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理论模型联合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在出院老年人跌倒防范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龙思宇 姜雨婷 丁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33-1238,共6页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联合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防范出院老年人跌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经汉化版Morse量表证实有跌倒风险的住院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2例...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联合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防范出院老年人跌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经汉化版Morse量表证实有跌倒风险的住院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2例)采用跨理论模型联合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防范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117例)采用常规跌倒防范干预,比较两组老年人出院24周内跌倒防范措施执行率、跌倒和跌伤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老年人对各类居家防跌倒措施的执行率在出院后的4周(除了视力和足部管理)、12周(除了视力和足部管理)和24周(除了足部管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跌倒发生率为8.20%(10/122),低于对照组17.95%(21/117)(P<0.05);试验组跌伤发生率为10.00%(1/10),低于对照组52.4%(11/21)(P<0.05)。结论:跨理论模型联合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出院后的跌倒防范措施执行率,降低跌倒和跌伤发生率,可作为一种新的防跌倒策略应用于出院老年人跌倒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 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 出院老年人 跌倒防范
下载PDF
作者死后的文本狂欢——从《恩主》和《死亡之匣》看桑塔格早期的小说作者观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桂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3,共5页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产物,针对的是19世纪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桑塔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有关作者地位的讨论,但是从她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产物,针对的是19世纪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桑塔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有关作者地位的讨论,但是从她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中,我们可以从作者之死、叙述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结局3个方面了解到桑塔格早期的作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恩主 死亡之匣 文本狂欢 作者之死
下载PDF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死亡匣子》的显微术式叙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国枝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3,共4页
在小说《死亡匣子》中,为了契合主人公的职业身份和敏感气质,苏珊.桑塔格创造了一种显微术式叙述。首先,就文本格式而言,排版上的缩进、括号和首字母大写的限定词的频繁出现,以及不完整或片段式句式的大量使用,成为醒目而密集的显微术... 在小说《死亡匣子》中,为了契合主人公的职业身份和敏感气质,苏珊.桑塔格创造了一种显微术式叙述。首先,就文本格式而言,排版上的缩进、括号和首字母大写的限定词的频繁出现,以及不完整或片段式句式的大量使用,成为醒目而密集的显微术式叙述标记,成功打造出类似将叙述对象置于显微镜下操作和观察的效果。其次,"显微镜"和"失明"既是作品中不断凸显的典型隐喻,也是作家反复采取镜头化处理的表现,高度强化了主人公对于痛苦和黑暗的感受。再次,作家在杂乱无章的情节表象中巧设链接,实现事件、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叠合与重复,使故事成为对主人公生命与死亡的显微探察。由此观之,作品所呈现的主人公的阶段性生命只是一段被延展、放慢或高倍数放大的弥留之际的狂想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匣子 显微术 隐喻
下载PDF
“局外人”的死亡想象:《死亡之匣》中的存在与荒诞
4
作者 柯英 祝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3,共6页
《死亡之匣》是苏珊·桑塔格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若虚若实地展现了一个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世界。主人公企图了结自己荒诞孤独的生命历程,但在死亡的临界状态,他将死亡恐惧寄托于血腥的想象,以谋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证... 《死亡之匣》是苏珊·桑塔格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若虚若实地展现了一个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世界。主人公企图了结自己荒诞孤独的生命历程,但在死亡的临界状态,他将死亡恐惧寄托于血腥的想象,以谋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证明"我在"。其实在一个孤独的个体自杀与谋杀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宏大的时代叙事,即美国与越南之间的那场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屠杀。桑塔格以个人行为的荒诞为书写对象,矛头却直指战争的恐怖与荒唐,由此为小说镌刻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之匣》 存在 荒诞 越南战争
下载PDF
桑塔格的释义反对论及其作品的实践意义
5
作者 习丹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2-23,30,共3页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反对释义理论 恩主 死亡之匣
下载PDF
不确定性的迷宫——浅析《死亡之匣》中的人类社会信息领域的熵化现象
6
作者 张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21-25,共5页
在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为弄清自己是否曾杀过人而展开了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越来越多混乱、无意义、彼此矛盾的信息,以至于最终迷失于不确定性的迷宫。小说通过对迪迪追寻确定性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社... 在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为弄清自己是否曾杀过人而展开了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越来越多混乱、无意义、彼此矛盾的信息,以至于最终迷失于不确定性的迷宫。小说通过对迪迪追寻确定性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社会信息领域的高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之匣 信息 不确定性
下载PDF
谈《死亡之匣》之“陌生化”审美
7
作者 焦柏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一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一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的创作是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下载PDF
密码子优化人PD-L1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鉴定
8
作者 战映璇 王环 +4 位作者 汤潜 玄超 于建立 张霞 王清 《精准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获得具有可溶性、免疫原性的重组PD-L1蛋白。方法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优化人PD-L1基因序列,将优化后的序列构建至质粒pPIC9K,合成重组质粒pPIC9K-PDL1。使用SacⅠ-HF将pPIC9K-PDL1线性化... 目的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获得具有可溶性、免疫原性的重组PD-L1蛋白。方法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优化人PD-L1基因序列,将优化后的序列构建至质粒pPIC9K,合成重组质粒pPIC9K-PDL1。使用SacⅠ-HF将pPIC9K-PDL1线性化,然后通过电击法将pPIC9K-PDL1上的PD-L1基因序列整合至巴斯德毕赤酵母基因组中,依次使用MD平板(无组氨酸)和遗传霉素G418从电击处理过的菌液中筛选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然后使用PCR和测序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甲醇体积分数为0.005的BMMY培养基诱导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菌株培养基上清液中的表达产物。结果筛选得到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的PD-L1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700,可以与抗PD-L1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菌株表达的PD-L1蛋白可用于开发血清PD-L1检测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质粒构建 重组蛋白质类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印迹法 试剂盒 诊断
下载PDF
“反对阐释”—《死亡之匣》中“梦幻”和“清单”的言说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莉 任晓晋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2,共8页
苏珊·桑塔格的《死亡之匣》是一部反对阐释的小说。它通过梦幻叙事消解了梦幻与现实的边界,颠覆了传统内容说得以建立的现象和本质二分的本体论基础;通过清单式艺术抹煞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从而颠覆了关于文本... 苏珊·桑塔格的《死亡之匣》是一部反对阐释的小说。它通过梦幻叙事消解了梦幻与现实的边界,颠覆了传统内容说得以建立的现象和本质二分的本体论基础;通过清单式艺术抹煞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从而颠覆了关于文本或作家总是要再现或表达意义的传统内容说及其背后的逻各斯中心论基础。然而,以梦幻叙事和清单式艺术这两种走向沉寂的方式,桑塔格却又言说着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真实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梦幻叙事 清单式艺术
原文传递
走向沉寂--《死亡之匣》中的熵化人生
10
作者 任晓晋 张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94,共10页
本文以"熵"这个描述封闭系统中有效能量不断转化为无效能量、有序状态不断趋向于混乱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的生命历程,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一切都垮掉"的熵化... 本文以"熵"这个描述封闭系统中有效能量不断转化为无效能量、有序状态不断趋向于混乱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的生命历程,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一切都垮掉"的熵化人生。外部生存环境的高熵状态迫使迪迪退入封闭的内心世界,高度熵化的信息增加了迪迪封闭的心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感。迪迪意识到自己心理的高熵状态,通过毁灭他者和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确定感,重建信仰,却因意识活动的激增和恶化最终加速了心理熵化过程,从而走向沉寂——走向精神的消亡、身体的衰竭,走向亦死亦生、无声无息的疑似生存状态。桑塔格笔下的生活方方面面的熵化状态,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生存图景,她对于迪迪走向沉寂的熵化人生的展示因而具有了启示录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熵化人生 沉寂
原文传递
苏珊·桑塔格《死亡匣子》中的替身历险
11
作者 周思源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2期22-30,共9页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长篇小说《死亡匣子》是一部艰深晦涩之作。本文认为,聚焦小说隐含的'替身'元素,有助于厘清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杂糅的人物身份和悬置的历史视点,从而充分理解这部精耕人物心理、暗含自我博弈、聚...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长篇小说《死亡匣子》是一部艰深晦涩之作。本文认为,聚焦小说隐含的'替身'元素,有助于厘清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杂糅的人物身份和悬置的历史视点,从而充分理解这部精耕人物心理、暗含自我博弈、聚焦历史反思的小说所承载的创伤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匣子》 替身 创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