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nt Diversity Performance After Natural Restoration in Reclaimed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Xuehong TONG Shouzheng +5 位作者 LI Yunzhao Qi Qing ZHANG Dongjie LYU Xianguo GUO Yue LIU Y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37-445,共9页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anjiang Plain in Northeast China. Due to strong demand for food production, large-area wetlands were reclaimed to farmlands, which threatened regional eco...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anjiang Plain in Northeast China. Due to strong demand for food production, large-area wetlands were reclaimed to farmlands, which threatene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greatly. Since the 21 th century, returning farmlands to wetlands was widely adopted for natural restoration in the Sangjiang Plain. As the first reflection of wetland restoration, vegetation succession of restored D. angustifolia wetlands should be fully assessed. In this study,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ree restored D. angustifolia wetlands with 5, 8 and 12 yr restoration, respectively. Meanwhile, a natural D. angustifolia wetland was selected as reference wetland. Results showed that community composition changed greatly and there was visible community succession. Community dominant species changed from composite to gramineae as restoration time increasing.At first, weeds community appeared in the restored wetlands, especially the xerophytes developed to the pioneer species rapidly. And then, mesophytes and wetland species becam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restored wetlands. Finally, wetland species, especially D. angustifolia,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restored community. Shannon-wiener index(H) and Simpson index(D) both decreased to close to natural D. angustifolia wetlands. Compared with natural D. angustifolia wetland,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restored wetlands were more complex and higher. As restoration time increasing,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restored wetlands and natural wetland. All these suggested that vegetation in reclaimed D. angustifolia wetland could be restored naturally, but its restored period is 10 yr at least. From another angle,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current natural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laimed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plant DIVERSITY NATURAL RESTO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Tundra Vegetation Undergoing Invasion by Deyeuxia angustifolia in Changbai Mountains 被引量:7
2
作者 JIN Yinghua XU Jiawei +4 位作者 WANG Yeqiao WANG Shaoxian CHEN Zhaoshuang HUANG Xiangtong NIU Li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99-108,共10页
In recent years, herbaceous species such as Deyeuxia angustifolia (Kom.) Y. L. Chang has invaded alpine tundra regions of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Because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s predi... In recent years, herbaceous species such as Deyeuxia angustifolia (Kom.) Y. L. Chang has invaded alpine tundra regions of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Because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s predicted to increase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and D. angustifolia is sensitive to nitrogen additio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2010 to 2013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nitrogen deposit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D. angustifolia invas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increased nitrogen deposition on the changes in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consisting mostly of 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 and 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affected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R. chrysanthum and E uliginosum communities and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tundra vegetation invaded by 1). angustifolia; 2) R. chrysanthum was more resistant to invasion by D. angustifolia than V.. uliginosum; 3)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could improve the growth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 angustifolia, which was gradually replacing R. chrysanthum and V. uliginosum and might becom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ystem in future, transforming alpine tundra into alpine meadow in the Chanebai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deposition species invasion deyeuxia angustifolia tundra vegetation Changbai Mountains
下载PDF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潜在分布预测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宗瑾 曹光兰 +2 位作者 金雪梅 金日 朱卫红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3-20,46,共9页
该研究以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叶章适宜生境进行建模,模拟适生区变化,运用Jackknife(刀切法)评估环境变量,并进一步模拟未来小叶章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汪清县是小叶章当前和未来适宜分布... 该研究以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叶章适宜生境进行建模,模拟适生区变化,运用Jackknife(刀切法)评估环境变量,并进一步模拟未来小叶章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汪清县是小叶章当前和未来适宜分布区最大的区域,但在未来情景模拟下,小叶章适生区在2050 s低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2070 s高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小叶章适生区整体呈减少趋势;通过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是影响小叶章适宜生境变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减缓湿地退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潜在分布 最大熵模型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下载PDF
野青茅属两个种(Deyeuxia angustifolia及D.langsdorffii)的形态变异及同工酶研究
4
作者 赵东利 杨锡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2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通过对野青茅属两个种大叶章(Deyeuxia langsdorffii(Link)kunth)及小叶章(D.angustifolia(Kom)Y.L.Chang)的形态比较及同工酶分析表明,小叶章种内变异幅度较大,同大叶章在形态上难以区别;两个种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的酶... 本文通过对野青茅属两个种大叶章(Deyeuxia langsdorffii(Link)kunth)及小叶章(D.angustifolia(Kom)Y.L.Chang)的形态比较及同工酶分析表明,小叶章种内变异幅度较大,同大叶章在形态上难以区别;两个种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的酶谱谱型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因而,可将两个种合并成一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青茅属 大叶章 小叶章 同功酶
下载PDF
小叶章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
5
作者 张玉 徐明怡 +3 位作者 冷海楠 梁佳文 曹宏杰 王继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2,共7页
DNA甲基化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涉及许多生物过程,在植物界,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在一些植物物种中已被鉴定。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小叶章中的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在小叶章中鉴定了29种DNA甲基转移酶... DNA甲基化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涉及许多生物过程,在植物界,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在一些植物物种中已被鉴定。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小叶章中的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在小叶章中鉴定了29种DNA甲基转移酶,分为四个亚家族,分别是DaMET、DaCMT、DaDRM和DaDNMT2。基于这些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分析,DNA甲基转移酶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丢失和复制事件。在DNA甲基转移酶中发现了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光响应、植物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生境(典型草甸、沼泽、沼泽化草甸)下DNA甲基转移酶的转录丰度,大多数DaMET基因在不同生境下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而2个DaDRM基因的转录丰度均显著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DMT基因家族 转录组分析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功能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旭 曹宏杰 +6 位作者 柴春荣 付晓玲 王继丰 董海鹏 孙杰 刘赢男 穆立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26-2237,共12页
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三江平原典型沼泽化湿地优势植物,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研究该物种对氮添加水平和氮素形态的适应性及响应规律,为预测大气氮沉降通量增加及氮素形态变化后湿地植被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3种氮素形... 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三江平原典型沼泽化湿地优势植物,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研究该物种对氮添加水平和氮素形态的适应性及响应规律,为预测大气氮沉降通量增加及氮素形态变化后湿地植被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3种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态氮)、3种氮添加水平[4、8、12 g·(m^(2)·a)^(-1)],以及1个对照(不添加氮素),共10个处理,分析各处理间小叶章功能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硝态氮与铵态氮作用下,小叶章的基径、节间长、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中、高氮水平下,铵态氮更侧重于促进小叶章的茎生长,硝态氮对小叶章的叶生长影响显著,有机态氮显著影响小叶章分枝数、叶片数量(P<0.05)。节间数、分枝数、叶片数和生物量随无机态氮添加量增加而增大,有机态氮则趋势相反。施氮后,小叶章叶生物量占比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对有机态氮的耐受范围小,对无机态氮的耐受范围大。施氮能促进三江平原小叶章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增加叶生物量比重,降低茎和穗生物量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氮添加 氮素形态 生长特征 生物量 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29
7
作者 倪红伟 张兴 +2 位作者 贾利 高玉慧 吴海一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本文对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动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部分茎、叶、穗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分别为996.95、571.48、411.58、1... 本文对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动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部分茎、叶、穗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分别为996.95、571.48、411.58、13.89g/m2,抛物线拟合效果良好。且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直线拟合效果良好;F/C<1,说明其生产效率较典型草原低,而高于同地区的芦苇种群及陕北黄土高原的禾草群落;F/C值和结构比的季节动态表明,其自孕穗期至越冬草形成期之前,相对比较稳定,而后,F/C值与叶比迅速下降。这与小叶章种群生长发育节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种群 生物量 三江平原 草甸 F/C 结构比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继松 刘景双 +2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赵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7-602,共6页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Fe>P>Ca>N>C>Mg>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枯落物 物质损失 元素含量 分解 三江平原
下载PDF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过程及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宗盛伟 许嘉巍 +10 位作者 吴正方 乔琳琳 王丹丹 孟祥君 杜海波 王雷 王丹 王鹏 敖小龙 夏毓璘 吴福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837-6846,共10页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植被指数,揭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侵入时间、强度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及土壤测试,探究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生态后果。结果显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进入21世纪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以小叶章为优势物种的植物群落结构。目前,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扩张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初期阶段。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看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C/N比下降,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下降,但速效氮和土壤持水能力上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叶章的侵入。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植物入侵 高山苔原带 长白山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草甸植物小叶章及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张婷 翁月 +3 位作者 姚凤娇 史印涛 崔国文 胡国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8,共9页
本试验在不同放牧强度下,通过分析东北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的优势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养分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放牧对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小叶章活体与立枯物的全氮... 本试验在不同放牧强度下,通过分析东北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的优势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养分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放牧对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小叶章活体与立枯物的全氮、全磷含量也随之增加,放牧使小叶章叶的全氮含量明显增加,而茎的变化不显著;0~10cm土层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变化比10~20cm的更敏感;放牧降低了土壤全碳的含量,土壤表层的全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以重牧区为最小。2)在6-8月份小叶章全株及叶的C/N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在中牧区降为最小值,茎的C/N值受放牧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只有在8月份中牧区表现为最小值;3)放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理化性状以及所含根系的元素含量,7-9月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10cm土壤的C/N值降低;7,8月份0~10cm土层根系的的C/N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在中牧区为最小值,而N/P值却在中牧区为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草甸 放牧强度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窦晶鑫 刘景双 +1 位作者 王洋 赵光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14-1720,共7页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W1:非淹水,W2:淹水)分4个氮处理(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1、3、5gN.m-2.a-1)模拟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湿草甸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植株及土壤活性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下小叶章的生物量(...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W1:非淹水,W2:淹水)分4个氮处理(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1、3、5gN.m-2.a-1)模拟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湿草甸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植株及土壤活性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下小叶章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根生物量的增长程度最大;根中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提高,而地上部位的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氮沉降对土壤活性碳库具有显著影响,各活性碳库含量均以5gN.m-2.a-1处理最高,氮沉降对各活性碳库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HC(碳水化合物碳)>LBC(易氧化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量碳),氮沉降与淹水条件的耦合作用有利于活性碳的释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活性碳库与小叶章相关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小叶章植株生物量及土壤的活性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小叶章 活性碳库 湿地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的CO_2通量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兆富 吕宪国 +1 位作者 杨青 高俊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4,共4页
采用密闭箱动态测量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典型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7~10月,土壤CO2通量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单峰模式。在1d的观测期间,土壤CO2通... 采用密闭箱动态测量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典型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7~10月,土壤CO2通量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单峰模式。在1d的观测期间,土壤CO2通量从早晨开始增大,到午后达到极大值,后逐渐降低到第2天凌晨达极小值,然后又开始增加。研究同时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温(相关系数为0.7699)。而因湿地环境土壤水分充足,土壤含水量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不明显,当土壤水分不成为限制因素时,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根据测量结果,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在整个测量期间的变化范围为0.208~1.265g/(m2·h),平均水平为0.619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 湿地土壤 CO2通量 地温 密闭箱动态测量法
下载PDF
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倪红伟 陈继红 +2 位作者 高玉慧 程岭 吴海一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19,共4页
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三江平原的代表植物,也是优良的饲用植物,文章应用分形理论的方法,探讨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关系,揭示其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和空间分布规律及生长过... 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三江平原的代表植物,也是优良的饲用植物,文章应用分形理论的方法,探讨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关系,揭示其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和空间分布规律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分形特征,具有自相似规律。在6~9月其分形维数D值分别为1169、1674、2065、1843;在整个生长季其D值为1730。说明小叶章种群生物量积累及其空间分布是一个分形生长过程,服从D值规律增长。其成熟植株可看做是生长初期植株经生长放大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种群 地上生物量 株高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生境下小叶章茎解剖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晓琦 张艳馥 +2 位作者 沙伟 杨柳 倪红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5-788,共4页
采用解剖学方法观察了三江平原3种不同生境(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下小叶章茎的解剖结构。对厚角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厚角细胞壁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厚度和导管腔大小等6个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生长的... 采用解剖学方法观察了三江平原3种不同生境(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下小叶章茎的解剖结构。对厚角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厚角细胞壁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厚度和导管腔大小等6个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生长的小叶章茎的结构组成基本相同,没有因生境的差异而产生某些特异性的结构,但各结构参数在数量、大小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小叶章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结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生境 解剖结构 适应
下载PDF
光照和温度对小叶章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有志 黄继山 朱杰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90,共4页
采用2种光照和8种温度处理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小叶章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30℃外,其他温度处理光照和黑暗处理的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种子萌发表现为非光敏性.在10~35℃,小叶章种子都能萌发,但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 采用2种光照和8种温度处理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小叶章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30℃外,其他温度处理光照和黑暗处理的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种子萌发表现为非光敏性.在10~35℃,小叶章种子都能萌发,但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30℃,最大萌芽率为54%.高温度处理的种子一般比低温度处理的种子萌发早,如30℃处理的在第2天就开始萌发,而10℃处理的在第4天才开始萌发.在适宜的温度时光照能促进小叶章幼苗的生长,在25℃和30℃,光照处理的幼苗在第10天的生长高度和最大根长都大于黑暗处理.幼苗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差异较大,其中20~30℃的最大根长无显著差异,但比其他处理的大,为小叶章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萌芽率 幼苗生长速率 光照 温度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模拟实验对氮磷的净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宏伟 王效科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冯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20-1724,共5页
模拟研究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对N、P的净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叶章生长期和成熟期,模拟系统对N、P的去除率随时间变化呈负指数型增长,最高去除率在实验初期分别达到93.26%、98.98%;在净化过程中,P的加入会促进模拟系统对N的吸收... 模拟研究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对N、P的净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叶章生长期和成熟期,模拟系统对N、P的去除率随时间变化呈负指数型增长,最高去除率在实验初期分别达到93.26%、98.98%;在净化过程中,P的加入会促进模拟系统对N的吸收,并减缓其对N净化能力的衰退幅度,而模拟系统对P的净化不受N输入的影响。基于小叶章生态系统中N、P营养元素的分配和循环,小叶章对N元素的净化效应大于P元素,土壤子系统对P元素的净化起主导作用,整个模拟系统对N、P元素的净化效果很显著,总净化率分别可达53.11%、58.95%。该结果为东北地区湿地净化功能的研究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 模拟 净化 去除率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高生长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倪红伟 陈继红 +4 位作者 王永吉 王宏韬 宋玉玲 马志军 程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7,共5页
小叶章为三江平原典型草甸的建群植物,为了探讨其高度与其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调查与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的高度(H)、地上生物量(Bp)、茎生物量(BS)、叶生物量(B1)的极大值均出现在7... 小叶章为三江平原典型草甸的建群植物,为了探讨其高度与其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调查与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的高度(H)、地上生物量(Bp)、茎生物量(BS)、叶生物量(B1)的极大值均出现在7月末,分别为112.67cm、996.95g/m2、571.48g/m2、411.56g/m2。此前,高度符合Logistic增长(r>r0.05),其它均符合指数增长(r>r0.01)。而且,它们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H-Bp、rH-BS>r0.01,rH-B1>r0.05)。高度增长速率在6月末~7月中旬达到极大值1.7707cm/d,此前均大于1.00cm/d,而后迅速降低。株高分布频率则具有低→高→低的季节变化,且集中分布频率表现出由集中的分数状态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种群 高生长 生物量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冬伟 张风承 +1 位作者 王明君 崔国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6,共6页
设轻度(0.87头牛/hm2)、中度(1.42头牛/hm2)和重度(1.94头牛/hm2)三种放牧强度,以不放牧作为对照,采用样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1年,三种放牧强度均能增加群落的物种数,增加的物种多为禾... 设轻度(0.87头牛/hm2)、中度(1.42头牛/hm2)和重度(1.94头牛/hm2)三种放牧强度,以不放牧作为对照,采用样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1年,三种放牧强度均能增加群落的物种数,增加的物种多为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蓼科植物。其中,在中度放牧强度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优。放牧降低了多年生植物的重要值,一年生植物的重要值有小幅增加。放牧对草地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三种放牧强度下小叶章、苣荬菜种群的密度降低,蒲公英种群的密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三江平原 群落 多样性 小叶章
下载PDF
小叶章种群高度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倪红伟 谷会岩 +2 位作者 何力 宋玉玲 刘继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9-223,共5页
探讨了三江平原以小叶章为优势种的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3个植被类型中小叶章种群高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类型中,种群高度的季节动态均呈单蜂型,极大值均出现在7月末,分别为112.67cm、101.61cm、... 探讨了三江平原以小叶章为优势种的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3个植被类型中小叶章种群高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类型中,种群高度的季节动态均呈单蜂型,极大值均出现在7月末,分别为112.67cm、101.61cm、83.88cm。HAGR的季节动态在7月末之前>0,之后<0;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极大值出现在6月末至7月中旬,沼泽则出现在6月中旬至6月末;极小值典型草甸出现在8月末至9月中旬,而另2个类型则出现在7月末至8月中旬。HRGR的季节动态与HAGR相同;极大值沼泽化草甸出现在6月末至7月中旬,而另2个类型则出现在6月中旬至6月末;极小值典型草甸出现在8月末至9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动态 小叶章 牧草 种群高度
下载PDF
氮输入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_4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葛瑞娟 宋长春 +2 位作者 侯翠翠 杨桂生 李英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97-1102,共6页
用盆栽法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_4氧化能力随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输入后,植物各生长阶段的CH_4氧化率均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变化.从生长季(6月7日~8月24日)CH_4氧化率均值来看,只有12g/m^2处理对CH_4氧化起促... 用盆栽法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_4氧化能力随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输入后,植物各生长阶段的CH_4氧化率均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变化.从生长季(6月7日~8月24日)CH_4氧化率均值来看,只有12g/m^2处理对CH_4氧化起促进作用,且12g/m^2和24g/m^2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n=4,P<0.05).不同氮输入水平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CH_4氧化率影响明显.第一阶段(6月7日~7月2日)适量(6g/m^2)氮输入对CH_4氧化起促进作用,但过量(12g/m^2)氮输入则起抑制作用.第二阶段(7月2日~7月20日)只有12g/m^2处理起促进作用.第三(7月20日~8月7日)、四(8月7日~8月24日)阶段氮输入对CH_4氧化起抑制作用.氮输入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BR)、土壤代谢熵(qCO_2)、土壤诱导呼吸(SIR)、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H_4氧化的动态关系存在差异.土壤CH_4氧化仅与MB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小叶章湿地 CH4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