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向春香 王建军 +5 位作者 吴楠 余波 夏春 何燕 马捷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1-754,共4页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sarcoma,IPT-like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追踪患者...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sarcoma,IPT-like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6例IPT-likeFDCS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0~78岁,平均62.3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患者为体检时发现,1例患者有腹胀、消瘦症状,1例患者有腰背部疼痛症状。3例患者肿瘤位于脾脏,2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腹膜后。肿瘤直径3.5~14cm(平均7.8cm),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肿瘤组织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其间见多量炎细胞混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21/35、vimentin及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显示瘤细胞散在阳性。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48个月,6例中5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随访4年后(无复发和转移)失访。结论 IPT-like 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脾脏和肝脏,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假瘤 滤泡树突细胞 肉瘤 EBER
下载PDF
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对食管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勇军 张兰军 +4 位作者 苏晓东 张冬坤 戎铁华 王其京 夏建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67-1071,共5页
背景与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能有效诱导体外抗食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食管... 背景与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能有效诱导体外抗食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食管癌细胞株EC-109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聚乙二醇法制备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并诱导抗原特异性CTLs产生。②建立食管癌EC-10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成功荷瘤的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融合细胞激活的CTLs(A组,n=11)、未激活的T淋巴细胞(B组,n=11)以及RMPI-1640培养液(C组,n=11)作为效应细胞进行瘤内注射,每周一次。③4周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组织,测量并比较各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及平均湿重,计算抑瘤率。④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裸鼠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⑤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肿瘤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比较各组肿瘤细胞的S期细胞平均百分比(S-phase fraction,SPF)以及细胞平均凋亡率。结果:①A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显著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1.45±31.14)mm3vs.(1493.37±51.67)mm3,(2065.77±87.55)mm3,F=950.67,P=0.00],其平均湿重亦显著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0.04)gvs.(1.38±0.07)g,(2.04±0.11)g,F=1335.90,P=0.00];A组抑瘤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86%vs.32.35%,F=1218.08,P=0.001)。②A组肿瘤的平均PCNA-LI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3±0.95)%vs.(51.82±1.51)%,(68.93±2.40)%,F=1528.39,P=0.000]。③A组肿瘤细胞平均SPF值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6±0.36)%vs.(29.39±0.96)%,(42.25±1.43)%,F=2188.05,P=0.001]。④A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3±1.21)%vs.(17.75±0.56)%,(6.59±0.22)%,F=4565.51,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人食管癌EC-10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证实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体外诱导的抗原特异性CTLs瘤内直接注射具有抑制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树突细胞 融合疫苗 移植瘤 细胞毒性T细胞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建芳 于文彬 +4 位作者 徐修礼 苏明权 马越云 刘家云 丁振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9期1777-1780,共4页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观察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应用 GM- CSF 及 IL- 4诱导 DC产生 ,用 TNF- α和PGE2 促进其成熟 ,并用肺癌细胞系 GL C- 82可溶性抗原致敏 .将成熟 DC与...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观察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应用 GM- CSF 及 IL- 4诱导 DC产生 ,用 TNF- α和PGE2 促进其成熟 ,并用肺癌细胞系 GL C- 82可溶性抗原致敏 .将成熟 DC与自体 L AK细胞混合培养 (DC- L AK) ,用MTT法检测 DC- L AK细胞及 L A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 .结果 经 GM- CSF,IL - 4,TNF-α,PGE2 作用后 ,细胞表达 CD1 a阳性率为 71.0 % ,CD83 5 0 .0 % ,CD1 4 阳性率低于 10 .0 % ,高表达 HL A- ,HL A- 和 CD45,为典型的 DC表型特征 .DC- L AK和 L AK细胞对 4种肿瘤细胞 (GL C- 82 ,A5 49,m oser和 MCF- 7)的杀伤率 ,前者为 84.7% ,6 6 .9% ,49.3%和 5 6 .0 % ,后者为 43.5 % ,31.3% ,45 .0 %和 32 .4% .结论 成功的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增强 L AK细胞杀伤活性的 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LAK细胞 免疫治疗 肿瘤
下载PDF
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DC疫苗体外诱导T细胞特异性抗胰癌免疫 被引量:4
4
作者 唐朝晖 邹声泉 +2 位作者 邱文洪 杨想平 裘法祖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 观察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 )疫苗 ,在体外诱导抗胰癌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化、增殖出DC ,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 ,并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 (分为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肿瘤裂... 目的 观察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 )疫苗 ,在体外诱导抗胰癌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化、增殖出DC ,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 ,并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 (分为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肿瘤裂解物组、对照组 ) ,检测了各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 12与IFN γ的浓度和T细胞的反应性增殖 ,并评估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 致敏DC组中IL 12与IFN γ的浓度 [(1161± 2 39) pg/ml和 (10 44± 312pg/ml) ]与未致敏DC组及肿瘤裂解物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在致敏DC组中T细胞有明显的增殖 ;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高效的诱发机体T细胞 (Th1和CT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免疫学 树突细胞疫苗 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癌细胞裂解物 细胞因子 IL-12 IFN-Γ 肿瘤细胞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氟伐他汀的干预效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牛川 王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913-4916,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与调节性T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DCs与Treg之间的相关性,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10只,喂...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与调节性T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DCs与Treg之间的相关性,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10只,喂养普通AS饲料;氟伐他汀组10只,喂养AS饲料+氟伐他汀0.1g·kg-1·d-1。喂养20周,取胸主动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s的免疫表型CD11c、HLA-DR及Treg免疫分子CD4、CD25、FoxP3的表达,分析DCs、Treg在各组主动脉壁中的数量分布变化及DCs与Treg相关性。结果 (1)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及CD11c+HLA-DR+双阳性分子表达,高脂组及氟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4+CD25+及CD4+CD25+FoxP3+Treg淋巴细胞表达,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Treg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管壁内未见Treg表达;(3)相关性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中CD11c+HLADR+DCs与CD4+CD25+FoxP3+Tre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脂组与氟伐他汀组中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免疫细胞DCs与Treg均参与了AS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且氟伐他汀可通过降低粥样斑块内DCs的数量、增加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来实现抗AS病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细胞 调节性T细胞 氟伐他汀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体内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冷松 韩秀敏 +2 位作者 王若雨 吕申 张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证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在体内通过吞噬凋亡肿瘤细胞获取抗原物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 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 目的证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在体内通过吞噬凋亡肿瘤细胞获取抗原物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 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小剂量化疗组、树突状细胞组、小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以BAX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在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观察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生存期,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小剂量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小剂量化疗后瘤内应用树突状细胞,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小鼠的生存率提高,体内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FC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40∶1、20∶1、10∶1和5∶1时72 h的杀伤率分别为87.64%、70.32%、34.63%和13.87%。并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MFC(P<0.01)。结论体外诱导分化的未成熟DC,能于体内捕获小剂量化疗诱导的凋亡肿瘤细胞所携带的肿瘤抗原,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小剂量化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恶性肿瘤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良菊 许化溪 +2 位作者 马斌 王胜军 曹友清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6期556-557,560,W001,共4页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 (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的可显示性 ,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 ,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用FAC...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 (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的可显示性 ,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 ,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 :皮肤经FITC刺激后 ,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 ,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 ;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 ,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 ,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 :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DC在致敏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小鼠 抗原 皮炎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杭晓声 史央 +2 位作者 李丽 项方 时宏珍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诱导的细胞株负载树突状细胞(DC)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8例均接受过常规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两组,DC治疗组1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者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热休克诱... 目的探讨热休克诱导的细胞株负载树突状细胞(DC)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8例均接受过常规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两组,DC治疗组1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者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热休克诱导凋亡的细胞株负载自体DC,将DC行皮内回输,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S)。结果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DC免疫治疗安全性高;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2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7.2月,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DC免疫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玉丙 张红梅 +2 位作者 刘亚娟 刘林林 范洪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熟及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临床肿瘤治疗的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IL 4、GM CSF培养小鼠骨髓细胞 5~ 7d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培养至第 5~ 6d ...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熟及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临床肿瘤治疗的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IL 4、GM CSF培养小鼠骨髓细胞 5~ 7d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培养至第 5~ 6d ,加入黑色素瘤 (B16 )冻融抗原继续培养 1~ 2d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6 ,并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 72h ,终止培养前 16h加入 3H TdR(0 .5 μCi 孔 ) ,γ 液体闪烁仪测定cpm值。 结果 IL 4、GM CSF培养 3d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细胞形状不规则 ,培养 5~ 6d时 ,有刺状突起、拉长 ,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 ;抗原装载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83、CD86表达 ,IL 4 +GM CSF +TNF α组 (6 1.6 8% ,71.2 5 % )及IL - 4 +GM -CSF +冻融抗原组 (6 3.11% ,76 .88%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4 1% ,3.88% )及单纯IL - 4 +GM -CSF培养组 (2 1.86 % ,2 8.6 9% ) (P <0 .0 0 1) ,IL - 4 +GM -CSF +TNF -α组与IL - 4 +GM -CSF +冻融抗原组比较CD83、CD86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 ;液闪仪检测结果显示 ,IL - 4 +GM -CSF +冻融抗原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1,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骨髓 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分化 实验研究 肿瘤细胞 免疫学
下载PDF
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尤文肉瘤患者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王剑 桑宏勋 +1 位作者 王臻 郭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年第13期1772-1776,共5页
为了探讨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采用分离尤文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细胞,Trizol法提取患者尤文肉瘤细胞总RNA,用总RNA转染DC并诱导特异性CTL的扩增,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总RNA加载的D... 为了探讨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采用分离尤文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细胞,Trizol法提取患者尤文肉瘤细胞总RNA,用总RNA转染DC并诱导特异性CTL的扩增,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总RNA加载的DC细胞的表达,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和CTL的杀伤活性。结果RTPCR测定显示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细胞可以呈递肿瘤特异性抗原,并特异性地表达其特有序列EWSFLI1。经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特异性表面标志及功能相关分子表达均上调,转染后的DC可显著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的特异性CTL对携带EWSFLI1抗原的靶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LAK细胞和未经转染的DC。说明尤文肉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疫苗可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尤文肉瘤 RNA 肿瘤免疫 疫苗
下载PDF
小青龙汤对哮喘树突细胞及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边逊 王艳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24-226,共3页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树突细胞(DC)作用于哮喘的起始阶段,在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地位,对哮喘的发病、病情变化及治疗均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治疗哮喘逐年引起人们重视,小青龙汤作为治疗哮喘的经典名方,人们对其药理、病理生理...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树突细胞(DC)作用于哮喘的起始阶段,在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地位,对哮喘的发病、病情变化及治疗均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治疗哮喘逐年引起人们重视,小青龙汤作为治疗哮喘的经典名方,人们对其药理、病理生理、免疫及临床作用等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文章现就小青龙汤在哮喘中的作用机理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青龙汤 树突细胞 哮喘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与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唐朝晖 邹声泉 +2 位作者 邱文洪 杨想平 裘法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90-592,共3页
目的 观察经白细胞介素 18(IL 18)和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药物诱导制成BALB/c小鼠的胰腺癌模型。通过IL 18和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小鼠DC(MTSC4) ,制成DC疫苗 ,检测各组血... 目的 观察经白细胞介素 18(IL 18)和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药物诱导制成BALB/c小鼠的胰腺癌模型。通过IL 18和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小鼠DC(MTSC4) ,制成DC疫苗 ,检测各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 18、干扰素γ(IFN γ)的浓度 (分为DC IL18 裂解物组 ,DC 裂解物组 ,DC IL 18组 ,DC组 ,PBS组 ) ,研究了其对小鼠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作用。结果 DC IL18 裂解物组中IL 18与IFN γ的浓度 ( 2 161± 43 9)μg/L和 ( 4 3 5± 72 ) μg/L ,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DC IL18 裂解物组接种胰腺癌细胞后 5 0d均未见移植肿瘤形成 ,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对胰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DC IL18 裂解物组最强 ,DC 裂解物组次之 ,DC IL18组较弱 ,其余 2组则缺乏 (P <0 .0 1)。DC IL18 裂解物组的小鼠的生存期比他各组明显延长 ,且肿瘤的重量比其他各组明显减轻 (P <0 .0 1,P <0 .0 5 )。结论 IL 18和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DC疫苗对胰腺癌荷瘤小鼠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癌细胞裂解物 树突状细胞 疫苗 胰腺癌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预防和治疗卵清蛋白过敏小鼠的的研究
13
作者 王丽 胡燕 +1 位作者 程茜 王永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057-1059,1063,共4页
目的比较腺病毒重组CTLA4Ig/α4β7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BALA/c小鼠32只,分为4组。基础致敏24 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预防组;肠道激发4 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治疗组;回输生... 目的比较腺病毒重组CTLA4Ig/α4β7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BALA/c小鼠32只,分为4组。基础致敏24 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预防组;肠道激发4 h后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为治疗组;回输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和OVA过敏小鼠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过敏症状缓解情况;HE染色观察空肠形态;甲苯胺兰染色观察小肠固有层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现象;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结果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OVA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降低(0.25±0.05 vs 0.17±0.03)(P<0.05);体重增长明显(3.16 g±0.75 g vs 5.04 g±0.49 g)(P<0.05);腹泻症状减轻;HE染色可见治疗组小肠绒毛中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改善;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现象改善。而预防组较阳性对照组过敏症状、小肠形态学及OVA特异性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 CTLA4Ig/Adα4β7修饰的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卵清蛋白过敏小鼠具有治疗作用而无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