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9
1
作者 WANG Zhenfeng JIANG Tao +3 位作者 ZHANG Daojun WANG Yahui ZUO Qianmei HE Wei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clastic reservoirs. Integration between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were necessary to best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 of these deepwater reservoirs. Geochemical and paleobiological evidence from discrete samples was also applied to document specif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has existed as a thriving marine environment since Oligocene, when several rifting depression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Qiongdongnan Basin. Triggered by the faults activities, several distinct provenances supplied the coarse sediments, transporting and depositing them in deep parts of the rifting depressions. A fan delta system then formed nearby the source in the deeper area of these rifting depression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Qiongdongnan gradiationally became deepwater since early Miocene. Consequently, abundances of sediments were transported from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Uplift, and then sunk into the basin center. The submarine fans revealed by many boreholes in this area verified them as good reservoir. Because the area reached its lowest sea level at late Miocene and the Southern Uplift subsidenced under sea level, not providing any sediment, so that the carbonate mesa and biorhythm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area also develop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west part of Qiongdongnan Basin, sediments transported from Vietnam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Tibetan Uplift. Consequently, a central canyon developed along the center of Qiongdongnan Basin,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several boreholes as a favorab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evolution is potentially highly beneficial to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environment Qiongdongnan Bas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entral canyon submarine fan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bmarine slopes in the area of the test produc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2
作者 Yao-hong Shi Qian-yong Liang +3 位作者 Jiang-pin Yang Qing-meng Yuan Xue-min Wu Liang Kong 《China Geology》 2019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GHB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submarine hydrate-bearing slope (SHBS) was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est pr...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GHB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submarine hydrate-bearing slope (SHBS) was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est produc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SRFEM) was introduced to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bmarine slopes for the safety of the test production. Two schemes were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four target wells.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the hydrate dissociation region and the design of four working conditions, the range and degree of hydrate dissoci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 test production were simulated. Based on the software ABAQUS, 37 FEM models of SHBS were set up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the submarine slopes in the area of the test production. Necessary information such as safety factors,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were obtained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submarine slope area is stable before the test production, and the safety factors almost remains the same during and after the test production. All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test production has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area of the test production and the submarine slopes in the area are stable during and after the test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HYDRATE test PRODUCTION Strength reduc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submarine slope Stability GAS HYDRAT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Sea China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in submarine geosciences in China
3
作者 JIN Xiangl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3,共3页
In China submarine geosciences represents a newly established discipline of oceanography, focusing on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its interface with th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Recent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 In China submarine geosciences represents a newly established discipline of oceanography, focusing on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its interface with th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Recent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other high-tech development project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This en- ables the scientists in China to carry out explor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 in the Pacific Ocean and o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In addition, they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associated the mid-ocean ridges and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research field will continue to be highly fruitful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rine geosciences submarine resource exploration new technologies in geophysics mid-ocean ridges marginal seas
下载PDF
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田冬梅 姜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7-1127,共21页
【目的】深水水道是沉积物“源-渠-汇”系统中的重要单元,其通过浊流将数十亿吨陆源碎屑物质输送到深水环境,已成为沉积动力学机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方法】通过回顾国内外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对深水水道内流体性质、... 【目的】深水水道是沉积物“源-渠-汇”系统中的重要单元,其通过浊流将数十亿吨陆源碎屑物质输送到深水环境,已成为沉积动力学机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方法】通过回顾国内外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对深水水道内流体性质、沉积充填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等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和结论】(1)在明确浊流在不同研究领域特有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通过Re、Fr和Ri的介绍阐明了浊流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而分析了重力流流体形态、速度、密度和湍流结构。(2)水道内沉积颗粒开始运动需克服临界剪切力,其与颗粒直径、流体深度、颗粒密度或形状、泥沙表面粗糙度、颗粒粒度非均质性和沉积物黏性等相关;流体动力学机制对水道弯曲度、天然堤形成过程、沉积物分布和充填特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直接观测、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是水道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阐明了每种方法在揭示水道内流体结构方面的贡献。(4)讨论了未来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机制研究的热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沉积动力学 沉积过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海底扇成因演化特征与勘探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胜勇 胡林 +6 位作者 杨希冰 吴其林 王真真 李安琪 罗威 陈奎 郑飞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0,共13页
梅山组海底扇作为中央峡谷水道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储集体,是琼东南盆地尤其是深水区常规碎屑岩领域下一步最为重要的勘探对象。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钻井资料所揭示的梅山组海底扇差异分布现象,通过研究区大陆架发育特征、陆架坡折... 梅山组海底扇作为中央峡谷水道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储集体,是琼东南盆地尤其是深水区常规碎屑岩领域下一步最为重要的勘探对象。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钻井资料所揭示的梅山组海底扇差异分布现象,通过研究区大陆架发育特征、陆架坡折带发育特征,结合物源供给与优势海流方向,首次从宏观格局解释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凹陷海底扇发育地质背景的差异及成因,提出乐东凹陷梅山组大型海底扇主物源来自东北方向海南隆起。通过细化中中新世大海退内部次级海平面旋回特征,首次建立了本区梅山组层序充填与海平面旋回的精确对应关系,从层序成因角度厘清了梅山组各期次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与凹陷级别的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勘探建议,指出乐东凹陷梅山组中-晚期海底扇储层风险低,是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陵水凹陷早期海底扇圈闭有效性较好,是梅山组海底扇大规模成藏的有利勘探方向。该研究为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组 海底扇 物源方向 海平面变化 层序演化 深水油气勘探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强潮地区海底管线状态检测方法研究——杭州湾海底管线状态检测 被引量:19
6
作者 姜小俊 刘仁义 +3 位作者 刘南 胡建炯 程亮 张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39-1742,共4页
针对强潮地区海底管线危险性大、且无法用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海底声学探测技术的强潮地区海底管线状态检测方法,考虑到海底管线状态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管线与海床面之间的空间关系,该方法选择了侧扫声纳系统、浅地... 针对强潮地区海底管线危险性大、且无法用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海底声学探测技术的强潮地区海底管线状态检测方法,考虑到海底管线状态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管线与海床面之间的空间关系,该方法选择了侧扫声纳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深系统等海底声学探测技术.在简要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工作原理之后,进行了海底管线状态检测流程的设计,并介绍了各类声学数据的采集过程和基于空间参考的声学数据处理方法,最后提出两种检测成果表达方式,即基于图表二维表达方式和基于ESRI公司的ArcEngine组件的三维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地区 海底管线状态检测 海底声学探测 检测成果表达
下载PDF
尼日利亚深水区海底扇沉积模式成因探讨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61
7
作者 吕明 王颖 陈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75-282,共8页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系。浊积水道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坡度控制,其中高弯度水道主要发育在缓坡地段。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使海底扇总体呈拉长状,其中上扇区以水道为主,下扇区以朵叶为主,中扇区为水道与朵叶的叠合体,且视海平面变化和物源的供应情况而出现活动、前积与废弃、退积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水道、决口扇、决口朵叶以及各类侧向或垂向叠加复合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根据重力流水道及扇体的成因特点建立的沉积模式,能够使该区储层研究更加准确和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利亚深水区 海底扇 重力流 高弯度水道 沉积模式 成因 勘探意义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13-2重力流储层超压气田气藏性质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24
8
作者 于俊峰 裴健翔 +2 位作者 王立锋 朱建成 张伙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东方13-2气田是近期在莺歌海盆地发现的超压大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700×108 m3。产层黄流组一段是邻近莺西斜坡的盆内坡折带所控制的重力流海底扇沉积,发育向东方1-1底辟构造翼部上超尖灭的构造-岩性圈闭,水道砂分布广、厚... 东方13-2气田是近期在莺歌海盆地发现的超压大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700×108 m3。产层黄流组一段是邻近莺西斜坡的盆内坡折带所控制的重力流海底扇沉积,发育向东方1-1底辟构造翼部上超尖灭的构造-岩性圈闭,水道砂分布广、厚度大、物性优,岩心平均孔隙度17.30%,平均渗透率42.3 mD,为高温超压弹性边水大气藏,天然气组分优良。东方13-2"整装、优质、高产"大气藏的形成具有以下优越条件:1东方13-2气藏处于西物源重力流源-汇轴向区,为"甜点"储层集中发育部位;2海底扇水道多期切割,水道砂横向均质,形成阁楼式超大储集空间;3底辟侧翼较低部位盖层破坏程度低,有利于天然气动平衡保存;4大型砂体低幅超覆,有利于大面积捕获油气,实现高效疏导。基于以上诸因素高效匹配导致该区大型天然气田形成,也为中国海域高温超压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一个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13-2 超压气田 海底扇 储层物性 气藏特征 天然气组分 勘探启示
下载PDF
强潮地区桥墩局部冲刷模型验证方法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墩局部冲刷研究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姜小俊 刘南 +2 位作者 刘仁义 韩海骞 胡建炯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从建立强潮地区桥墩局部冲刷模型的重要性出发,简要介绍了通过水槽试验所建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局部冲刷模型.强潮特性使得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墩局部冲刷的实际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据此提出了基于海底声学探测技术的数据获取方案,即利用多波... 从建立强潮地区桥墩局部冲刷模型的重要性出发,简要介绍了通过水槽试验所建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局部冲刷模型.强潮特性使得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墩局部冲刷的实际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据此提出了基于海底声学探测技术的数据获取方案,即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进行桥墩局部海床高程测量、利用多普勒声学测量技术进行潮流测量等,同时结合底质钻孔取样进行底质分析.在介绍了实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后,结合桥墩设计资料进行了模型参数的计算及模型验证,并根据桥墩实际情况对验证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肯定了本方案对于强潮地区进行桥墩局部冲刷观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区域 桥墩局部冲刷模型 海底声学探测技术 模型验证
下载PDF
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的特征及异同点 被引量:15
10
作者 程岳宏 于兴河 +5 位作者 刘玉梅 赵厚祥 李胜利 谭程鹏 戴明建 李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81,共10页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有新进展和新发现,陆续在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等地发现了大型深水油气田。简述了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两种沉积环境在形成背景、岩性特征、成因机制、地震响应特征(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沉积充填演化以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道 深水弯曲水道 深水扇 沉积物重力流 构型要素 油气勘探开发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91
11
作者 金翔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43-1249,共7页
海洋地球物理以物理学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系统.20世纪地球科学迅猛发展,它的重大进展是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出现和海底大洋的发现,以及前者所引发的地球科学思想革命,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的思维转变.海底研究对... 海洋地球物理以物理学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系统.20世纪地球科学迅猛发展,它的重大进展是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出现和海底大洋的发现,以及前者所引发的地球科学思想革命,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的思维转变.海底研究对于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极为巨大,而海洋地球物理是推动海底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动力.海洋地球物理在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中有过辉煌的成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21世纪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位,继续推动着地球科学的进展.目前的海底探测主要还是依赖于声学探测技术.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是实现水下探测系统精确定位和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传统性的海洋地震探测技术是研究海底构造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和寻找海底矿产的主力技术,它近年来无论在海上采集技术还是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图和海底地层剖面测量等则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探测海底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科学 海底探测声学技术
下载PDF
南堡滩海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海 臧锋 +1 位作者 谢占安 何新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39-43,共5页
南堡滩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原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的需要。自2002年后,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该区的整体地质评价,对其进行了整体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部署。新一轮采集在科学设计和严格施工的基础... 南堡滩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原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的需要。自2002年后,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该区的整体地质评价,对其进行了整体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部署。新一轮采集在科学设计和严格施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采集技术并发挥现有设备条件,如细分面元观测系统、PATCH块束状观测系统、OBC海底电缆等,较好地解决了滩海地区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为南堡凹陷滩海地区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提供了必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地质条件 观测系统 OBC海底电缆 整体部署
下载PDF
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1 位作者 金玮 冉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6,共10页
深海沉积理论的进展主要涉及"鲍玛序列"、浊流、砂质碎屑流和深海层序地层四方面。以Shanmugam为代表认为:"鲍玛序列"并非唯一浊流产物,可含有砂质碎屑流、浊流、内潮汐、内波、等深流多种流体作用的结果;过去识别... 深海沉积理论的进展主要涉及"鲍玛序列"、浊流、砂质碎屑流和深海层序地层四方面。以Shanmugam为代表认为:"鲍玛序列"并非唯一浊流产物,可含有砂质碎屑流、浊流、内潮汐、内波、等深流多种流体作用的结果;过去识别的"鲍玛序列"A段有浊流也有相当部分是砂质碎屑流成因,B—D段交错层理则是底层牵引流沉积产生的;只有浊流的沉积物才能称为浊积岩;"高密度浊流"是指砂质碎屑流而不是浊流;浊流是一种有牛顿流和紊乱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浊积岩没有复杂的颗粒悬浮层和碎石浮层,不发育逆粒序。Shanmugam等关于"鲍玛序列"这一新解是深海沉积学理论的一个进步。深海牵引流过去数十年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理论与实践脱节。深海层序地层是深海沉积理论进展的另一个方面,层序界面类型、体系域沉积有自身的独特性:层序界面至少存在斜坡侵蚀面、低水位下超面和水下沉积间断面三种;当沉积背景以陆源碎屑为主时,LST主要为盆底扇,TST和早期HST表现为非钙质远洋沉积,晚期HST一般不发育;当碳酸盐沉积为沉积背景时,LST主体为碎屑流和跨塌蹦落沉积或淡水透镜体,TST和早期HST为钙质细粒沉积,晚期HST可能存在有较小规模的钙屑海底扇。建议慎重解释"鲍玛序列",审视"浊积扇"理论,废弃"浊积扇"概念,加强深海牵引流沉积机理方面的研究;LST浊积砂体、砂质碎屑流形成的块状不规则砂体、深海牵引流砂体可在深海储层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势,深海沉积作用及其过程的精细研究在指导深海油气勘探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玛序列 重力流 牵引底流 深海扇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深海沉积
下载PDF
0.1Hz^30kHz频段电波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勇 孙景芳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1期36-41,共6页
对0.1Hz^30 kHz频段电波特性和传播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对潜通信、无线电物理和大地电磁探测等专业技术的特点,论述低频段在对潜通信、地下通信、电磁波随钻测量、地下和海洋资源探测、地震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原理和应用情况,促进该频段在... 对0.1Hz^30 kHz频段电波特性和传播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对潜通信、无线电物理和大地电磁探测等专业技术的特点,论述低频段在对潜通信、地下通信、电磁波随钻测量、地下和海洋资源探测、地震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原理和应用情况,促进该频段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潜通信 地下通信 大地电磁探测
下载PDF
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勇 蒋国盛 +5 位作者 张凌 宁伏龙 胡代平 陆洪智 刘力 韩博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热开采法、抑制剂刺激法等传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将破坏水合物地层,不能有效地解决海底地层破坏和开采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后所存在的碳储存和碳捕捉问题。介绍了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利用CO2置换天... 热开采法、抑制剂刺激法等传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将破坏水合物地层,不能有效地解决海底地层破坏和开采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后所存在的碳储存和碳捕捉问题。介绍了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利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地层中的甲烷,运送到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在阴极通入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并将产出的CO2通入到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置换出甲烷。该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开采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发电效率较传统发电方法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开采 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二氧化碳 海底 冻土水合物 发电
下载PDF
深海扇油气勘探综述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大伟 李德生 +1 位作者 陈长民 黄慧鹏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1期18-24,共7页
深海扇是在大陆坡海底峡谷前缘,由陆源碎屑物经浊流作用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洋底堆积而成的扇形或锥形沉积体,一般可分为上部扇、中部扇、下部扇等单元。深海扇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区的气候等因素的控... 深海扇是在大陆坡海底峡谷前缘,由陆源碎屑物经浊流作用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洋底堆积而成的扇形或锥形沉积体,一般可分为上部扇、中部扇、下部扇等单元。深海扇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区的气候等因素的控制。世界许多大河口外都发育有大型深海扇,其中最大的为孟加拉深海扇。深海扇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陆地和浅海区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大及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深水勘探逐渐成为热点。深海扇和相关油气藏可能成为今后几十年油气勘探开发的最前沿。目前,国际上深海扇油气勘探已取得空前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水油气勘探,但在我国尚属新的勘探领域。南中国海可能发育诸多具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深海扇,目前已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发现荔湾3-1气田。由于沉积成因机理和油气成藏规律的特殊性,深海扇油气勘探与陆地及浅海区的油气勘探有着显著差异。深海勘探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和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扇 油气 勘探 南中国海 荔湾3-1 前景
下载PDF
我国海底热水矿床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爱国 赵冬梅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3,共7页
简要回顾了海底热水矿床的研究简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海底热水矿床从研究到开采划分为5个阶段。根据全球同类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形势,结合我国的特点,建议尽早将工作重点从勘探期转移到圈矿阶段,寻找资源量大,开采成本低,回报率高的海底... 简要回顾了海底热水矿床的研究简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海底热水矿床从研究到开采划分为5个阶段。根据全球同类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形势,结合我国的特点,建议尽早将工作重点从勘探期转移到圈矿阶段,寻找资源量大,开采成本低,回报率高的海底热水矿床,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报,同时建议积极研发海底热水矿床的圈矿与开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水活动 海底热水矿床 勘探 圈矿 开采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金翔龙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13,共8页
海洋地球物理的海底探测技术在 2 0世纪里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进展。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是实现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包括水面船只和水下探测系统的精确定位。现代水面船只定位依赖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为主的... 海洋地球物理的海底探测技术在 2 0世纪里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进展。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是实现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包括水面船只和水下探测系统的精确定位。现代水面船只定位依赖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为主的导航定位系统 ;水下定位系统主要发展有超短基线定位系统 (USBL)、短基线定位系统 (SBL)和长基线定位系统 (LBL)等。海洋重力测量系统的主体技术得到改进 ,陀螺稳定平台广泛采用光纤陀螺技术 ,开发出改正交叉耦合效应的新技术 ,系统实现数字化控制 ,卫星测高技术引入海洋重力测量领域。海洋地磁测量发展出光泵式测量技术、多分量测量技术和梯度测量技术 ,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海底声学探测技术有多波束测深技术、声纳侧扫技术和浅层剖面测量技术等 ,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 ,海洋地球物理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探测 导航定位 海洋重磁测量 海底声学探测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在海岸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曹妃甸港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怀山 王文秋 尹燕欣 《海岸工程》 2022年第4期313-327,共15页
海岸带复杂地形地貌和海底表层沉积,特别是发育的浅层气、断层、冲沟等严重影响了海岸工程建设,因此海底地形地貌及浅表层海底地层的精细结构是海岸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内容。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海岸工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出发,基于海洋浅... 海岸带复杂地形地貌和海底表层沉积,特别是发育的浅层气、断层、冲沟等严重影响了海岸工程建设,因此海底地形地貌及浅表层海底地层的精细结构是海岸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内容。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海岸工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出发,基于海洋浅层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海底局部构造的演化机制及其对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立体化、高分辨率海水与近海底地层结构探测系统和成像方法,实现了海洋水体结构、海底地形地貌、海底沉积物结构以及特殊地质构造的精细成像。该技术方法成功地应用在曹妃甸港浅海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中,效果良好。研究表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方法可用于研究海底复杂地形结构、浅层气、海底断层成因及稳定性,有效地支撑服务海岸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探测 海岸工程建设 海底地层结构 地震海洋学
下载PDF
我国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阶段性进展与展望
20
作者 曾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3-1349,共17页
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是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切入点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脊,发现了一批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围绕着热液活动区的硫化物、流体、热液柱、生物等热液产... 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是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切入点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脊,发现了一批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围绕着热液活动区的硫化物、流体、热液柱、生物等热液产物开展了调查研究,构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提出了热液活动、冷泉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同源异汇假说,出版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地质学》、《现代海底热液活动》、《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地质》专著,获得了一批调查研究成果。未来,聚焦海底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关键问题,发展海底热液活动探测技术,拓展极地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新领域,围绕烟囱体、热液柱、含金属沉积物、流体以及热液区生物等热液产物,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无疑将推动海底热液地质学取得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活动 深海研究 探测技术 未来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