(r))分别仅为4.2%和9.2%,接近于卤素灯的水平,显著优于商用高品质暖白光LED,为夜间低蓝光舒适护眼、低褪黑素干扰的健康照明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危害 夜间照明 暖白光LED 褪黑素 色温 荧光粉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昼精夜瞑”理论论治失眠
15
作者 赵正浩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7期53-58,共6页
《黄帝内经》认为“昼精夜瞑”是人体顺应天时、营卫之气调和的结果,而正常的睡眠亦有赖于气血阴阳调和情况下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营卫失和则会引起睡眠异常,出现以失眠为主的睡眠疾病,常见证型包括营卫不和型、阴阳失调型、肝肾亏虚型... 《黄帝内经》认为“昼精夜瞑”是人体顺应天时、营卫之气调和的结果,而正常的睡眠亦有赖于气血阴阳调和情况下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营卫失和则会引起睡眠异常,出现以失眠为主的睡眠疾病,常见证型包括营卫不和型、阴阳失调型、肝肾亏虚型、心脾两虚型,治疗时可参考“昼精夜瞑”理论,通过调和营卫、滋阴升阳、补益肝肾、健脾养心等手段,使营卫之气运行正常,循行规律,从而治疗以失眠为主的睡眠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昼精夜瞑理论 失眠 中医治疗
下载PDF
人群时空行为与城市昼夜人口空间集聚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立坚 马志勇 +2 位作者 常迎辉 郭庆胜 张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城市是人口和资源在时空上的聚集,昼夜人群空间集聚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最频繁的人口时空变化模式,是理解城市复杂演变的基础微观机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往往无法真实地记录和量测城市人口的个体流动与整体趋势,人们对城市昼... 城市是人口和资源在时空上的聚集,昼夜人群空间集聚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最频繁的人口时空变化模式,是理解城市复杂演变的基础微观机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往往无法真实地记录和量测城市人口的个体流动与整体趋势,人们对城市昼夜人口空间集聚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本文基于城市人群时间地理特征,从城市大数据中挖掘并模拟城市人群的社会时空行为,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分析城市昼夜人口集聚时空分布。对武汉市主城区的昼夜人口集聚分析表明:①人口密度与分布面积具有幂律关系,符合Clark模型;②傅里叶变换可有效地揭示人口分布空间变化的主方向和延伸程度;③中心城区夜间人口较白天人口分布更为集聚,研究区昼夜间人口流动主要以城区内部流动为主。归纳出城市昼夜人口集聚差异具有5种模式:交通线、三明治、光晕、椒盐和单体模式,这些模式与城市演化及空间格局有密切关系,其中交通线模式是研究区人口昼夜差异最大的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人口集聚 时空场景 空间梯度 城市标度律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昼夜降水变化及其差异
17
作者 孙善磊 杜新观 +3 位作者 张艺方 周舒佳 周洋 毕早莹 《科技通报》 2023年第3期23-31,66,共10页
厘清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昼夜降水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当地降水特征、过程和机制的理解。基于长三角地区202个气象站1973—2017年昼夜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 厘清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昼夜降水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当地降水特征、过程和机制的理解。基于长三角地区202个气象站1973—2017年昼夜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降水昼夜差异区域性特征明显,南部白昼降水显著多于夜间降水,而北部情况相反,且昼夜差异较大地区多对应复杂下垫面。降水昼夜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夏季明显,其中以夏季最大。(2)整体而言,年和各季节(除春季)的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年、秋和冬季的日总降水变化由夜间降水主导,春、夏季则由白昼降水主导。(3)夏季极端降水大值区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和安徽西南部山区,且长江以北(南)的极端降水以夜间(白昼)降水为主导。夏季极端降水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长三角南部和北部的极端降水变化分别由白昼和夜间降水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 线性趋势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江西省人为热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诚诚 刘传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8-467,共10页
基于自编码器处理的江西省2005—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实现了人为热排放在较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模拟,并分析了江西省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对空间化的人为热排放数据与夜间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热排放呈现显... 基于自编码器处理的江西省2005—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实现了人为热排放在较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模拟,并分析了江西省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对空间化的人为热排放数据与夜间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热排放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人为热排放的面积在不断扩张,16年间人为热排放重心不断向江西省东南方向移动;有26.27%的区域的夜间地表温度处于升温趋势;冬季的夜间地表温度增长最明显,升温区域的面积最大,增长趋势最高;人为热排放强度和夜间地表温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年内表现为热排放量高的区域夜间地表温度明显较高;年际变化上表现为,在热排放区域夜间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热排放的变化趋势主要为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夜间地表温度 人为热排放 时间序列 江西省
下载PDF
重庆市能源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小兰 郭先华 +1 位作者 吴彦 兰国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夜间地表温度与碳排放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中心城区一带,碳排放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为主。(2)2001-2019年重庆市夜间地表温度呈暖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城都市区是夜间地表温度高值的主要分布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夜间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一带,年际间变化不明显。(3)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以正相关为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夜间地表温度也随之上升,碳排放和夜间地表温度均呈正空间集聚,且均以高-高聚类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夜间灯光 地表温度 空间自相关 重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60年不同等级昼夜降雨日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卓敏 巩远发 向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7-384,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夜降水日数年变化都是在5月迅速增多,11月显著减少;两个地区的降雨日数昼夜差异大的月份均在5~10月,大雨和暴雨日数在5~10月的贡献更大,青藏高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5%以上、大雨占比90%以上,西南地区这两个量级降水占比分别为93%和86%;两个地区雨季夜间发生极端强降水(暴雨)的概率远大于白天。(2)两个地区雨季不同量级昼夜降水日数差异显著。三江源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昼夜都是小雨、中雨的频次多,大雨仅夜间在西藏东南部及三江源东侧发生较多;暴雨仅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发,夜间发生的站点明显多于白天。西南地区昼夜小雨和中雨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包括川中区域、川西边缘山地和云南西南部;大雨在云南西南部白天易于发生,川中则是夜间易于发生;暴雨以上量级的典型多发区为四川中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南部。(3)两个区域雨季昼夜分等级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夜间小雨日数为显著减少外,其余的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都显著增加,夜间的增加趋势均大于白天,大雨和暴雨在夜间的增加趋势几乎是白天的2倍。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西南地区小量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夜间的小雨日数减幅最大,为白昼的2倍左右;大量级降水(暴雨—大暴雨)日数则是相反的增加趋势,且夜间增加趋势大于白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 不同量级降水 昼/夜降雨日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