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Quest for Virtue:Learning From a Great Tradition
1
作者 Carmen Cozm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6期305-309,共5页
The founding Greek vision on virtue/areté(άρέτη)offers a significant pathway to continuously reflect upon and understand,to activate and improve our own potential in promoting human well-being.It eventually le... The founding Greek vision on virtue/areté(άρέτη)offers a significant pathway to continuously reflect upon and understand,to activate and improve our own potential in promoting human well-being.It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value of wisdom in life,so much needed in tumultuous times of the current multilevel crisis;the moral one deeply affecting but also challenging to problem-solving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like in the context of the axiological disarray we have to deal with.Highlighting the aretelogical approach as it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Presocratics to 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sustains the effort of comprehending the necessity of virtue in reaching and experiencing human well-being;hence the invitation to(re)learn from a great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focusing on the ethical nucleus-value articulated through the ancient“cardinal virtues”and that persisted over the centuries till the nowadays’“technomoral virtues”.We aim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the royal way of virtue by exploring and appropriating its meaning worth to be constantly disclosed for an authentic human life enlightened by the ideal of eudaimonίa(εύδαιμονί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areté Greek philosophy human well-being
下载PDF
德性的理性基础——对《理想国》德性论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宁 刘靖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13-18,共6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德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德性的讨论同时也是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探讨贯穿了全书。文章在理清"德性"一词语境含义的基础上,对柏拉图在美德体系和"善"两个层面上的德性理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德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德性的讨论同时也是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探讨贯穿了全书。文章在理清"德性"一词语境含义的基础上,对柏拉图在美德体系和"善"两个层面上的德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论证了理性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并比较两个层面的德性以说明德性完备与理性发展的相称关系,最后得出理性是德性基础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理性 体系
下载PDF
德性伦理与儒家伦理之关系试析
3
作者 赵维 曹梦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86-87,共2页
儒家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在当前已成为一大热潮。然而,儒家伦理是否是一种德性伦理尚处于争论之中。本文以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的特质来看,儒家伦理首先是一种以德性为中心的本土意义上的“德性伦理”。这种“德性伦理学”与被译作德... 儒家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在当前已成为一大热潮。然而,儒家伦理是否是一种德性伦理尚处于争论之中。本文以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的特质来看,儒家伦理首先是一种以德性为中心的本土意义上的“德性伦理”。这种“德性伦理学”与被译作德性伦理学的西方virtue ethics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对西方“virtue”与儒家“德性”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中西在德性的养成和论证上颇为一致,故西方“virtue”与儒家的“德性”基本上是相通的,“儒家德性伦理学”也可以作为一种virtue eth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 ETHICS “儒家性伦理学” virtue 儒家性伦理
下载PDF
论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
4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对“报怨以德”与上文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揭示。其实,“报怨以德”中的“怨”,指的应是怨恨,而非仇怨、仇恨;“德”,指的是“得”即得到的意思,而非恩惠、恩德或道德、玄德,具体而言,则指的是通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修行而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界,因此,所谓“报怨以德”,指的是通过修行所得来回报怨恨。“报怨以德”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大小多少”,则指的是怨恨的大小或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报怨以 大小多少
原文传递
德与Virtue——跨语际、跨文化的伦理学范式比较研究
5
作者 郑开 《伦理学术》 2020年第2期-,共36页
德与Virtue的对译关系曾为中西方伦理学比较会通奠定了基础。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德与Virtue这两个语词或概念本身即包含了丰富的语源学与思想史之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特色与价值以及其间的异同都需要从中西方哲学(... 德与Virtue的对译关系曾为中西方伦理学比较会通奠定了基础。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德与Virtue这两个语词或概念本身即包含了丰富的语源学与思想史之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特色与价值以及其间的异同都需要从中西方哲学(含伦理学)理论范式的层面予以理解和把握。苏格拉底以来的古希腊伦理学以知识论、逻辑学为基础,围绕德性与正义等主题展开;而中国战国中期以来,儒道两家伦理学则以心性论—实践智慧和境界理论为归宿,趋向于人性的实现与精神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 理论范式 比较哲学
原文传递
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德”与virtue对译研究——兼论“多元一体翻译法” 被引量:5
6
作者 韩志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7,192-193,共10页
在中国文化中,"德"是大家族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系统。"德"的语义内涵承载了个人的社会担当和家族责任,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的内在精神。Virtue是西方利益集团社会结构中统治阶级宰制全民的言行评价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德"是大家族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系统。"德"的语义内涵承载了个人的社会担当和家族责任,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的内在精神。Virtue是西方利益集团社会结构中统治阶级宰制全民的言行评价标准。个人尊崇此标准并以之为言行导向,体现出统治阶级对公民的规约。因此,"德"与virtue不能贸然对译。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外译实践中,译者应在中西文化比较前提下,采用"多元一体翻译法",准确而完整地阐释"德"的语义内涵,重建译语文本中"德"的语义系统,让中华文化的美丽精神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 中西文化比较 多元一体翻译法
原文传递
美德的两面--兼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aretē的中译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郝亿春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2,160,共8页
就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范畴aretē而言,现代德性伦理学及多数研究者只继承了其品性维度而丧失了其活动面相。而在亚氏对aretē的界定中,自足而自主的活动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逻辑上都优越于品性。这也表明在对亚氏伦理学基本定位方面—... 就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范畴aretē而言,现代德性伦理学及多数研究者只继承了其品性维度而丧失了其活动面相。而在亚氏对aretē的界定中,自足而自主的活动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逻辑上都优越于品性。这也表明在对亚氏伦理学基本定位方面——即究竟是活动伦理学还是品性伦理学——的根本分歧。从亚氏伦理学的时间—发生视角看,活动—品性在形式上的循环非但不是其理论缺陷,反倒在个体层面和城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且其中充满张力。从词源及义理看,aretē译为"德性"并不妥当,而译为"美德"甚为恰切。用以翻译virtue的德性只涵盖了美德的品性面相,而遗漏了后者更为重要的德行即活动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te virtue 活动 亚里士多
原文传递
逻辑分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评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研究
8
作者 金春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逻辑分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无论研究哲学还是历史都应自觉运用这一方法。顾颉刚先生国学根底深厚,著作宏富,却不懂得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故其倡导的古史辨运动,虽建树卓著,但其个人的一些重要考辨,却如沙中楼阁,经不起逻辑... 逻辑分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无论研究哲学还是历史都应自觉运用这一方法。顾颉刚先生国学根底深厚,著作宏富,却不懂得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故其倡导的古史辨运动,虽建树卓著,但其个人的一些重要考辨,却如沙中楼阁,经不起逻辑分析。如“古代士之流变考”,顾先生用的是简单枚举法,却以之作为全称归纳判断;对夏代的考辨,《论语》可作为支点,顾先生却弃而不用;“汉代今古文经学考”,顾先生追随康有为,违反逻辑论证,以偏概全,颠倒时序,从论据到结论都是错误的。顾先生自己承认不懂逻辑,不知演绎推理及大前提之为立论基础,其真伪必须严加分析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分析 顾颉刚 “古代士之流变” “夏”和“夏禹”辩伪 “汉代今古文经学” “五始终说”
下载PDF
英译《易经》
9
《语言教育》 1993年第9期13-13,共1页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初九,复其道,何其咎,吉。九二,牵复,吉。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儿望,君子证凶。
关键词 有孚 小畜 上九 九二 九三 virtue gathered WORRY fallen
下载PDF
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五行》为中心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6,共7页
郭店楚简中与《五行》篇倡言"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不同,《六德》篇主张"圣智仁义忠信"六种德行。《五行》篇重在从内在化、普遍化、性情化的方向去理解并处理德行问题,而《六德》篇强调德行的角色化、社会化。这是... 郭店楚简中与《五行》篇倡言"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不同,《六德》篇主张"圣智仁义忠信"六种德行。《五行》篇重在从内在化、普遍化、性情化的方向去理解并处理德行问题,而《六德》篇强调德行的角色化、社会化。这是两种不同的德行伦理,或者说,《五行》属于德行伦理,《六德》属于角色伦理,显示出早期儒家伦理内部包含了不同的发展取向。《六德》应早于《五行》,但其思想既体现了早期德行论的特点,也体现了早期角色伦理的特点。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说,德性伦理因其普遍化性格,比较容易处理其继承的问题。而角色伦理中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特殊性相联结的成分,在现代人的继承时就必须加以明确扬弃,要区别角色伦理中"纯粹是地方性、历史性的东西"和"具有普遍意义,要求普遍遵循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造性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五行 性伦理 角色伦理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初步重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孔新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5,158,共28页
儒家德性政治观念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的“存活现象”所在多有,堪称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亦构成中国本位政治理论构建的枢轴环节。在厘清“前诸子时期”关于德性政治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原典及近人论著之中,可... 儒家德性政治观念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的“存活现象”所在多有,堪称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亦构成中国本位政治理论构建的枢轴环节。在厘清“前诸子时期”关于德性政治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原典及近人论著之中,可以爬梳提炼出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七条原理性认知,即:正德—天命正当论、利用—以义为利论、厚生—生民民本论、敬简—君道无为论、制度—礼法合治论、尚贤—贤能主治论及风化—天下文明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性政治 中国政治理论
原文传递
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与自由个人的现代联合——从马克思的社会学看麦金泰尔的德性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0,共7页
麦金太尔早年试图用被德性论拯救过的马克思主义道德概念批判启蒙以来的自由个人主义传统。但在后来,由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启蒙以来自由个人主义传统的产儿,麦金太尔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而进入专门的德性伦理学研究。麦金... 麦金太尔早年试图用被德性论拯救过的马克思主义道德概念批判启蒙以来的自由个人主义传统。但在后来,由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启蒙以来自由个人主义传统的产儿,麦金太尔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而进入专门的德性伦理学研究。麦金太尔之所以会把马克思主义归入自由个人主义传统,主要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带有这个传统的某种印记,即“个体性”。这种“个体性”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可回避的道德困境:如何从道德上理解自由个人的现代联合问题。《追寻德性》这部著作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对自由个人主义传统的批判,其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批评。然而,麦金太尔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他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做了祛政治经济学的处理。正因为如此,他虽然看到了自由个人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却并没有看到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因此,他最终选择退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核心地带,转而寻求回归传统德性共同体生活方式的实践筹划是消极而保守的。但是,如果我们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还原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就可以从经济关系人格化的角度看到自由个人现代联合的客观基础。以这个被改造了的社会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重新激活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开发出更多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益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金太尔 性论 马克思伦理学 After virtue
原文传递
两周金文中效法祖先之德的观念及其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小召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3,共9页
"德"是先秦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两周时期,效法祖先之德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亦在演变。西周早期比较强调效法祖先之德,西周中晚期这种观念已有变化,至春秋战国时期则逐渐流于形式。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祖先... "德"是先秦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两周时期,效法祖先之德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亦在演变。西周早期比较强调效法祖先之德,西周中晚期这种观念已有变化,至春秋战国时期则逐渐流于形式。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祖先地位的下降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以及德可以不再为祖先所专有。效法祖先之德观念的变化也正反映了两周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 金文 祖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