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uplift piles using intact and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Qin-ke MAJian-lin +2 位作者 JI Yu-kun ZHANG Jian CHEN Wen-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70-485,共16页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were further determined by four methods(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method(DCM),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RCM),maximum curvature method(MCM),and critical stiffness method(CSM))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and displacement,a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via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DCM is more conservative,while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MCM is larger than the measured value.This suggests that RCM and CSM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an be preferentially applied.Moreover,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th displacement agrees well with the attenuation form of power function.The theoretical predicted result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based o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integrity of the curve.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pplicable for the piles that are not loaded to failure state,and thu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determination of test p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displacement curve prediction mode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下载PDF
Seismic displacement demand prediction in non-linear domain: Optimization of the N2 method
2
作者 Lorenzo Diana Andrea Manno Pierino Lestuzz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期141-158,共18页
In Europe, computa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for seismic assess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a simplified formulation of the N2 method as prescribed by Eurocode 8(EC8). However, a lack of accurac... In Europe, computa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for seismic assess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a simplified formulation of the N2 method as prescribed by Eurocode 8(EC8). However, a lack of accuracy of the N2 method in certain conditions has been pointed out by several stud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N2 method in seismic displacement demand determination in non-linear domai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the N2 metho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displacement demands computed using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NLTHA).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al N2 method may lead to overestimation or underestima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predictions. This may affect results of mechanical model-based assessment of seismic vulnerability at an urban scale. H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addresses an improvement of the N2 method formula by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NLTHA results based on EC8 ground-classes. This task is formulated as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roblem in which coefficients are obtained by minimizing the overall discrepancy between NLTHA and modified formula results. Various settings of th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roblem have been solved using a global optimization metaheuristic. An ext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N2 method formulation and optimized formulae highlights benefits of the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 method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spectrum compatible recordings displacement demand determination OPTIMIZATI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下载PDF
基于零位移与无应力状态控制的斜拉扣挂施工扣索力确定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余玉洁 罗永琪 +1 位作者 周文 蒋丽忠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共7页
大跨度拱桥常采用斜拉扣挂法开展拱肋施工,但在节段拼装过程中扣索索力和拱肋空间位形之间互相影响,索力优化计算以及扣索状态控制问题复杂。提出改进零位移法结合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的复合扣索力计算方法:基于改进型零位移法快速得到满... 大跨度拱桥常采用斜拉扣挂法开展拱肋施工,但在节段拼装过程中扣索索力和拱肋空间位形之间互相影响,索力优化计算以及扣索状态控制问题复杂。提出改进零位移法结合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的复合扣索力计算方法:基于改进型零位移法快速得到满足成拱线形要求的扣索力大小,基于成拱索力采用无应力状态法反推各施工阶段扣索索力。该复合方法可避免传统零位移法扣索力不准和反复迭代计算的缺陷,施工中扣索可实现一次张拉,后续节段拼装中无需对扣索进行索力调整。以某跨径430 m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缆扣合一施工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的零位移法结合无应力状态法对大跨度非对称式钢结构拱肋进行斜拉扣挂拼装的扣索力求解和施工模拟。分析拼装过程中扣索力变化规律,并对比验证实际线形与目标线形偏差,以及拱肋应力与设计应力之间偏差程度。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合算法理论简单且索力求解计算便捷。所求的扣索力可有效保证拱肋拼装完成及松索后拱肋线形和受力均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拱桥 斜拉扣挂法 扣索力计算 零位移法 无应力状态法
下载PDF
公路隧道施工水平位移及收敛量测精度确定方法与衡量方法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樊祥君 秦峰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是隧道工程专业与测绘工程专业的交叉领域,在精度要求方面,隧道专业和测绘专业的规范标准中都有相关的条文说明,但不同规范标准之间存在侧重和差异,这给使用者在参考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明确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水...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是隧道工程专业与测绘工程专业的交叉领域,在精度要求方面,隧道专业和测绘专业的规范标准中都有相关的条文说明,但不同规范标准之间存在侧重和差异,这给使用者在参考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明确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通过分析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结合多本现行规范中关于精度要求的说明,给出一种以确定允许变形量→确定衡量标准(中误差)→确定最大允许误差(中误差限差)为思路的精度确定方法,和计算实测数据中误差→对比计算中误差与中误差限差→判断数据可信度的精度衡量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论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精度确定方法、精度衡量方法及仪器选用能满足公路隧道水平位移监测或收敛监测的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位移监测 收敛监测 精度确定方法 精度衡量方法 中误差
下载PDF
煤的真密度测定方法研究
5
作者 孔德婷 刘聪云 +1 位作者 马琳鸽 李永龙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6,共9页
针对煤的真密度测定方法之一的氦气置换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选取了10个分析煤样进行真密度分析,筛选了氦气置换法测真密度的测定条件。将氦气置换法测得值与传统国标方法测得值进行比对,结合煤质基础分析和煤的孔结构表征,发现了... 针对煤的真密度测定方法之一的氦气置换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选取了10个分析煤样进行真密度分析,筛选了氦气置换法测真密度的测定条件。将氦气置换法测得值与传统国标方法测得值进行比对,结合煤质基础分析和煤的孔结构表征,发现了2种方法对不同煤阶煤的适用性差异。在低阶煤阶段,褐煤与低阶烟煤样品受高水含量及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导致其亲水性强,因此传统方法中使用的置换样品孔的介质(水)易与样品发生吸附作用导致结果失准,测定结果与氦气置换法相比真密度测定值高,氦气置换法更具优势;在无烟煤阶段,部分无烟煤受其微孔影响在氦气置换法测试过程中氦气压力难以平衡,真空前处理更具优势。通过多家实验室比对,最终确定了氦气置换法的操作过程、方法参数及不同煤阶样品的精密度,为煤的真密度测定提供了准确、快速、无损的分析方法,推动了煤质分析的自动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真密度 测定方法 氦气置换 氧含量 亲水性
下载PDF
用界面张力法测定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被引量:24
6
作者 彭宝仔 罗虎 +1 位作者 陈光进 孙长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95,共3页
采用悬滴法,测定了在模拟地层温度为356.5K、压力为8.54~23.43MPa时的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实验发现,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近似呈线性下降趋势。对该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并用外推法计算出当界面张力为零时的最... 采用悬滴法,测定了在模拟地层温度为356.5K、压力为8.54~23.43MPa时的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实验发现,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近似呈线性下降趋势。对该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并用外推法计算出当界面张力为零时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4.17MPa,与实验观测达到一次接触混相状态时的压力(23.43MPa)相比,相对误差为3.16%。采用界面张力确定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既可通过直接观测接触混相状态确定,也可利用所测界面张力数据进行估算,操作简单易行,且耗时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滴法 界面张力 CO2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测定方法
下载PDF
纤维密度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宝瑞 李建国 +2 位作者 纪原 孙远军 韩蓉 《纤维复合材料》 CAS 2009年第3期43-46,共4页
通过对纤维密度测定方法的研究,选取常用的三种方法:液体置换法、浮沉法、密度梯度柱法。根据三种测定纤维密度方法的原理、操作、实测值等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归纳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纤维 密度 测定 液体置换法 浮沉法 密度梯度柱法
下载PDF
基于损伤力影响线的静定梁损伤识别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纲 黄宗明 高建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27,共5页
针对应用最为广泛的静定桥梁结构,提出利用损伤力影响线进行结构多处损伤识别的方法.当静定梁结构损伤时,损伤前后的位移残差可视为在损伤单元处作用损伤等效力产生的影响线,故可利用影响线的拐点来识别结构的损伤部位,通过影响线峰值... 针对应用最为广泛的静定桥梁结构,提出利用损伤力影响线进行结构多处损伤识别的方法.当静定梁结构损伤时,损伤前后的位移残差可视为在损伤单元处作用损伤等效力产生的影响线,故可利用影响线的拐点来识别结构的损伤部位,通过影响线峰值直接识别单元损伤程度,从而避免复杂的反演识别计算.利用位移互等定理和有效独立法对测点布置进行研究,指出仅采用一个位移测点即可识别多处发生的损伤.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静定梁结构的多处损伤,且对测量误差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静定梁 影响线 测点布置 位移残差
下载PDF
油田用聚合物凝胶相对强度表征方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怀江 谭中良 +1 位作者 绳德强 刘玉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实验研究了动力粘度 η、动态储能模量G′、转变压力Pt(TGU值 )测量 3种方法用于表征油田用特别是提高采收率用聚合物凝胶 (弱凝胶和较强凝胶 )相对强度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在 η和G′测定了使用了 3种代表性凝胶 :( 1 )聚合物浓度不同的... 实验研究了动力粘度 η、动态储能模量G′、转变压力Pt(TGU值 )测量 3种方法用于表征油田用特别是提高采收率用聚合物凝胶 (弱凝胶和较强凝胶 )相对强度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在 η和G′测定了使用了 3种代表性凝胶 :( 1 )聚合物浓度不同的HPAM/Cr3+凝胶 ,即柔性链聚合物弱凝胶 ;( 2 )组成固定的PAM /木素磺酸钠 /Cr3+凝胶 ,为较强凝胶 ;( 3 )组成固定的黄胞胶 /Cr3+凝胶 ,即刚性链聚合物脆性凝胶。在Pt 测定中使用聚合物浓度不同的另一种HPAM/Cr3+凝胶。得到的结论如下。对于柔性链聚合物弱凝胶 ( 1 ) ,当G <0 .1Pa时 ,η值是相对强度的良好表征值 ,G′越小 ,则 η测定的重现性越好 ,G′测定的重现性越差。对于较强凝胶 [( 2 ) ,G′ >0 .1Pa]和刚性链聚合物形成的脆性凝胶 ( 3 ) ,η测定的偏差很大 ,凝胶越强 ,则G′测定的重现性越好。对于结构易破坏的脆性凝胶 ,振荡法测量 (G′、G″、η )是表征相对强度的适当方法。Pt(TGU值 )测定的重现性很差且有不少困难问题 ,因此不能用作凝胶性能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凝胶 相对强度 测定方法 动力粘度 动态储能模量 弱凝胶 调剖堵水剂 驱油剂
下载PDF
储层排驱压力求取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刚 石书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8697-8704,8714,共9页
排驱压力是表征储层物性的关键参数,是在特定成藏条件下,决定油气能否突破储层界面而聚集成藏的控制参数。研究排驱压力的求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储层排驱压力的方法。认为现阶段国内外排驱压力求取方法主要有... 排驱压力是表征储层物性的关键参数,是在特定成藏条件下,决定油气能否突破储层界面而聚集成藏的控制参数。研究排驱压力的求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储层排驱压力的方法。认为现阶段国内外排驱压力求取方法主要有毛管压力曲线法、实验室直接测定法、地震测井资料法和主控因素关系法。评述各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储层特征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储层优选排驱压力的求取方法。指出地震测井资料法和主控因素关系法是新时期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驱压力 求取方法 毛管压力曲线法 实验室直接测定法 地震测井资料法 主控因素关系法
下载PDF
以置换法求静定刚架的位移 被引量:3
11
作者 喻晓今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0-52,共3页
给出了各梁位移的置换法位移方程,提出了一种解静定刚架位移的新方法,并举例应用。
关键词 位移 置换法 比拟 静定刚架 悬臂梁
下载PDF
结构力学位移法解题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长青 张永山 汪大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281-282,共2页
位移法作为一种求解超静定结构问题的方法,在结构力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用位移法解具有剪力静定杆的超静定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关键词 结构力学 位移法 剪力静定杆
下载PDF
大跨静定桁架满位移最小重量设计系数分配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文风 田永轩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7-632,共6页
为了研究大跨静定桁架结构基于满位移最小重量设计的方法,建立了大跨静定桁架的位移计算公式,然后利用柯西不等式,获得了满足容许位移条件下最小重量设计的临界条件,进而定义了用量分配系数,按此系数对截面进行设计,可得到基于满位移约... 为了研究大跨静定桁架结构基于满位移最小重量设计的方法,建立了大跨静定桁架的位移计算公式,然后利用柯西不等式,获得了满足容许位移条件下最小重量设计的临界条件,进而定义了用量分配系数,按此系数对截面进行设计,可得到基于满位移约束下的最小重量设计方案。应用上述系数分配方法对一个具体的静定桁架结构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同满应力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实现大跨静定桁架结构基于满位移的最小重量设计方法——系数分配法是正确、可靠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静定桁架 系数分配法 位移 最小重量
下载PDF
位移法在静定结构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腾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94-397,共4页
通过算例说明,当熟悉了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和载常数之后,通过对静定结构的适当改造,可以采用位移法很方便地进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同时,对于某些特定的结构可以不必求解支座反力,即能做出弯矩图。
关键词 位移法 静定结构 位移计算 内力计算
下载PDF
基于体对角线的机床垂直度误差的高效测量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永强 杨建国 +1 位作者 沈金华 Wang Charles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435-1438,共4页
垂直度误差所引起的位置误差是机床空间位置误差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利用单头激光多普勒位移测量仪及平面反射镜,通过测量机床的4条体对角线的位移误差实现对机床三轴间的垂直度误差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量垂直度误差快捷... 垂直度误差所引起的位置误差是机床空间位置误差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利用单头激光多普勒位移测量仪及平面反射镜,通过测量机床的4条体对角线的位移误差实现对机床三轴间的垂直度误差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量垂直度误差快捷、方便且准确,可对任意大小的机床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位置误差 体对角线 垂直度误差 激光多普勒位移测量仪
下载PDF
位移法计算中一些问题的剖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静 高淑荣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51-53,58,共4页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时,为了使计算快捷、准确,可根据结构中杆件内力的静定性少设基本未知量。根据各杆受力和变形的特点,正确判定杆件的约束形式。
关键词 位移法 内力静定杆件 剪力静定杆件
下载PDF
静定桁架结构截面最优化设计的功定向配置法
17
作者 欧笛声 周雄新 梁志达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3-678,共6页
以Kuhn-Tucker函数的极值条件为出发点,证明多节点位移与多杆内应力约束下结构重量最轻化问题可转化为单约束问题来求解,可将位移—重量分配准则和应力—重量分配准则转化为功定向分配准则。利用功能互等定理,将位移与应力约束统一为功... 以Kuhn-Tucker函数的极值条件为出发点,证明多节点位移与多杆内应力约束下结构重量最轻化问题可转化为单约束问题来求解,可将位移—重量分配准则和应力—重量分配准则转化为功定向分配准则。利用功能互等定理,将位移与应力约束统一为功的定向约束,以此为基础构造出功定向配置法,以各承受节点载荷的节点位移作为约束控制点,组成具有正定性质的位移约束;或用位移约束与应力约束的组合,构成具有正定性质的位移与应力约束;结合位移极射法和满应力法获取最优解。并用二杆和六杆静定桁架结构的算例验证相关理论和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定桁架结构 截面最优化 多约束向单约束的转化 位移与应力约束的关系 功定向配置法
下载PDF
复杂边界条件下圆柱壳结构瞬态振动特性分析
18
作者 庞福振 李海超 +2 位作者 彭德炜 李玉慧 田宏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38-1244,共7页
针对复杂边界条件下圆柱壳结构瞬态振动特性研究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半解析法分析圆柱壳结构的瞬态振动特性。基于区域能量分解法和Reissner-Naghdi’s线性薄壳理论,将柱壳沿壳体的母线方向分解为若干子壳段,并推导出圆柱壳结构一般边界... 针对复杂边界条件下圆柱壳结构瞬态振动特性研究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半解析法分析圆柱壳结构的瞬态振动特性。基于区域能量分解法和Reissner-Naghdi’s线性薄壳理论,将柱壳沿壳体的母线方向分解为若干子壳段,并推导出圆柱壳结构一般边界条件下的求解模型。柱壳结构的位移函数用Chebyshev行列式和傅里叶级数表示,并引入最小二乘残差来消除计算的不稳定性。对柱壳结构进行瞬态振动特性分析,通过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同一频段范围,结构厚度越小,位移曲线峰值越多,瞬态响应越大;损耗因子主要影响结构的共振峰值,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壳 区域能量分解法 位移函数 最小二乘残差 瞬态振动 复杂边界条件 薄壳理论 Chebyshev行列式
下载PDF
人体组织比重测定中国人体惯性参数研究之一 被引量:14
19
作者 石岫昆 郑智良 +1 位作者 尚红元 杜光祖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采用水浸法测定技术,对分别从20具经福尔马林溶液处理的尸体和6具新鲜尸体上选取的17种人体组织材料进行比重值测定。将获得的各种组织的比重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和实际验证,确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切实... 采用水浸法测定技术,对分别从20具经福尔马林溶液处理的尸体和6具新鲜尸体上选取的17种人体组织材料进行比重值测定。将获得的各种组织的比重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和实际验证,确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信的人体组织比重数据。为人体惯性参数的CT法研究和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组织 比重 测定 惯性参数
下载PDF
飞来峡水利枢纽船闸闸墙顶水平位移安全监控指标拟定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巫俊锋 《广西水利水电》 2014年第1期66-68,73,共4页
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船闸的原型监测资料,选取每年运行过程中最不利工况时闸墙顶水平位移监测效应量作为计算序列,应用典型小概率法,对船闸闸墙顶的水平位移安全监控指标值进行了研究拟定,并结合2012年的实测值,分析了船闸闸墙的运行状况... 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船闸的原型监测资料,选取每年运行过程中最不利工况时闸墙顶水平位移监测效应量作为计算序列,应用典型小概率法,对船闸闸墙顶的水平位移安全监控指标值进行了研究拟定,并结合2012年的实测值,分析了船闸闸墙的运行状况,结果:在环境量变化与往年基本一致的工况下,2012年典型闸段闸墙顶的水平位移值均小于安全监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闸 小概率法 水平位移 监控指标 拟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