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adistic Analysis on the Genera of Tinginae (Hemiptera:Heteroptera:Tingidae) from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齐宝瑛 张志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cladistic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6 genera of Tinginae (Hemiptera:Heteroptera:Tingidae) from northern China. 33 characters with 88 states were chosen bas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cladistic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6 genera of Tinginae (Hemiptera:Heteroptera:Tingidae) from northern China. 33 characters with 88 states were chosen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The character matrix was formed through ingroup and outgroup analysis and computed using the computer programs MacClad (version 3 0 1), AutoDecay (version 3 0), PAUP (version 3 1 1) and Hennig 86 (version 1 5),and the same most parsimonious tree and Nelson consensus cladogram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computation to explain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enera (L=118,CI=0 454,RI=0 529). We categorized these genera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phylogenetically into 6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y are Agramma group,Leptoypha group,Dictyla group,Catoplatus group,Physatocheila group and Derephysia group.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volved genera is presented as (((((Derephysia group=( Lasiacantha ,( Acalypta ,( Galeatus ,( Dictyonota ,( Derephysia,Sphaerista ))))),Physatocheila group =(( Elasmotropis,Tingis ),(( Oncochila,Cochlochila ), Physatocheila ))),Catoplatus group= Catoplatus ),Dictyla group=( Monosteira,Dictyla )),Leptoypha group= Leptoypha ),Agramma group= Agramma ). These groups will not be regarded as higher classific taxa until more genera and data are available and further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inae cladistic analysi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Y USING RAPD TECHN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江新 施之新 +1 位作者 甘小妮 谢树莲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0-50,共11页
Although both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era, they share man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except that A. longa has no chloroplast. In the 1940’s,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 that in darkne... Although both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era, they share man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except that A. longa has no chloroplast. In the 1940’s,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 that in darkness or upon addition of some chemicals, E. gracilis would fade reversibly or irreversibly, some scholars hypothesised that A. longa evolved from E. gracilis by losing chloroplast. The authors’ use of RAPD and cladistic analyses in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onga and E. gracilis showed that the A. longa ’s relationship with E. gracilis was closer than that with other green euglenoids. This proves the hypothesis that A. longa evolved from E. gracilis is reasonab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saprophytic colorless euglenoids were transformed from green euglenoids by losing their choropl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longa Euglena gracilis cladistic analysis molecular evolution RAPD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Friesea(Collembola:Neanuridae) from Hebei Province, North China and a cladistic analysis
3
作者 Yun BU Jose GPALACIOS-VARGAS Angela ARANGO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9年第4期243-257,共15页
Friesea incognita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China. This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2 + 2 eyes, no capitate tenent hairs on tibiotarsi, three anal spines, furcula without mucro and dens with 3... Friesea incognita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China. This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2 + 2 eyes, no capitate tenent hairs on tibiotarsi, three anal spines, furcula without mucro and dens with 3 setae. Total dorsal and ventral chaetotaxy of the new species is given. A revised key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es of this genus with 2 + 2 eyes is given. Forty-seven characters of antennal sensilla, eyes and body chaetotaxy are chosen for the cladistic analysis performed for 18 species of this genus, including 12 with 2+2 eyes. Results indicate the new species F. incognita seems to be related to F. nauimetztli from Mexico.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species are not well resolved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ny homoplasies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that adapt to a similar soil habit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TAILS CHAETOTAXY eye furcula cladistic analysis taxonomy
下载PDF
中国菊属一些种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戴思兰 陈俊愉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7-34,共8页
运用分支分析方法研究了12种原产中国的野生菊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引入了若干栽培品种及部分杂种一代植株作为分析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分支分析方法有效而准确地将分类群分类,并揭示出毛华菊(Dendranthemarestitum)与菊花(Den... 运用分支分析方法研究了12种原产中国的野生菊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引入了若干栽培品种及部分杂种一代植株作为分析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分支分析方法有效而准确地将分类群分类,并揭示出毛华菊(Dendranthemarestitum)与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同为菊属植物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种,部分种间杂种也已进入栽培类群。同时还发现不同性状在各品种间平行进化的现象。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讨论了中国菊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菊花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菊属 分支分析 分类
下载PDF
安徽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的分支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守标 张小平 +1 位作者 张定成 邵建章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9-331,共3页
以形态学为依据 ,结合细胞分类学、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成果 ,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安徽产黄精属 11种植物的种间演化关系。在分支分析中 ,选择万寿竹属、舞鹤草属和竹根七属作为复合外类群。根据复合外类群比较原则和一般演化规... 以形态学为依据 ,结合细胞分类学、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成果 ,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安徽产黄精属 11种植物的种间演化关系。在分支分析中 ,选择万寿竹属、舞鹤草属和竹根七属作为复合外类群。根据复合外类群比较原则和一般演化规律 ,确定性状极性。结果表明 :( 1)琅琊黄精与长苞黄精为姊妹群 ,并与其余 9种黄精明显分为 2大支 ;( 2 )另一支 9种黄精中 ,玉竹、长梗黄精和金塞黄精亲缘关系密切并与其余 6种再分为 2支 ;( 3)剩下 6种黄精中 ,距药黄精和多花黄精 2种互生叶黄精极为密切并与 4种轮生叶黄精分为 2组 ;( 4 ) 4种轮生叶黄精中 ,黄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属 分支分析 安徽 百合科 演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SBE法和逐步回归法的开封菊展景观美景度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玉辉 郭梦迪 +4 位作者 苏志国 李昂 孙利强 王政 王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81-87,共7页
研究运用SBE法,对菊展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专业群体对不同类型的菊展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按照五类要素选取25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人群对五个要素的喜欢程度呈现差异化,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按相关系数依次为... 研究运用SBE法,对菊展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专业群体对不同类型的菊展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按照五类要素选取25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人群对五个要素的喜欢程度呈现差异化,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按相关系数依次为艺术造型0.255、空间布局0.217、色彩丰富度0.195、文化意境0.193、趣味性0.143;且逐步回归后发现,在菊展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以艺术造型为载体,逐步融合并展示了色彩丰富度、文化意境、空间布局、趣味性等特征,也体现了菊展的特色与地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SBE法 美景度评价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开封
下载PDF
中国菊属植物部分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戴思兰 钟杨 张晓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15,共7页
该文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菊属植物28个分类单位进行了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Q型聚类结果表明:毛华菊(D,vestitum)与菊花亲缘关系最近,野菊(D.indicum)次之,紫花野菊(D,zawadskii)较... 该文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菊属植物28个分类单位进行了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Q型聚类结果表明:毛华菊(D,vestitum)与菊花亲缘关系最近,野菊(D.indicum)次之,紫花野菊(D,zawadskii)较远,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菊属植物用于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中国栽培菊花起源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属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起源 品种 分类
下载PDF
几种中国野生菊的染色体组分析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陈发棣 陈佩度 李鸿渐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对不同倍性的几种中国野生菊之间杂种F1减数分裂期染色体的配对分析,对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和菊花脑(D.nankingense)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但已发生了某种程度分化的二倍... 通过对不同倍性的几种中国野生菊之间杂种F1减数分裂期染色体的配对分析,对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和菊花脑(D.nankingense)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但已发生了某种程度分化的二倍体;南京野菊(D.indicum)和尖叶野菊(D.indicum var.acutum)是含有相同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毛华菊(D.sestitum)为异源六倍体,它们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均能较好地配成二价体构型。尖叶野菊(4x)与菊花脑(2x)、南京野菊(4x)与毛华菊(6x)的F1,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接近于9Ⅰ+9Ⅱ和9Ⅰ+18Ⅱ,表明菊花脑或其近缘种是尖叶野菊染色体组之一的供体,南京野菊或其近缘种是毛华菊两个染色体组的供体。本文还对这几种菊属植物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属 种间杂交 染色体组 系统演化 菊花
下载PDF
老鸦瓣属(百合科)的恢复:以形态性状的分支分析为依据 被引量:14
9
作者 谭敦炎 张震 +1 位作者 李新蓉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70,共9页
老鸦瓣群(Amana群)是百合科中的一个东亚特有类群,仅分布在中国中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该类群在形态上与广义郁金香属Tulipa L.相似,但也具有与子房近等长的花柱以及2-3(-4)个苞片等与郁金香属不同的形态特征。有关该类群是否应置于... 老鸦瓣群(Amana群)是百合科中的一个东亚特有类群,仅分布在中国中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该类群在形态上与广义郁金香属Tulipa L.相似,但也具有与子房近等长的花柱以及2-3(-4)个苞片等与郁金香属不同的形态特征。有关该类群是否应置于郁金香属中或是否应独立为属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为了澄清该问题,我们对产于中国的Amana群进行了广泛的标本室和野外形态观察,并采用分支系统学方法,对该类群3个种以及郁金香属的其他15种植物(包括土耳其的3个种)的28个形态性状数据进行了分支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郁金香属并非是一个单系类群。Amana群与广义郁金香属的其他4个组sect.Orithyia、sect. Eriostemones、sect. Leiostemones、sect. Tulipanum以及Lloydia属的两个种共同构成一个大支的3个分支。我们对广义郁金香属5个组共19种植物的ITS以及trnL-F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的结果也表明:sect. Tulipanum、sect. Leiostemones、sect. Eriostemones和sect. Orithyia构成一大支,Amana群和猪牙花属的Erythronium sibiricum构成另一大支。因此,我们认为Amana群应从广义郁金香属中独立出来,恢复其老鸦瓣属Amana Honda作为属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鸦瓣属 百合科 形态性状 分支分析 郁金香属
下载PDF
木兰科的分支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凤霞 陈忠毅 张奠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7-214,共8页
主要以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为依据,以德坚木属为外类群,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木兰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23个分支单位,选取32个性状,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化石地层学资料,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对数据矩阵的分支分... 主要以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为依据,以德坚木属为外类群,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木兰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23个分支单位,选取32个性状,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化石地层学资料,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对数据矩阵的分支分析使用PAUP3.1.1和Hennig 86 v. 1.5分别在Macintosh和IBM机上运行,前者以启发法,后者以BB命令运算,经严格一致化处理,得到一致化分支图。结果表明: 1)木兰属为一复系类群,其中sect. Maingola与木莲属形成姊妹群,sect. Theorhodon与盖裂木属接近;2)长蕊木兰属与含笑族种类形成单系类群;3)鹅掌揪属是木兰科中一个特殊类群,很早就分离出来,独自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分支分析 分类
下载PDF
原尾纲重新分群的特征分析(六足总纲) 被引量:8
11
作者 尹文英 谢荣栋 +2 位作者 杨毅明 岳巧云 栾云霞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9-658,共10页
1996年第 2 0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意大利佛罗伦萨 )上 ,尹文英根据多年研究的新发现提出了原尾纲Protura分为 3目 10科的新建议 ,仅刊登在该次会议的论文摘要中 ,至今尚未能详细阐述重新分群的重要特征和分析。本文拟就原尾纲不同类群的... 1996年第 2 0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意大利佛罗伦萨 )上 ,尹文英根据多年研究的新发现提出了原尾纲Protura分为 3目 10科的新建议 ,仅刊登在该次会议的论文摘要中 ,至今尚未能详细阐述重新分群的重要特征和分析。本文拟就原尾纲不同类群的成虫和幼虫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证明原尾纲分为 3目 (目、华目和古目 ) 10科 ,更符合原尾虫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尾纲 重新分群 特征分析 六足总纲 支序分析
下载PDF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国盛 陈发棣 +2 位作者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5-159,共5页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脑、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属 亚菊属 形态学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被引量:36
13
作者 何子灿 钟扬 +4 位作者 刘洪涛 唐先华 叶力 黄德世 徐立铭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1-136,共16页
WT5BZ]There are various arguments 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Actinidia Lindl., a genus with approximately 63 species, 59 of which have been found in China.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iar tric... WT5BZ]There are various arguments 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Actinidia Lindl., a genus with approximately 63 species, 59 of which have been found in China.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iar trichomes of 35 taxa from China under optical microscope, including size, celluar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According to their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liar tricho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ategories: 1) single cell hairs; 2) uniseriate hairs, including linear, bulbous, twisted, straight walled, and bent walled hairs; 3) multiseriate hairs, including twisted, straight walled and gradually sharpening, straight walled and suddenly sharpening, bent walled and gradually sharpening, and suddenly sharpening hairs; 4) multiseriate thick hairs, including pillar hairs, gradually sharpening thick hairs, and suddenly sharpening thick hairs; 5) stellate hairs, including parenchyma stellate and sclerenchyma stellate (normal state and special states such as rosulate, peltate stellate, and overlopping stellate) hairs ; and 6) dichotomous hairs. On the basis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iar trichomes in Actinidia, with Clematoclethra lasioclada as an outgroup, both the quantitative cladistic analysis and phenetic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using Wagner method and UPGMA clustering method respectively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y of Actinidia in China. The phylogenetic tree generated by cladis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ect. Leiocarpae be a monophyletic group, but other three sections, i.e., sect. Maculatae, sect. Strigosae and sect. Stellatae, be non monophyletic group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henetic analysis reflect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axa of Actinidia in China, especially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hinensis and A. deliciosa, and a relatively remot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allosa var. henryi and A. callosa var. discolor. In conclusion,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oliar trichomes and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taxonomic analysis are of key importance to studies on phylogenetic and ph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ctini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属 叶表皮毛 策形态特征 分支分析
下载PDF
龙胆属的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廷农 刘尚武 卢学峰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505-530,共26页
本文运用支序分类的原理和方法,对龙胆科龙胆属的属下等级进行了重新归类和系统发育分析。龙胆属是一个单系群,以3项近裔共性为归类依据。性状分析作了性状同源性分析和性状极性分析。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性状相关性及染色体资... 本文运用支序分类的原理和方法,对龙胆科龙胆属的属下等级进行了重新归类和系统发育分析。龙胆属是一个单系群,以3项近裔共性为归类依据。性状分析作了性状同源性分析和性状极性分析。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性状相关性及染色体资料为依据,其它方法,如生物重演律原则、地理递进原则以及孢粉形态等也被结合使用。分析结果,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被选择为外类群,71个性状被选择作为建立数据矩阵的基本资料。使用PAUP程序对矩阵进行了运算,得到4个最简约的谱系分支图,它们均具一致性系数0.637,支序长度为160步,f-比值范围为0.179~0.189,其中具最低f-比值的图被选作为类群归类和讨论亲缘关系的基础。在支序图上龙胆属归为15个组;其中5个组又划分为系,共包括23个系,其余组为单型组,故共有33个属下类群。一个严格的一致性谱系分支图总结了所有的一致点,从而支持了支序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麦 龙胆属 系统发育 支序分析
下载PDF
菊属部分植物的AFLP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周春玲 戴思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75,共5页
利用AFLP技术 ,对菊属植物 1 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 .选择EcoRI MseI这一酶切组合 ,5个E +3 M +2引物组合及 1个E +3 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 .共得到 2 87条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占 85 .7% .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 利用AFLP技术 ,对菊属植物 1 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 .选择EcoRI MseI这一酶切组合 ,5个E +3 M +2引物组合及 1个E +3 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 .共得到 2 87条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占 85 .7% .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 ,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紫花野菊次之 ,小红菊相对最远 .各野生种间 ,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 ,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分析 酶切组合 菊属植物
下载PDF
中国栎属(壳斗科)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的分支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普春霞 周浙昆 罗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9-698,共10页
以三棱栎为外类群 ,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中国栎属进行初步的分支分析。结果显示了栎属内稳定的“支”结构及其种间关系。栎亚属可划分为 5个组 ,分别为巴东栎组、高山栎组、子栎组、麻栎组和槲栎组。子栎组是栎亚属常绿栎类与... 以三棱栎为外类群 ,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中国栎属进行初步的分支分析。结果显示了栎属内稳定的“支”结构及其种间关系。栎亚属可划分为 5个组 ,分别为巴东栎组、高山栎组、子栎组、麻栎组和槲栎组。子栎组是栎亚属常绿栎类与落叶栎类之间的过渡类群 ;高山栎组应为栎亚属常绿栎类中的特化类群 ,而非最原始类群。 5个组中 ,仅巴东栎组不是单系类群 ,而是一个多系类群。青冈亚属较栎亚属早分支 ,可划分为 3大类 :无毛类、简单被毛类和复杂被毛类 ;无毛类最原始 ,复杂被毛类与栎亚属关系最近。因此 ,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解决栎亚属组间亲缘关系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栎属 壳斗科 叶表皮 叶结构 分支分析
下载PDF
鲤科鮊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动物地理学(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代应贵 杨君兴 陈银瑞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3-233,共21页
以雅罗鱼亚科为外群,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亚科17个属(须鳊属除外)进行了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1)亚科这17个属为一个单系群,并由4个较小的单系群组成;(2 )亚科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除源自离散事件外,主... 以雅罗鱼亚科为外群,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亚科17个属(须鳊属除外)进行了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1)亚科这17个属为一个单系群,并由4个较小的单系群组成;(2 )亚科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除源自离散事件外,主要源于扩散事件。亚科的特征演化还表明,东亚地区地质历史的反转演化和平行演化可能在亚科系统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地理学 系统发育 鲴亚科 鱼类 鲤科 地理分布格局 雅罗鱼亚科 分支系统学 离散事件 特征演化 发育过程 平行演化 地质历史 东亚地区 单系
下载PDF
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鲜艳 张飞 +2 位作者 陈发棣 郭慧敏 陈素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4,共7页
结合形态学性状和分子标记对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野菊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14.06%~67.50%),叶柄长、叶长/叶柄长、花序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可能是造成野... 结合形态学性状和分子标记对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野菊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14.06%~67.50%),叶柄长、叶长/叶柄长、花序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可能是造成野菊不同地理居群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246条扩增带,其中229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2.5%;29对SRAP引物组合共产生651条扩增带,其中638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8.0%,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野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居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布在0.211 7~0.494 9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南京野菊和四川野菊遗传关系较近,武夷山野菊独立成一组,与其他地理居群野菊遗传关系较远,不同地理居群野菊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 地理居群 形态性状 分子标记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植物分支系统学 植物形状 分子系统发育树 气孔密度
下载PDF
睡莲科的属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倪学明 於炳 +1 位作者 周远捷 赵家荣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本文用谱系分支法分析睡莲科的属间关系。35个衍征中,分析了31个特征的进化趋势。根据分析将睡莲科提升为睡莲目,分为3个科:莲科、水盾草科、睡莲科。
关键词 系统进化 谱系分枝分析 睡莲科 分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