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and bed load flux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of dam-break flow
1
作者 Jia-heng Zhao Ilhan Ozgen +1 位作者 Dong-fang Liang Reinhard Hinkelman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7-294,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am-break flow over a movable bed.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compared: a fully coupled formulation of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erms...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am-break flow over a movable bed.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compared: a fully coupled formulation of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erms(a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an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ith a fully coupled Exner equation(a bed load flux model). Both models were discretized using the cell-centered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a second-order Godunov-type scheme was used to solve the equations. The numerical flux was calculated using a Harten, Lax, and van Leer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 with the contact wave restored(HLLC). A novel slope source term treatment that considers the density change was introduced to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to obtain higher-order accuracy. A source term that accounts for the sediment flux was added to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movement on the momentum of the water. In a onedimensional test case, a sensitivity study on different model parameter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Manning's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porosity values showed an almos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ttom change, and for the bed load flux model, the sediment porosity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 The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both model concepts are demonstrated in a benchmark experimental test case dealing with dam-break flow over variable bed top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water SEDIMENT transport Bed load flux model depth-averaged concentration flux model Dam break
下载PDF
The impacts of modeling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s with GEOS-Chem using different ocean carbon fluxes
2
作者 ZHANG Shan TIAN Xiangju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5期343-348,共6页
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给人们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本研究对有年际变化的海洋碳通量与气候态的海洋碳通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于碳源汇分布特征的理解。使用有年际变化的海洋碳通量与气候态的... 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给人们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本研究对有年际变化的海洋碳通量与气候态的海洋碳通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于碳源汇分布特征的理解。使用有年际变化的海洋碳通量与气候态的海洋碳通量分别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模拟2008至2010年间全球CO2浓度,并将模拟值与9个观测站点CO2浓度比较,以探究海洋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对模型模拟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在全年的南半球差异较大,而在四个季节中秋季的差异最大。与观测对比得到有年际变化的海洋碳通量模拟的CO2浓度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CO2浓度 GEOS-Chem模型 海洋碳通量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_2 Concentrations in East Asia with RAMS-CMAQ 被引量:2
3
作者 KOU Xing-Xia ZHANG Mei-Gen PENG Zh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4期179-184,共6页
Th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 RAMS-CMAQ(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and Models-3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was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a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dule... Th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 RAMS-CMAQ(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and Models-3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was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a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dule(VPRM) and used to simulat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in East Asia,with prescribed surface CO2 fluxes(i.e.,fossil fuel emission,biomass burning,sea-air CO2 exchange,and terrestrial biosphere CO2 flux).Comparison of modeled CO2 mixing ratios with eight ground-based in-situ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was able to capture most observed CO2 temporal-spatial features.Simulated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generally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ed concentrations.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cumulated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contributed more to increased CO2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regions relative to remote locations.Moreover,RAMS-CMAQ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surface CO2 concentrations in East Asia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 数值模拟 东亚地区 区域大气模拟系统 空气质量模型 CO2浓度 CO2通量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反演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珺越 徐正宁 +1 位作者 裴祥宇 王志彬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共13页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效补充。国内温室气体的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和环境浓度,对于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研究较少。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2类:柱浓度空间分布结合三维风场数据反演排放通量;结合实测体积分数、大气扩散模型和统计优化模型修正先验排放通量结果,以获取更准确的后验排放通量。通过分析和对比2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讨论不同通量反演方法的适用场景。建议我国未来应构建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反演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以校核验证排放清单,并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柱浓度 扩散模型 排放清单
下载PDF
不同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和CO2的响应与模拟 被引量:70
5
作者 王建林 于贵瑞 +3 位作者 房全孝 姜德锋 齐华 王秋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533,共9页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气孔控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模拟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研究通过人工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对叶片水分利用效...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气孔控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模拟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研究通过人工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在光强和CO2浓度共同作用下的估算模型。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包括C3和C4植物、草本和木本植物在内的9种植物上能很好地模拟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强和CO2浓度共同作用的响应。该模型可以用于估算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光合速率的提高和蒸腾速率的降低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贡献量。CO2浓度变化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植物之间有巨大差异,研究区域尺度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时至少需要将植物区分为C4植物和C3植物,其中C3植物区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3种生态功能型才能较为准确地估算植物的整体水分利用效率。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分利用效率估算模型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生态功能型分类标准,可以为建立以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基本参数的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模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光强 CO2浓度 模拟
下载PDF
北京地区二噁英类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11
6
作者 齐丽 周志广 +4 位作者 许鹏军 李楠 任玥 刘爱民 黄业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3-548,共6页
以二噁英类为研究对象,利用LevelⅢ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二噁英类在北京地区空气相、水相、土壤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浓度分布及各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二噁英类在空气和土壤相中的模拟输出浓度(以I-TEQ计,全文同)范围分... 以二噁英类为研究对象,利用LevelⅢ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二噁英类在北京地区空气相、水相、土壤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浓度分布及各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二噁英类在空气和土壤相中的模拟输出浓度(以I-TEQ计,全文同)范围分别为0.32~0.34 pg/m3和0.33~1.14 ng/kg,而相应环境相中的实测值分别为0.33 pg/m3和1.48 ng/kg,二者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在北京地区的适用性;北京地区二噁英类的主要迁移过程为空气相—土相沉降和空气相—水相沉降.土壤和大气降解是二噁英类的主要消亡途径,二者占总降解量的99.1%.土壤相是二噁英类的最大储库,其占总量的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逸度模型 二噁英类 毒性当量浓度 迁移通量 灵敏度分析 不确定性
下载PDF
气侵过程井筒压力演变规律实验和模型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朝阳 孟英峰 +3 位作者 魏纳 李皋 杨谋 刘佳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储层钻进时,由于地层压力预测不准造成地层气体侵入井筒,形成不稳定气-液两相流并导致井筒内压力剧烈变化,产生巨大的井控风险。为了揭示气侵过程井筒压力的演变规律,利用大型实验架进行了可视化模拟实验,测量气侵过程井筒压力变化,观... 储层钻进时,由于地层压力预测不准造成地层气体侵入井筒,形成不稳定气-液两相流并导致井筒内压力剧烈变化,产生巨大的井控风险。为了揭示气侵过程井筒压力的演变规律,利用大型实验架进行了可视化模拟实验,测量气侵过程井筒压力变化,观察管内流动物理特征。将该过程简化为液体循环条件下垂直同心环形管管底连续注气过程,并基于非稳态流动理论和漂移模型建立了井筒气-液两相流动瞬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跟踪气-液界面等流动参数的功能,可采用半隐式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随着管底开始注气,管内压力先增大再减小;管路下部比上部先达到压力峰值,压力波动程度随着管深的增加而减小。模型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证明了模型可用于预测气侵过程井筒流体瞬态流动特征。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气侵过程井筒压力演变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复杂工况钻井的水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同心环形管 气侵 气-液两相流 漂移模型 瞬态流动模型
下载PDF
1950年以来BHC在杭州环境中积累、迁移与残留动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曹红英 梁涛 陶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482,共8页
根据区域环境背景值、BHC施用量及其物化性质参数 ,以逸度模型为工具 ,建立了描述BHC在杭州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动态模型 .通过模拟结果了解各时期BHC在气、水、土壤、沉积物、鱼、植物叶和根等 10种环境介质中的积累、迁移和残留情... 根据区域环境背景值、BHC施用量及其物化性质参数 ,以逸度模型为工具 ,建立了描述BHC在杭州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动态模型 .通过模拟结果了解各时期BHC在气、水、土壤、沉积物、鱼、植物叶和根等 10种环境介质中的积累、迁移和残留情况 ,并考虑了环境介质物理性质差异、温度对BHC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及对其环境行为和归宿的影响 .模型模拟了自 195 2年BHC在研究区域大量施用以来 ,在环境中逐渐累积并达到稳定 ,因BHC禁用又逐渐消失的过程中 ,BHC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分布、浓度及其在毗邻介质间迁移通量的动态变化 .对模拟结果与实测BHC浓度的验证表明二者吻合较好 .虽然杭州地区有机氯农药用量远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该区温度较高有利于BHC的降解和挥发 ,目前BHC的浓度和残留量均低于北方地区 .该研究的成果可用于有机污染物暴露风险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C 逸度模型 浓度 迁移通量 参数灵敏度 蒙特卡罗模拟 杭州市 环境介质 热力学参数
下载PDF
南京地区DDTs跨界面迁移与归趋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方利江 柳敏 +1 位作者 李向阳 高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7-315,共9页
以DDTs(p,p’-DDT,o,p’-DDT,p,p’-DDD)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南京地区DDTs的四级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DDTs研究区域环境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相中的浓度及相问迁移通量,结果表明,以p,p’-DDT为例,在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相中... 以DDTs(p,p’-DDT,o,p’-DDT,p,p’-DDD)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南京地区DDTs的四级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DDTs研究区域环境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相中的浓度及相问迁移通量,结果表明,以p,p’-DDT为例,在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相中的模拟输出浓度分别为9.72x109,9.87x105,4.61×106,8.28×106mol/m3,与当地对应环境相中的DDTs实测浓度2.69×109,2.41×109,8.15×106,2.43×105mol/m3在数量级上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在南京地区的适用性,并预测了2000-2050年间DDTs在各相中浓度的动态变化情况.比较了各城市间多介质环境迁移特征,结果娃示,南京地区的DDTs相间迁移过程与杭州地区近似,主要迁移过程依次为:气-土沉降,水-沉积物相沉降,气-水沉降,土-水流失(土壤侵蚀),水-气扩散,但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以气-土沉降,气-水沉降或水-气扩散为主.南京地区早期的农药施用是DDTs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黾的97.69%,大气和土壤中的降解则是DDTs的主要消失途径,占总降解量的95.44%-95.96%,其余4.04%~4.56%通过水、沉积物、植物降解和气/水平流输出而消失.今后几十年中,土壤和沉积物成为DDTs的主要储库,占总量的99.28%左右,并且植物相中的浓度已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四级逸度模型 DDTS 相浓度 迁移通量 灵敏度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客货运量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5,共9页
应用集中系数、区域非均衡系数、改进的重力模型对客货运量分别进行评价,并通过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得出结论:(1)新疆城市客货运的集中程度差异明显;(2)新疆客货运输的节点不一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以乌... 应用集中系数、区域非均衡系数、改进的重力模型对客货运量分别进行评价,并通过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得出结论:(1)新疆城市客货运的集中程度差异明显;(2)新疆客货运输的节点不一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以乌昌地区为中心,以"奎屯-乌苏"双核城市和喀什为次中心,以石河子、博乐、库尔勒、阿克苏、阜康为区域中心,其他城市为区域次中心的城市等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货运量 重力模型 集中系数 非均衡系数 城市等级体系 新疆
下载PDF
基于SolTrace的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军 王成龙 夏养君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6-680,共5页
利用几何光学原理推导了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在SolTrace软件中建模所需参数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反射镜列数为21列、宽度为0.38 m、长度为4 m,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最大接受半角为45°,接收器距反射镜所在平面5... 利用几何光学原理推导了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在SolTrace软件中建模所需参数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反射镜列数为21列、宽度为0.38 m、长度为4 m,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最大接受半角为45°,接收器距反射镜所在平面5.3 m的线性菲涅式聚光器,随着太阳入射角的增大,集热管表面能流密度逐渐增大且分布更均匀;当太阳入射角大于40°后,能流密度和均匀度趋于稳定;CPC为渐开线+cusp reflector曲线比渐开线+抛物线的集热管表面能流密度更大且分布更均匀。该结果对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器 SolTrace软件 建模与仿真 能流密度 均匀度
下载PDF
轨道烟流模式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宝章 潘林林 《科技通报》 1993年第6期359-363,共5页
轨道烟流模式在形式上与高斯烟流模式相似.但本质上为拉氏烟团模式的简化,其烟流轴线由一组分段直线所组成.该模式与常用的高斯模式在宁波地区与海南省海口地区污染物浓度预测中都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轨道烟流模式能够较细致地反映... 轨道烟流模式在形式上与高斯烟流模式相似.但本质上为拉氏烟团模式的简化,其烟流轴线由一组分段直线所组成.该模式与常用的高斯模式在宁波地区与海南省海口地区污染物浓度预测中都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轨道烟流模式能够较细致地反映海陆风转换、流场辐散、辐合时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是中尺度范围高架连续点源污染物浓度预测较为理想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轨道烟流模式 大气 污染
下载PDF
聚磁式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的变磁导等效磁网络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玫 于帅 张华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2,共11页
针对传统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动子三面墙聚磁式结构的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该电机具有高推力密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首先,介绍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TFP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通过分析在定子... 针对传统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动子三面墙聚磁式结构的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该电机具有高推力密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首先,介绍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TFP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通过分析在定子和动子不同位置时电机的磁力线分布情况,依次建立等效气隙磁导模型,凸极平面结构等效磁路模型和完整的变磁导等效磁网络模型;最后,将变磁导等效磁网络模型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磁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搭建样机的实验平台,将变磁导等效磁网络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及样机空载实验的反电势(EMF)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变磁导等效磁网络模型的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进而证明变磁导等效磁网络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磁导 等效磁网络 聚磁式 横向磁通 直线电机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错峰技术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艳娟 姚娟娟 +3 位作者 张智 蔡松柏 浦鹏 胡欣逸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14-19,26,共7页
为了实现滇池流域截污效果的最大化,基于前期建立的东岸排水管网SWMM模型,结合该区域1995-2016年间降雨资料,研究环湖截污干渠的错峰调蓄技术。根据雨水干渠液位高度执行不同控制模式:当水位低于6.76 m时执行典型污染物浓度阈值控制模式... 为了实现滇池流域截污效果的最大化,基于前期建立的东岸排水管网SWMM模型,结合该区域1995-2016年间降雨资料,研究环湖截污干渠的错峰调蓄技术。根据雨水干渠液位高度执行不同控制模式:当水位低于6.76 m时执行典型污染物浓度阈值控制模式;当水位高于6.76 m时执行典型污染物阈值控制的同时执行液位-污染物通量控制模式。采用SS和TN作为干渠截流的典型污染物控制指标,其控制浓度阈值分别取12和5 mg/L。模拟重现期为0.5~1 a降雨时SS、TN浓度-负荷通量调蓄方案下干渠负荷收集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调蓄方案均能有效提高雨水干渠的负荷收集率,提高污水干渠出口浓度,降低雨水径流对污水厂的高水量和低浓度冲击负荷。随着重现期增大,干渠对污染物的高效和最大化收集效果越明显。但是TN调控下污染负荷收集效果优于SS,因此选择TN作为干渠截流的最优典型污染物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污干渠 初期雨水 错峰调蓄 SS/TN浓度阈值 负荷通量 污染物控制 SWMM模型 滇池流域
下载PDF
膜精制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模型
15
作者 杨柳 马卫华 +1 位作者 戚莉 钟秦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5,共5页
采用错流平板膜超滤技术,使用聚醚砜超滤膜精制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粗聚醚多元醇由正己烷1∶1体积比稀释.在前期对操作压力、料液流速等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阻力叠加法建立膜通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模型参... 采用错流平板膜超滤技术,使用聚醚砜超滤膜精制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粗聚醚多元醇由正己烷1∶1体积比稀释.在前期对操作压力、料液流速等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阻力叠加法建立膜通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值曲线与实验数据拟合良好,各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且膜通量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偏差较小,在0.13%~14.02%范围内.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膜通量值,同时为精制工艺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效的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多元醇 膜通量 浓差极化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2浓度的影响
16
作者 张珊 田向军 +3 位作者 陈权亮 韩锐 张洪芹 张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66,共15页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全球碳源汇 GEOS-Chem模型 CO2浓度
下载PDF
A PREDICTING MODEL OF THE LIMITING FLUX FOR THE CHARGED SOLUTE IN ULTRAFILTRATION PROCESS
17
作者 LUOMing-liang GUOYan +1 位作者 PUChun-sheng LUFeng-ji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4年第2期124-129,共6页
In the process of ultrafilt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limiting flux iselucid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cake(gel)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Before cake formation,the pressure drop on the concentration polariz... In the process of ultrafilt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limiting flux iselucid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cake(gel)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Before cake formation,the pressure drop on the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layer, as well as the permeate flux, increaseswith the applied pressure. The pressure drop on the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layer, however, willno longer change with the applied pressure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cake layer. The limiting fluxwill be obtained if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n the filtration channel are not affected by thecake layer. A mathematics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limiting flux for the charged solute inultrafiltration is developed. In this model, a repulsive electric force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addition to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when the solute is carrying the same charge as the membranematerial. A procedure to correlate the model with experimental ultrafiltration data is also pres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a model in this paper is developed on a more realistic perception of theultrafiltration system and the predicting data agrees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ged solute ULTRAFILTRATION limiting flux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cake formation mathematics model
原文传递
典型输送通道城市冬季PM_(2.5)污染与传输变化特征
18
作者 代武俊 周颖 +1 位作者 王晓琦 齐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以京津冀典型输送通道上的河北西南4个城市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为例,分析了2019~2021年冬季3 a气象条件与PM_(2.5)浓度变化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分析(CWT)识别了研究期内4个城市PM_(2.5)输送特征,基于气象-空气... 以京津冀典型输送通道上的河北西南4个城市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为例,分析了2019~2021年冬季3 a气象条件与PM_(2.5)浓度变化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分析(CWT)识别了研究期内4个城市PM_(2.5)输送特征,基于气象-空气质量模型(WRF-CMAQ)传输矩阵法和传输通量法量化评估了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与周边地区之间的PM_(2.5)传输贡献,揭示了PM_(2.5)传输净通量的垂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4个城市两条PM_(2.5)污染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4个城市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分别为45.85%、49.45%、42.40%和31.65%;邯郸和邢台潜在源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中南部(临汾、长治和晋中)和河南北部(新乡、开封和郑州)以及少部分内蒙古部分地区(PSCF>0.9),衡水和沧州潜在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邯郸、石家庄)、山西中部(太原、阳泉)和部分山东地区(PSCF>0.7),CWT结果显示与PSCF类似;研究时段内4个城市冬季PM_(2.5)均呈现本地贡献率(51.11%~62.99%)略高于区域贡献率(37.01%~48.89%)的特征,受水平湍流和垂直扩散等影响,4个城市2020年区域传输影响较其他年份稍高(0.50%~9.52%),而2021年由于PM_(2.5)浓度较低、气象因素影响等原因,区域传输影响较其他年份稍低(-2.15%~-9.52%);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这4个城市3 a冬季与周边区域总流入(流出)通量强度大小均为:2020年>2021年>2019年,对于总净通量而言,4个城市3 a冬季分别为邯郸:0.094、-0.070和0.087 kt·d^(-1);邢台:0.212、0.395和0.544 kt·d^(-1);衡水:-0.040、-0.228和0.185 kt·d^(-1);沧州:0.062、0.126和0.128 kt·d^(-1).在研究期间邯郸、邢台和沧州多作为污染传输受体,而衡水多为传输源体.在0~1260 m之间,PM_(2.5)净传输通量强度基本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最大净通量不同,邯郸最大净通量位于252~1261 m,邢台最大净通量位于817 m,衡水最大净通量位于252~817 m,沧州最大净通量位于252~359 m;分析4个城市传输特征发现存在两条主要PM_(2.5)传输方向,即西北-东南方向(山西→邯郸→河南、山东;石家庄→邢台→邯郸、山东;保定→沧州→山东)以及西南-东北方向(山西→邢台→衡水→沧州→渤海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潜在源贡献分析法(PSCF) 浓度权重分析法(CWT) 气象-空气质量模型(WRF-CMAQ) 传输贡献 传输通量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CO_2 variations at Chinese background atmospheric monitoring stations between 2000 and 2009: Applying a CarbonTracker model 被引量:8
19
作者 CHENG YanLi AN XingQin +4 位作者 YUN FangHua ZHOU LingXi LIU LiXin FANG ShuangXi XU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2期3986-3993,共8页
We carried out a downscaling treatment over China using the CarbonTracker numerical model,which was applied using double grid nesting technology(3°×2°over the whole globe,1°×1°over China)... We carried out a downscaling treatment over China using the CarbonTracker numerical model,which was applied using double grid nesting technology(3°×2°over the whole globe,1°×1°over China),simulating and analyzing atmospheric CO2concentrations over 10 recent years(2000–2009).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d very well with observed data from four background atmospheric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The periods for whic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observed values be compared were January2000 to December 2009 for the WLG station and June 2006 to December 2009 for the SDZ,LFS,and LAN stations),giv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0.7.The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 data correlated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low resolution simulation data with the observed data for three of the regions’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s.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nnual,seasonal CO2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at the background stations showed that the CO2concentration increased each year over the study period,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more than 5%,and annual increases of more than 7%at the Shangdianzi and Lin’an stations.Seasonal CO2variations were greater at the Longfengshan station than at the Shangdianzi or Lin’an stations.However,the CO2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at the Shangdianzi and Lin’an stations because they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Jingjinji and Changjiang Delta economic zones.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O2concentrations and fluxes were higher in eastern than in 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 模拟数据 中国西部 大气监测 数值模型 追踪 监测站 CO2浓度
原文传递
存在密度差异的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输移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顾莉 华祖林 +1 位作者 褚克坚 刘晓东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42-250,共9页
针对自然界特定且时常遇到的分汊型河道,建立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以氯化钠溶液为示踪剂,进行密度大于环境水体的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输移扩散机理的试验研究。首先测量了不同横向位置点源排放下污染物的输移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上游... 针对自然界特定且时常遇到的分汊型河道,建立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以氯化钠溶液为示踪剂,进行密度大于环境水体的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输移扩散机理的试验研究。首先测量了不同横向位置点源排放下污染物的输移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上游流量、支汊宽度比和排放位置对污染物的断面浓度分布有显著影响。当上游流量由大变小时,分汊口前主河道中污染浓度发生分叉现象,对于河道中心排放条件下,污染云团在断面中心处由单一高浓度核心区分裂为两个高浓度区;在左侧岸边排放下,大流量时只存在单一的高浓度核心区,并沿着左侧边壁运动,而小流量时浓度分叉后左侧高浓度区在边壁的反射作用下与右侧的合并,偏离左岸向河道中心输移。然后计算了不同工况下污染物进入支汊的分污比,分析表明中心排放下支汊分污比与支汊宽度比、分流比呈正相关,与上游来流呈负相关;岸边排放时支汊分污比与分流比、支汊宽度比和上游来流量均呈正相关。最后,建立了不同排放位置下污染物分污比与上游来流量、分流比的函数关系式,为掌握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的输移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动力学 污染物输运扩散 模型试验 分汊河道 浓度分叉 分污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