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之间相关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
1
作者 林驰 郭婉清 +4 位作者 萨喆燕 罗彩云 钟晓玲 徐沙丽 翁劲松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分析同为针刺得气指征的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的相关性。方法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62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0例。两组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A组采用促使得气方法(深刺、粗针、行手法)干... 目的分析同为针刺得气指征的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的相关性。方法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62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0例。两组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A组采用促使得气方法(深刺、粗针、行手法)干预,B组采用避免得气方法(浅刺、细针、不行手法)干预。二次分析聚焦A组数据,采用《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评估患者主观感受(针感强度、时间和成分),采用自制量表评估医生手下感强度,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患者主观感受的3个指标之间呈两两正向直线相关(P<0.05)。12种常见得气感成分中有7种与针感持续总时间明显正向直线相关(P<0.05)。不属于得气感之刺痛与患者针感强度具有正向直线相关(P<0.05)。单次行针后患者针感持续时间同该次行针时医生手下感强度具有正向直线相关(P<0.05)。医生手下感总强度与患者针感强度、得气感成分总强度未见明显线性相关(P>0.05),却与患者麻感强度正向直线相关(P<0.05)。结论三阴交单穴针刺时,患者针感强度易受非得气之刺痛感的干扰,其与医生手下感强度表现为不会线性同步增加,但该穴处患者针感持续时间和单一得气感成分麻感不受刺痛感干扰,与医生手下感强度表现出同步增加。故科研中应重视得气感时间指标和医生手下感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三阴交 得气 针感
下载PDF
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影响
2
作者 陈萌 许华强 +4 位作者 李璐 詹明洁 李星凌 王超 陈晓军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9期152-156,共5页
目的:观察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双侧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穴,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风... 目的:观察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双侧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穴,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风池穴在揣穴的基础上快速进针,缓慢调整针尖方向及针刺深度进行搜气,直至患者自觉头颞部有酸胀感,余穴操作同对照组。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首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和头痛症状积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MS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长、伴随症状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减轻偏头痛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但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可提高即时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风池 气至病所 即时镇痛
下载PDF
述《黄帝内经》中“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3
作者 陈夏暄 冶尕西 +1 位作者 张旭 庞雨倩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9期60-62,共3页
“气”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作用,而“气”和针刺又有着妙不可言的关系,《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有关于传统针刺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其中得气、候气等传统针刺理论和方法均来源自《黄帝内经》,如针刺部位为“气穴”,针刺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气... “气”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作用,而“气”和针刺又有着妙不可言的关系,《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有关于传统针刺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其中得气、候气等传统针刺理论和方法均来源自《黄帝内经》,如针刺部位为“气穴”,针刺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气”,判断针刺产生效果的标准为“气至”“得气”,得气之前应“候气”,是医者采用各种方法候其经气到来,针刺补泻手法的前提和基础等理论。是传统针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最早出自《素问·调经论篇》,本文通过对经典原文的探析,简析“近气”“远气”的概念及其关系,从传统针刺角度出发,对《素问·调经论篇》中所说的:“近气不失,远气乃来”展开论述,对候气进行论述,为针灸临床工作者掌握针刺得气的方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候气 得气
下载PDF
针刺得气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春琛 石广霞 +2 位作者 李旭 袁芳 刘银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198-1201,1205,共5页
得气作为研究经络实质和针灸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得气既是针刺效果的前提,也是治疗关键因素。随中医现代科学化研究进程,未来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力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验证得气相结合,对其客... 得气作为研究经络实质和针灸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得气既是针刺效果的前提,也是治疗关键因素。随中医现代科学化研究进程,未来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力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验证得气相结合,对其客观评定并与针效和临床诊疗结合,细化对得气的研究,构建现代针灸学得气这一重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共同促进针灸学发展。现从得气的概念、穴位本态、穴位敏化机制、主观客观评价、影响因素及得气与针效的量效等关系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针刺 穴位敏化 穴位本态 针感 量表 评价体系 量效关系
下载PDF
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神阙穴得气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丁一 李巧林 +3 位作者 李海燕 黄仙保 王绥卓 陈日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得气效应的优势。方法选取28例符合阳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热敏灸机器人操作的神阙穴雀啄灸与温和灸。以得气激发率、得气潜伏期、得气累积时间、得气总积分、得气类型频... 目的探讨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得气效应的优势。方法选取28例符合阳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热敏灸机器人操作的神阙穴雀啄灸与温和灸。以得气激发率、得气潜伏期、得气累积时间、得气总积分、得气类型频次以及肢端升温阳性率为评估指标,观察两种不同施灸手法的得气效应差异。结果与温和灸组比较,雀啄灸组得气激发率更高(P<0.05),得气更快(P<0.05),得气更强(P<0.05),得气累积时间更长(P<0.05),更易激发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P<0.05),更易激发肢端升温(P<0.05),且在灸30 min时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具有得气快、得气强、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明显等独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机器人 雀啄灸 长时程 得气效应
下载PDF
从“气至而有效”浅析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提高脊柱推拿疗效的临床思考
6
作者 范志勇 吴震南 +1 位作者 周俊年 吴山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9期192-195,共4页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医家擅长运用脊柱推拿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从“气至而有效”的理论溯源,脊柱推拿“气至”的经络学基础,“气至而有效”的表现,影响脊柱推拿“气至”的常见因素等方面阐述“气至而有效”对提高脊柱推拿临床疗...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医家擅长运用脊柱推拿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从“气至而有效”的理论溯源,脊柱推拿“气至”的经络学基础,“气至而有效”的表现,影响脊柱推拿“气至”的常见因素等方面阐述“气至而有效”对提高脊柱推拿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脊柱整复类手法“气至”特点的总结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而有效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 脊柱推拿 临床思考
下载PDF
扎跳类针法研究现状
7
作者 郑倩茹 王铁云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8期3673-3676,共4页
在临床实践中,以扎跳作为得气客观指标的针法越来越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的酸、麻、胀、重等主观描述性针感,扎跳类针法产生的具有客观性的跳动性针感因为可被直接观察到,而被很多研究者认为可作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指标。为了解... 在临床实践中,以扎跳作为得气客观指标的针法越来越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的酸、麻、胀、重等主观描述性针感,扎跳类针法产生的具有客观性的跳动性针感因为可被直接观察到,而被很多研究者认为可作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扎跳类针法的临床研究现状,笔者梳理近年来以扎跳作为得气标准的针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跳针刺疗法 得气 综述
下载PDF
针刺提插和捻转手法运针频率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的差异 被引量:28
8
作者 丁光宏 沈雪勇 +5 位作者 戴建华 刘辉 王彩虹 魏建子 姚伟 李信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79-681,共3页
目的 :通过实时定量检测手段和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临床常用 6种针刺手法的运针主频率。方法 :采用笔者研制的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 ,分别检测了在人活体和新鲜猪肉上运用提插和捻转等 6种手法时针体的受力状况。结果 :在人体曲... 目的 :通过实时定量检测手段和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临床常用 6种针刺手法的运针主频率。方法 :采用笔者研制的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 ,分别检测了在人活体和新鲜猪肉上运用提插和捻转等 6种手法时针体的受力状况。结果 :在人体曲池穴上运用这些基本针刺手法的主频率参数较为集中 ,范围为 0 6 0~ 1 80Hz ,平均值约为 1 2 0Hz。补法与泻法在主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人体上的主频率平均值约为 1 2 0Hz ,在猪肉上的仅为 0 5 0Hz左右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 2 0Hz这个频率平均值 ,可以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得气指标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 捻转 得气 剂量效应关系 针灸
下载PDF
有关得气的误解:从历史回顾到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黄涛 孔健 +1 位作者 黄鑫 徐一慧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对得气与针感的历史进行了溯源,探讨了酸麻胀痛重等作为得气代名词的误解过程,并探讨与介绍了得气的现代意义与实验室研究。虽然海内外对针刺后的酸麻胀痛重感与疗效的关系一再提出争议,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针感代得气的误解,有些针刺可... 对得气与针感的历史进行了溯源,探讨了酸麻胀痛重等作为得气代名词的误解过程,并探讨与介绍了得气的现代意义与实验室研究。虽然海内外对针刺后的酸麻胀痛重感与疗效的关系一再提出争议,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针感代得气的误解,有些针刺可能并无酸麻胀痛重感,但同样使受刺者产生舒适感,同时刺者手下可能也有感觉,这其实已经属于得气状态,而这种状态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可望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检测,从而使得气或针感可以有指标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针刺行气 针刺感应 针灸学/历史
下载PDF
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 被引量:92
10
作者 赖新生 黄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研究 穴位特异性 得气
下载PDF
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吴中朝 陈德成 邱茂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7-299,共3页
邱茂良教授在 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和对“得气”理论的独特见解。首先从针刺的顺序、手法、进针和角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针刺的操作要领 ;又从“得气”的反应、方法、调节和分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得气”的重... 邱茂良教授在 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和对“得气”理论的独特见解。首先从针刺的顺序、手法、进针和角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针刺的操作要领 ;又从“得气”的反应、方法、调节和分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得气”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气 针刺手法 临床经验 邱茂良 针灸疗法
下载PDF
也说《内经》中“气至”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6-248,共3页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气至 得气 内经
下载PDF
关于“气至”之思辨 被引量:3
13
作者 屈红艳 牛文民 +1 位作者 王瑞辉 殷克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5-826,830,共3页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qu...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 《内经》 《难经》 得气 针刺
下载PDF
得气内涵的演变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章庆庆 朱世鹏 +4 位作者 罗丽 王洋 张露芬 朱江 李晓泓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9-21,共3页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内涵 关系
下载PDF
溯《内经》、《难经》之“得气”——试析“治神”与“调气”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郝杰 朱江 +5 位作者 张鹏 李春华 林驰 胡妮娟 辛思源 李静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0期879-882,共4页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内经》 《难经》 得气 治神 调气
下载PDF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存志 高树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73-174,共2页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 ,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故明确气至的实质 ,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灵枢》 气至 谷气 针灸 得气
下载PDF
气至与针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立志 许能贵 易玮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96-398,共3页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气至 得气 针感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得气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壮 王亚峰 +4 位作者 孙俊俊 曹卉娟 胡妮娟 马良宵 朱江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激活的脑区。方法: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5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系统收集以fMRI为观察指标,比较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的不同脑活动临床试验文献。采用SDM软件进行...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激活的脑区。方法: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5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系统收集以fMRI为观察指标,比较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的不同脑活动临床试验文献。采用SDM软件进行体素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185名受试者。均值分析的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后有5个脑区的活动较静息状态更为活跃,包括右额下回、眶部、右中值扣带/扣带旁回、右缘上回以及右脑桥。结论:初步认为,针刺足三里后得气状态相较于静息状态有更多更强烈的脑区激活,且针刺足三里得气后激活的脑部区域与足三里的主治功能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得气 足三里 脑功能 FMRI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得气与否对肌肉收缩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邓丽芬 周杰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10期668-669,共2页
目的探讨得气在电针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以相同电针参数刺激73例健康人足三里穴的得气点和2个非得气点,用生理仪测定和记录电针得气点和非得气点时小腿肌肉收缩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得气点平均肌缩力为6.29N(牛顿)非得气点分别为3.76N和... 目的探讨得气在电针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以相同电针参数刺激73例健康人足三里穴的得气点和2个非得气点,用生理仪测定和记录电针得气点和非得气点时小腿肌肉收缩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得气点平均肌缩力为6.29N(牛顿)非得气点分别为3.76N和3.71N(P<0.01);男组得气点肌缩力为8.01N,女组为4.61N(P<0.01),得气点平均深度为2.73cm。结论得气与否影响电针肌缩反应强度;足三里得气点位于皮下2.73cm处,范围小于1cm;男性电针收缩力强于女性;电针肌缩反应可作为判断得气程度的参考指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得气 非得气 肌肉收缩力
下载PDF
针灸得气现代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妍 郑嘉太 +2 位作者 陈波 郭永明 郭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10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介绍针灸得气的现代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对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得气客观化评价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目前使用的得气评价方法主要有量表评价及脑功能成像技术,而其他方法尚处于萌芽阶段。结论得气作... 目的介绍针灸得气的现代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对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得气客观化评价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目前使用的得气评价方法主要有量表评价及脑功能成像技术,而其他方法尚处于萌芽阶段。结论得气作为一种主观感受难以被客观界定及量化,而目前尚无明确的客观化标准,对于得气机理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缺乏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得气 评价研究 客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