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nuclear cardiology for guiding devi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被引量:1
1
作者 Mario Petretta Andrea Petretta +3 位作者 Teresa Pellegrino Carmela Nappi Valeria Cantoni Alberto Cuocolo 《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 2014年第1期1-16,共16页
Heart failure is a dynamic condition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ts prognosis should be reassessed frequently,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for whom critical treatment decisions may depend on the results of pro... Heart failure is a dynamic condition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ts prognosis should be reassessed frequently,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for whom critical treatment decisions may depend on the results of prognost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nuclear cardiology techniques are useful to establish the etiol-ogy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while fewer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potential capability of nuclear cardi-ology to guid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and to select patients fo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brillators (ICD). Left ventricular synchrony may be assessed by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 or gated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scintigraphy. These modalities have shown promise as predictors of CRT outcome using phase analysis. Combined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is feasible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uld improve conven-tional response prediction criteria for CRT. Preliminary data also exists on integrat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approach for assessing myocardial viability,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 of biven-tricular pacemaker leads, and obtaining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data, including contractile phase analysis. Fi-nally, cardiac imaging with autonomic radiotracers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CRT response and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refore po-tentially offering a way to select patients for both CRT and ICD therapy. Prospective trials where imaging is combined with image-test driven therapy are needed to better defne the role of nuclear cardiology for guiding devi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Cardiovascular imaging Single-phot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METAIODOBENZYLGUANIDINE
下载PDF
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6
2
作者 高鹏 范静波 +3 位作者 程康安 陈太波 程中伟 方全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00-103,106,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6)岁,男22例(84.6%,22/26),其中再同步化转复除颤器16例(62%,16/26),非缺血性心肌病22例(85%,22/26),9例(35%,9/26)有慢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需外科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QRS波时限由(161±29)ms缩短为(137±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9)级vs.(3.2±0.6)级,P≤0.01];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13.3%vs.24.9%±6.8%,P≤0.01)。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脑钠肽浓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或收缩末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2.5±1.7)年,7例(27%,7/26)死亡,其中2例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 可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除颤电极导线故障判断与植入起搏感知电极的处理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海波 王冬梅 +4 位作者 梁延春 许国卿 刘荣 王祖禄 韩雅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10期86-89,共4页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处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植入ICD患者发生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均因右心室除颤电极导...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处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植入ICD患者发生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均因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出现ICD误感知及误电击,高压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其中3例有术侧不适当用力情况。分析故障原因,3例为起搏感知电极断裂,1例为除颤电极早期磨损。4例均经腋静脉入路重新植入一根起搏感知电极,其中电池耗竭1例术中更换ICD。随访观察7~70个月,均未再出现ICD误感知及误电击事件,导线参数变化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术侧过度用力可能是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除颤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可解决该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心血管疾病 电极 植入 故障排除
下载PDF
优化药物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及ICD植入状况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韶屏 廖玮 +5 位作者 许振业 秦宇君 李世英 王健 程姝娟 柳景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81-83,共3页
目的 评价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状况。方法 纳入2015年1~10月心内科收治的射血分数(EF)≤0.40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1例,接受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评估EF和脑钠肽(BNP)变化,并分... 目的 评价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状况。方法 纳入2015年1~10月心内科收治的射血分数(EF)≤0.40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1例,接受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评估EF和脑钠肽(BNP)变化,并分析ICD植入状况。结果 共7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E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BN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ICD适应证患者植入ICD比例仅29%。结论 优化药物治疗可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但ICD植入比例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 药物治疗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聂如琼 王景峰 +3 位作者 袁沃亮 周淑娴 方昶 陆佩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总结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CRT-D)的初步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②QRS波时限≥120ms;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 目的总结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CRT-D)的初步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②QRS波时限≥120ms;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后侧分支或后分支,右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右房电极置入右心耳。结果3例均成功置入CRT-D,无严重并发症。左室电极1例置于心脏侧后静脉,另外2例置于心脏后静脉。除颤测试,2例为20J能量1次除颤成功。另1例20J、30J能量除颤未成功,通过调整除颤波斜率,30J成功除颤。随访期间,3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均有改善,心室起搏比例均超过95%。2例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或除颤治疗成功转复。结论CRT-D能恢复心脏同步活动和识别、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再同步治疗与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白融 王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临床试验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能降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的病死率。这二者的联合应用(双心室ICD),应该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生活和生存利益。
关键词 自动复律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植入型 左心室功能不良 生活质量 衰竭病人 病死率 双心室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原因及处理
7
作者 汤益民 沈法荣 +3 位作者 孙国建 陈建明 何浪 金红峰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化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发生率、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66例植入ICD或CRT-D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统计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发生率,分析其可能原因...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化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发生率、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66例植入ICD或CRT-D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统计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发生率,分析其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166例患者中出现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5例,发生率为3.01%.其中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1例,ICD导线功能障碍1例,R波感知逐渐降低3例.其中2例予以更换除颤电极导线,2例予以植入普通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余1例随访中待择期处理.结论 植入ICD或CRT-D的患者,除颤电极导线功能障碍可引起ICD不适当放电,随访中若发现除颤电极导线功能障碍,应及时更换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极导线故障 发生率 治疗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用轨道法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杜丽 程自平 +3 位作者 赵韧 陈刚 史学功 杨杰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582-1585,共4页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心衰)病人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护理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RT/C...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心衰)病人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护理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的心衰病人6例,采用轨道法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并成功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采用优化护理方法,加强术中及术后心电监测,维持主动脉球囊反搏正常工作,加强术后抗凝治疗与监测。结果 6例病人术后1周随访,5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例轻度改善。1例病人发生左心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超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是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心内膜电极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术式。注重术中及术后心电监护及出凝血监测,加强主动脉球囊反搏护理监测,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心内膜 电极 植入 围手术期护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核心脏病学在心力衰竭患者CRT和ICD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易剑 魏红星 张晓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95-99,共5页
心力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改善心脏重构,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技术可以评价左心室收缩不同... 心力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改善心脏重构,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技术可以评价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门控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心肌代谢显像可以评估心肌存活和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123I-间位碘代苄胍(123I-MIBG)和11 C-羟基麻黄碱(11 C-HED)的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可以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相位分析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下载PDF
第五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4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左海润 徐承义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833-838,共6页
目的总结4例植入第五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2年2—5月在武汉亚心总医院接受CCM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CCM术中资料、住院期间... 目的总结4例植入第五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2年2—5月在武汉亚心总医院接受CCM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CCM术中资料、住院期间以及术后1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72岁。2例患者基础疾病为缺血性心肌病,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中3例患者术前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25%~31%,1例患者LVEF<25%;QRS波宽度为108~122 ms。4例患者均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优化心力衰竭药物治疗。1例患者在CCM植入术中“一站式”完成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4例患者CCM植入后即刻LVEF均有改善。术后30 d随访时,3例患者LVEF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前减小,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下降一级,1例患者LVEF、LVEDd和NYHA心功能分级均无改善。4例患者术后30 d随访时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224~417 m,患者自诉活动耐量较术前改善。结论CCM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功能状态、LVEF、运动耐量,是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器械治疗方法之一,可在具备相关条件的中心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
下载PDF
左室四极起搏技术对扩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获益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Dietmar Schmit 谭学瑞 +2 位作者 侯月梅 郑佳纯 陈少杏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23-325,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被证明是治疗心衰(heart failure,HF)的有效手段。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降低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心律转复除颤器 左心室四极导线 膈神经刺激
下载PDF
The importance of avoiding unnecessary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被引量:3
12
作者 Finn Akerstrm Miguel A Arias +3 位作者 Marta Pachón Jesús Jiménez-López Alberto Puchol Justo Juliá-Calvo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3年第11期410-419,共10页
Symptomatic bradycardia is effectively treated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a cardiac pacemaker. Although a highly successful therapy, during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focu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lon... Symptomatic bradycardia is effectively treated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a cardiac pacemaker. Although a highly successful therapy, during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focu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acing of the apex of the right ventricle(RV). It has been shown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that RV pacing leads to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similar to that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with subsequent detrimental effects on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n some cases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such as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LVEF) are at particular high risk of suffering the detrimental clinical effects of long-term RV pacing. The evidence is, however, incomplete, coming largely from subanalyses of pacemaker and 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 studie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educed LVEF and an expected high amount of RV pacing, biventricular pacing(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vices can preven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V pacing and reduce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Therefo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has emerged as an attractive option with promising results and more clinical studies are underway. Furthermore, specific pacemaker algorithms, which minimize RV pacing, can als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V stimula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may prevent clinical deteri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ACING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HEART failure 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问题
13
作者 姚萱 王凤芝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2期1837-1839,共3页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为心功能Ⅲ或Ⅳ级的患者预后仍差,5年存活率低,活动耐量受限。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多个临床实验证明是药物治疗效果差伴严重室间传导阻滞的CH...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为心功能Ⅲ或Ⅳ级的患者预后仍差,5年存活率低,活动耐量受限。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多个临床实验证明是药物治疗效果差伴严重室间传导阻滞的CHF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仍然为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就CRT在CHF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争议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QRS间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应用于心衰患者的研究现状
14
作者 李茂林 张卫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3期133-136,共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无论是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还是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都被认为是治疗长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操作人员技术的熟练,符合条件患者数目的增加以及指南的更新,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无论是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还是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都被认为是治疗长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操作人员技术的熟练,符合条件患者数目的增加以及指南的更新,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成几何倍的增加。但仍然缺少明确的建议来指导CRT-D与CRT-P的选择,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心衰 全因死亡率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The role of device therapy in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 : a narrative review
15
作者 FU Bing-qi WANG Qi +2 位作者 TAN Tong WEI Xue-biao YU Dan-qing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22年第3期215-228,共14页
Heart failure has gained increasing notice due to its high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rate. The management for heart failure has been emphasized on the role of device therapy.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Heart failure has gained increasing notice due to its high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rate. The management for heart failure has been emphasized on the role of device therapy.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were given strong recommendation for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 considering their effectiveness on preventing sudden cardiac death(SCD),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and benefiting survival. In this review, we explaine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in HFrEF, in order to buil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HFrEF and the rationality of ICD and CRT on termina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decreasing the rate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and benefiting survival. In addition, we discussed the high-quality researches with significant values on the discovery of device therapy clinical benefits, and compared the class I recommendations for device therapy in HFr EF, suggested b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systolic heart failure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 Device therapy
原文传递
Quadripolar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in amplifying CRT benefits
16
作者 Dietmar Schmitz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19-323,共5页
关键词 心脏病学 患者 临床治疗 症状
下载PDF
29例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断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唐闽 陈柯萍 +2 位作者 王方正 华伟 张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2-915,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分析置入的起搏器4698台和ICD161台,共发现导线断裂29例、导线31支,发生率0.6%;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组导线断裂发生率0.9%,头静脉置入组0.4%,P=0.04。断裂部位锁骨下22例,囊袋内6例,心室内1例。29例患者中,24例置入新导线。3例心房导线断裂,将起搏器由DDD程控为VVI工作方式。处理后平均随访(55.6±16.1)个月。1例因保留的断裂导线露出皮肤,引发感染,开胸取出导线。结论起搏器和ICD导线置入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其次选择经锁骨下静脉外侧端穿刺置管。导线断裂部位主要发生在锁骨下,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导线断裂,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置入型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设备失效
原文传递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牛红霞 陈柯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或除颤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樊晓寒 陈柯萍 +6 位作者 严激 宿燕岗 邹建刚 王景峰 苏晞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多中心的、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15个省(直辖市)22家医院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临床资料缺失较多和更换脉冲发生器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等.按照医院所在省(直辖市)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医院分为3组(〉4万亿元,2~4万亿元,〈2万亿元),分析GDP对CRT-D选择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新植入CRT的454例患者,其中52.2%选择了CRT-D.选择CRT-D的患者年龄≥70岁的比例显著低于CRT-P(20.7%对30.0%,P=0.02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30.5%对35.0%,P〈0.001),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低(8.9%对23.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69 mm对65 mm,P〈0.00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更高(25.4%对7.1%,P〈0.001),更高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史(29.7%对4.1%,P〈0.001)或晕厥病史(16.0%对9.5%,P=0.046).医院CRT总植入量明显影响CRT-D的选择,除个别医院外,大多数植入量在40例以上的医院植入CRT-D的比例在54.9%~67.1%,年植入量15~40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低(18.8%~35.3%),植入量15例以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高(76.9%~81.8%).3组GDP不同选择CRT-D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对54.5%对28.9%,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室速/室颤史(OR 6.00;95%CI 2.67~13.47)、服用地高辛(OR 1.95;95%CI 1.17~3.26)和抗心律失常药物(OR 2.46;95%CI 1.10~5.33)是增加CRT-D选择的影响因素,而合并房室传导阻滞(OR 0.32;95%CI 0.15~0.69)和医院位于低GDP水平(〈2万亿元)省份(OR 0.14;95%CI 0.04~0.50)是显著减少CRT-D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超过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治疗.是否选择CRT-D治疗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合并心律失常和服用药物情况,及患者所在地区的GD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影响因素 心力衰竭 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晗 张嘉莹 +1 位作者 卢永昕 楚英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7-920,共4页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无效。置入CRT-D。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CRT-D置入术中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除颤电极的感知、起搏及除颤阈值良好。起搏前QRS时限平均189ms,起搏后平均142ms。随访6~3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LVEF术前平均0.33,术后6个月平均0.47。6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2次,CRT-D均以31~34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CRT-D不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