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afic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1
作者 Weirong SHE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1期83-95,共13页
The objective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which is the symbol of a modern nation-state,for all Minzu in China;and the precondition of i... The objective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which is the symbol of a modern nation-state,for all Minzu in China;and the precondition of it is to define"China"and"Chinese people"with preciseness.For that sake,we must abolish both Han chauvinism and narrow-minded local ethnic chauvinism,and reaffirm the staunch belief that all 56 Minzu are inseparable par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at all people of these 56 Minzu are Chinese people.To adapt Tibetan Buddh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is not to sinicize Tibetan Buddhism,but to adapt it to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 new era,as well as to make it a fantastic catalys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 the sake of it,we will not only make Tibetan Buddhism a crucial part of Chinese Buddhism,but also include Han and Tibetan Buddhism as the most important identity of Chinese Buddhism,so as to integrate Tibetan Buddhism,Han Buddhism,and Theravada Buddhism inside China and strengthen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in China's Buddhist community,which will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dapting tibetan buddh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Han buddhism and tibetan buddhism Sinicization and adaptation to chinese context
原文传递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藏传佛教良性发展问题研究路径举要
2
作者 王海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8-163,共6页
藏传佛教良性发展问题研究亟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文章在此基础上,以时间阶段性概念归纳碎片化的历史过往和繁复交织的现实问题,宏观把握藏传佛教适应新时代良性发展的维度与向度,微观分析促进与影响良性... 藏传佛教良性发展问题研究亟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文章在此基础上,以时间阶段性概念归纳碎片化的历史过往和繁复交织的现实问题,宏观把握藏传佛教适应新时代良性发展的维度与向度,微观分析促进与影响良性发展的内外因素,着力探讨以共生共存的历史联结观念为基础的良性发展路径;以话语主体研究者的视角透视海内外藏学界关注的宗教制度、典型事件和关键人物等舆论焦点问题,从信仰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庖解论述观点形成的差异及因由,提出淡化身份界限的研究思路。主动问答如何以中国化方向为引导健康运作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有序开展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宗教信仰活动,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藏传佛教 良性发展
下载PDF
当代藏传佛教的中国化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成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208,共11页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藏传佛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条件以及自身矛盾性质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有了很大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念认同、制...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藏传佛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条件以及自身矛盾性质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有了很大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念认同、制度适应、生活融合等途径,当代藏传佛教在信仰层面、制度层面和生活层面进一步融合当代中国进步思想和中华文化观念,不断提升中国化水平。体现人民主体性思想,实现信仰清净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形成信仰自由局面;贯彻教派平等思想,实现教派和谐化;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形成依法治教格局;吸收当代人民民主思想,形成寺庙民主管理体制;借鉴现代生活方式,实现寺院生活社会化、现代化,标志着当代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当代发展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中国化在甘青河湟地区的当代实践和发展态势——基于本区域东北段佛教寺院的调查
4
作者 王志豪 阿旺嘉措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219,220,共12页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的前沿地带。文章基于多次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实践方面对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藏传佛教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态势。研究发现,目前,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继续保持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信教群众日趋多元,宗教仪式汉藏交融,寺院神灵汉藏共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也更加本土化,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这一区域宗教中国化的特点。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在历史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融合区域特点的宗教中国化道路,在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上也正在呈现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中国化 河湟地区 当代实践 发展态势
原文传递
唐宋时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5
作者 索朗卓玛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9,210,共9页
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 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蕃时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千余载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化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诸多借鉴。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唐宋两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回溯,指出藏传佛教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交融”的成果,也是多元社会关系和合运作的结果。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多方的参与和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藏传佛教 宗教中国化 历史经验
原文传递
民国政府的治藏政策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6
作者 邱熠华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08,209,共13页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治藏政策 活佛转世 藏传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论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央王朝因素——以元明清三代为例
7
作者 班玛更珠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209,210,共12页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就开始了本土化历程,从吐蕃时期王室主导推动到分裂割据时期自主以教派形式走向民间,佛教在西藏最初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实现中国化的主要方向、基本路径、转化标准和推动方式。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正...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就开始了本土化历程,从吐蕃时期王室主导推动到分裂割据时期自主以教派形式走向民间,佛教在西藏最初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实现中国化的主要方向、基本路径、转化标准和推动方式。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开启也宣告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央王朝这个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均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在三代中央王朝的引导和推动下,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不但积极、主动地尊奉中央王朝、亲近内地文化,而且在教派传承、教义教理、管理制度、文化交流、学经教育、寺庙经济等方面都有了不断适应本土特性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历代中央王朝的庇荫下,藏传佛教加快对外传播,不再局限于涉藏地区、藏语、藏文和藏族,从而成为根植中华大地、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实现了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藏传佛教 元明清 政教合一 活佛转世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中国化之历史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拉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214,共11页
文章从宗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理论视角,对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提出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经过3个历史发展阶段。公元8世纪末,莲花戒撰写的《修习次第论》三篇作为吐蕃佛教“道次第”理论的雏形,开创了藏传... 文章从宗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理论视角,对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提出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经过3个历史发展阶段。公元8世纪末,莲花戒撰写的《修习次第论》三篇作为吐蕃佛教“道次第”理论的雏形,开创了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之先河;公元10—13世纪,阿底峡《菩提道灯论》进一步完善了“道次第”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博多瓦、卓垅巴等噶当派学者关于“道次第”的学说,推进了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本土化进程;公元15世纪,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问世,标志着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体系构建臻至完善。由此可见,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创新,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从语言表述、思维方式、隐喻修辞、理论特色等方面实现了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体系,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和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中国化 “道次第”理论 《修习次第论》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原文传递
教义阐释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堆 张涵静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213,共11页
教义阐释承担着佛教自身存续的重责。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上藏族前辈学者在充分吸收印度佛教、汉传佛教教义阐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阐释的结果。总体而言,藏传佛教的学修制度极... 教义阐释承担着佛教自身存续的重责。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上藏族前辈学者在充分吸收印度佛教、汉传佛教教义阐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阐释的结果。总体而言,藏传佛教的学修制度极大地助推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中国化特色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丰富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内容,使之愈发具有中国化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各方面呈现出新活力和新面貌,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也迎来了新机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教义阐释提供了良好土壤,寺庙管理制度法治化与其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了引领。新时代,藏传佛教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开拓教义阐释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教义阐释 中国化
原文传递
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与中国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涵静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2,216-217,共12页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扎根立足,阿底峡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全面复兴,宗喀巴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这三次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佛教无法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无法满足统治者、民众信仰、宗教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莲花生直面苯教势力对佛教信仰的极力排斥,阿底峡直面佛教由于长期“禁佛”而带来的满目疮痍之相,宗喀巴直面佛教在世俗权力席卷中呈现的戒律废弛之颓态。在这三次改革中佛教对此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使自身不断地适应当时的西藏社会,为佛教在西藏的不断中国化铺垫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西藏 改革 中国化
原文传递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四个维度
11
作者 周加克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22,216,共10页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工作及其研究的重大课题。藏传佛教中国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佛教传入我国西藏以来,经过藏族古贤对印度佛教的戒律传承进行选择性吸收,对哲学理论思想进行理性审视,对于传承制度、仪式仪轨的吸收及改变...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工作及其研究的重大课题。藏传佛教中国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佛教传入我国西藏以来,经过藏族古贤对印度佛教的戒律传承进行选择性吸收,对哲学理论思想进行理性审视,对于传承制度、仪式仪轨的吸收及改变等过程,逐步实现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近年来,在学界和宗教界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讨不但有新的汉藏文史料披露,而且有诸多不同观点的碰撞,这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靠的藏文文献资料为依据,试图从藏传佛教经典文本的藏语化、阐释方式的多元化、各教派思想传承的中国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化四个维度,勾勒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思想内容和现实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维度
原文传递
诠释学视域下对巴蔡·尼玛扎译著的研究
12
作者 桑旦东知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8,216-217,共12页
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本土翻译家接续前弘期的译经事业,且以更大规模译介佛学经典,巴蔡·尼玛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译著不仅是了解这段翻译史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后弘前期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本土翻译家接续前弘期的译经事业,且以更大规模译介佛学经典,巴蔡·尼玛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译著不仅是了解这段翻译史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后弘前期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文章从诠释学的视角,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巴氏所译文本的类别、特点及跋文等作了“翻译考古”式的梳理和考察。研究表明:首先,巴蔡共译42部显密经典,根据所译文本体量显示出其“重中观、倾应成”的翻译旨趣;其次,他对龙树、提婆及月称所著中观经典的翻译会特别采取“译校”“译订”或“订校”两道工序;再者,基于《明句论》修订鲁氏所译《中论》,即知其宗旨所归为应成见,自此拉开了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从“自续”转向“应成”的序幕;最后,借由翻译进一步推动了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蔡·尼玛扎 译著 诠释学 藏传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平等观建设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
13
作者 李德成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2,213,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平等观建设是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促进自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做好藏传佛教平等观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平等观建设是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促进自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做好藏传佛教平等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影响,等级观念、特权思想、支配意识等依然存在,制约和影响着藏传佛教平等观的正确践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观建设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关系,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中华文化的浸润作用。加强藏传佛教平等观建设,全面正确理解佛教平等观内涵,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提供认识支撑;正确践行平等观,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提供实践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方向 平等观建设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及其价值——以格鲁派中观哲学为中心
14
作者 刘丹枫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9,217,共13页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 藏传佛教中国化 格鲁派中观哲学 “中观八难”思想
原文传递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0
15
作者 班班多杰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6,212,共19页
佛教的中国化无论对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既是本来的历史,也是古贤理解和诠释的历史,其中隐含着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当一位学人撰写中国佛教史时,他不仅要叙述史实,还要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必须有确定的学理依据与阐释方法,而随着... 佛教的中国化无论对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既是本来的历史,也是古贤理解和诠释的历史,其中隐含着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当一位学人撰写中国佛教史时,他不仅要叙述史实,还要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必须有确定的学理依据与阐释方法,而随着这个问题的展开,史实的叙述便顺理成章、迎刃而解。文章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以汉传佛教为参照,运用中西哲学诠释学的理念,集中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在此理论的观照下,论述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应用维度,由此提出了“共殊本体诠释学”的概念,体现了作者在探讨佛教中国化课题过程中的一种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诠释学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沈卫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1期134-142,174,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五十六个民族的百姓都是中国人的崇高信念。而藏传佛教中国化则不是要将它汉化,而是要使它更加适应中华民族新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助缘。为此,我们不但要把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把汉藏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进而把中国境内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传统联结起来,加强中国佛教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传佛教中国化 汉藏佛学 汉化与中国化
原文传递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堆 索朗卓玛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211,212,共13页
佛教时间上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空间上产生于古印度。在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摄相融、自觉调适,又契理契机地改进了当时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面貌,形成了形式多种、流传广泛、文化多样、层... 佛教时间上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空间上产生于古印度。在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摄相融、自觉调适,又契理契机地改进了当时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面貌,形成了形式多种、流传广泛、文化多样、层次不一的佛教信仰,书写了佛教的辉煌篇章,同时又保持了佛法固有的精神和特性。佛教传入中国西藏,无论是在传教方法上,还是在思想和实践上,都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如何由佛教转变成中国藏传佛教,这涉及佛教本土化、民族化、地方化的问题,属于当下提出的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范畴。文章试图从历史的维度,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全面回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管窥之见:一是藏传佛教中国化还远未结束,它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是宗教中国化并没有绝对的圭臬和模式可依,基于藏传佛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所选择的中国化道路和所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三是在中国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需要注重发展宗教的交往和融合能力,因为一味地排他,等待宗教的只有式微和解体的命运,就不会有健康传承发展之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历史进程
原文传递
中国化视野下藏传佛教各教派形成的历史及本土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拉先加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0,213,共12页
佛教在西藏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发展阶段。吐蕃时期的佛教在西藏历史上处于初步传播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西藏本土特点。到了后弘期,佛教开始形成不同的传承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几个教派,开始融入诸多西藏本土特点和因素,从而逐... 佛教在西藏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发展阶段。吐蕃时期的佛教在西藏历史上处于初步传播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西藏本土特点。到了后弘期,佛教开始形成不同的传承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几个教派,开始融入诸多西藏本土特点和因素,从而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文章提出教派的形成是佛教在西藏顺应社会局势变化之结果,并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另外文中提出了教派形成所彰显的三大本土特点,即创始人有僧有俗、教义经典各成体系、多样性传承方式形成;还归纳了教派形成的几个重要影响,即推动政教合一制度产生、催生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涌现众多佛学大师和经典著作、丰富西藏文化的内涵等。通过归纳和分析,阐明藏传佛教教派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教派 本土特点
原文传递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宗荣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1,共8页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才能...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才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文章系统阐释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大逻辑,从“中华化”“时代化”“社会化”“个人化”“和谐化”的角度深入解析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时代意义。并从构成藏传佛教的主要要素的角度进一步细化中国化的内涵和要求,将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归纳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关键、宗教教义思想是核心、宗教教规戒律和法律法规是保障、宗教礼仪文化是基础,强调坚持既要有软引导又要有硬规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有等不得的紧迫感又要有急不得的战略定力、既要注意发挥外因作用更要发挥内因作用的原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宗教 藏传佛教 中国化
原文传递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德成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9,212,213,共15页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背景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想要在新时代有所作为,要健康传承,必须坚持...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背景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想要在新时代有所作为,要健康传承,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流派,其宗旨在于普度众生、服务信众。文章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服务信教群众的问题,既是藏传佛教全面从严治教、搞好宗教自律的重要方面,也是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内容。坚持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必须做好服务信教群众工作,必须正确树立和践行服务信众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关系,需要正确树立服务信众观,夯实坚持中国化方向思想基础;积极践行服务信众观,增添坚持中国化方向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服务信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