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布施波罗蜜看中观学的实相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冯焕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4,共7页
牟宗三和许多学者都将中观学的实相思想视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牟先生甚至看不到《大智度论》具有完整的系统。本文从布施波罗蜜入手证明:中观学的实相思想是佛教中的觉悟者所觉悟到的境智如如的境界,它既是中观学的菩萨行得以建立的根本依... 牟宗三和许多学者都将中观学的实相思想视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牟先生甚至看不到《大智度论》具有完整的系统。本文从布施波罗蜜入手证明:中观学的实相思想是佛教中的觉悟者所觉悟到的境智如如的境界,它既是中观学的菩萨行得以建立的根本依据,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大智度论》不但有系统,而且具有一个以觉悟实相为归宿的大乘菩萨行的博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相 布施 不净施 清净施 布施波罗蜜 涅槃 生命智慧
下载PDF
菩提心与圆融自在——牟宗三《佛性与般若》的美学向度 被引量:2
2
作者 唐圣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7-33,共7页
牟宗三在《佛性与般若》一书里,所描述的佛菩萨境界是一菩提心即寂即照的圆融无碍的自由状态,从美学视域来看,亦是一审美境界的极致状态。天台圆教系统所彰著的相而无相无相而相的圆融义理,是探索建构实践-修证美学系统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牟宗三 佛性 般若 实相 无相 一念三千 审美愉悦
下载PDF
《俱舍论》诸法假实问题探析
3
作者 何石彬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0,共4页
诸法假实问题是部派佛教所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俱舍论》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作为部派佛教的集大成著作,《俱舍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诸法假实理论。
关键词 《俱舍论》 有部 经部 诸法假实
下载PDF
辨析《不真空论》中观本体实相的“空”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释圣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应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就中观学派而言,探究无自性"空"义正是阐述其本体实相的重要渠道,其中《不真空论》当属最引人入胜的一...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本质,因而一切学术都有其与之相应的本体观念。佛教的主旨在于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本体。就中观学派而言,探究无自性"空"义正是阐述其本体实相的重要渠道,其中《不真空论》当属最引人入胜的一部论著,因此有诸多历代注疏据此争相辨析中观"空"义。《不真空论》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作者僧肇由"有、无"讨论宇宙存在物其存在与否的本体论议题。因为"不真空"具有中观的双层涵义:"本体实相—性空"及"假有",因此由"缘起无自性"及"真俗二谛"两个视角最能独到解读论本中"空"义的终极本体实相。僧肇是中国佛教第一位较全面、较有系统阐扬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者,他为佛教发展史树立解空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本体实相 缘起无自性 真俗二谛
下载PDF
牟宗三对天台圆教存有论的阐释及其特点——以“无明即法性”命题为例的分析
5
作者 徐昇 《文化发展论丛》 2018年第2期156-171,共16页
天台圆教存有论的核心是要说明如何能“除无明有差别”,这可以放在无明与法性的关系中来考察。天台宗谈圆教不离权教,要探究圆教中“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的诡谲关系,就必须先弄清其在前三教中的关系。依藏教,无明与法性是对立关系,... 天台圆教存有论的核心是要说明如何能“除无明有差别”,这可以放在无明与法性的关系中来考察。天台宗谈圆教不离权教,要探究圆教中“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的诡谲关系,就必须先弄清其在前三教中的关系。依藏教,无明与法性是对立关系,二者不能言“即”。通教则以“无住”为中介,以静态的、认识的方式说明了“无明即法性”的必然性。别教以佛性来统摄法性与无明,以动态的、实践的方式将二者综合到一起,但不能保证“法性即无明”的必然性。圆教中法性与无明同体相即,以此才能保证“法性即无明”的必然性,其背后的根据,是智所阐发的主体性的整体实相论,是存有论的圆具。在牟宗三看来,西方传统存有论具有内在的、静态的、现象界的、执的、识心的等特点,而天台圆教存有论的特点是超越的、动态的、本体界的、无执的、智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天台 无明即法性 圆教 存有论
下载PDF
天台湛然真如缘起论之评析
6
作者 霍进凤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5-56,66,共3页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真如缘起论,也即实相缘起论,并以此理论来抗衡另以《起信论》为基底而展开无尽缘起理论的华严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如缘起 唯心 当下相即 实相缘起
下载PDF
本无、法性与实相——汉晋时期般若中观“本体”概念接受史
7
作者 刘成有 刘锦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41,共11页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表明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规定性,差异性则表明中国“选择性接受”原生型印度佛教时的种种“误读”或“异解”。就汉传佛教所表现出来的大乘般若中观哲学接受史而言,涉及认识对象的“本体...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表明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规定性,差异性则表明中国“选择性接受”原生型印度佛教时的种种“误读”或“异解”。就汉传佛教所表现出来的大乘般若中观哲学接受史而言,涉及认识对象的“本体”概念接受史,先后表现为“本无”“法性”“实相”三个关键词。支娄迦谶翻译《道行般若经》所使用的“本无”概念,反映着老庄哲学的深刻影响;道安基于《放光般若经》而开显出来的“法性”概念,深度影响到慧远佛教中国化的思想与实践;基于鸠摩罗什翻译般若中观经典而予以中国化诠释的僧肇“实相”哲学,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汉传佛教对于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而僧肇实相哲学以及后来三论宗的迅速盛极而衰,更是表明汉传佛教解决“此时此地此人”关怀时思维倾向的不可逆转。汉传佛教佛性与心性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古代社会佛教中国化的显著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无 法性 实相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