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徐先英 孙保平 +3 位作者 唐进年 张盹明 金红喜 贺访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5,共7页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果。示范区农作物受沙害面积从治理前的37.7%减少到治理后第1年的14.2%,第2、3年未受风沙危害;防护带后0.5m和1.5m高处平均风速较旷野分别降低75.9%和63.4%,平均输沙量从防护带前的2 556.1mg.cm-1.h-1降低到防护带后的3.41mg.cm-1.h-1;筛选出沙拐枣、花棒、沙枣、白榆、沙蒿为流动沙丘和丘间低地适宜的造林树种;粘土沙障设置以2m×2m为宜,麦草、尼龙网沙障1m×1m效果较好。造林初期,以沙米和碱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能够在林下大量繁衍,盖度达到50.2%和34.1%,对初期的沙丘固定发挥作用,但也大量的消耗了浅层沙丘土壤水分。随着人工林的生长,一年生植物逐渐衰退,3年后深根系的天然沙蒿逐渐繁衍,盖度达到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风沙区 沙漠化土地治理 模式与技术
下载PDF
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开波 刘凯 +4 位作者 蒋勇 王守强 杨建勇 余波 张健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6期87-92,共6页
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包括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从沙漠物理学、荒漠化的生态学机制、沙漠生物学3个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地带的区域范围... 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包括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从沙漠物理学、荒漠化的生态学机制、沙漠生物学3个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地带的区域范围,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分析发现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表现出3个特点:综合性、多样性、兼顾性。荒漠化治理应加强荒漠化土地承载力、荒漠区水分平衡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荒漠化防治模式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岩溶荒漠化、风蚀荒漠化等现象也较严重,且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关防治技术及模式也不多,因此还应加强对南方湿润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防治 模式 技术体系
下载PDF
洮、霍两河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裘善文 李风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8,共7页
该地区沙地是松嫩沙地的一部分。土地沙漠化是影响该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分布一是呈西北-东南向,由沙垅组成;二是呈西南-东北向,由沙丘组成。主要为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它的成因主要有丰富的沙源;冬... 该地区沙地是松嫩沙地的一部分。土地沙漠化是影响该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分布一是呈西北-东南向,由沙垅组成;二是呈西南-东北向,由沙丘组成。主要为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它的成因主要有丰富的沙源;冬,春干旱风大;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和土被等所致。该沙地形成于5 000 a BP前,土地沙漠化发展具有三性特征。试验示范表明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宜采用林,果(含瓜),药(含草),杂(杂粮)复合生态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地区 成因 治理模式 生态环境 土地沙漠化 气候 水资源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近50a来沙质荒漠化演变规律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让会 樊自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50,共6页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卡拉的来水量 ,由 5 0年代的 14.80亿 m3减少到 90年代的 2 .38亿 m3,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衰败。同时 ,受过度放牧、开垦...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卡拉的来水量 ,由 5 0年代的 14.80亿 m3减少到 90年代的 2 .38亿 m3,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衰败。同时 ,受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原因的影响 ,下游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十分严峻 ,宏观格局上表现为绿色走廊由上段至下段 ,由中间至两侧沙漠化程度趋于加强。通过 195 9、1983、1992及 1996年遥感信息制图定量研究表明 ,5 0年代至 90年代沙漠化年均增长率达 0 .2 4% ,其面积扩大的同时 ,程度也在加剧 ,自然景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应用GM(1,1)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趋势分析表明 ,以土地沙质荒漠化为主的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科学规划 ,整治上、中游河道 ,合理利用水资源 ,以解决下游生态及生产、生活用水。应用 RS、GIS监测沙漠化变化 ,通过增加生态用水 ,恢复铁干里克—阿拉干段的天然植被 ,遏制沙漠化扩展 ,同时利用工程措施 ,保护阿拉干以下绿洲走廊及 2 18国道安全畅道 ,防止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沙质荒漠化 演变规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闫妍 胡宝清 +1 位作者 侯满福 史莎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3,共9页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利用模糊评价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聚类分析,并与自上而下的主观预测结果对比。最后进行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共分为4个区域。将分区和5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应,实现县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模糊聚类 石漠化治理模式 分区优化 广西岩溶区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邵景安 李阳兵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1,共7页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石漠化过程的生态认识落后于生态治理措施。面对国家需求,优化乡村景观格局对石漠化发生过程的调控,未来优先研究领域:⑴识别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的层次性,测算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石漠化过程的生态认识落后于生态治理措施。面对国家需求,优化乡村景观格局对石漠化发生过程的调控,未来优先研究领域:⑴识别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的层次性,测算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的贡献;⑵认识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石漠化整体程度的影响,找出不同乡村景观演化格局下的石漠化效应;⑶厘定岩溶山地高强度人类活动及其所诱导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化对石漠化的作用效应,构建乡村景观石漠化的成因框架;⑷探讨乡村景观格局制约下有利于石漠化土地恢复的格局优化模拟,丰富人们对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格局 石漠化 优化调控 西南岩溶山地
下载PDF
乌江下游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及其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滕建珍 苏维词 +1 位作者 廖凤林 车家骧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577-580,共4页
基于TM影像解释和实地考察,查清了德江县石漠化面积为70 693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1%,划分了石漠化强度(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6%),明确了德江县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德江石漠化的危害;从地形地貌、... 基于TM影像解释和实地考察,查清了德江县石漠化面积为70 693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1%,划分了石漠化强度(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6%),明确了德江县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德江石漠化的危害;从地形地貌、岩性、降水、耕种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德江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格局 防治对策 德江县 乌江下游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53
8
作者 杜文鹏 闫慧敏 +1 位作者 甄霖 胡云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798-5808,共11页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人地矛盾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或结果,石漠化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还会带来贫困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西南...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人地矛盾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或结果,石漠化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还会带来贫困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必由之路,通过近40年来的石漠化治理使得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面向生态文明新时期的建设目标,石漠化脆弱区仍存在人地矛盾难以全面消除、治理成果可持续性亟待提升等问题,石漠化防治需要从多年来石漠化治理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中汲取有益于促进人地和谐、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治理经验与做法。因此,本文以石漠化治理典型区域调研资料与文献资料为数据基础,从石漠化治理目标、技术、措施和模式四个层面梳理石漠化治理经验与做法,归纳总结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四点配置原则:(1)以治理目标与预期周期为导向,确立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2)针对解决的关键生态退化问题,结合区域特征遴选石漠化治理技术;(3)针对石漠化退化阶段的差异,确定石漠化治理途径措施;(4)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共性特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的选择与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选择具备区位适宜性和机理明晰性的生态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技术 优良模式 西南岩溶地区
下载PDF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
9
作者 史东梅 江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5期104-108,共5页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环境和培养阶段,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应坚持创新型、多元化培养理念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途径,坚持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分类培养的理念,分别从研究型课...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环境和培养阶段,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应坚持创新型、多元化培养理念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途径,坚持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分类培养的理念,分别从研究型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科研活动、职业发展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高素质的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行业管理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产学研结合
下载PDF
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10
作者 杨兴学 《价值工程》 2011年第8期326-326,共1页
风沙是一种以气候为主因的灾害类型,大风是形成风沙的主要因素。地形、降水、气温和沙源也是促成风沙危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划分治理区域,通过对其风沙危害季节的风沙扩散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正确评估,... 风沙是一种以气候为主因的灾害类型,大风是形成风沙的主要因素。地形、降水、气温和沙源也是促成风沙危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划分治理区域,通过对其风沙危害季节的风沙扩散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正确评估,统筹设计治理方案,构建防沙治沙的安全格局,能有效地阻止风沙漫延,切断其扩散路径,降低风沙灾害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灾害 防沙治沙 安全格局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喀斯特断陷盆地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研 关颖慧 吴秀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71-9485,共15页
喀斯特地区生态重要性与脆弱性并存,研究喀斯特断陷盆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对当地土地利用高效管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的喀斯特断陷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 喀斯特地区生态重要性与脆弱性并存,研究喀斯特断陷盆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对当地土地利用高效管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的喀斯特断陷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林地、草地、耕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超过96%。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空间上表现出整体稳定而局部变化剧烈的特点,以退耕还林还草和林地向草地转换为主,耕地面积在过去20年共减少了386.62 km^(2)。(2)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上升,景观蔓延度下降。林地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下降而草地上升,多数用地的斑块密度上升而集聚度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优化,但破碎化趋势明显,尤其是林地、耕地和草地。此外,建设用地呈连片化扩张。(3)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一般安全及以上安全区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62.35%上升到2020年的98.11%。在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推动下,南部的生态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推动空间格局从“北高南低”逐步转向“南北相对均衡”。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集聚性明显,高-高值集聚区主要在北部而低-低值集聚区主要在南部,需进一步推动北部生态保护以保障其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并加强南部生态修复来提升其生态安全水平。此外,需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并合理调控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来维持生态安全水平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安全 喀斯特断陷盆地 石漠化治理
下载PDF
巧家县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劲 胡振硕 《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5期94-97,共4页
重点分析了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过程及环境效应.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粗化和贫瘠化,生产潜力和生物产量、数量下降以及地质特点等,通过样地治理比较分析,提出了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治理及移民搬迁为辅,调整产业结构的治理方针,进一... 重点分析了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过程及环境效应.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粗化和贫瘠化,生产潜力和生物产量、数量下降以及地质特点等,通过样地治理比较分析,提出了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治理及移民搬迁为辅,调整产业结构的治理方针,进一步探索了石漠化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模式 生态修复 工程治理
下载PDF
刘窑头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本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78,共3页
刘窑头流域为荒漠草原区的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即以治理土沙荒化 ,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 ,以浅层水开发引导农民致富为突破口 ,以造林、封山育林 (草 )、人工种草为手段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 ,发展区域经济 。
关键词 小流域综合治理 风沙治理模式 刘窑头流域 水土保持
下载PDF
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石漠化治理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盼盼 肖华 陈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6-2324,共9页
【目的】揭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为优化示范区土地景观格局、石漠化治理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典型喀斯特高原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0年ETM和2015年OLI的遥感影像,采... 【目的】揭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为优化示范区土地景观格局、石漠化治理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典型喀斯特高原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0年ETM和2015年OLI的遥感影像,采用3S技术与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其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撒拉溪示范区主体景观是耕地,其次是灌木林地;景观转移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草地和建设用地转化,2010年,分别占耕地转出量的73.31%和24.75%;至2015年,分别占79.80%和19.99%;景观类型水平上,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破碎度不断加大,草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除未利用地外,景观斑块形状均趋于复杂化;景观整体水平上,近10年示范区景观向破碎化、复杂化、离散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结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城镇化建设及土地撂荒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石漠化治理 毕节 贵州
下载PDF
石漠化治理下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舒田 熊康宁 陈丽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6-452,共7页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结果】①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达914.85 hm^(2),裸岩石栎地和裸土地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迅速且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84.77%;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149.57 hm^(2)增加到2019年的381.89 hm^(2)。②撒拉溪示范区2009、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7.25、243.25和245.53,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大于2015—2019年。③2009—2015年示范区内土地利用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变化显著,2015—2019年间变化较缓。研究期内示范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蔓延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建设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果还园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遥感 石漠化治理 撒拉溪示范区 毕节
下载PDF
宣威市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友香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83-85,共3页
分析宣威市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主要为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陆地开垦、过度樵采等人为原因.根据石漠化土地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针对不同治理区的具体治理措施,对封山育林(草)、混农林业、生态型薪炭林营造等... 分析宣威市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主要为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陆地开垦、过度樵采等人为原因.根据石漠化土地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针对不同治理区的具体治理措施,对封山育林(草)、混农林业、生态型薪炭林营造等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模式 分区治理 宣威市
下载PDF
基于防沙治沙的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才 杨玉刚 王兴东 《宁夏农林科技》 2011年第3期33-35,共3页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部荒漠区,面积约占灵武市总面积的1/4,属于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运用草方格沙障、人工模拟飞播、营养袋育苗等方法创建了荒漠化地区"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部荒漠区,面积约占灵武市总面积的1/4,属于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运用草方格沙障、人工模拟飞播、营养袋育苗等方法创建了荒漠化地区"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济林带三位一体、林农牧副多业并举"的综合治沙防沙发展模式。探讨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典型的荒漠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旅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滩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防沙治沙 生态旅游 模式
下载PDF
基于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荒漠化形势的防治对策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欢水 王翠萍 +1 位作者 张德平 姜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分布在荒漠化严重地区,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荒漠化的危害,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文中以陕西...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分布在荒漠化严重地区,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荒漠化的危害,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文中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荒漠化土地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按照保护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重点治理沙质荒漠化土地的防治思路,分区施策,建设"三线、五屏、百区、千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沙化防治提供可参考的宏观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荒漠化防治 分布格局 防治思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