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红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77-279,共3页
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性疾病,与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 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性疾病,与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张,其皮损中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本文就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发病机制 T细胞 树突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综述
下载PDF
显微手术切除联合间质内树状突细胞疫苗治疗复发脑胶质瘤 被引量:4
2
作者 步星耀 赵跃武 +4 位作者 赵红卫 张建国 柴昌 周伟 李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联合间质内树状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瘤腔内安置Ommaya囊,术后从复发瘤组织分离培养出脑肿瘤干...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联合间质内树状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瘤腔内安置Ommaya囊,术后从复发瘤组织分离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制备个体特异性DC疫苗,术后4W、6W、8W、10W、12W经由Ommaya囊行瘤腔内自体免疫治疗。随访6—15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无复发,无死亡;6个月复发3例,死亡1例,生存期明显延长。全部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显微手术力争全切除,术后联合间质内BTSC抗原脉冲DC疫苗自体免疫治疗,是一种靶向BTSC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脑胶质瘤 显微手术切除 干细胞 树状突细胞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忠 李宏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08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变态反应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认为Th1/Th2平衡失调是特应性皮炎重要的发病机制。本文围绕这一机制综述T细胞、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IgE在特应性皮炎发...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变态反应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认为Th1/Th2平衡失调是特应性皮炎重要的发病机制。本文围绕这一机制综述T细胞、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IgE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T细胞 树突状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下载PDF
人脑恶性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步星耀 赵跃武 +3 位作者 张永福 孔令非 雒建超 赵红卫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1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脑恶性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于瘤腔内安置化疗囊,并行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及放疗增敏作用检测,术后第2、4、8、12周和6个月同步分别行经皮穿刺注入敏感化疗... 目的探讨人脑恶性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于瘤腔内安置化疗囊,并行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及放疗增敏作用检测,术后第2、4、8、12周和6个月同步分别行经皮穿刺注入敏感化疗药物及全脑增敏放疗,2Gy/次,5次/疗程,总量50Cy。手术后及化放疗间歇期内输注自体胶质瘤树突状细胞疫苗进行免疫治疗。结果 42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年生存36例(85.7%)、2年生存28例(66.7%)、3年生存23例(54.8%);全部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显微手术力争全切除,术后敏感药物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序贯自体免疫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综合治疗人脑恶性胶质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恶性胶质瘤 综合治疗 患者 个体化 放疗 恶性脑胶质瘤 切除 感化 生存 结论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 grabbing nonintegrin on dendritic cells generat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被引量:2
5
作者 Jun Li Zhi-Hua Feng Guang-Yu Li Dan-Lei Mou Qing-He Ni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53-456,共4页
AIM: To generate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an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 grabbing nonintegrin (DC-SIGN; CD209) for the further s... AIM: To generate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an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 grabbing nonintegrin (DC-SIGN; CD209)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DC-SIGN in hepatitis C virus (HCV) transmission.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blood of healthy individuals by Ficoll--Hypaque sedimentation and cultured in complete medium containing rhGM-CSF and rhIL-4. Cells were cultured for seven days, with cytokine addition every two days to obtain immature D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and scanning microscope, and the expression of DC-SIGN was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RESULTS: After seven-day culture, a large number of cells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s appear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se cells had a variety of cell shapes such as those of bipolar elongate cells, elaborate stellate cells and DCs. DC-SIGN was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its expression level on cultivated dendritic cells was high. CONCLUSION: DCs with a high expression of DC-SIGN can be generat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complete medium containing rhGM-CSF and rhIL-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ression of DC-SIGN dentric cells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下载PDF
CD1a^+树突状细胞在胎儿腭扁桃体内的发育
6
作者 胡蓉 苏敏 +3 位作者 黄悦 李红 姜俸蓉 许庭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54-1856,共3页
目的探讨CD1a+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胎儿腭扁桃体内的发育。方法收集9~28周因故终止妊娠胎儿腭扁桃体标本29例,用EnVision二步法染色显示CD1a+DC。结果 12周胎儿腭扁桃体,可见少量CD1a+DC,分布于隐窝上皮基底层和中间层,细... 目的探讨CD1a+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胎儿腭扁桃体内的发育。方法收集9~28周因故终止妊娠胎儿腭扁桃体标本29例,用EnVision二步法染色显示CD1a+DC。结果 12周胎儿腭扁桃体,可见少量CD1a+DC,分布于隐窝上皮基底层和中间层,细胞体梭形或不规则形,由细胞体发出数根树枝样突起,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14周胎儿腭扁桃体,CD1a+DC数量增加,隐窝上皮周围的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内也可见CD1a+DC。16周胎儿腭扁桃体,表面上皮内可见CD1a+DC分布。17~24周胎儿腭扁桃体,随着CD1a+DC数量增多,在上皮浅层渐可见阳性细胞。28周胎儿腭扁桃体,淋巴小结内始见几个CD1a+DC聚集。细胞计数显示CD1a+DC数,9~12周胎儿腭扁桃体为(2.60±1.14)个,随胎龄增加至25~28周胎儿腭扁桃体达(57.20±6.06)个,任意胎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a+DC12周迁入胎儿腭扁桃体隐窝上皮,随后逐渐出现在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表面上皮以及淋巴小结内。CD1a+DC数量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主要分布于隐窝上皮内,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和表面上皮内较少,淋巴小结内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A DC 免疫组织化学 腭扁桃体 胎儿
下载PDF
分布参数突触联接动态神经网络及其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冯大政 保铮 焦李成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1996年第12期50-58,共9页
本文利用树突树的冲激响应对分布参数突触联接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在树突空间结构形式化描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分布参数突触联接动态神经网络,并且详细地研究它的有界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贡献是,得到了包括突触联接在内的树突树系... 本文利用树突树的冲激响应对分布参数突触联接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在树突空间结构形式化描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分布参数突触联接动态神经网络,并且详细地研究它的有界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贡献是,得到了包括突触联接在内的树突树系统的冲激响应及其绝对可积性;提出了分布参数突触联接动态神经网络及其数学描述;给出了有界性和稳定性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分布参数系统 稳定性 神经网络
下载PDF
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脑胶质瘤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静文 杨紫潇 +4 位作者 徐旸 齐增鑫 张宏义 毛颖 花玮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81-2283,共3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T细胞过继治疗脑胶质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C57BL/6小鼠树突状细胞(DC)与GL261细胞抗原共育,再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T细胞体外杀伤作用。建立GL261-C57BL/6小鼠脑胶质瘤模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用上述T细胞进行免疫治疗... 目的探讨特异性T细胞过继治疗脑胶质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C57BL/6小鼠树突状细胞(DC)与GL261细胞抗原共育,再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T细胞体外杀伤作用。建立GL261-C57BL/6小鼠脑胶质瘤模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用上述T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检测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磁共振检测小鼠成瘤情况,观察生存期并解剖死亡小鼠观察成瘤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效靶比为60∶1时,成熟DC组T细胞杀伤率为(62.67±2.52)%,未成熟DC组为(26.33±2.08)%(P=0.000)。T细胞治疗后小鼠外周血CD8a/CD4比值为1.18±0.31,对照组为0.28±0.05(P=0.047),治疗组磁共振未见肿瘤生长,对照组生存期为(22.63±2.38)d,治疗组死亡2只,其余均存活至实验结束(80d)(P=0.001)。解剖发现,对照组小鼠均可见肿瘤生长,治疗组在实验结束前死亡的2只可见肿瘤生长,存活至实验结束的小鼠未见肿瘤生长。结论GL261细胞抗原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在动物实验中有抑制胶质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免疫治疗 胶质瘤 树突状细胞 混合抗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