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esert grasslands of the diluvial-alluvial plains of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被引量:11
1
作者 Rong YANG YongZhong SU +4 位作者 Min WANG Tao WANG Xiao YANG GuiPing FAN TianChang W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The soil properties in arid ecosystem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types and the holding capacities of soil wat... The soil properties in arid ecosystem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types and the holding capacities of soil water and nutrients, exhibits complex variability in arid desert grasslands; thus, it is essentially an impact factor for the distri- bution pattern of desert grassland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C content in desert grassland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iluvial-alluvial plains of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values of SOC ranged from 2.76 to 5.80 g/kg in the soil profiles, and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s.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of the SOC were high (ranging from 48.83% to 94.67%), which indicated a strong spatial variability. SOC in the desert grasslands of the study re- gion presented a regu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The SOC distribution had a pattern linked to elevatio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gradient of climate conditions. Soil type and plant commun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OC. The SOC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moisture (P〈0.05); whereas, it had a more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il bulk density (BD) (P〈0.01). However, a number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 SOC could be explained not b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is analysis, but rather other factors (such as grazing activity and landscape).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soil 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in this study region. In addition, the SOC associ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a sustainable use of the limited grassland resources in the diluvial-alluvial plains of north- ern Qili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patial variability desert grasslands ELEVATION edaphic factor Qilian mountains
下载PDF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57 plant species in the Karamori Mountain Ungulate Nature Reserve,Xinjiang,China 被引量:18
2
作者 TAO Ye WU Ganlin +1 位作者 ZHANG Yuanming ZHOU Xiaob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935-947,共13页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re the major nutrients that constra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Hence, leaf N and P patterns can contribute to a deep under...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re the major nutrients that constra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Hence, leaf N and P patterns can contribut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plant nutrient status, nutrient limitation type of ecosystems, plant life-history strateg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However, the status and pattern of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N-deficiency desert ecosystems remain unclear. Under this context, the leaf samples from 57 plant species in the Karamori Mountain Ungulate Nature Reserve, eastern Junggar Deser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atterns and interrelations of leaf N and P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leaf N concentration, P concentration, and N:P ratio were 30.81 mg/g, 1.77 mg/g and 17.72,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leaf N concentration and N:P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studies conducted at glob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 however, the leaf P concentration was at moderate level. Leaf N concentration was allometrically correlated with leaf P and N:P ratio across all species. Leaf N, P concentrations and N:P ratio differed to a certain extent among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C4 plants and shrubs, particularly shrubs with assimilative branches, showed an obviously lower P concentration than those of C3 plants, herbs and shrubs without assimilative branches. Shrubs with assimilative branches also had lower N concentration. Fabaceae plants had the highest leaf N, P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Asteraceae) and N:P ratio; other families had a similar N, P-stoichiometry. The soil in this stud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N (total N:P ratio was 0.605), but had high N availability compared with P (i.e. the available N:P ratio was 1.86). This might explain why plant leaves had high N concentration (leaf N:P ratio〉16). In conclusion, the desert plants in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have formed their intrinsic and special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their life-history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stoichiometry desert plant functional group nutrient limitation Junggar desert Karamori mountain
下载PDF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e Water Recharge to Lakes and Immovabl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被引量:6
3
作者 CHEN Jiansheng ZHAO Xia +3 位作者 SHENG Xuefeng WANG Jiyang GU Weizu CHEN 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40-546,共7页
Calc-sinters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of lakes and rhizoconcretions scattered at the slopes of sand dun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ree explorations to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t sands were also f... Calc-sinters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of lakes and rhizoconcretions scattered at the slopes of sand dun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ree explorations to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t sands were also found underneath the dry surface sand layers of about 20-50 cm in thickness.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n minerals and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neighbor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system in the desert may be recharged from the groundwater originating from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or the Tibetan Plateau rather than the local rainfa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dain Jaran desert isotopic compositions calc-sinter groundwater Qilian mountains and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两种优势荒漠灌木的生物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元梅 孙桂丽 +3 位作者 鲁艳 李利 张志浩 张栋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2,共9页
构建数学模型是估算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中昆仑山北坡山前荒漠带常见的两种荒漠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采集植株,分别以株高(H)、冠幅面积(S)、植株体积(V... 构建数学模型是估算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中昆仑山北坡山前荒漠带常见的两种荒漠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采集植株,分别以株高(H)、冠幅面积(S)、植株体积(V)为自变量,植株地上生物量(W_(1))、地下生物量(W_(2))、全株生物量(W_(3))为因变量,建立函数模型,选取决定系数(R^(2))、估计标准差(SEE)、回归检验显著水平(P值)为评价指标,以P<0.001为前提,选取R^(2)尽量大、SEE尽量小的模型为红砂和合头草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红砂和合头草的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模型,合头草全株最优预测模型为一次函数模型除外。红砂植株体积(V)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R^(2)为0.820~0.920。合头草冠幅面积(S)与生物量相关性最高,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R^(2)为0.935~0.973。红砂和合头草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均通过(P<0.001)显著性检验,拟合率在84.1%~95.6%之间,可用于生物量估算,本研究为预测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和评价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木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昆仑山
下载PDF
2019-2022年阴山北麓站不同坡位植物群落生长季动态数据集
5
作者 要振宇 高天明 +2 位作者 郭建英 杨振奇 汤鹏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40-147,共8页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地理区位特殊,既是我国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带,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气候的过渡区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了解区域内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地生产力以及退化草原恢...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地理区位特殊,既是我国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带,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气候的过渡区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了解区域内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地生产力以及退化草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了2019–2022年阴山北麓站长期围封样地不同坡位植物群落生长季的野外调查数据,数据包括植物种类组成、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数据集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严格遵循草地植物群落调查质量控制和规范。本数据集可为荒漠草原的管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荒漠草原 植物群落 生长季
下载PDF
湖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规划与实践研究
6
作者 阎丽 陈冬素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2期27-32,共6页
湖南省两次成功申报并大力实施了两轮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在深入贯彻实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人与自然... 湖南省两次成功申报并大力实施了两轮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在深入贯彻实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以生态环境类项目规划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两批山水工程的实施成效,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实践综合管理策略,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保护修复 长江经济带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阴山北麓4种豆科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及其环境解释
7
作者 赵宏胜 冯霜 +4 位作者 徐金娥 代素敏 杨泽宇 李燕南 兰登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95-102,共8页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群落特征及土壤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灌木群系中,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受群落内植物种种间竞争以及土壤钙积层和湿土层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伴生种长势越好,建群种生物量越低,并且随着湿土层厚度的增加,钙积层厚度的减少,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增加。同时利用拟合函数求得柠条锦鸡儿和刺叶柄棘豆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幂函数模型,垫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多项式函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豆科 荒漠灌木群系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北魏的“女水”与“武川镇”问题
8
作者 莫久愚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F0002,F0003,共18页
北魏女水应为今天内蒙古中部的锡拉穆仁河与艾不盖河,北魏登国年间解如部、叱突邻部等高车部落驻牧于此。今天的艾不盖河中下游以西的勿居山(无吉山)即今天的白云鄂博。女水之间及其沿河地带是漠南草原南北交通要道,女水下游某处应该是... 北魏女水应为今天内蒙古中部的锡拉穆仁河与艾不盖河,北魏登国年间解如部、叱突邻部等高车部落驻牧于此。今天的艾不盖河中下游以西的勿居山(无吉山)即今天的白云鄂博。女水之间及其沿河地带是漠南草原南北交通要道,女水下游某处应该是拓跋历次跨越大漠北征柔然的一个前进基地,亦即《魏书》有关纪传中的“漠南”。武川镇设立与征伐柔然有关,设立时间大约在太武帝神茄年间。武川镇最初地点应该在阴山北魏皇家行宫以北,大致在女水源头地区。近年文物考古人员发现的武川县“下南滩”古城,应该是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调整后的武川镇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水 勿居山 漠南 渡碛 阴山行宫 白道中溪水 武川镇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9
作者 李淳玥 甘辉林 +1 位作者 马垭杰 顾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37-139,143,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绢蒿(Seriphidium nitrosum)、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共9个品种的补播及混播适应性研究,调查记录了各品种及不同品种混播组合的生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指标。[结果]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生长发育表现优于其他品种,草产量较高,分别为6880.5、5329.5、5259.0 kg/hm^(2),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沙米+驼绒黎+无芒隐子草+草木樨的混播组合和无芒隐子草+沙蒿+驼绒黎+绢蒿的混播组合可以显著提高草产量,是退化荒漠草地恢复的最佳混播类型。[结论]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改良的适宜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牧草 草产量 适应性 祁连山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10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下载PDF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铁山嶂铁矿为例
11
作者 黄保荣 罗英 熊良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7期229-232,共4页
铁山嶂铁矿开采历史悠久,为兴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阐述铁山嶂铁矿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同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铁山嶂铁矿开采历史悠久,为兴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阐述铁山嶂铁矿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同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提出以官田河小流域为修复单元,全面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土污染修复工程以及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以达到“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水土协同”的系统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 废弃矿山 生态修复 铁山嶂铁矿
下载PDF
论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生成逻辑、区域实践及经验启示
12
作者 吴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的遵循与顺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统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 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的遵循与顺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统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为生态支撑和物质基础,以实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中华各民族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环境之间、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和共同繁荣为目标。本文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为例,分析其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区域实践性探索,以期为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
下载PDF
山地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动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尚占环 姚爱兴 +2 位作者 龙瑞军 郭瑞英 辛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在时间截面和生境截面下 ,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动态特征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山地荒漠草原中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地形、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盐分。其中地形因子决定了山地内水、热、养分的再... 在时间截面和生境截面下 ,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动态特征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山地荒漠草原中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地形、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盐分。其中地形因子决定了山地内水、热、养分的再分配 ,因此是主要因子。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式符合干旱环境特征。具有长期放牧史的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动态滞后于环境因子变化 ,体现出一年生植物与环境波动的适应性对群落动态影响的特征。由于山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 (水分涵养、土壤养分积累、生产力等 )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干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有赖于提高植物群落多样性。干旱条件下对一年生植物种子及植株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因子 ,是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例如土壤水分含量。时间序列上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复杂 ,因为放牧干扰 ,环境波动直接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消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山地 荒漠草原 放牧 植物群落 群落多样性 土壤水分含量 群落动态 物种 一年生植物
下载PDF
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孙洪波 王让会 +2 位作者 张慧芝 黄俊芳 赵振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荒漠 新疆 耦合类型 内陆干旱区 种质资源库 结构与功能 中国西北 山地系统 绿洲系统 地貌类型 空间格局 水文特征 植被类型 气候变化 形成区 水资源 营养库 生产力 环境相 子系统 40年 矿质
下载PDF
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时空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尚占环 妙爱兴 +3 位作者 龙瑞军 辛明 郭旭生 马文志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61-668,共8页
采用多个多样性指数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时间、空间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群落时、空动态特征不明显。长期过度放牧导致环境恶化,生境碎化,这些作用的长期性、循环性是造成物种、群落格局与原有时、空动态规律... 采用多个多样性指数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时间、空间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群落时、空动态特征不明显。长期过度放牧导致环境恶化,生境碎化,这些作用的长期性、循环性是造成物种、群落格局与原有时、空动态规律相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消除了物种或群落在时间梯度上应有的变化规律。干旱山地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成功的发展了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环境的波动性强烈导致了群落多样性在原来消长动态基础上的复杂化,也使多样性动态机制复杂化。应用多种指数数学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群落多样性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时空动态 山地荒漠草原 宁夏 香山 中卫山羊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横向沙山沉积GPR雷达探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孝泽 王振亭 +5 位作者 陈发虎 N.Lancaster 李志刚 李国强 任孝宗 董光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7-805,共9页
应用GPR雷达探测技术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呼都格吉林和诺日图两个典型横向沙山迎风坡剖面探测结果表明:GPR雷达探测可以清晰地揭示沙山距地面20~30m深度内的沉积构造信息,并可模糊地揭示其下的湿砂层部分信息;该横向沙山迎风坡地貌与... 应用GPR雷达探测技术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呼都格吉林和诺日图两个典型横向沙山迎风坡剖面探测结果表明:GPR雷达探测可以清晰地揭示沙山距地面20~30m深度内的沉积构造信息,并可模糊地揭示其下的湿砂层部分信息;该横向沙山迎风坡地貌与沉积自坡底至坡顶可依次划分为底部湖滨草-灌丛沙堆相、下部单一横向沙丘相、中部复合横向沙丘相、顶部星状沙丘相等类型;横向沙山迎风坡现代沙丘下伏有相当连续且厚度巨大的沉积序列;沙山内部存在巨厚持水湿砂层,干、湿砂界面大致平行于沙山表面,其深度在沙山中、上部在20~30m深度处变化,在沙山下部接近地表;沙山内部湿沙水分很可能来自降水,并对沙山发育起着重要支持作用;湖泊水可能主要来自沙山内部水分下渗迁移;沙山间湖泊可能是沙山或沙漠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雷达探测 巴丹吉林沙漠 横向沙丘 高大沙山 沉积构造 第四纪地质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退化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齐 赵万羽 +2 位作者 李建龙 杨峰 钱育蓉 《草原与草坪》 CAS 2009年第3期86-91,共6页
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特别是新疆天山北坡地区的荒漠草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荒漠草地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了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退化的现状,在总结了国内外荒漠草地研究概况的基础上... 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特别是新疆天山北坡地区的荒漠草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荒漠草地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了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退化的现状,在总结了国内外荒漠草地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对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荒漠草地退化的研究进展;在新疆天山北坡地区的荒漠草地退化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荒漠草地退化多样性演替、荒漠草地退化特征、荒漠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重牧下抗牧策略等方面;通过以上综述,提出了荒漠草地退化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4个问题,包括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荒漠草地退化评价体系、荒漠草地退化监测体系和生态恢复研究,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荒漠草地 草地退化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垂直风切变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靳双龙 刘晓琳 +2 位作者 李鸿秀 尚可政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0-346,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 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定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关.风切变的大小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平缓地区风切变比较小,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风切变比较大.海滨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值明显大于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荒漠 山地丘陵 南方沿海 风切变指数
下载PDF
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风雪 吴庆举 +4 位作者 李永华 高孟潭 Ulziibat Munkhuu Sukhbaatar Usnikh Demberel Sodnomsambuu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90-2801,共12页
利用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11年8月—2013年7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在0.02-0.1 Hz的频段内拾取了18551个有效的P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 利用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11年8月—2013年7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在0.02-0.1 Hz的频段内拾取了18551个有效的P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蒙古中南部下方深达800 km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肯特山下方的低速异常极有可能是推测中的肯特山地幔柱的反映;呼斯坦瑙鲁和曼达尔戈壁西边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杭爱山高原下的地幔柱或地幔对流有关联;戈壁滩的低速异常带可能和达里甘嘎火山有相同的热来源。可能是该区火成岩存在的深部原因,也可能是戈壁滩及其周边地区地幔柱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层析成像 杭爱山高原 肯特山 戈壁滩
下载PDF
天山北部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系统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范式 被引量:83
20
作者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2期1294-1299,共6页
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由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和荒漠盆地的同心环形 (地质 地貌 )植被地带所构成。该系统包括 :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 3个“圈”和其下的高山带、山地森林 草原带、低山荒漠带、砾石戈壁荒漠带、农业绿洲带、... 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由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和荒漠盆地的同心环形 (地质 地貌 )植被地带所构成。该系统包括 :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 3个“圈”和其下的高山带、山地森林 草原带、低山荒漠带、砾石戈壁荒漠带、农业绿洲带、扇缘灌草带、冲积平原带、沙漠带和湖泊等 9个“带”。这些地带是干旱区最本质和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存在和作用方式 ,也是指导干旱区生态保育和土地利用的、不可违抗的大自然规律的宏观展现。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山地 绿洲 过渡带 荒漠生态 生产范式”以山地和荒漠盆地的植被地带为框架 ,以贯穿和联系着这一系列环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社会经济关系为驱动因素 ,建立起以可持续农业与生态保育为目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绿洲-荒漠过渡带 荒漠 山盆系统 可持续农业 生态-生产范式 天山北部 山地 生态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