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思”与万物的“诗意”—李德武诗学与诗歌特征初探
1
作者 田忠辉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8-28,共11页
李德武的诗歌与诗学具有一种鲜明的时间诗学的本体性特征,“思”与万物的“诗意”是诗人创作中的自有之物,借助时间完成。李德武在对时间本体性安置、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时间审美观。
关键词 李德武 当代诗歌 诗意 时间本体性
下载PDF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
2
作者 张丽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1期59-78,共20页
关于《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的勾稽梳理,似已完备。然而《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状况芜杂,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叙述或有不够准确之处,内容也难免遗珠之憾。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订误与补辑,希望能为《聊斋志异》英译文献整理略... 关于《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的勾稽梳理,似已完备。然而《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状况芜杂,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叙述或有不够准确之处,内容也难免遗珠之憾。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订误与补辑,希望能为《聊斋志异》英译文献整理略尽绵薄之力。订误主要内容如下:荷兰汉学家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翻译了十一篇聊斋故事而非十篇,篇目与李福清、王丽娜所列也有出入;潘子延所译“A Crow Wife”不是《马介甫》而是《竹青》,所译“Some Players of the Magic Sword”(含两则故事)分别为《池北偶谈》中的《剑侠》与《女侠》,其中《剑侠》篇被误认为《聊斋志异》中的《王者》。补辑内容如下:潘子延所译《大力将军》与高延翻译的《果报》《跳神》为研究者失检,而高延未曾翻译的《头滚》却被录载。同时高延所译《聊斋志异》故事可谓开以研究为目的的《聊斋志异》英译之先河,其以研究为目的的典籍征引与翻译具有独特而明显的特征。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两种此前仅有存目而无详考的译本,分别是1937年白廼逸译本和1974年吕世棠译本,后者为抄袭之作。最后,笔者认为2008年出版的马德五译本为伪译本。因此笔者建议将“吕译本”与“马译本”排除于《聊斋志异》英译史及英译研究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英译文 高延 潘子延 白廼逸 吕世棠 马德五
下载PDF
李德武诗歌简论
3
作者 小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7,共7页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症候。“井”是诗人频频吟唱的主题意象,揭示了诗人在寻找心灵故乡时徘徊与挣扎的深层心理;“会思考的芦苇”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观照物,对“芦苇”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诗人的知性品格和玄思境界。除诗歌创作外,李德武的诗歌批评和哲学随笔也很出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武 当代诗歌 诗歌美学 诗与思 意象 芦苇
下载PDF
在上帝的笑声中思考:李德武诗歌创作论
4
作者 吕周聚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10,共9页
李德武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智派诗的传统,善于运用悖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哲思。他常常与自我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通过对自我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来关注当下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用诗来重塑人... 李德武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智派诗的传统,善于运用悖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哲思。他常常与自我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通过对自我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来关注当下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用诗来重塑人的心灵。他用理性之光来观照世界,用艺术化的语言连接自我与外界、诗与思,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武 当代诗歌 理性 诗与思
下载PDF
从政治到宗教:“仲”(sgrung)与“德乌”(Idevu)的功能及演变
5
作者 刘凤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仲与德乌是藏族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对西藏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初仲与德乌是苯教徒宣传宗教的一种方式,后苯教成为吐蕃统治者护持王政的重要手段,在构建赞普统治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裂时期,佛教徒利用仲来推动佛教发展,将... 仲与德乌是藏族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对西藏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初仲与德乌是苯教徒宣传宗教的一种方式,后苯教成为吐蕃统治者护持王政的重要手段,在构建赞普统治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裂时期,佛教徒利用仲来推动佛教发展,将德乌的内容与意义做了重新界定,二者不再具有吐蕃时期的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分裂时期 德乌 变化
下载PDF
基于民间传说的城市地标塑造——以孟德武雕塑《曹妃回乡》为例
6
作者 李延 孙梦鸽 宋小青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42-148,154,共8页
城市地标性雕塑的创作与落成,展现出了地域民间传说文化的普遍性、传承性和发挥性特征,也成为城市中见证时间空间下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代表性建筑景观。孟德武先生《曹妃回乡》的创作,运用其精妙的艺术语言与对于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 城市地标性雕塑的创作与落成,展现出了地域民间传说文化的普遍性、传承性和发挥性特征,也成为城市中见证时间空间下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代表性建筑景观。孟德武先生《曹妃回乡》的创作,运用其精妙的艺术语言与对于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将文化象征矗立在城市之中,展现着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影响着城市乃至每个人心中对于文化精神传承与信仰的温度和思考,拉近着这座城市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将艺术审美情感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说 城市地标 孟德武 城市雕塑 曹妃回乡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中的词义移植补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冠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7-111,共5页
词义移植是佛经翻译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学"、"决"、"将无/得无"、"天"等词在佛经中具有的一些特殊义项或用法,正是来源于移植。这些实例进一步充实了朱冠明(2008)所提出的佛经翻译中的"... 词义移植是佛经翻译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学"、"决"、"将无/得无"、"天"等词在佛经中具有的一些特殊义项或用法,正是来源于移植。这些实例进一步充实了朱冠明(2008)所提出的佛经翻译中的"移植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语义移植 将无/得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