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basic features and origins of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between carbonate 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Tan Xiucheng Zhao Luzi +6 位作者 Luo Bing Jiang Xingfu Cao Jian Liu Hong Li Ling Wu Xingbo Nie Y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The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rbonates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Their occurrence,like other cases wo... The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rbonates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Their occurrence,like other cases worldwid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ocations in general,i.e.,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Their differences of reservoir features and origins,however,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due to different exploration degrees.This issue i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to provide basic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basin'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for the study of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geology worldwide.We compared the features of these two types of reservoirs in detail,including the depositional and diagenetic features,pore types and petrophysical features.Based on the comparison,the origin of the reservoirs was further discussed.It is shown that the reservoirs in 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The interior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in moderate to high energy settings and the dominant lithologic type was limestone,which was weakly compacted and intensely cemented and has undergone meteoric dissolution.Pore types include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and moldic pores,with low porosities(6%) and low permeabilities(0.1 mD).By contrast,the platform margin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in relatively high energy settings and mainly consisted of dolostones with some limestones.The rocks were strongly compacted but incompletely cemented.As a result,some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were preserved.Both meteoric solution and burial solution have taken place.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pore spaces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and intercrystalline solution pores and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This type of reservoir generally has better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9% porosity and 0.1 mD permeability) and pore-throat structures than the interior reservoirs.These differences were influenced by both primary depositional features and secondary diagenesis.For the interior carbonate reservoirs,early meteoric dissolution,weak compaction and strong cementation a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By contrast,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gin carbonate reservoirs mainly include dolomitization,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burial dis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platform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platform margin platform interior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hina
下载PDF
Compos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and Low-Energy Ooid Sho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ambrian Zhangxia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2
作者 Zhen Wang Yiming Go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56-172,共17页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study of sedimentary facies, microfacies and geochemistry of measured strata sections and wells, the ooid shoals of the Cambrian Miaolingian Zhangxia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ar...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study of sedimentary facies, microfacies and geochemistry of measured strata sections and wells, the ooid shoals of the Cambrian Miaolingian Zhangxia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are composed of both high-and low-energy ooid sho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nergy shoals are sparry cementation, with moderate to well sorting, large grain size, high ooid content and low micrite, weak micritization, and well-preserved internal textures of the ooids. Macroscopically, the high-energy ooid shoals display a thick-bedded aggradational stacking pattern in upward coarsening and thickening sequences. The low-energy ooid shoals are mainly made up of micritic cementation, with moderate to poor sorting, relatively small grain size, lower ooid content and higher micrite, strong micritization, and poorly-preserved internal textures of the ooids. Macroscopically, the low-energy ooid shoals show a thin-bedded, interbedded stacking pattern in upward fining and thinning sequences. The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fabr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both high-and low-energy ooid sho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a-leve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RIAN sedimentary model North china ooid shoals Ordos Basin Zhangxia Formation
原文传递
THE DISCOVERY OF YOREDALE CYCLIC DEPOSITS OF LATE PALEOZOIC IN NORTH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3
作者 汪寿松 陈昌明 +3 位作者 陈志明 黄家宽 柯保嘉 陈安宁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0年第8期659-662,共4页
A set of coal-bearing terrigenous clastic-carbonate cyclic shelf depositional sequences—Yoredale cyclic deposits a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aiyuan Formation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in the east... A set of coal-bearing terrigenous clastic-carbonate cyclic shelf depositional sequences—Yoredale cyclic deposits a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aiyuan Formation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Ordos Block, North China. They are comparable to the Yoredale cycles, but possess their own character. Yoredale cycles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 beds of Viseen age in the Yoredale-Wensleydale area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redale CYCLIC DEPOSITS LIMESTONE elastic rock coal shoalING late CARBONIFEROUS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东沙海域内孤立波浅化过程及含圈闭涡核内孤立波的反射地震初探
4
作者 宋海斌 邝芸艳 +4 位作者 杨胜雄 关永贤 龚屹 范文豪 张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356,共13页
基于地震海洋学数据,通过叠合波形结构与混合参数空间分布,可以较好地分析内孤立波浅化过程与能量耗散、混合增强的关系.在东沙海域的一条地震剖面上,我们观测到了上陆坡深水区(500~1000 m)、浅水区(300~400 m)两个内孤立波波包,有着明... 基于地震海洋学数据,通过叠合波形结构与混合参数空间分布,可以较好地分析内孤立波浅化过程与能量耗散、混合增强的关系.在东沙海域的一条地震剖面上,我们观测到了上陆坡深水区(500~1000 m)、浅水区(300~400 m)两个内孤立波波包,有着明显不同的波形特征.浅水区的内孤立波包的3个内孤立波波形复杂,在波核内部呈现杂乱反射特征,可能是含圈闭涡核的内孤立波,估算的耗散率、扩散率分别达O(10-5)W·kg^(-1)、O(10-2.5)m^(2)·s^(-1).该内孤立波包前方,则存在一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深水区内孤立波包虽然波形相对简单,但诱导的湍流混合强度也较强,形成了内孤立波发育区、陆坡上方厚度达200 m的高耗散率、扩散率区带.在东沙海域上陆坡的深水区、浅水区,内孤立波持续耗散能量,增强了湍流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内孤立波浅化 地震海洋学 湍流混合 圈闭涡核
下载PDF
南海中南暗沙海域海底环境噪声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显阳 刘宗伟 +4 位作者 史阳 姜莹 杨春梅 王晓燕 吕连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5-343,共9页
为了解南海海底环境噪声特点,2021年3月至12月,在南海中南暗沙海域海底进行了海洋环境噪声观测。统计分析了不同频段噪声的噪声级及其峰度和偏度,结果表明:南海中南暗沙海域海底环境噪声存在季节差异,总体表现为冬季噪声级高于其他季节... 为了解南海海底环境噪声特点,2021年3月至12月,在南海中南暗沙海域海底进行了海洋环境噪声观测。统计分析了不同频段噪声的噪声级及其峰度和偏度,结果表明:南海中南暗沙海域海底环境噪声存在季节差异,总体表现为冬季噪声级高于其他季节,而昼夜差异微弱;5 kHz以上频段低噪声级的噪声多,环境安静;8 kHz频段的噪声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热带气旋过境时该海域20 kHz以下的噪声级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但不同频率噪声级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程度不同,8 kHz频段噪声级受风速变化的影响较大,而200 Hz和20 kHz频段随风速变化的幅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 中南暗沙海域海底 噪声季节差异 噪声昼夜差异
下载PDF
登州浅滩的形成、动态演化及其可恢复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福林 夏东兴 +2 位作者 王文海 吴桑云 王永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73,共9页
登州浅滩是位于渤海海峡南部登州水道西侧海域的长条状水下沙洲,经海底地貌形态对比、沉积物取样及海区动力条件分析,初步推断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潮流沉积体的一部分,后经波浪和沿岸流等动力的长期改造逐渐稳定成为边缘坝地貌形态.20世... 登州浅滩是位于渤海海峡南部登州水道西侧海域的长条状水下沙洲,经海底地貌形态对比、沉积物取样及海区动力条件分析,初步推断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潮流沉积体的一部分,后经波浪和沿岸流等动力的长期改造逐渐稳定成为边缘坝地貌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登州浅滩进行的大规模人工挖沙严重破坏了沙体的动态平衡.利用水库模型估算,浅滩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来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浅滩 成因 演化 水库模型
下载PDF
关于登州浅滩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武桂秋 孟祥东 +1 位作者 夏东兴 崔金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9-425,共7页
1990—1993年对蓬莱西庄海岸附近海域进行了水文、水深、地质地貌和泥沙等13项测量和调查。整理分析实测资料井结合数值计算,首次分析研究了登州浅滩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浅滩被破坏后袭击岸边的波浪增大,波能增加到5—7倍,沿岸净输... 1990—1993年对蓬莱西庄海岸附近海域进行了水文、水深、地质地貌和泥沙等13项测量和调查。整理分析实测资料井结合数值计算,首次分析研究了登州浅滩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浅滩被破坏后袭击岸边的波浪增大,波能增加到5—7倍,沿岸净输沙量增加到3—5倍。文中指出西庄海岸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登州浅滩被破坏后失去防浪消波作用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浅滩 波浪 净输沙率 海岸侵蚀
下载PDF
深水环境多级地貌坡折控制下的重力流动力学的演变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海荣 王英民 +2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王志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2-819,共8页
台湾浅滩陆坡具有活跃的重力流机制,发育了壮观的重力流沉积体系,是研究重力流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理想场所。自陆架前缘直至深海的马尼拉海沟,发育了3个地貌坡折(包括一个陆架坡折和两个陆坡坡折)。这些地貌坡折控制了重力(流)的启动和整... 台湾浅滩陆坡具有活跃的重力流机制,发育了壮观的重力流沉积体系,是研究重力流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理想场所。自陆架前缘直至深海的马尼拉海沟,发育了3个地貌坡折(包括一个陆架坡折和两个陆坡坡折)。这些地貌坡折控制了重力(流)的启动和整个演化过程,控制了各种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陆架坡折控制了重力滑塌的产生,第一和第二陆坡坡折则分别控制了重力滑塌体、碎屑流、浊流的转换。本文利用重力流沉积物波的波形参数恢复了重力流流体有关参数,实证了研究区的确存在有非常活跃的重力流机制。而多级地貌坡折代表着陆坡地貌的不均衡和向均衡的演化,重力流的侵蚀-沉积效应只是陆坡体系调整过程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台湾浅滩陆坡 重力流 地貌坡折 流体参数 沉积物波
下载PDF
生物礁、滩、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16
9
作者 何永垚 王英民 +3 位作者 许翠霞 李冬 吴宇翔 赵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984,822-823,共14页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点"即分析单个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线"即分析地质体的沉积环境,"面"即刻画地质体的平面分布,"体"即刻画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时"即解剖地质体的纵向旋回性。应用该方法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共识别出了5类生物礁、3类滩和2类灰泥丘。其中生物礁具有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反射构型,内部具有海侵—海退旋回,位于构造高部位,沉积于高能环境;滩呈低频、中连续、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席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构造斜坡带,形成于高能环境;灰泥丘具有低频、强振幅、非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斜坡相对底部位,沉积于低能环境。"点、线、面、体、时"识别方法将沉积特征、环境能量、地球物理响应及旋回分析有机结合,能可靠地识别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揭示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局部发育生物礁,广泛发育碳酸盐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灰泥丘 地震识别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华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鲕粒滩的展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小炜 牟传龙 +2 位作者 葛祥英 康建威 周恳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8-14,166,共7页
华北板块内寒武系第三统普遍发育鲕粒灰岩,其展布特征和迁移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大量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的解释以及前人对中国北方古地理的研究,根据其沉积特征并结合"优势相+特殊相"编图研究方法... 华北板块内寒武系第三统普遍发育鲕粒灰岩,其展布特征和迁移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大量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的解释以及前人对中国北方古地理的研究,根据其沉积特征并结合"优势相+特殊相"编图研究方法,认为华北板块内部围绕着鄂尔多斯古陆核,向华北板块周缘延伸,依次发育潮坪相、局限台地相以及开阔台地相等3种沉积单元,鲕粒在华北台地上大范围出现主要受到古地貌、水下隆起和海平面变化等外部条件的制约,而沉积相带的展布则控制着鲕粒滩的分布范围以及迁移的方向。高能的鲕粒滩主要分布于开阔台地相中,其次为潮坪相;而局限台地相内发育的多为反映低能环境的放射状鲕粒。高能鲕粒滩受到沉积相带控制,大多分布于开阔台地中靠近局限台地的一侧和潮坪边缘地区,并随着相区沿海侵的方向往内陆推进而不断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寒武系第三统 岩相古地理 鲕粒灰岩 鲕滩迁移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栾锡武 孙钿奇 彭学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40,共15页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南北卫浅滩 底辟系统 油气聚集环带
下载PDF
渤海海域和滩海勘探工作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共5页
渤海湾盆地是陆海统一的大型裂谷盆地 ,陆地和海域有共同的油气生聚规律。但其沉积中心有序地向海域中部迁移 ,生储油层系向东增多、变新 ,含油气性更好。海域的渤中凹陷和滩涂—极浅海是近期内增储上产的两大领域。它们的进展说明 ,随... 渤海湾盆地是陆海统一的大型裂谷盆地 ,陆地和海域有共同的油气生聚规律。但其沉积中心有序地向海域中部迁移 ,生储油层系向东增多、变新 ,含油气性更好。海域的渤中凹陷和滩涂—极浅海是近期内增储上产的两大领域。它们的进展说明 ,随时间推移 ,在我国新生代东部近海盆地和陆架盆地普遍存在沉积中心向外转移的现象。因而建议同时强化对渤海两个领域的勘探 ,开拓南黄海和南海北部上陆坡地区及加强东海陆架盆地东带的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第三系 中国海域 油气勘探 渤海海域 滩海 进展 发展方向
下载PDF
南海神狐暗沙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后金 沙志彬 梁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地震方法是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实测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北部神狐暗沙海区可能赋存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特征,以及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地震反射特征反映神狐暗沙海区存在多处似海底反射... 地震方法是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实测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北部神狐暗沙海区可能赋存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特征,以及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地震反射特征反映神狐暗沙海区存在多处似海底反射(BSR)分布区,总面积约5970km2.可分为S-BSR、W—BSR和I-BSR三类,以W—BSR为主。此外,地震剖面上还发现弱振幅或振幅空白带、极性反转及低速异常等指示标志。根据BSR及振幅空白带分布状况,估算该区含水合物层的厚度可能为10~264m,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神狐暗沙海区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识别 似海底反射
下载PDF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朝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8-34,共7页
 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金融逐步深化,但是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金融深化出现减缓甚至部分逆转现象。通过对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实证分析,文章指出造成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原因是市场失灵,而不是政府金融抑制,认为在加强...  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金融逐步深化,但是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金融深化出现减缓甚至部分逆转现象。通过对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实证分析,文章指出造成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原因是市场失灵,而不是政府金融抑制,认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放开部分非正规金融,促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合是遏制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 金融浅化 政策含义
下载PDF
昭通水路交通简史及地名浅释
15
作者 傅奠基 邓敏 胡声浩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古代的交通命脉多以江河航运为主,河流既给人类带来了沟通千里的自然便利,同时也产生天堑横绝的阻隔之苦。昭通因地处山区环境,众多的险滩、礁石、山崩、泥石流等地貌、地质因素,严重影响了江河的通航条件,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但... 中国古代的交通命脉多以江河航运为主,河流既给人类带来了沟通千里的自然便利,同时也产生天堑横绝的阻隔之苦。昭通因地处山区环境,众多的险滩、礁石、山崩、泥石流等地貌、地质因素,严重影响了江河的通航条件,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但面对深沟激流,昭通先民仍然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或疏浚航道,或设渡口,或架溜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山川阻隔,使天堑变通途。昭通大地上留下的众多险滩、渡口、溜索等水运地名,将永远铭记着先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水运 江河险滩 渡口 溜索 昭通地名
下载PDF
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超 吴建政 +2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张伟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5,共8页
依据2010年在登州浅滩海域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资料,划分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类型,分析了登州浅滩海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包括... 依据2010年在登州浅滩海域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资料,划分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类型,分析了登州浅滩海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包括砾石、砾砂、粗砂、中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等11种类型;浅滩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水道东侧以砾砂为主,西侧主要成分为黏土质粉砂;沉积物粒径具有自南向北由细变粗再变细,自东向西由粗变细的趋势;区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格局与水动力环境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浅滩 分布特征 粒度参数
下载PDF
登州浅滩近期演变及沉积物输运趋势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东晓 吴建政 +1 位作者 胡日军 朱龙海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8期25-32,共8页
利用登州浅滩区域2004、2010年2期水深地形资料以及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登州浅滩近期(2004—2010年)规模、形态、冲淤演变及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挖沙活动及泥沙供应量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2010年登州浅滩... 利用登州浅滩区域2004、2010年2期水深地形资料以及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登州浅滩近期(2004—2010年)规模、形态、冲淤演变及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挖沙活动及泥沙供应量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2010年登州浅滩由1991—2003年间的缓慢恢复转而大面积蚀退,-10m等深线围成的面积减少5.9km2;受浅滩大面积蚀退的响应,登州浅滩成为表层沉积物汇聚中心,使周边区域表层沉积物净输运方向均指向浅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浅滩 冲淤演变 沉积物 输运趋势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的食物种类组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梦娜 徐磊 +7 位作者 王雪辉 刘玉 王淼娣 邱永松 朱江峰 何映霖 贝伟烈 杜飞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9,共9页
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 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准确鉴定糜状饵料生物的组成,本研究利用DNA条码技术,针对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使用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和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成功鉴定出中国枪乌贼饵料物种有13种,鸢乌贼饵料物种有8种,共20种(其中1种为共有饵料)。比较发现,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而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则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两物种均存在同类相食现象,但鸢乌贼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枪乌贼 鸢乌贼 摄食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南海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C型内孤立波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智优 原庆东 +2 位作者 熊学军 陈亮 郑全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基于布放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海域的5套潜标观测到的内孤立波波列数据和孤立波扰动KdV(PKdV)理论,研究内孤立波在趋浅陆架上的传播特征。得出如下结果:1)观测到的内孤立波属于C型内孤立波,即平均重现周期为(23.41±0.31)h。2)内孤立波... 基于布放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海域的5套潜标观测到的内孤立波波列数据和孤立波扰动KdV(PKdV)理论,研究内孤立波在趋浅陆架上的传播特征。得出如下结果:1)观测到的内孤立波属于C型内孤立波,即平均重现周期为(23.41±0.31)h。2)内孤立波在西传爬坡过程中,其振幅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与该海域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得到的孤立波振幅增长率(SAGR)数值接近,表明该海域的内孤立波的振幅变化可以采用由孤立波PKdV方程导出的趋浅温跃层理论来描述。3)随着水深变浅,内孤立波传播方向向北偏移,传播速度减小,即在A,B和D站位,传播方向分别为279°,296°和301°,偏转角度达22°;传播速度分别为2.36,2.23和1.47 m/s,减小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南海 趋浅温跃层 PKdV方程 孤立波振幅增长率
下载PDF
宋初海上贡道考索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少丰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1-39,共9页
宋朝掌控广州港之前(960-971),南海诸国就已来华朝贡。这条隐秘的海上贡道大致可推断为:南海诸国沿着五代十国时期开辟的南海航线到达泉州,再借道吴越,从福州、温州、台州、明州一路北上,抵达登州,再转陆路进入都城开封。这条海上贡道... 宋朝掌控广州港之前(960-971),南海诸国就已来华朝贡。这条隐秘的海上贡道大致可推断为:南海诸国沿着五代十国时期开辟的南海航线到达泉州,再借道吴越,从福州、温州、台州、明州一路北上,抵达登州,再转陆路进入都城开封。这条海上贡道能够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泉漳和吴越臣服于宋朝,允许南海国家借道通行。泉州和登州是两个重要的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南海国家 贡道 泉州 登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