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and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est in the 18^(th) Century
1
作者 Zhen Li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1年第3期181-187,共7页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is an important sinology masterpiece published in Franc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Its author Jean-Baptiste Grosier summarized and rearrang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m...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is an important sinology masterpiece published in Franc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Its author Jean-Baptiste Grosier summarized and rearrang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materials t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culture.A great part of this book introduced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which facilitated the unbiase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 Europe and fostered a knowledg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ystems.Such content also provided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how to promote the further going out of TCM to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French sinology Jean-Baptiste Grosier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est
下载PDF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初探
2
作者 柯卉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3期64-69,157,共7页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最早见于德文本《中华帝国全志》。该节选本译文忠实还原法文原本,但篇幅量不及《中华帝国全志》法文原本,计有论“政”故事十则,论“节”故事一则。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编撰文化辑刊《阿德剌斯忒...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最早见于德文本《中华帝国全志》。该节选本译文忠实还原法文原本,但篇幅量不及《中华帝国全志》法文原本,计有论“政”故事十则,论“节”故事一则。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编撰文化辑刊《阿德剌斯忒亚》,其中增补《说苑》《新序》论“谏”故事四则。《说苑》《新序》以短篇故事形式进入欧洲文化圈,德译节选本的推出满足了德语区普通读者的知识需求,同时体现了德语转译者的学术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苑》 《新序》 《中华帝国全志》 赫尔德
下载PDF
《本草纲目》早期译介研究——以《中华帝国全志》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林熹 刘娅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0期71-74,共4页
从译介学视角出发,对以《中华帝国全志》为代表的《本草纲目》早期译介活动进行研究。以《中华帝国全志》最早英文全译本“凯夫版”为蓝本,探讨其“译介内容”及针对“译介受众”所采用的“译介策略”,并简述“译介效果”。在译介过程中... 从译介学视角出发,对以《中华帝国全志》为代表的《本草纲目》早期译介活动进行研究。以《中华帝国全志》最早英文全译本“凯夫版”为蓝本,探讨其“译介内容”及针对“译介受众”所采用的“译介策略”,并简述“译介效果”。在译介过程中,“译介主体”为了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需求,通过“译介内容”的选取及“译介策略”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草纲目》早期译介的成功得益于各译介要素间的互动与博弈,为当代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译介 《本草纲目》 《中华帝国全志》
下载PDF
试论《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的意义
4
作者 张明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首刊于巴黎。作为17、18世纪西方人看中国的阶段性集大成之作,《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在继承前辈传教士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进步既源自传统领域(地图、诸...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首刊于巴黎。作为17、18世纪西方人看中国的阶段性集大成之作,《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在继承前辈传教士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进步既源自传统领域(地图、诸省)新素材的积累、新研究的深入,也源自新领域(周边民族)的拓展,书中的不少内容正昭示着西方早期汉学发展的某些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全志》 西方早期汉学 地理
下载PDF
明清耶稣会士译编中华哲学在法国的传播策略研究——《中华帝国全志》对《四书》译编删改现象之分析
5
作者 杜一雄 王卉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3,共7页
明清时期,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同时将中华古代典籍的译本与解读发往教廷,中西方文化得以相遇。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神甫杜赫德将关于中国的百科知识编纂成册,在巴黎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四卷本百科全书,在欧洲开启了“通过中国人的... 明清时期,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同时将中华古代典籍的译本与解读发往教廷,中西方文化得以相遇。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神甫杜赫德将关于中国的百科知识编纂成册,在巴黎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四卷本百科全书,在欧洲开启了“通过中国人的著作了解中国”的汉学研究之先河。彼时耶稣会士在向当时的法国社会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经典《四书》时,采用了具有鲜明身份取向与时代特点的文化改写模式,其对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的输出与传播范式,可为当今中国文化经典的外译与传播提供点滴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全志》 传教士译编策略 中国文化传播 法国研究
下载PDF
《中华帝国全志》成书历程试探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明明 《国际汉学》 CSSCI 2015年第3期92-98,202,共8页
本文尝试考察汉学巨著《中华帝国全志》编者杜赫德与传教士供稿者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追索促使该书编行的因素,回溯多变的成书经过。经研究发现,汇集了百余年间入华天主教传教士中国论说的《中华帝国全志》诞生于明清之际入... 本文尝试考察汉学巨著《中华帝国全志》编者杜赫德与传教士供稿者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追索促使该书编行的因素,回溯多变的成书经过。经研究发现,汇集了百余年间入华天主教传教士中国论说的《中华帝国全志》诞生于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引发"礼仪之争"、教会系统内部派别缠斗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其编行既根源于政治动因,也有着学术追求,编者与供稿者的分歧与妥协也影响到成书的样式。在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下,该书逐步形成了四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全志》 杜赫德 供稿者 编辑
原文传递
试论杜赫德对宋代历史的诠释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健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2期45-52,203,共9页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是截至18世纪中期欧洲中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尽管他声称在书中只扮演一位"历史学家"的角色,但人们仍可发现他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是在宗教因素的主导下完成的。杜赫德先验性地设置了体系完善的结构框...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是截至18世纪中期欧洲中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尽管他声称在书中只扮演一位"历史学家"的角色,但人们仍可发现他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是在宗教因素的主导下完成的。杜赫德先验性地设置了体系完善的结构框架和观点明确的主题,继而在中国历史中寻找合适的素材,将其改编为饱含训诫色彩的宗教、道德故事,分门别类地归入各个主题之下,这导致了中国历史的碎片化。杜赫德观察中国历史的视角是宗教性的而非历史性的,他对宋代历史的叙述,大多偏离了事件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他笔下的宋朝影像因而显示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赫德 《中华帝国全志》 宋代史 历史编纂
原文传递
西方早期汉学对宋代中国“重文轻武”形象的构建——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中心
8
作者 孙健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11-117,206-207,共7页
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杜赫德神父出版了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对宋代中国的文治武功进行了描述。在他笔下,宋朝统治者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敬重知识阶层,引导国内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杜赫德记载了宋朝君主"敬孔"的种种举措,... 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杜赫德神父出版了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对宋代中国的文治武功进行了描述。在他笔下,宋朝统治者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敬重知识阶层,引导国内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杜赫德记载了宋朝君主"敬孔"的种种举措,一方面将之作为宋朝重视文治的证据,另一方面论证祭孔完全是一种世俗性的活动,为处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耶稣会辩护。杜赫德指出宋朝君主"重文轻武"的特点,在涉及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时,对宋朝多方回护,不愿过多渲染"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颓势,以免有损于其光辉的帝国形象。他努力勾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宋代处在文人学者的统治之下,所发生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贤士大夫们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反对战争扩张。杜赫德在欧洲知识界确立了一个爱好和平、不尚武功的宋朝形象,他对宋朝的描述充实了欧洲知识界的思想,使宋代中国成为反衬欧洲社会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重文轻武 杜赫德 《中华帝国全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