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1
作者 邹庆 杨永宏 +3 位作者 楼肃亮 张冬生 钱金黔 郑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症状性侧凸 椎管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生寿 刘海龙 +1 位作者 徐卫松 刘斌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98例,男35例,女63例;平均年龄(56±9)岁;平均侧凸Cobb角为(26±9)°;平均腰椎前凸为(...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98例,男35例,女63例;平均年龄(56±9)岁;平均侧凸Cobb角为(26±9)°;平均腰椎前凸为(19±11)°。采用后正中入路,行责任节段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采用JOA29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以及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7±2.4)年。术前JOA评分为(10±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6±3)分;优良率为89.7%。无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所有患者均感觉较术前症状明显减轻。平均椎间达骨性融合时间为(5.7±1.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平均腰椎侧凸Cobb角为(6±2)°,平均矫正度数为(17±4)°,矫正率为59.2%;平均腰椎前凸矫正度数为(12±3)°。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钛合金cage轻度后侧移位2例,无不适症状,未做处理。结论对于有临床症状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责任节段的确定、减压充分和恢复腰椎稳定性是长期疗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减压术 外科 椎间融合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相对位置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帅 梁彦 +2 位作者 朱震奇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腰椎左侧凸和右侧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142例DLS患者和132例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群(对照组),DLS患者包含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腰椎左侧凸和右侧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142例DLS患者和132例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群(对照组),DLS患者包含80例左侧凸患者(左侧凸组)和62例右侧凸患者(右侧凸组),观察对象均处于矢状位平衡,两组在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与对照组匹配。通过X线片测量DLS患者腰椎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及冠状位偏移距离;通过MRI T1加权像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测量主动脉-椎体角度(α)、旋转角度(γ)、主动脉-椎体距离(d)及主动脉后壁-椎体前缘间隙(Int)。α、γ、d和Int分别在左侧凸组与对照组、右侧凸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obb角及冠状位偏移距离与α、γ、d和Int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左侧凸组Cobb角为23.7°±12.7°(10.4°~42.5°),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5.2±10.7mm(25.5~77.7mm);右侧凸组Cobb角为20.8°±10.4°(11.0°~48.4°),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7.8±15.1mm(25.4~77.5mm),两侧凸组的顶椎分布(P=0.280)、Cobb角(P=0.311)和冠状位偏移距离(P=0.394)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α平均为-2.96°±6.40°,从T12~L4逐渐减小,而左侧凸组α(-2.57°±6.14°)无该规律,两组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54);左侧凸组γ平均为5.57°±5.32°;左侧凸组d(4.62±0.57cm)自T12~L4逐渐增大,且与对照组(4.44±0.43c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左侧凸组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2),即相对于正常人群,DLS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相对于椎体角度无改变,但距离稍远离左侧椎体。右侧凸组α(-3.41°±9.44°)自T12~L4逐渐减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62);γ为-9.02°±6.71°;d为4.54±1.84c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0);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07),即相对于对照组,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的角度和距离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侧凸组和右侧凸组Cobb角和冠状位偏倚距离与γ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01),而与α、d和Int无明确相关性。结论: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置维持正常的解剖关系,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稍远离左侧椎弓根。DLS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相对解剖关系较正常人变化不大,但腰椎手术尤其是侧凸矫形过程中仍需要警惕腹主动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腹主动脉 主动脉-椎体角度 主动脉-椎体距离 旋转角度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化程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梁瑞歌 张逸 +2 位作者 刘翠 王维 张伟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化程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0年3月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DL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腰椎X线片、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腰...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化程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0年3月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DL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腰椎X线片、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腰椎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顶锥旋转畸形分级、椎旁肌横截面积(CSA)及脂肪化程度、椎体CSA,并比较研究组患者腰椎凸侧和凹侧椎旁肌CSA及脂肪化程度。结果研究组LL低于对照组,腰椎冠状位侧凸Cobb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腰椎顶锥旋转畸形分级1级33例,2级25例,3级10例,4级2例;对照组患者均无腰椎顶锥旋转畸形。研究组竖脊肌CSA、多裂肌CSA、腰大肌CSA低于对照组,椎体CSA、椎旁肌脂肪化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腰椎凸侧竖脊肌CSA、多裂肌CSA、腰大肌CSA高于腰椎凹侧,腰椎凸侧椎旁肌脂肪化程度低于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LS患者椎旁肌CSA及脂肪化程度高于无DLS者,且腰椎凸侧和凹侧椎旁肌CSA及脂肪化程度亦有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椎旁肌群退行性变程度了解腰椎退行性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海涌 孟祥龙 +4 位作者 鲁世宝 苏庆军 关立 臧磊 刘玉增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00-206,共7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梅祥 吴景明 +3 位作者 何二兴 尹知训 钟树栅 白波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的差异,评估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矫正率及腰椎前凸角改善率,计算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结果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3.0±0.8)分和(3.0±1.1)分,较术前的(8.0±0.9)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2.5%。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7.7±2.8)°vs(17.3±5.5)°,P〈0.05],矫正率为55.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术前[(36.8±4.5)°vs(18.1±4.6)°,P〈0.05],改善率为103.3%。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LDS早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椎间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变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昌耘冰 詹世强 +6 位作者 王义生 柯雨洪 刘斌 王巧明 曾时兴 尹东 肖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DLS)个体化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其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并随访24个月以上的DLS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基础疾病评估,分...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DLS)个体化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其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并随访24个月以上的DLS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基础疾病评估,分别采用单纯减压,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和多节段减压、矫形、融合固定的术式治疗。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7例患者获随访27~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9个月。术后2年侧凸Cobb角为7.7°±0.7°。术前、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DI)评分分别为(8.4±0.4)、(1.7士0.4)分和(70±4)、(19±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分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10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63%(17/27);按ODI评分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12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85%(23/27)。1例严重骨质疏松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另有2例出现下肢肌力下降,随访至3个月左右均恢复。结论DLS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个性化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术式是有效的外科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变性疾病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矫形外科手术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亮 卢旭华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41-245,共5页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该文就腰椎整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及其与DLS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为DLS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变性疾病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改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知训 何二兴 +3 位作者 崔基浩 吴梅祥 石中玉 刘超杰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年第4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DLS)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DLS患者采用改良MI-TLIF凹侧有序...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DLS)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DLS患者采用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通过手术前后脊柱全长片测量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失衡距离,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缓解情况,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度4.2~5.3 cm(平均4.5 cm),手术时间85~165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90~30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11~17 d(平均14.5 d)。32例患者中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2.5个月),未发现椎弓根钉棒断裂或Cage移位。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从术前(6.8±2.3)分和(7.5±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3)分和(2.4±1.5)分,ODI从术前(41.4±2.7)%降至末次随访的(13.6±2.5)%;Cobb角从术前的(33.7±3.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0.1±2.3)°,腰椎前凸角从术前偏离正常(22.6±8.0)°改善为术后偏离正常(3.3±1.4)°;矢状面、冠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从术前的(46.8±9.8)、(29.3±7.8)m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7±7.6)、(10.7±6.3)mm;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26/30)。结论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融合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是DLS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变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4 位作者 章凯 艾福志 王智运 王建华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痛改善和肌力恢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凸、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征以及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术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期手术,3d后行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20mL(530~2800mL)。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1%),其中脑梗塞2例、脑脊液漏2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3例。术后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6%;随访时间O.5~10.0年,平均随访时间5.6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6例(15%,6/41),其中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术,3例患者融合固定的上个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予椎体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4分(6.1~8.5分)降低至术后的2.8分(1.6~4.3分),术前、术后腰椎侧凸及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分别为30.5°(20°~40°)、8.6。(3°~25°)和5.6。(-8°~13°)、31.6。(25°~460)。随访期间x线片示融合器融合节段均已愈合,椎间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塌陷或移位。结论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DLS能有效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纠正腰椎侧凸;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技术联合治疗18例成人腰椎侧凸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西峰 籍剑飞 +3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刘郑生 张永刚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成人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联合应用多种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治疗的18例成人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位及矢...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成人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联合应用多种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治疗的18例成人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个月(平均13.4个月)。手术时间107~205min,平均手术时间135min;出血量150~1300mL,平均出血量238mL。术中未发生大血管、输尿管、肠管损伤等并发症;7例患者术后出现屈髋功能障碍,其中5例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2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4例出现大腿前侧及腹股沟区浅感觉减退,术后1个月均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的39.5。士5.60矫正至14.30土6.30,改善率为63.8%;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的21.6。士3.1。增加到26.3。土2.1。,改善率为21.8%;VAS评分由术前的(8.3士1-3)分减小到(3.2士1.0)分,改善率为61.4%;ODI评分由术前的(44.6士2.2)分降至(11.8士5.2)分,改善率为73.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成人腰椎侧凸矫形效果良好、固定稳固、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退行性疾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外科矫正手术 成年人
下载PDF
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13
作者 黄宇峰 沈彬 +3 位作者 赵卫东 张振 于彬 吴德升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69-72,76,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节段,对既有不稳或减压所致的失稳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及改善率...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节段,对既有不稳或减压所致的失稳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及改善率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前JOA、ODI评分分别为(14.7±1.8)、(32.5±6.8)分,末次随访时为(25.3±2.4)、(13.3±4.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78.9%,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侧凸 腰椎 减压 融合术 老年人
下载PDF
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爱悯 陈栋 +5 位作者 张凯 米杰 李训林 田海军 王向阳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5-1003,共9页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固定椎的不同分为两组:近端固定到T10及以上节段为高位椎(upper vertebra,UV)组,近端固定到T10以下节段为低位椎(lower vertebra,LV)组。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比较后路长节段不同上端内固定椎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文献;(2)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3)患者年龄≥18岁;(4)随访时间≥1年。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近端交界处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总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和翻修情况(如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翻修情况)。并通过非随机实验方法学指数法(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sed studies,MINORS)评价方法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分,Begg法评估发表偏倚。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中文2篇,英文8篇,共883例患者,其中UV组353例,LV组530例。所有文献MINORS评分为16~20分,Begg法分析无明显发表偏倚。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非围手术期并发症两大类。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中,U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LV组,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95%CI)为409.33ml(288.74,529.92),而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中,UV组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低于LV组,风险比(relative risk,RR)(95%CI)为0.26(0.11,0.63),P<0.05;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和非围手术期术后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原因引起翻修及总翻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近端固定椎向中上胸椎延长可能有利于降低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但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在其他并发症和翻修率方面尚未发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长节段固定 近端固定椎 并发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减压及非融合动态稳定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10-913,共4页
目的:分析减压与非融合稳定系统运用在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减压及Dynesys系统非融合稳定手术治疗的48例椎管狭窄伴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54~78(64.3&... 目的:分析减压与非融合稳定系统运用在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减压及Dynesys系统非融合稳定手术治疗的48例椎管狭窄伴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54~78(64.3±5.7)岁。通过影像学观察术后腰椎前凸、侧凸角度及活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背部和腿部的疼痛情况,采用韩国版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定临床功能。结果:48例患者施行了68个节段的减压与非融合稳定手术,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时间24~74(31.4±10.4)个月。手术时间100~220(183.1±31.8)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222.0±115.3) ml,住院天数4~9(6.5±1.9) d。术后腰椎侧凸角明显改善(P<0.05),腰椎前凸和活动范围未受影响。末次随访背部和腿部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3.5±2.4和4.2±4.3,ODI为(36.5±5.8)%,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椎管狭窄伴轻至中度脊柱侧凸(<30°)的老年患者,先后施行减压术与非融合稳定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非融合 腰椎 动态稳定系统
下载PDF
个体化手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星 朱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评价个体化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48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即:根据每例患者的症状、体... 目的:评价个体化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48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即:根据每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判定责任节段,精准减压;根据侧凸的类型应用截骨矫正、钉棒矫正、融合器矫正等方法适度矫正;合理应用长节段融合。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9.5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患者的Cobb角显著减小(P<0.01)、腰椎前凸角显著恢复(P<0.01),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ODI评分显著改善(P<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个体化手术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侧凸 椎管狭窄 减压 融合术
下载PDF
基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判定退变性腰椎侧凸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性验证
17
作者 梁晓 王辉 +4 位作者 徐佳欣 孙家元 刘庆涛 杨大龙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0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51~78(61.5±8.1)岁。由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观察者1)、主治医师(观察者2)、住院医师(观察者3)各1位分别对70例患者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中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进行判定,每位观察者判定2次,2次判定间隔2 d。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以第1次判定结果为准。记录3位医师判断DLS患者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判定结果及一致率。采用Cohen’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3位观察者内判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Fleiss’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观察者之间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观察者内判定结果一致率为前后2次判定完全一致的百分比,观察者间一致率为3位观察者判定结果完全一致的百分比。结果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观察者1的Kappa值分别为0.766、0.807和0.837,一致率分别为87.1%、90.1%和92.9%;观察者2的Kappa值分别为0.733、0.701和0.727,一致率分别为87.1%、84.3%和88.5%;观察者3的Kappa值分别为0.661、0.639和0.671,一致率分别为82.5%、81.4%和81.4%。3位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的一致性均为良好;判定中立椎、稳定椎,观察者1均为优秀,观察者2、观察者3均为良好。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观察者1>观察者2>观察者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48、0.200和0.353,一致率分别为58.6%、38.6%和54.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一致性一般,稳定椎一致性较差,中立椎一致性差;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上端椎>稳定椎>中立椎。结论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判定DLS患者腰椎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观察者内判定的一致性均较好,一致率均较高;而观察者间判定的一致性和一致率均不理想,可能与不同观察者的经验、水平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退行性变 上端固定椎 中立椎 稳定椎 一致性检验
原文传递
长节段近端融合固定椎的选择对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用亿 田纪伟 +3 位作者 赵庆华 董双海 王守国 孙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3674-3679,共6页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长节段近端融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35例)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例)55例经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患...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长节段近端融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35例)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例)55例经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近端融合椎的不同选择,分为A组(17例,固定至水平椎)、B组(18例,固定至中立椎体)和C组(20例,固定至侧凸上端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分别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指数(ODI)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及腰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测量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对3个组的临床和影像学做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 55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死亡,54例获得2~4年的随访。各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之间的腰痛VAS、ODI指数、冠状面平衡指标、矢状面平衡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5.8%±12.8%、69.6%±11.8%、63.4%±15.3%,A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早期并发症率52.9%、22.0%和1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近端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12.5%、22.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3种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但是在改善冠状面畸形方面固定至水平椎优于侧凸的上端椎;固定至侧凸的上端椎有利于减少早期并发症,但是较选择水平椎更容易发生影像学上的远期近端邻近节段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 脊柱侧凸 腰椎 平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