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被引量:1
1
作者 Sultan Abdulwadoud Alshoabi Abdullatif Mothann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9年第3期12-19,共8页
Aim and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record the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to compare the affected sides and gender and to correlate the Doppler findings and stag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Aim and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record the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to compare the affected sides and gender and to correlate the Doppler findings and stag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descriptive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6 already diagnosed cases of lower limb DVT. Results: Out of 46 cases of DVT, 71.74% were female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93.47%) were affected in unilateral lower limb with significant predominance (65.22%) to affect the left lower limb (p Conclusio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fects left lower limb more than right and females more than males. Superficial femoral vein (SFV) and common femoral vein (CFV) are the most common affected veins. Lower limb DVT predominantly present in acute stage with venous distension and absent bloo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LOCATION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lower limbS
下载PDF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2
作者 Xia Zhai Jing Dong Guo-Rong Deng 《History & Philosophy of Medicine》 2020年第2期28-32,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thrombosis.Methods: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April 2019 of 122 patients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thrombosis.Methods: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April 2019 of 122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caused by edema.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Bingxio powder(61 cases)and magnesium sulfate(61 cases),the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of lower leg and thigh,the integral of edema and pain,the effective rate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edema caused by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eripheral diameter difference of calf(1.08±0.21)cm,the peripheral diameter difference of thigh(1.76±0.28),the edema score(1.09±0.22)and the pain score(1.34±0.25)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effective rate(95.08%)and satisfaction rate(96.7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Bingxiao powder can reduce the edema symptoms and p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and reduce the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of the lower leg and thigh,with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EMA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 Bingxiao POWDER
下载PDF
Analysis thrombolysis with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3
作者 刘心 张梅 +2 位作者 刘陕西 祈光裕 刘亚民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2期99-101,共3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ombolysis with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6 patient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ep vein th...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ombolysis with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6 patient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treated by thrombolysis with anticoagulation and dispersion drug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hrombolytic effect was significant. After treatment, the deep veins were recanalized without regurgitation in 75.3% of the patien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Only three patients had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 but none of the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Thrombolysis with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DVT at the earl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ower extremity vena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下载PDF
Spectrum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dult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 Pakistan:A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4
作者 Masood Muhammad Karim Hafsa Shaikh Faisal Wasim Ismail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5年第6期9-13,共5页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e at a 2-8-fold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a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Although the exact pathogenesis is unclear,the literatu...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e at a 2-8-fold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a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Although the exact pathogenesis is unclear,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such patients occurs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coagulation factors,inflammatory cytokines,and reduction in anticoagulants leading to a prothrombotic state.AIM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risk factors,management,and outcome of ulcerative colitis(UC)patients who develop VTE.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done in The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Aga Khan University Hospital.Data was collected from medical records for all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 diagnosis of UC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22.RESULTS Seventy-four patients fulfill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The mean±SD of age at presentation of all UC patients was 45 years±10 years whereas for those who developed VTE,it was 47.6 years±14.7 years.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the most common co-morbid seen among UC patients with a frequency of 17(22.9%)and 12(16.2%),respectively.A total of 5(6.7%)patients developed VTE.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the most common thromboembolic phenomenon seen in 3(60%)patients.All the patients with UC and concomitant VTE were discharged home(5;100%).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VTE with UC in Pakistani patients correspond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However,multi-centric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s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Low-middle-income country Anticoagulation protein C deficiency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芳 赵配配 +2 位作者 徐美娜 付燕荣 王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究组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血流流速及干预7 d后下肢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对照组6例(17.14%),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肢各血管静脉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流速较干预前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轻度+无肿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可能在于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改善下肢血管静脉流速,建议重度TBI患者围术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 重度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静脉流速 下肢肿胀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沙斐 安娜 +5 位作者 刘佳琪 王清霖 曹娟 安琪 李高彪 武欣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0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DVT急性期患者45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对照组2...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DVT急性期患者45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对照组22例。观察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颗粒制剂口服联合基础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抗凝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3、6个月后Villalta评分、双下肢周径差、凝血功能指标[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治疗6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再通情况。结果 干预1个月后2组症状、体征和Villalta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2组症状、体征和Villalta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较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血清D-D水平较干预前均降低,APTT、PT较干预前均延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χ^(2)=1.463,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DVT急性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补阳还五汤 抗凝治疗
下载PDF
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7
作者 梁胜凯 谢磊 +4 位作者 李瑶 刘佳 王欣 刘国峰 张奉琪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0.716(95%CI:0.629~0.80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L拟合优度检验χ^(2)=2.556,P=0.635。结论 有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有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以上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区分度、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Pilon骨折 术后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
8
作者 鲍玥 季学丽 +2 位作者 张丽 卞思文 赵胜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92-89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另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案,分析常规护理与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结果年龄≥65岁、入院后卧床时间≥3 d、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Hcy、高D-二聚体、低ApoA-及高TG均为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干预后2组PT及aPTT水平均升高,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1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48±4.93,P<0.05)。结论IMB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 康复训练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在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及治疗时长选择研究进展
9
作者 童年 秦梅兰 +1 位作者 杨超 罗爽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26-28,114,共4页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病死原因,间歇充气加压(IPC)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预防下肢DVT形成的机械预防措施。目前关于IPC使用原则和意见趋于一致,但对IPC的使用时间尚无统一定论。骨科大手术患者DVT在术后1周至3...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病死原因,间歇充气加压(IPC)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预防下肢DVT形成的机械预防措施。目前关于IPC使用原则和意见趋于一致,但对IPC的使用时间尚无统一定论。骨科大手术患者DVT在术后1周至3个月均可发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预防时间既能兼顾DVT预防有效性,又不使临床资源浪费增加患者负担,是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IPC治疗时长在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治疗时长及依从性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临床IPC的使用提供参考,为骨科大手术患者DVT的预防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 治疗时长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华侨 宾冬梅 +4 位作者 周杰良 邵超华 裴华 黄伟华 刘小娟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35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TEG参数,包括凝血反...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35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及最大血块强度MA值、血常规、血气分析及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各项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R值、K值、α角与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P均<0.05),R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 0.679~0.895),K值的AUC为0.758(95%CI 0.646~0.870),α角的AUC为0.689(95%CI 0.565~0.812),MA值的AUC为0.660(95%CI 0.533~0.787);4组数值联合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AUC=0.882,95%CI 0.796~0.969,P<0.001),截断值为0.436,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80%。结论TEG中R值、K值及α角是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测因素,R值、K值及α角均能良好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R值、K值、α角和MA四者联合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弹力图 LOGISTIC回归分析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DVT,占比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4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mg/L、D-D>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仲萍 卞心怡 姜彬彬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瘫痪患者91例,根据患者有无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5)... 目的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瘫痪患者91例,根据患者有无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5)和无血栓组(n=4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情情况、肢体血管超声结果及实验室指标,混杂因素校正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与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评估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卧床时间≥14 d、瘫痪肢体分级0~1级、有静脉置管、肢体血管回声异常占比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8.004、5.166、9.570、6.721、15.182,P<0.05)。血栓组患者肢体血管内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肢体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4、16.358,P<0.05)。血栓组患者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80、26.729,P<0.05)。校正混杂因素分析显示,肢体血管内径大,肢体血流速度慢、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是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14.608、9.960、5.994、16.484、27.016,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0.884、特异性97.30%,较4项指标单独检测高。结论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密切相关,通过严密监测患者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能够早期特异性识别脑卒中瘫痪患者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瘫痪 肢体血管超声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德才 胡威龙 王高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MAT)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患健肢周径差、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取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患健侧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MAT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前者在血栓清除率与置管取栓时间上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减轻患侧下肢水肿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彭定越 周红 吕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凝血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动态的、全面反映血液凝固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提供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证据,为临床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预防血栓形成方案等提供临床决策依据。血栓弹力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方案和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广泛领域。本文从血栓弹力图的基本概念、评估高凝状态价值、与传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对比的优劣势、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中的价值进行整理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下载PDF
血浆D-D、凝血因子、PC变化与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DVT的多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小克 徐艳平 陈小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血浆蛋白C(PC)与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且术后发生DVT的患者45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未发生DVT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并...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血浆蛋白C(PC)与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且术后发生DVT的患者45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未发生DVT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并分析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乳腺癌病理学类型、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TNM)、辅助化疗、合并疾病情况、红细胞(RBC)、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凝血因子Ⅷ(FⅧ)、血浆PC的水平,并采用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D、FⅧ、血浆PC与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DVT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侧分布、病理学类型、TNM分期、高血压、糖尿病、RBC、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辅助性化疗患者占比、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D-D、F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浆P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FIB增高、D-D升高、FⅧ水平升高及APTT水平降低是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2,2.042,2.134,1.430,P<0.05)。结论引起乳腺癌术后发生DVT的因素众多,D-D、FⅧ水平升高会显著的增高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凝血因子 蛋白C 乳腺癌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
16
作者 魏铁垒 刘景春 +3 位作者 杨牧源 王英 张福红 郭俊超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628-1632,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内皮素-1(ET-1)、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第7天下肢静脉...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内皮素-1(ET-1)、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第7天下肢静脉彩超阳性报告术后并发DVT作为判断依据,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术后水平与术后发生DVT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联合检测对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各指标不同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结果术后1 d、3 d,DVT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67.41±5.02)%、(73.46±6.23)ng/mL、(159.34±13.91)ng/L,(61.79±4.85)%、(68.17±5.31)ng/mL、(147.39±12.46)ng/L]明显高于非DVT组[(49.25±4.87)%、(55.28±5.36)ng/mL、(115.29±12.28)ng/L,(40.02±4.17)%、(46.15±4.29)ng/mL、(90.36±11.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ra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r=0.682、0.711)、ET-1(r=0.653、0.691)、sEPCR(r=0.535、0.728)与术后发生DVT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898(95%CI:0.854~0.933)、0.928(95%CI:0.889~0.957);经危险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高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的2.181倍、2.463倍、3.073倍和3.058倍、3.611倍、4.247倍(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与术后DVT发生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术后是否发生DVT有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骨科术后发生DVT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小板聚集率 内皮素-1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预测效能
下载PDF
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7
作者 李彩虹 张兆辉 马瑞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6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 目的探讨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DVT常规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气压式循环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股静脉、腘静脉超声静脉血流参数、下肢皮肤状况、下肢肿胀程度,以及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股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腘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大腿及小腿的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腿及小腿的周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院内下肢DVT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DVT效果显著,可积极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流并降低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气压式循环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流 下肢肿胀
下载PDF
血府逐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石亚蕊 郝闪闪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113-116,共4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2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低...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2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抗凝,比较两组下肢周径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凝血-纤溶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大腿、小腿周径差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APTT、PT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FIB、FD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降低下肢周径差、VAS评分和下肢DVT发生率,改善凝血-纤溶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胶囊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抗凝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纤溶
下载PDF
循证护理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的最佳证据总结及临床应用效果
19
作者 彭爱榕 张瑞英 李志权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期6-10,13,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取能够有效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方法。挑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关节骨病及创伤科2022年5—6月29例...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取能够有效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方法。挑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关节骨病及创伤科2022年5—6月29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作为A组,并分析下肢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选取7—8月31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作为B组,运用总结出的循证依据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有效干预执行率,患者抬高患肢执行率、患者首次下床时间等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5条文献,提取10项证据,将其用于临床干预,结果显示,证据应用前,仅项目5、项目6合格率>60%,其他项目均未达合格标准。证据应用后,10个项目合格率均>60%,项目合格率100%,显著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项目4、项目5证据应用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证据应用后合格率均高于证据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早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的积极干预,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降低下肢创伤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促进其早进行下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涛 孙大庆 +2 位作者 吴鹏 杨燕菲 孙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8-921,共4页
目的观察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A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ADVT患者80例,以发病时间长短(<7天或7~28天)分为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40例,每个时间段又分为2组:单纯纤... 目的观察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A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ADVT患者80例,以发病时间长短(<7天或7~28天)分为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40例,每个时间段又分为2组:单纯纤溶酶治疗组(A、C组)和内服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组(B、D组),每组20例,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内服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组在减轻肢体肿胀、缓解疼痛等症状,以及降低纤维蛋白原(Fib)上明显优于单纯纤溶酶治疗组;发病时间<7天临床疗效较>7天更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DVT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妙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期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